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遇見

2021-02-16 烘焙公會

距去年的臺灣烘焙之旅已快一年之久,那些鮮活的記憶在心中仍有溫存。今年3月,全國工商聯烘焙業公會再次攜手行業諸君走進臺灣,為的是不斷深入地了解臺灣烘焙產業的發展概況以及學習先進經驗。橫看成嶺側成峰,有時候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物往往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而我們正需要通過不斷找尋這種新角度新層面以獲得新突破。遇見臺灣大抵便是如此,它帶給我們的遠不止感動而已,總覺每一次接觸都是恩賜,每每想起仍心存感激。

烘焙展會

臺北國際烘焙暨設備展持續整合全球最新烘焙設備與技術,匯集各地名師與名店,為廣大同行提供了一個交流互惠的平臺,使烘焙產業更快速地茁壯成長。其未來進步聲勢看漲,已成為臺灣餐飲業界的超級新星。臺灣烘焙產業將各國技術與文化揉合,不斷加深了臺灣烘焙的多元與實力。並借國際性賽事展覽的舉辦,使烘焙行業創新技術得以迅速交流且大幅度提升,臺灣儼然已成為亞洲烘焙的標誌性地區,吸引著各國愛好烘焙之人至臺灣參觀與取經。



今年競賽激烈豐富

3月26日、27日舉辦的「UIBC世界盃青年西點大賽臺灣代表選拔賽」及「加州葡萄乾暨加州奶酪烘焙爭霸賽」等烘焙達人賽競爭異常激烈,為考驗師傅的臨場功力,今年還特別設立了神秘食材的比賽項目。


特色廠商區
展中300家國內外廠商展示了最新的烘焙技術、原料、高科技設備,包括烘焙新手最愛的Shake&Bake搖搖樂,放入所有食材後搖晃50秒,直接進烤箱,簡單又美味。


烘焙名店街
主辦單位今年號召全臺最好的烘焙廠商設置專屬攤位,用最優惠的產品與最超值的折扣回饋參加烘焙展的消費者。

烘焙文化館

手信坊
手信坊是由麻糬、糕餅世家之子陳世洋,遠赴日本向和果子師傅拜藝、研究所創,秉承了「手作為信、名食成坊」的理念,用心將和果子賦予兼具視覺美感與味覺口感的新生命,進而把傳統米食文化導向精緻化、現代化、因此創建了手信坊,前身是當地知名的「三叔公的麻糬」食品公司,現已轉型成為糕餅觀光兼具專售店的創意產業園。其既保留了臺灣傳統糕點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和果子文化烘焙特色,寄臺灣本土風情於糕點之中,不斷推陳出新,呈現多元化的風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和果子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從製作工具到食材,從製作演示到產品販賣,融合了日臺兩地的特色文化逐漸形成口碑和標識,是臺灣伴手禮品牌發展勢頭最強勁的力量。

幾分甜

幾分甜幸福城堡工廠成立於2011年,是為了追求烘焙所帶來的幸福感受,並開拓臺灣伴手禮的新視野,結合頂級物料,專業技術與行銷設計規劃,打造出的洋溢幸福元氣的烘焙新品牌。
工廠除了販售甜點與伴手禮之外,還設有幸福走廊,貝克瑞簡報館,魔法廚房,DIY歡樂園與花園休息區等版塊。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通過多媒體觀看各種甜點的製作方法也可以親手參與製作,寓教於樂寄情於心。「好吃又好玩」是它最大的特色,集觀光休閒娛樂於一身。店面裝飾以歐式風格為主,隨處可見的萌物裝飾更增添了滿滿的浪漫氣息。除此之外,這裡的產品也十分值得一提,土鳳梨酥,按1∶100的黃金比例配調,常規大小的鳳梨只能熬製出7顆鳳梨醬,其用料實在,味道獨特,贏得了廣大遊客的青睞。

