壇經故事•弟子篇|志誠悟道因緣(二)

2021-03-01 寶蓮禪寺HK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然而,神秀大師的弟子門人常常譏諷南宗六祖惠能:「不識一個字,能有什麼過人之處呢?」神秀大師聽了這話以後就說:「他已得無師自悟的佛智,深悟最上乘的佛法,我比不上他。況且我的師父五祖親自把衣法傳授給他,難道是憑空傳授的?我只恨自己不能遠道前去親近他,在這裡白白地受領國家對我的恩寵。你們不要總是圍繞在我身邊,可以前往曹溪山參訪學習,請他為你們印證。」

「無師之智」是指無師而獨悟的智慧,如佛所證得的智慧,非由師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緣覺(獨覺)聖者,觀諸法因緣生滅,不待師教而證成覺智;惠能也是如此,自悟明心見性之法,而得五祖弘忍印證。

神秀以「無師之智」讚美惠能,頗具一代宗師的風範與氣度。

神秀與惠能之間,彼此有什麼評語?

前面講過,禪宗自菩提達摩五傳至弘忍,其下分「南能北秀」。 「南宗」主張「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頓悟教說;「北宗」則重視「息妄修心」,強調「漸修漸悟」。後來,頓漸一直紛爭不已,能、秀的門徒也視如冤家,各護其主。現在我們就從《六祖壇經》來看看這兩位一代大師,他們彼此之間各有甚麼評語。

首先,根據《傳燈錄》記載,神秀禪師的徒眾經常譏諷南宗的惠能禪師說:「能大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一個做苦工,擔柴的苦行者,他憑甚麼資格能做到祖師呢?

在這個世間上,很多人「同行相忌」,甚至在佛教裡,有時候也是彼此互不尊重。譬如,有一個人很會寫文章來弘揚佛法,就有人批評說:「他只是能寫寫文章,不會講述,也不善於言語。」這個人一聽,趕快學習講經說法,等到會講經說佛法了,又有人批評說:「某人只是講講說說,如同瘸和尚,能說不能行。」

這個人聽了人家這樣的批評,他很著急,趕快修行。但是還是有人批評:「某人只是能修行,不會辦事。」

喔!趕快學習辦事。又有人批評了:「只是一個事務僧,他也不會英文,也不會日文,不能宣揚國際的佛教。」

總之,不管他如何努力,別人就是批評,嫌他這樣不夠,說他那樣不好。所以,在佛教裡面,有一句話說:「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同樣的,我們今天的社會,要有一種「與人為善」的心理,只要別人有一技之長,總是難能可貴,你又何必一定只尋他的短處,不讚美他的長處呢?假如有人問你:「你是不是就是萬能呢?」你該怎麼回答?

六祖惠能大師當年隱藏在人群中達十五年之久,他隨緣安住,自我肯定;及至後來龍天推出,說法度生,人天敬仰,然而還是有人批評他說:「一字不識,有何所長?」

但是,神秀大師並不是如此說法。神秀大師告訴徒眾說:「惠能大師他是得到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親自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他日回復,還為吾說。」由此可見,神秀大師虛懷若谷,他對六祖的禪法更是肯定、推崇;而惠能大師對於神秀大師也是十分尊崇。例如,神秀大師曾派弟子志誠去親近他,他曾經這樣對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見有遲疾。」其實,悟道都是一樣。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如此的推崇神秀大師。

我們從《高僧傳》裡,也可以看到過去很多的高僧大德,有時同門同輩縱有所爭,也是在法上一點就通,一點就破,溝通以後,彼此哈哈一笑。不像弟子們,不惜為法爭,甚至演變成意氣之爭。

有一天,定山禪師與介山禪師同行,定山禪師說:「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意思是說生死中,假如我們的佛性不滅的話,就沒有生死。

介山禪師聽了以後說:「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也就是在生死中,要是有佛,就不會迷於生死了。

二人爭論不已,就問大梅法常禪師,大梅禪師回答:「一青一熟。」這兩個問題,一個比較究竟,一個即將究竟。

定山禪師接著問:「那一個比較究竟?」

大梅禪師就回答說:「青者不問,問者不青。」意思是說,你老是追著問,老是這樣計較,就差了那麼一點。

所以,介山、定山兩位禪師雖然在佛法的悟解上,意境不同,但是經過大德們一指點,他們都能有所體悟。

又如馬祖道一禪師,有一次走在路上,他把腳伸在路的中央。剛好隱峰禪師推著個車子要經過這一條路,到了馬祖道一禪師的前面,趕快說:「請你收足。」請把腳收回去,我的車子要過去。

馬祖道一禪師回答:「已展不收。」我的腳已經伸出來了,我不會再收回來。

隱峰禪師便說:「你已展不收,我已進不退。」於是就推著車子輾過去。這下子便把馬祖禪師的腳輾傷了。後來,馬祖禪師回到法堂,拿了一把斧頭,對大家說:「剛才是那一個人把老僧的腳輾斷了?請出來。」

