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之君喜歡亂認親戚,亡國之君是音樂才子,這個朝代不一般

2021-01-18 騰訊網

陳朝,歷史上唯一國號與皇帝姓氏都一致的朝代。

(陳朝疆域圖)

陳朝為什麼這麼特殊?因為陳朝是南朝之中最後一個朝代,也是唯一一個底層的平民百姓(陳霸先出身寒門)依靠軍功建立的國家。

為什麼陳朝的國號叫「陳」?是因為皇帝姓陳嗎?當然不是!陳朝的開國皇帝陳霸先最早的時候因為作戰奮勇,被皇帝(梁敬帝)封為陳公,大權在握後,又被封為陳王。

(陳霸先像 來自百度百科)

其實陳霸先一直號稱的是潁川陳氏的後代,這個陳氏是名門望族,雖然陳霸先同學一直堅定地稱他們是自己的祖先(就好比有個姓孔的人說自己是孔子後人一樣)。

大家心中不信,但也不會拆穿。一千年以後的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也說自己是朱熹的後代。由此可見,皇帝總喜歡給自己臉上貼金,亂認親戚,也不問對方願不願意(估計也不敢不願意)。

(陳朝與北周北齊的形勢)

再加上陳霸先又號稱春秋時期陳國後代(鬼知道陳同學為啥這麼喜歡號稱),即位後直接順水推舟,確定國號「陳」。

這點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不過人家老趙是因為出身宋州,所以才選擇國號為「宋」的。

陳霸先與王僧辯是一對搭檔,二人一起平定了侯景之亂後,共同飛黃騰達,做到大將軍尚書令(國家一把手)等職。

這時梁朝廷無兵又無權,只能依靠陳王二人勉強維持統治。於是二人扶持蕭方智為帝,但北方的北齊朝廷認為蕭方智年幼,不能管理朝事,應該立一個年長的君主。眾人之中,蕭淵明最為合適。

(北齊神武帝高歡)

但實際上北齊並不是為梁朝考慮,他們是想通過扶持一個傀儡皇帝達到間接的控制梁國的目的。等時機成熟時,再兵不血刃地奪取梁國。

還威脅道:「如果梁朝廷不肯接受,那北齊就會就帶兵打過來。」

王僧辯和陳霸先知道北齊方面暗藏禍心。如果真讓蕭淵明即位,那無疑是引狼入室。陳霸先力勸王僧辯拼一把。但是王僧辯率先頂不住壓力,準備大開城門,迎接蕭淵明為帝。

(陳武帝陳霸先)

陳霸先對自己老搭檔的行為很失望,於是帶兵襲擊並殺了他,蕭淵明的皇帝位沒坐熱就被趕下臺了。

陳霸先隨後立蕭方智為帝,並鎮壓了王僧辯部下的反抗。後來隋滅陳時,王僧辯兒子把陳霸先的屍身挫骨揚灰,這都是後話了。

蕭方智繼位後,大權旁落,朝中大小事都聽陳霸先的,最終把皇位禪讓給他。

陳霸先當了三年皇帝,他在位的陳朝很不穩定,內有蕭氏諸侯王造反,外有北齊北周虎視眈眈,過得很不容易。

他看侄子陳蒨(陳文帝)英明果決,是個明君之才,於是把皇位給了他,讓他繼續將陳朝基業發揚光大。

上班的第一天,陳蒨在朝堂大殿上來了一句;「早安,打工人!今天又是加班的一天!」,大臣們知道自己又要勞累不歇了,個個叫苦連天。但好在陳蒨雖然讓大家996,但是回報豐厚,大家雖然累了一點,但是一點也沒怨言,畢竟多勞多得嘛。

陳文帝基本上就是個奮鬥逼,經濟民生兩手抓,陳朝在他的統治下有很大起色。

死後接力棒給自己兒子陳伯宗,但是我們知道,一旦皇帝年幼,國家是很容易出亂子的,出於為江山社稷的考慮,陳伯宗的叔叔陳頊勉(xing)為(gao)其(cai)難(lie)地奪了侄子的皇位。