特色餅店

宮原眼科

名為「宮原眼科」的日出門店,陳設卻是濃濃的書卷味,整體包裝營銷猶如一座歐洲的古典圖書館,不管是空間的營造還是包裝設計,都讓人眼前為之一亮。你不會想到這裡是蛋糕店,架子上分列著一排排的精裝書,一盒盒的精裝CD以及各色的富有藝術氣息的包裝盒。美味已不是這裡的唯一選擇,選一本「好書」回家也成了這裡光顧的人們所熱衷的美差。這裡不僅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視覺的盛宴。熱情親切的服務人員時時攜著溫暖的笑臉靜靜佇立,與之目光的碰觸之間並不覺尷尬反而帶著一種熟悉。店裡一盒盒商品被精裝成像舊式書籍、捆式包裹、密封軍式文件袋、立體信封的模樣,加上印製在外包裝上各種巧思的無釐頭的和另類思緒的文字,這不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件獨一無二有主題思想的藝術品,叫人心曠神怡。招牌乳酪蛋糕、多樣風味濃香絲滑的巧克力,還有口味豐富、創意百搭的冰淇淋更是十分可口。若你想選一份精緻獨特的伴手禮,這裡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第四信用合作社
第四信用合作社餅店的建築主體改建自1996年,曾是一間有47年歷史的地域性銀行,整體風格以水泥牆為主,未做過多的裝飾,凸顯存舊立新的設計理念。內裝選件清一色都以舊物為主,尊重時代,重現金庫的原生記憶,創造並結合新主題,復古與創新並進。它不僅是麵包店,也是一件獨具魅力的人文瑰品。在餅店同質化的今天,一家風格獨特的店往往會脫穎而出,諾大的城市裡,一家標記著時代記憶的小店就靜靜的躺在那裡,去過一次就很難忘記。大隱隱於世,貴在不同。大到店面裝潢小到店員服裝,價目標籤等,一切行雲流水自成一派,凸顯個性又不著痕跡。不知不覺間,它已經成為臺灣遊客烘焙旅行的必經之地。

吳寶春麥方店
吳寶春麥方店,世界麵包大師吳寶春開設的第一家店,酒釀桂圓麵包、荔枝玫瑰麵包等奪冠產品是麵包店的大熱門。其開店的理念是「以國際認可的技術,使用當地的食材,烘焙出臺灣的原味」。有很多人建議他要做貴婦級麵包,專門服務頂級消費者,但個性淳樸的吳師傅卻堅持走平價路線。不難看出,在他身上所體現的已不僅僅是一種可貴的堅持,更是超越堅持的對於烘焙行業最質樸的熱愛。在這家100多平方米的店裡,前來購買麵包的遊客絡繹不絕。吳寶春表示他要以國際得獎的技術,用當地的食材,烘焙出臺灣的原味,這是他的開店願景也是他一生的追求。現在他打算培養更多的烘焙人才,讓更多的人用臺灣農產品做麵包,真正實現把臺灣麵包推向世界。


後記

在此次臺灣之旅中,我們刷新了對臺灣烘焙文化的印象。從前對臺灣只是有一個大體的認知,知道其營銷技巧獨樹一幟,銷售方面手腕高明,殊不知在一些細枝末節上臺灣也做的如此精緻。
所謂細枝末節無非指每一個烘焙環節,小到包裝紙LOGO的設計,大到產品原料味道,無處不在體現著創新意識。在此次考察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家家衛生乾淨,整潔的店面;複合式的經營正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在它們營銷模式中;開放式、自由式的選購方式讓人們在購買商品的同時多了一分閒適;講究天然、養生、創新的產品不斷湧現;DIY製作區、透明化參觀區點燃著所有熱愛烘焙之人的熱情。
在這幾天的行程中,我們到訪多家餅店和烘焙文化館,它們帶給我們共同的感受是享受。在烘焙市場高速發展的今天,單一的產品競爭已不再是競爭的核心要務。我們不僅要通過最專業的設備,最真實的原料做出最好的產品,更需提高服務質量,給予顧客味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的全方位感受,運用軟文化鞏固硬實力。
在此次臺灣烘焙之旅中不難看出,我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也許有人會說,麵包餅乾不都是一團面烤出來的麼,還用得著去探索去感悟?這與老一輩人口中「披薩不就是個大餅鋪點肉,壽司不就是放塊魚在米飯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這些我們想說,其實不然。
工藝和手藝上的差異在外行人眼裡看起來也許區別不大,但為此職業烘焙人卻要花費大量的心血和無數試錯的成本。烘焙行業需要品味的提升,品質的提升,而這些都是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甚至金錢一點點累積起來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要做的無非是走出去,引進來,認真起來,精細起來,這也是我們烘焙之旅的意義所在。
若說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這未免有些浮誇,其實我們不需要去領導去指揮他人,我們只不過是在做自己,懷著一顆最本真熱愛烘焙的心在做自己。我們需要用我們自身的行為感染更多熱愛烘焙之人,當然,我們更期待這樣的人加入我們的隊伍,一同去追求烘焙的品質,體味烘焙的美好。

世界很大,我們要去看看,烘焙之旅的腳步,從未停息。

9月荷蘭、德國、瑞士烘焙考察團開始報名啦!!點擊閱讀原文,享受世界烘焙文化!