隱峰禪師立刻向,伸出頭來,放在斧頭的下面,意思是:「你砍吧!」馬祖哈哈大笑,反而讚美隱峰禪師能夠直下承擔,能夠勇者不退。

所以,過去的禪師們,有時候,從表面上看,怎麼徒弟冒犯師父?其實是師徒接心,是表示直下承擔。甚至禪師們彼此之間,看起來好象是糾紛,實際上他們是在論道。這一點我們應該要認識、了解清楚。

說到法爭的問題,在《高僧傳》裡還有一段記載。有一天,耽源禪師對仰山禪師說:「南陽慧忠國師傳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寶物,他畫了九十七個圓圈圈。現在我把南陽慧忠國師所畫的九十七個圓圈圈交給你,你要好好的收藏,作為永鎮山門的法寶。」

仰山禪師接過這九十七個圓圈圈,立刻用一把火把它燒了。耽源禪師就很遺憾地說:「唉呀!可惜!可惜!這一門學問只有少數人會,你燒了,豈不是可惜嗎?」仰山禪師就說:「不要可惜,甚么九十七個圈圈,我一看就知道了,這個圓圈不可執著。如果你懊悔了,那沒關係,我再多畫兩本給你。」

為了一件事情,兩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一個要保留,一個要不著痕跡;一個從「有」上覓法,一個從」無」上開始,彼此也是互相包容。

黃檗希運禪師有一天遊天台山,遇到一個禪師,彼此談笑相得,於是結伴同行。兩個人走啊走的,忽然遇到一條河,河水暴漲,也沒有橋梁。這個時候,黃檗希運就把自己的草帽、拐杖掛在樹上,面對著滔滔的流水。另外一位禪師就跟黃檗希運說:」我們一同渡河,如何啊!」黃檗希運就說:「要渡,你自己先渡好了。」那個禪師立刻把衣服一撩,就過去了。在渡水的途中,又回過來向黃檗希運禪師招招手:「過來!過來!」黃檗希運生氣地罵道:「吥!你這個自了漢。」

表面上看起來,黃檗是在和他計較,批評他,罵他自了漢。實際上,他們是在較量禪功,說明禪要自度度他,不是自己逃跑,如慈航法師的遺囑說:「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唐朝的藥山禪師,有一天在庭院裡打坐,身旁坐了兩位弟子,一個叫雲巖,一個叫道吾。他忽然指著院子裡一枯一榮的兩棵樹,問:「這兩棵樹,是繁榮的好呢?還是乾枯的好呢?」道吾回答說:「繁榮的好。」藥山再問雲巖:「乾枯的好呢?繁榮的好呢?」雲巖說:「乾枯的好。」

這時,正好有個姓高的侍者經過,藥山又以同樣的問題問他:「乾枯的好呢?繁榮的好呢?」侍者回答說:「繁榮的任它繁榮,乾枯的任它乾枯。」

所以,後人有詩說:「雲巖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深信高禪知此意,閒行閒坐任榮枯。」道吾的禪風,他歡喜榮,將來是光輝燦爛的;雲巖禪師喜歡枯,他的道風就是冷淡、寂寞的。

頓的任他頓,漸的任他漸;神秀的歸於神秀,惠能的歸於惠能,一如「繁榮的任它繁榮,乾枯的任它乾枯」。因此,《六祖壇經》講到頓漸,雖然我們很讚美惠能大師,但是,我們也欽佩神秀大師。因為,所謂學佛要「行解並重,頓漸一如」,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看法。