陳宣帝陳頊

幹掉了侄子後,宣帝接力996,一邊發展一邊北伐,盡力改善北強南弱的局面。並乘著北齊衰弱,攻克了淮河大部,逼近徐州,北齊朝廷一度準備遷都以避其鋒芒。

但對於北周的戰事卻是敗多勝少,最後宣帝也力不從心,宣布撤兵,北齊也乘機奪回淮河之地。

(太建北伐)

宣帝死後,北周滅北齊,基本上統一北方。外加上建國前梁朝的戰略失誤,讓北周輕易而舉的佔據了蜀地。北強南弱的局面不斷加深(宣帝時尚能抗衡一下)。

後來陳叔寶繼位,這個陳叔寶是一個音樂才子,放到現在也應該是李雲迪郎朗之流的人物,但是他偏偏是長子,於是被立為皇帝。

這哥們應該能和李煜,宋徽宗組成一個「帝王TFBOYS」組合出道。他繼位初期的陳朝還有一定實力,老爹的遺產豐厚,如果他不醉心藝術,把精力分給治國一些,那麼楊堅估計會晚幾年統一全國。

北周軍(當時楊堅還沒改國號)攻入陳朝都城建康的時候,陳後主本來想化裝逃出宮去,但是手下(估計跟他有仇)帶頭投降,於是慌忙的他帶了幾個寵妃跳入枯井中躲著。

狼狽成這樣子,也是挺有藝術感的。好在楊堅仁厚,沒太為難他,一直好吃好喝地養著,直到他去世。

南朝陳(557年—589年),一共歷時三十二年,如果你現在正三十二歲,那麼恭喜你,你走完了陳朝的一生。

581年2月,楊堅正式取代北周,結束了中國一百五十多年分裂的局面。

相關焦點

  • 廟號、諡號和年號傻傻分不清楚?開國之君一般用哪些?明清最簡單
    比如說漢文帝、漢武帝都有廟號,可是夾在中間的漢景帝就是沒有廟號,那個時候的人不太喜歡自欺欺人。漢朝的開國之君是劉邦,他的廟號就是漢太祖,《史記》中對此有誤,記載成了漢高祖這是不對的,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此後廟號為太祖的開國之君還有很多,有些是子孫追封的,比如說曹操沒有稱帝,被曹丕追封為魏太祖。
  • 變態皇帝--北齊開國之君高洋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劉宋王朝,大概沒有哪個朝代在變態方面可以和北齊媲美。在北齊短短的27年壽命中,除了孝昭帝高演還算德才兼備,其餘的皇帝就沒一個人正常的,一個比一個變態,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變態皇帝高洋了。高洋是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
  • 最有骨氣的亡國之君,臨死前留下一句話讓人悲嘆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之多,更替之繁,這每一朝代的亡國之君死法各不相同,比如夏朝的亡國之君桀被流放於南巢,桀最終死於亭山,商朝亡國之君最終自焚而死,最後一個周天子周赧王向秦稱臣沒過多久就死去了。秦朝末代皇帝子嬰投降劉邦,後來慘被項羽所殺,漢朝末代皇帝是個傀儡,晉朝末代皇帝晉恭帝被劉裕所殺,南朝陳後主亡國之時嚇得帶著妃子跳進「胭脂井」,南唐後主李煜被一杯毒酒賜死,兩宋皇帝慘被擄走,元朝皇帝被朱元璋趕回漠北,猶如喪家之犬,而明朝亡國之君,雖然孤單落魄,但死的有骨氣。
  • 身為亡國之君大多都慘死,此人憑啥可以善終?
    來源:歷史大學堂(oldmanno)文:天野蒼茫
  • 帶血的宋詞:9位亡國之君被幹掉以後
    作為開國之君,雄心壯志的趙匡胤很能克制私慾、杜絕靡靡之音,此後,他再也不找歐陽炯等後蜀臣工吹簫、頌詞、奏樂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是在南唐亡國兩三個月後的966年年初抵達開封的,起初,他並不能理解自己的身處險境,儘管趙匡胤表面上優待五代十國的各位亡國之君,但仔細翻閱史料就可以發現,五代十國投降北宋的各位君王,基本上都是離奇暴死。
