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乍洩 | 第二十九篇原創
我李逍遙要做天下第一大俠,我要鋤強扶弱,我要名留青史!
我林月如要讓林家堡成為天下第一大幫,我是女幫主,然後再跟這個臭蛋爭第一!
我趙靈兒要讓所有南昭國子民永遠幸福快樂!
我劉晉元要拋頭顱,灑熱血,幫當今的皇上匡扶大唐江山!
我阿奴要天天開心,一生一世都快樂,天天開心天天吃!
我唐鈺不怕任何艱難,要跟我義父一樣,忠心鐵膽,保衛國家!
17年,楊冪、趙又廷《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18年,楊紫、鄧倫《香蜜沉沉燼如霜》,
19年,倪妮、張震《宸汐緣》,
20年,袁冰妍、成毅《琉璃》,
再到還未上映的周冬雨、許凱《千古玦塵》,
......
古裝仙俠劇成功接棒穿越、宮鬥,一舉成為如今電視觀眾新寵。
服飾妝容一塵不染
演員配置你帥我美
動作特效牛×酷炫
情感糾葛幾生幾世
熱搜造勢輪番滾動
......
近幾年仙俠劇井噴式的發展,
讓觀眾感動於導演們對仙俠題材的鍥而不捨。
不過,套路老、光環重、低齡化等等弊端也讓我們感慨,
如今仙俠劇,仙氣有餘,俠氣不足。
仙俠劇作為我國獨創影視題材,由來已久,
其近十年來所表現出的強大的商業效應與造星實力,讓無數影視公司前赴後繼,樂此不疲。
「仙俠」一詞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時期,
出現自海上劍痴所著小說《仙劍五花劍》。
該小說以南宋秦檜擅權為背景,
講述了五大仙俠下凡鋤奸安民,匡扶正道的玄幻故事。
後來,隨著《誅仙》《搜神傳》《魔道祖師》等網絡文學、電子遊戲的火爆,仙俠題材文創作品逐漸興起。
對於很多90後來說,
《仙劍奇俠傳一》無疑是仙俠劇的開山之作,也是巔峰之作。
不過,早在《仙劍》之前的1991年,
香港就拍出了由今年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陳松伶,搭檔鄭伊健的《蜀山奇俠之仙侶奇緣》,
成為早期的仙俠劇的代表之一。
往後陸續出現《新蜀山劍俠》、《蜀山奇俠之紫青雙劍》等影視作品。
不過這個時候的仙俠劇,由於製作不成熟、網絡普及範圍有限,
並且有《大宗提刑官》《鐵齒銅牙紀曉嵐》《大宅門》等歷史正劇如日中天,
所以並未激起太大水花。
【蜀山實為瓦屋山,位於四川盆地西沿眉山市洪雅縣】
時間轉眼走到了千禧年,
網絡的普及打開了許多年輕人的視野。
被「垮掉的一代」瘋狂迷戀各類網絡文學、網路遊戲,其中尤其是修真、打怪類型,
為他們營造了一個集魔幻、熱血、荷爾蒙於一體的精神烏託邦。
2003年,上海唐人影視監製徐曉方,
在接觸遊戲《仙劍》之後,被其曲折悽美的故事及積極向上的主題所打動,於是著手影視化改編。
2004年6月,《仙劍奇俠傳》殺青。
2005年1月24日在臺灣中視首播,後於2005年1月31日在重慶電視臺影視頻道、上海電視臺電視劇頻道內地首播,又於2008年1月27日在河北衛視首輪上星播出。
豐滿的人物個性、用心的製作團隊、曲折的故事情節、宏大卻不失內核的背景設定,
雖有瑕疵,卻依然斬獲超高收視率,
就算如今回看,依然是古偶仙俠劇巔峰。
《仙劍》的成功,引得後來無數影視公司效仿。
《仙劍3、4》、《古劍奇譚》、《誅仙雲之凡》.......