相關焦點

  • 遇見臺灣遇見最美的「他」
    張愛玲說過:「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冬日溫陽,12月23日至1月3,長沙汽車西站(地鐵2號線「望城坡」站1號出口),遇見臺灣·夜市美食嘉年華。
  • 我在臺灣遇見你
    睡三個小時五點起來趕去浦東,結果一整天都是夢遊狀態也是醉了= =13:07飛機降落桃園中正國際機場,入海關。T1 到達大廳頂上超漂亮的燈,每一塊都是LED到臺灣的第一站就是去瞻仰國父孫中山,去的時候正好在交接儀式 - - 人太多沒有拍到照片。
  • 飛起來,看見不一樣的臺灣! 遇見臺灣
    他是臺灣最知名的航拍攝影師。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有恐高症,連「過山車」都不敢搭;你可能也不知道,他只拍臺灣,而且堅持拍了20多年。齊柏林,因為對攝影的熱愛,於1988年開始擔任商業攝影助理、雜誌攝影師。1990年轉任公職後,開始負責在空中拍攝臺灣各項重大工程的興建過程。此後,便長期從空中紀錄臺灣的地貌景觀至今。
  • 臺灣寫真:在金門遇見夢想家
    中新社金門9月12日電 題:在金門遇見夢想家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路梅  夏末清晨5點鐘,清脆、此起彼伏的鳥鳴喚醒旅行者。推門而出,閒坐門前石坎,鄰舍赤膊閒坐的老伯熱心地與你寒暄「今早好熱」。  這裡是金門。8月底一次採訪,當地主人「入住民宿」的安排讓中新社記者遇見了熱愛生活的夢想家。
  • 【臺灣研修】陳幸子:「相遇臺灣,期待遇見更多可能.」
    遇見臺灣,則是遇見了一千種可能。時時刻刻的每個現在,都是值得回憶的永遠。從湖北武漢來到寶島臺灣求學,願遇見更好的自己。臺灣的第一夜於我而言是如此夢幻。學在臺灣。學習,是我們來臺灣之行最主要的目的。臺灣的課堂充滿著自由和輕鬆,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讓我們自己產生思考,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策劃方案,講述方案可行性,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不亦樂乎。
  • 遇見臺灣,我的輕旅行裡別樣風景
    走在臺灣,遇見溫泉走在臺灣,鬱鬱蔥蔥的綠樹下你可以撐傘慢慢走,經過溫泉博物館、梅庭遊客中心、地熱谷、北投圖書館。坐在溫泉博物館的榻榻米上感受日式風情。溫泉細緻保溼面膜 走在臺灣,遇見紅茶日月潭的紅茶,水色豔紅清澈,香氣醇和甘潤,滋味濃厚。茶葉枝葉結實、茶湯紅潤,品飲甘甜回味、口感醇厚,是臺灣歷史悠久的紅茶特產。品一縷茶香,褪去一絲疲倦。
  • 遇見,所以不同:臺灣女孩在新疆烘焙「多味人生」
    遇見,所以不同:臺灣女孩在新疆烘焙「多味人生」 2020-11-17 10:14:49 ,臺灣女孩潘姵蓉的人生改變了。
  • 蘇打綠【再遇見】世界巡迴演唱會票務火爆訂購中,2015再遇見,成長的自己!
    關於蘇打綠的音樂旅程,若是從一開始追溯起,一定有說不完的故事。
  • 遇見蔡曉芳【臺灣曉芳窯】
    「遇見蔡曉芳」是系列文章以下文字和圖片選自攝製組朋友圈,中心編輯整理。臺灣之行拍攝最大的收穫就是被這些為中華藝術傳承做出重要貢獻的大師們,其執著的藝術人生給了我們很多啟迪,讓我們自己思考很多關於未來的事……
  • 交換總結|感謝遇見,遇見臺灣,遇見彰化師大,遇見各位可愛的人
    西班牙語課Elisa老師對我的幫助也非常大很高興認識每一位老師,強調獨立思考的李老師和何老師,上課手舞足蹈有趣的郭老師,嚴謹而又幽默的系主任張老師,感謝遇見。臺灣交換是一場「長途旅行」,也是一場遊學,我算了算,在臺灣的130天,有差不多30天都在其他地方旅行很感激能用交換的機會來到臺灣,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仔細探訪臺灣的每一個角落,去細細品味臺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氣息,感受臺灣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 臺北,美食再遇見.
