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法海洞內法海禪師像
《新白娘子傳奇》是很多人心目中經典的電視劇,雖然其塑造的冷酷無情的惡僧法海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卻與歷史相去甚遠。真正的法海禪師,是唐代著名高僧,鎮江金山寺的第二代祖師。法海禪師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後,嚴持戒律,行頭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稱為「裴頭陀」。同時,法海禪師建寺度眾,淡泊名利,成為禪宗史上受人尊崇的一代高僧。
相門之後
法海禪師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是高僧黃檗希運禪師的弟子,對佛教教理教義深有體悟。而裴文德也是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被皇帝封為翰林。
裴休不希望兒子過早涉足仕途,想通過一種合適的方式來磨練裴文德的心性修養,以磨滅他的嬌氣與傲氣。於是便將裴文德送到溈山密印寺,跟從溈仰宗創始人靈祐禪師出家。也就是在,裴文德被賜法名「法海」。
裴頭陀
在溈山密印寺,法海禪師嚴格依照出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不僅嚴持戒律,堅持坐禪誦經,還奉行過午不食的佛制飲食制度。在勞作和修道的同時,法海禪師還虛心跟從靈祐禪師習禪,期間還閉關三年,專心參禪閱藏。
離開溈山密印寺之後,法海禪師來到東晉高僧慧遠大師住錫過的廬山東林寺參學修道。在廬山,法海禪師效仿前輩高僧的苦行方式,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每以禪觀度日。法海禪師常以苦行作為修道日課,同參道友因而稱他為「裴頭陀」。
廬山東林寺大佛
整理《壇經》
法海曾拜於禪宗六祖慧能門下,是慧能的親傳弟子。據說他曾在韶州河西大梵寺初見六祖慧能,問即心即佛義,言下頓悟。
後來,法海聽六祖講佛理,記錄六祖法語及出世因緣,並加以整理成為《六祖壇經》。經法海整理成的這本經書,成為中國禪師自己所著的唯一可以稱為「佛經」的經典。《六祖壇經》發揚大乘教義,把諸多佛家真理髮揮得淋漓盡致,對此後千百年的中國文化思想有深遠影響。
《六祖壇經》
開山裴祖
後來,法海禪師來到鎮江澤心寺修禪,見到澤心寺殿宇傾頹,雜草叢生,滿目瘡痍的景象,不禁悲從中來。法海禪師發願修復這一古剎,為僧眾提供安心辦道的修行道場。
法海禪師重興梵剎的願心得到了周圍信眾的鼎力支持,他們為禪師修復佛寺盡心盡力。經過多年的勤苦經營,規模恢宏的金山寺終於建成。法海禪師也因對修復古剎的特殊貢獻,被廣大信眾尊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成為重興金山寺的第二代開山祖師。
金山寺大雄寶殿
從「降龍斷臂」到「惡僧法海」
法海與白蛇的故事,最初來自「降龍斷臂」的傳說:法海禪師到澤心寺之後,山中經常有一條白色蟒蛇咬人作惡。山下信眾談蟒色變,沒人敢上山燒香禮佛。法海禪師便作法驅伏白蟒,雖然被蟒蛇咬斷右臂,但是終將白蟒趕入江中而不再害人。
後來,在宋元話本的捉刀人張冠李戴、牽強附會的胡編亂寫之下,「降龍斷臂」的故事漸漸變味,也變得離奇起來。
明朝馮夢龍在編撰《警世通言》時,融合整理出了《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一文,成為《白娘子傳奇》的故事雛形。但在這個故事裡,法海仍是救人的高僧形象。許宣(即許仙)為白蛇美色所惑,經歷諸多是非後才知白素貞是妖精,驚恐難安之下,便求法海禪師救度。於是白蛇被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
到近代「五四運動」以後,反封建、歌頌自由戀愛成為社會主流。《白娘子傳奇》中的法海和尚,便慢慢變成阻礙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封建勢力代表者,被歪曲詆毀成為了破壞家庭的惡僧形象。
雷峰塔與金山湖法海作為六祖親傳弟子,曾主持鎮江金山寺。他修持法性,超凡脫俗,正道中行,破除是非,本與紅塵中的恩仇愛怨無牽無涉,卻想不到「閒目佛前坐,罵從戲中來」,真是躺著也中槍,讓人萬般無奈。
希望真實的法海禪師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還法海禪師一個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