(選自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相關焦點

  •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五六零)丨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9)
    ▼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 ▼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1)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2)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3)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4)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5)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6)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7)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8)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9)4、上堂:「十五日已前,千牛拽不回。
  • 志誠曹溪求頓法,六祖破執見自性《六祖壇經淺釋》
    修行還要一天一天地去修行。你悟只是悟個理,至於證果,還要自己去修。第八,這是經文的第八品。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 神秀弟子志誠與六祖論戒定慧
    志誠回答說:神秀大師說,一切諸惡莫作名為戒;一切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自己的心意名為定。我師如此對我們說的,不知和尚以什麼方法教導別人?六祖說:我如果說有什麼方法教導別人,是欺誑你。我但且隨順眾生根性,來方便解除別人的知見執著的束縛,假名有個正定正受的方法而已。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又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後七十餘年,六祖預言果然應驗。一出家菩薩、六祖再傳弟子馬祖道一禪師,一在家菩薩、六祖再傳俗家弟子龐蘊居士,弘傳南禪頓法,聲振朝野,影響極為深遠。
  • 悟道因緣|高峰原妙禪師
    高峰原妙禪師悟道因緣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禪師,袁州仰山雪巖祖欽禪師之法嗣,俗姓徐,蘇州吳江人。其母生他之前,曾夢見一僧人乘舟前來投宿,因而生師。原妙禪師剛離開襁褓,就喜歡結跏趺坐,每遇見僧人入門化緣,便愛戀不舍,想跟對方走。
  • 惟志誠
    惟志誠國學幼兒園引用優秀傳統文化集結為國學德育課程,端正幼兒心性與行為,養正當代兒童成長之路,開展水彩墨國畫與舞蹈等文藝活動怡養孩子心性與藝術修養,同時結合幼兒實際生活,每月開展豐富的主題活動,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目前,惟志誠的課程共分為國學德育體系、藝術體系以及活動體系。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此後,弘忍弟子神秀在北方弘傳北宗禪法,慧能在南方佛傳南宗禪宗,形成南北二宗對峙的局面。然而在唐經歷「安史之亂」(755~763)之後,依託朝廷的北宗衰微,而南宗通過走山林佛教的道路逐漸興盛,乃至在宋代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影響深遠。那麼,禪宗的宗旨、特色是什麼呢?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
  • 萬峰時蔚禪師悟道因緣
    萬峰時蔚禪師悟道因緣 蘇州鄧尉萬峰時蔚禪師,婺州千巖元長禪師之法嗣,俗姓金,溫州樂清人。
  • 生活禪語 |《六祖壇經》傳承的傳奇故事
    《六祖壇經》的體例,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體,講歷史經過;後面的一部分是他與弟子間的問答對話的語錄。像《六祖壇經》這樣的書,肯定不是六祖大師本人自己寫下來的,而是他在說的時候,當時有人作筆記。不像今天這樣,我在這裡講說,底下有人錄音。如果當時有錄音的話,我想《六祖壇經》可能有一百多個這麼厚。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文 / 莊生曉夢提起禪宗,人們總會想到參悟話禪,想到見性成佛,而禪宗的這部經典《六祖壇經》就是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一部經典。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筆者在初讀這本經典的時候,縈繞在心頭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從其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
  • 金華俱胝和尚悟道因緣
    金華俱胝和尚悟道因緣 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金華山俱胝(zhi)和尚,杭州天龍和尚之法嗣。
  • 高中狀元、編撰《壇經》、金山寺祖師…… 這才是真實的法海!
    於是便將裴文德送到溈山密印寺,跟從溈仰宗創始人靈祐禪師出家。也就是在,裴文德被賜法名「法海」。其父裴休所書《心經》裴頭陀在溈山密印寺,法海禪師嚴格依照出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不僅嚴持戒律,堅持坐禪誦經,還奉行過午不食的佛制飲食制度。在勞作和修道的同時,法海禪師還虛心跟從靈祐禪師習禪,期間還閉關三年,專心參禪閱藏。 離開溈山密印寺之後,法海禪師來到東晉高僧慧遠大師住錫過的廬山東林寺參學修道。在廬山,法海禪師效仿前輩高僧的苦行方式,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每以禪觀度日。法海禪師常以苦行作為修道日課,同參道友因而稱他為「裴頭陀」。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大師聽了之後,由於宿昔的因緣,又承蒙一位客人贈送他十兩銀子,足以安頓他母親的衣食問題,然後到黃梅縣去參拜五祖。 五祖問:「你是何方人?來此想求得什麼?」 大師回答說:「弟子是從嶺南新州來的,我什麼都不求,只求作佛。」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怎能作佛?」 大師說:「人雖有南北的差異,佛性那有南北之分?
  • 提刑吳偉明居士悟道因緣
    【覺海傳燈】原來阿羅漢和開悟者都有習氣 我們該怎麼與人相處https://mp.weixin.qq.com/s/ibrWaUfuP5-3ZvhPf8MEQg【覺海傳燈】佛經告訴您念了那麼多咒為什麼一直不靈驗 如何才能持咒成就 佛子當學習https://mp.weixin.qq.com/s/zadMX7Igw4Q1Xc-Rv26iEA【佛經翻譯
  • 六祖壇經 全文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些都是凡夫眾生不能體認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
  • 《六祖壇經》釋義第4課,智慧品4-4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與教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善知識」,在佛經裡面,上師就叫作善知識。《壇經》裡面,六祖惠能大師對所有的弟子、聽法的人,都稱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善知識。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參禪悟道】高峰原妙禪師悟道因緣
    原妙禪師悟道後,便留在龍鬚住山。在這九年期間,其生活極為艱苦。「縛柴為翕,風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爐,日搗松和糜,延息而已」。南宋鹹淳十年(1274),原妙禪師遷浙江武康雙髻山,開法接眾,一時學徒雲集。景炎元年(1276),元軍南下,為避兵亂,衲子四散,唯原妙禪師獨掩關危坐自若。兵亂之後,信眾又紛至沓來,原妙禪師每天都應接不暇。不久,原妙禪師便遁於西天目師子巖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