  • 歷史上有那麼多亡國之君,為什麼崇禎被最多人同情?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是十分常見的事情,每一個新王朝的崛起都會伴隨著一個舊日統治者的倒下。而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往往都有不少問題,在國破家亡的同時也會背負罵名。像金哀宗為了避免成為亡國之君,在蒙古大軍入城的時候,還特意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由此可見人們對於亡國之君有多大的成見。
  • 古埃及最後一個朝代,國祚275年,開國法老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心腹
    古埃及的32個朝代當中,第1個到第31個稱之為第1王朝到第31王朝,而第32個朝代通常不稱之為第32王朝,而是稱之為託勒密王朝,因為是以其開國法老託勒密一世的名字來命名。託勒密一世出身馬其頓王國一個貴族家庭,馬其頓王國是號稱世界第五文明古國——古希臘的第一個君主制國家,君主稱號是國王,其最著名的國王就是亞歷山大大帝。
  • 天上人間,亡國之君的悽涼詩詞,宋代並沒有那麼繁華幸福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更替,而亡國之君的結局一般來說都比較悽慘,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誅殺商紂王,李煜則被趙匡義毒死,明崇禎自縊於煤山歪脖子樹,但要論窩囊且沒有任何尊嚴,估計得算北宋的趙佶父子。亡國之君被俘之後,如果不被處死,一般為了拉攏前朝遺老遺少,多少會有所封賞,如樂不思蜀的劉禪,就混到了自然死,李煜雖然後來被毒殺,但北宋還是封他為「違命侯」、「隴西公」,不致悽涼悲慘,但趙佶父子堪稱豬狗,當然和他一起被俘的女性則是豬狗不如。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4大暴君,個個都是亡國之君,暴虐無常,身死國滅!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4大暴君,個個都是亡國之君,暴虐無常,身死國滅! 前秦厲王——苻生。苻生,前秦開國君主苻健之子。這位皇帝的所作所為和孫皓可以說是不分伯仲。他在會見大臣時,要先預備好弓箭、刀斧、錘鋸等物件,看誰不順眼當場殺死。
  • 妹喜、妲己、褒姒:亡國之君的替罪紅顏
    正因如此,她們承載了史學家們的亡國之恨,落下紅顏禍水的千古罵名。但是,有些歷史是不堪挑剔的,很多貌似蓋棺論定的人和事,重新審視,都有可能面目全非。         先說妹喜。妹喜是夏桀進攻有施部落時,有施部落在滅亡和屈膝之間獻出的絕代美女。「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妝霓彩衣,嫋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可知貌美若何。
  • 深扒曹奐背後的強大靠山,談一談亡國之君的大智慧
    曹奐、劉禪、孫浩,這三個亡國的末代皇帝可能只有劉禪因為樂不思蜀的成語讓大家耳熟能詳,其他兩位可能大家就不是那麼熟悉了。這三位皇帝雖說都是亡國之君但卻都得了善終,曹奐封陳留王,劉禪封安樂公,孫浩封烏程侯。
  • 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10位帝王,為什麼亡國之君佔據了半壁江山
    而中國,擁有4000年前的文明史,出現了無數傑出的帝王,其中有才華的不在少數,他們甚至成為了歐洲啟蒙運動家推崇的「開明專制」的典型代表。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有才的皇帝,有一半都是亡國之君。本文就列舉出中國歷史上最有才的10大帝王,由於文無第一,因此排名按照時間順序來。
  • 曹奐會見劉禪,兩位亡國之君相見,執手相看淚眼
    在三國歷史中,劉禪是一個亡國之君,而同一時刻,曹魏那邊的曹奐也是一個亡國之君,他們一個斷送的諸葛亮的大好天下,一個葬送了曹操的雄心壯志
  • 亡國之君悲催一生——宋恭帝趙