    更何況胃連著心,很多時候口味都和當下的心情太過關聯,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我只按時間排序羅列了一些推薦的餐廳和當時的感受,至於是否值得一試,大家自行判別就好。本文為「臺北,再遇見」遊記的小番外,在公眾號(hey_sarahness)對話框回復「臺北」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臺北深度遊記。
  • 看見臺灣,遇見美好.
    趁著心中尚有餘溫,寫寫在臺灣的168個小時。
  • 遇見臺灣
    閒聊來到南機場夜市,我說了今天看到了葉先生和梁女士,他說,他也只是聽到過這兩個人,未曾遇見過。當我向他問起關於紀念堂的臺階,是不是又在翻新,他說,當然不是,是前段時間有人向上面潑漆了的。所以,現在在重新粉刷。我驚愕地問到,蔣介石至少也是前總統,一個獨裁者,那幫人敢這麼做?
  • 臺灣青年與北京相約:感謝讓我剛好遇見你!
    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煥發出的活力同樣吸引著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嚮往,「臺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活動讓他們有機會踏進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這個夏天,臺灣青年李雯薪、顏攸栴、劉立禾與北京相約。在首都博物館, 他們與3個大陸小夥伴「一對一」結對,共同度過近一個月的實習生活。
  • 在臺灣,我遇見了許多有趣的事兒和人……
    司機大叔叫小莊,我想他是我在臺灣遇見的最有趣的人了吧。他把大陸稱之為祖國,會跟著女兒玩cosplay,還得意洋洋地給大家傳閱他的女裝照,自信十足地給大家介紹東北話「老鐵」的來歷,fh不分地非常嚴重,紅燈會說成fong燈,但依然還要倔強地跟我那nl不分的室友湊在一塊兒探討普通話,至今想來依然覺得好笑而可愛。
  • 離金馬獎一步之遙的冷門佳片 遇見臺灣
    「灣生」這個詞是從日語直譯過來的,它是指1895年到1946年日據時期在臺灣出生的日本移民。這個詞彙是在臺灣和日本課本裡都沒有記載的名詞,而且「灣生」這一個名詞並不是什麼美名,是那個時代日本人對這一群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的蔑稱。這個名字背後隱藏著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述說著一段充滿心酸和無奈的感人故事。
  • 這才是真正的臺灣味道!——十大極富人文魅力的老街 遇見臺灣
    寶島臺灣豐富多彩而坎坷曲折的歷史,烙印在它每一座都市中的的角落。無論是臺式的亭仔腳建築、日式風格的建築群還是傳統中式街巷,你都可以在臺灣的都市或小鎮尋覓到它的蹤跡。府城臺南是臺灣歷史積澱最為深厚的都市,每位來到臺灣的旅行者都不能錯過這座極具魅力的城市!說到臺灣老街這個概念,沒有比安平老街更老的了。安平港曾是臺灣最大的港口「臺灣「之名也來源於安平地區曾經的名字「大員」的音譯。
  • 臺灣:遇見一路芬芳
    ✦今天,我們一起去臺灣逛吃逛吃!
  • 臺灣,很高興遇見你.
    有效期: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五年,臺灣旅遊籤注(G籤)6個月一次有效費用: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30元,臺灣旅遊籤注20元(2)入臺證去臺灣除了需要大陸通行證還需要辦理入臺證!一般2-3個工作日出證。
  • 島內散步,遇見文化自信的臺灣丨導賞資訊
    邱翊創辦「島內散步」,說出城市角落的故事,讓大家都能遇見文化自信的臺灣利用「茶」開啟臺灣與外國友人共同的話題,我們著實不一樣,卻也可能因為歷史留下的吉光片羽而有片段的相交。顏志豪解釋,這也讓「島內散步」意識到要從兒童教育著手,他們舉辦兒童營隊、城市小偵探、小小導覽員,引導孩子們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再透過小朋友影響家長,讓更多人知道臺灣是有故事的島嶼。其實,我們的城市從來不缺故事,但在我們求學、生活的歷程中卻少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的鄰裡,這或許是個遺憾,但更可以化成動力,更努力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