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西區苛刻
《八佰》不一定是中國電影的良藥,但一定是豁出去的華誼「自私」自救最後一招!
《八佰》不是中國電影復興的解藥,救不了中小院線,倒是華誼提振自己股價的良劑。
某種程度講,借著為行業開路的名頭,華誼還是「自私」的。
《八佰》宣布定檔8.21的時候,太晚。
但對於中國電影而言,晚了也很重要。畢竟,這是8月-10月間院線唯一的正牌商業大片選擇。
對於這部觀眾期待已久的影片,華誼及各投資方如若要保收,越早開畫越好,早起跑早甩掉後面追著的同等規模大片。
但是沒成想,咱辛辛苦苦製作四年,又辛辛苦苦等了一年的國產大片,弘揚愛國精神的一部戰爭作品,面對疫情後的市場卻既要跑得快,又要躲得巧。
為什麼呢?因為疫情之後,觀眾對外國大片的喜愛更濃烈了。
據貓眼電影專業版APP顯示,影院復工第三周,全國票房總榜前五裡,除參加重映分帳的《誤殺》之外都是進口片。其中既有新片,又有重映片,豐富又精彩。
至於7月20日影院剛復工當天就宣布公映的國產新片《第一次的別離》,知名團隊操刀的動畫電影《妙先生》,還有隨後公映的優秀兒童片《旺扎的雨靴》,甚至頂級流量藝人李現主演的《抵達之謎》早就不見了蹤影,消失在票房榜TOP10,更多已經掉出了TOP20。
這成績,說句國產片真慘,沒問題吧?
中國電影行業在經過2020年疫情的衝擊之後好不容易復工,行業內的企業一個個重振旗鼓,決定在往年都是被作為「國產電影保護月」的暑期檔好好打個翻身仗。
但現在再看,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不只是疫情,而是疫情後,市場對華語片的期待值到底有多高。
潮水褪去,穿著褲子的只有進口大片。
數據呈現出來的是,疫情後的觀眾心態有了變化,半年沒進影院,現在大家在觀影選擇上三思而後行。也就是說,「後疫情時期」,觀眾更加在意買票以及冒一定的風險去看電影,到底看哪部才更值得。
這個時候,國產片想要說服觀眾走進影院,就必須拿出點高質量的「硬菜」才行。
結果發現,尚可一戰的只剩下《八佰》一個,它成了國產電影「全村的希望」。
縱然華誼已連續虧損十個季度,整個公司都走在了高空鋼絲上,可是曾經的娛樂產業NO.1做決策時氣魄不減當年。
「後疫情時期」第一個主動請戰,意義大於票房。
華誼此舉得到了全行業的鼓勵,儘管復工後全國總票房不佳,中國電影行業卻在《八佰》公映這件事上表現出了高度的團結友愛。
定檔海報一瞬間刷爆業內各家朋友圈不說,為了讓「全村的希望」好好亮相、好好表現,再沒有第二部類似規模的國產大製作新片宣布同檔公映。
為讓《八佰》能開個好頭,大家甚至能讓出一條跑道。
在全行業與全國人民受災的這年,不與國內同行爭風頭、搶蛋糕,不把喜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與驚慌之上,這就是中國電影行業根本上的可貴之處。
在8月14日《八佰》提檔點映的當天,這部國產大片的「獨苗」收穫了1000萬票房。
這個成績,在紅了二十年的國際經典IP《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面前不值一提。後者復映當天輕鬆拿到了3200萬票房,成了中國電影市場復甦後單日票房最高的影片。
誰能料到,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要靠進口片來救,而且還是一部復映老片。
不過,《八佰》點映票房1000萬也與這一次特殊的發行方式脫不開關係。
《八佰》的點映票房本來是可以再高一點的。
而所謂的特殊方式,指的是《八佰》當前的分線發行模式。大城市、大院線正常排片分帳,而以往規模較小、業績中下的小影院則不能參與《八佰》的分帳,要排片放映這部電影,只能向片方買斷發行權。
年票房在200萬以下的影院需要決定,是否願意為《八佰》付出上一年票房的3.5%,來支付保底發行費用。
一幫亟待挽救,最脆弱的中小電影院,無緣這一波拯救。一些小地方的電影觀眾,也因此「不配」第一時間看上《八佰》。
作為「全村希望」的華誼,也是自私的——還是想救的是自己,而不是一併打撈深陷泥土中的中小影院。
這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買斷之後,影院可以自行對《八佰》定價售票,不必再與片方對半分。如果不買斷,那就得不到公映《八佰》的授權,也就是不能排片售票。
片方這麼做了之後,影院就不得不冷靜下來,好好核算一下發片的成本,再理性想想每天怎麼排片才能盈利保住影院。
這種逼迫影院做選擇的形式在國內尚屬首次,許多發展受限、規模不大的小影院、新影院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決定。
《八佰》是復工後首部公映的國產大片,如果沒授權、不能放它,那就意味著將在這部影片宣傳效果最好的時候與它擦肩而過。
而非要放呢,也需要買斷授權,花一大筆錢之後,影院還很可能因為多方面的工作專業度,以及地理方位優劣勢的問題,保不了充足售票,盈虧成為未知。
所以儘管片方沒說這樣做到底為了什麼,但整個勢態也已經很明顯了,在疫情面前,即便是急需投資回籠增益的華誼,都沒有抱著任何盲目樂觀,沒有為自誇或自我安慰就作出更激進的宣發計劃。
這無疑能夠讓剛復工的影院和片方,都有機會「歸零」,對自身、行業、環境認知返璞歸真,保持冷靜清醒。
當下對影院來說,最要緊的就是自救,就算對國片有一片丹心,現在也不能啥片都排,太浪費。
所謂「後疫情時期」的行業機遇,就是說現在只有內容優質能打、分線發行後口碑熱度不減的電影,才值得影院考慮一下多排片,只要熱度夠,也不用擔心買了就會上當。
這也能看出,《八佰》打響「疫後」第一槍,是有特別任務的。雖然沒有哪部片子不希望自己票房大熱,也許《八佰》背後的華誼還尤其需要。
《八佰》不完全是奔著高票房去的,它寧可節約宣發費用、把各種宣傳辦得樸素一些,讓很可能硬要參與分帳還不掙錢的中小規模影院冷靜一點。
等今後《八佰》的高口碑保持住了,再開放分帳,直接讓小影院也能收割到片子的熱度,這不是很合理的一件事嗎?
因此,華誼的「自私」也有值得體諒的地方。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