    此時的南宋,風雨飄搖,忽必烈已經在大都稱帝,改國號為元,襄樊陷入了元軍的重圍之中,可南宋朝廷依舊貪圖享樂,度宗皇帝整日沉迷酒色,大權旁落奸相賈似道之手,將度宗玩弄於股掌之間,搞得朝野上下一片昏暗。當年九月,元軍對南宋發起了總攻,南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可這個小皇帝對此一無所知,還沉浸在乳母的懷抱裡。十二月,元將伯顏進犯鄂州,守將夏貴戰敗,鄂州失陷,長江防線洞開,且元軍利用宋降將呂文煥,所過之處很多都不戰而降,第二年也就是德祐元年(1275年)春天元軍便兵臨健康城下。
  •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開國之君的革命路
    其實一直以來,有關唐史明史清史,影視劇多有涉及,卻不知為何,有關宋史,特別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故事,卻鮮有觸及,相對於宋的廣袤江山社稷以及發達的文化可以,影視劇的「顧此失彼」確實有些偏頗。今次高希希能從趙匡胤入手,集「義社十兄弟」、「千裡送京娘」、「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等等故事於一體,完整呈現了趙匡胤從少年時代立志到身為一國之君的文才武略並施,是典型的冷門題材的熱門IP打造手法,《大宋傳奇之趙匡胤》集正史、戲說、傳奇於一身,融戰爭、權謀、宮鬥於一體,是當下不容錯過的歷史大劇,引發觀劇熱潮,也在情理之中。
  • 千古詞帝李煜,是亡國之君,卻絕非昏庸之輩
    前期,其作品多為宮闕生活之作,後期則轉向抒發國破家亡的悲痛。但,拋卻文學不談,李煜作為一國之君,他對於祖宗宗廟、江山社稷真的毫無作為嗎?他真的只是醉心於詩書畫卷,對於強宋只知道一味妥協嗎?我想並不是,他絕非是庸碌無為之輩。
  • 歐洲五個最強朝代:波旁、哈布斯堡、羅曼諾夫、霍亨索倫、漢諾瓦
    在歐洲歷史上,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俄羅斯是古代和近代歐洲最強大的五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有朝代和改朝換代,筆者將會交叉介紹這五個國家最強大的朝代:漢諾瓦、波旁、霍亨索倫、哈布斯堡、羅曼諾夫,排名不分先後。
  • 古代開國之君為何偏愛屠殺功臣,真實原因令人抓狂
    細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大多有一個嗜好——屠殺功臣。開國之君一般都是智謀超群、雄才大略的明君雄主,為何卻偏愛屠殺功臣,落得薄情寡義、忘恩負義的惡名呢?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開國之君對待功臣的一些軼事。
  • 獨斷專行的北燕皇帝:心裡沒數的亡國之君
    李煜的這首詞,再現了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苦悶及失落。今天我們要講的也是一位亡國之君——馮弘。上一期的《不正經本紀》,我們寫到了他的哥哥馮跋。這位在歷史上以喝酒海量著稱的北燕皇帝,到了晚年,卻被其弟馮弘奪取了皇位。從兄弟手中奪取皇位的事,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取得皇位。
  • 亡國之君君士坦丁十一世:天要亡我,非戰之罪!
    很多人都以為亡國是因為君主昏聵無能,但馬克思告訴我們個人英雄是無法阻止歷史車輪的前進,所以在實際上大多數的亡國不是因為君主的無能,而是天下的「勢」已經變了,歷史註定要前進。當面臨亡國之災時,大多數的君王其實都不會坐以待斃的,他們奮勇向前用盡一切辦法來挽救自己的王國,無奈王朝氣數已盡,僅憑他們的力量是難以扭轉乾坤,而最終的結局往往都是身死國滅殉國而終。縱觀歷史,拜佔庭帝國的末代之君君士坦丁十一世算是這類人中最好的代表了。君士坦丁十一世出生於君士坦丁堡,他的父親曼努埃爾二世有十個孩子,他排行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