仙俠劇從一枝獨秀,開始了百花齊放。
雖然,仙俠劇數量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增加,
但很多作品卻經不起觀眾深入探討,仔細推敲。
看似的蓬勃發展、不斷擴張的仙俠劇,
實質內核與延伸道路卻在不斷收縮。
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兩個:
人物
故事
先說人物。
「壯志凌雲幾分愁,知己難逢幾人留。」
我們經常在思考,
配角的存在,到底是為襯託主角形象,
還是為了服務、推動整體故事發展?
我覺得兩者之間,應該是三七比例的存在。
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少年的成長之路,少不了身邊小夥伴的鼓勵鞭打,江湖之上萍水相逢,卻能相濡以沫,同生共死。
《仙劍》裡面,逍遙、靈兒、月如無疑是整部劇的核心人物,
然而阿奴、唐鈺的化身比翼鳥、阿七的草蛇灰線埋伏千裡,讓整部戲的精神內核更為飽滿,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仙劍》的格局。
【後來發現千金難得,知己也難逢啊】
這些配角的個性立體,有血有肉,縱使眉眼間難掩青澀,也同樣讓人倍感真實。
主角和配角之間的關係,映照了兩個字:
俠、義
而如今仙俠劇裡面的配角,
哪裡還是綠葉?
更像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工具人。
無腦的臺詞,空洞的設定,一味盲目烘託主角,
對故事情節沒有實質性幫助,更如水過鴨背,給觀眾留不下太深的印象。
寧做青丘的白淺上神,也莫做那凡間的盲人素素。
在古早的仙俠劇裡,
主角可以是青城山上蛇妖白素貞,
也可以是漁村店小二李逍遙,縱使一路開掛,
也讓人覺得這條平凡人的修仙之路很接地氣。
更別提金庸、古龍的武俠,
蕭十一郎是浪子、郭靖是個鐵憨憨、喬峰是外族異邦。
小人物的跌跌撞撞,給每一個出身平凡的少年營造了一個英雄夢。
而如今的仙俠劇,就像如今的選秀綜藝一樣,
主角的背後,是階級固化和龐大身份背景的支撐。
青丘女帝、天族太子、戰神轉世...,
不是個根正苗紅、名門正派子弟,都不敢出來混,這樣的江湖,乏味。
也就再也看不到《劍三》裡茂茂那樣普通人的捨生取義,為友為鄰了。
再說故事。
《仙劍一》,沒有三生三世,沒有四海八荒,沒有主角撒糖,
只有一個個小故事和為數不多的場景切換,
用最普通人的視角,探尋生死、道義、因果。
那些小故事,或許說明了許宣的那句「世上多得是兩條腿的惡人,長條尾巴怎麼了?」
他們提倡婚姻自由的戀愛觀,眾生平等的價值觀,善惡有報的世界觀,
看似荒誕,卻如《聊齋志異》一般,借古喻今,借妖諷人。
而《仙劍》的悲劇結尾,恰恰說明了很真實的一點:
能力再強的人也有力竭身亡的時候,可就算如此,他們還是願意為了自己執著的道義,置身死於不顧。
化小愛為大愛。
逍遙為了正義,靈兒為了責任,拜月為了科學,劍聖為了道,酒劍仙為了情.......
不否認有很多觀眾看劇,
就是為了追CP,磕糖,那無疑《三生三世》、《琉璃》都算得上一部合格的古裝甜寵劇,
但離許多人心中的仙俠劇還是有距離的。
就算增加了高逼格的特效、宏大開闊的場景,
但仙俠的內核一旦丟失,再好看的皮囊也讓人覺得膩味。
【營銷過猛,略顯做作】
仙俠劇,仙,是外衣,俠,才是內核。
以前是作品影響觀眾,現在,反了,觀眾開始影響作品。
當主創們將大眾好惡摸得門兒清,進而一味的去迎合市場,摒棄自我和底線,放低姿態,
別說仙俠劇,任何一部作品都只會如流水落花,再無成為經典的可能。
當資本開始主導創作,當粉絲開始左右愛豆,
也許,仙俠們炮製者們開始發現,
手裡的劍,
終究比不得荷包裡的錢好使。
爺青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