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 鑑
雷氏家族祖孫八代數百餘年默默無聞地供職於內務府營造司楠木作和樣式房,他們的傳世傑作震驚世界。他們超人的智慧與心血融入到他們為之建造的宮殿和園林之中。
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這樣評述:「在全世界,找不到這樣一個家族,前後延續二百多年,在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文明程度很高、歷史也非常悠久的國家,一直從事最高級建築的設計,遺留下來的作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就有故宮、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等。在作品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世界各國古代建築師中,恐怕找不到一個樣式雷這樣的建築世家,竟然能有這樣重大的影響。」王教授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於「樣式雷」家族八代人延續數百餘年的高度概括與總結。如此眾多古代建築傑作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出自「樣式雷」家族之手,這在世界尚無先例。
「樣式雷」家族除了享譽世界的皇家建築以外,還有壇廟、府邸、衙署、城樓、營房、御道、宅院、慶典中臨時支搭的點景工程甚至包括京西的治理水利工程等等,可以說「樣式雷」家族在我國建築領域不僅是出類拔萃,就建築的精度與廣度來說,是創造了世界建築史的奇蹟。
上個世紀30年代雷氏家族被迫出讓世代積蓄的圖紙與燙樣
在研究圓明園史料過程中,我多次看到上個世紀30年代,「樣式雷」家族衰敗以後,不得不靠出售世代積累在家中的這些圖紙與燙樣。其中以朱啟鈐先生所領導的中國營造學社為挽救這批有價值的資料而不遺餘力,我們可以通過《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二卷二期的「社事記要」中看出端倪:「本年(民國十九年)五月因樣房雷舊存之宮殿苑囿陵墓各項圖樣,四出求售,有流出國外及零星散佚之虞。朱先生乃建議文華基金會,設法籌款,旋由北平圖書館購存,先行著手整理,將來供本社之研究。茲將建議原函及最初目錄,照錄如左。」
劉敦楨在《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中,有一段樣式雷家世極其燙樣較詳細的記載:「雷氏俗稱『樣式雷』,自康熙中葉以來,掌樣式房二百餘載,家藏模型、圖樣多種,近歲以生計蹇促,陸續出售,以易溫飽,其一部經本社朱桂辛先生之建議於民國十九年夏,由國立北平圖書館購存,餘歸中法大學,而事前零星散失及被中外人士購去者,為數亦復不少。」
中國營造學社上世紀30年代在北京中山公園搞了一次《圓明園遺物展》,其中圓明園工程模型一項記載說明:「北平圖書館近從北平觀音寺雷宅購入工程模型三十七箱,系圓明園及三海、普陀峪陵工各燙樣模型」。這段文字從側面證實了劉敦楨先生所述:「民國十九年夏,雷氏家族為解決溫飽將燙樣由北平圖書館購存」之事。
另外有資料記載,上個世紀30年代,「樣式雷」為生活所迫,開始瓜分和變賣家中圖檔收藏,雷家每一代都要分家,分家時分的就是圖紙和燙樣。據雷章寶回憶,因為剩下的圖樣都存在北京德勝門的一個高姓人家,而高家曾在樣式雷家分管預算。當時也沒暖氣,好多圖紙,都用來引火給燒了。
雷文雄先生曾經對張寶章(著《雷動星流》為樣式雷樹碑立傳)先生說:1963年3月,他曾將家藏的樣式雷畫樣、燙樣和祖輩的一些畫像,裝了整整一三輪車,無償地贈送給國家文物局。
文革中雷氏家族存有圖檔與燙樣的,被偷偷燒毀了不少,從此「樣式雷」便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樣式雷」家族
清代200餘年,供職於內務府營造司樣式房的雷氏家族,從雷發達(清初)至雷獻彩(清末、民國初)祖孫八代,從事皇家的建築設計與營造,在建築藝術與工藝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罕見、光耀千古的成就。
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字明所,生於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1619年4月5日),卒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八月十一日(1694年9月29日)。祖籍江西永修。雷發達曾祖在明末遷居江蘇金陵(今南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發達和堂弟雷發宣應募來到北京,參加皇宮的修建工程,發達以其精湛的卓越的技術才能,得到康熙帝的賞賜,並獲得了官職。70歲退休,死後葬於江寧。
流傳在京郊關於雷家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雷發達在康熙年間修建三大殿的太和殿上梁之時,康熙親臨行禮、大梁舉起,榫卯高懸而落不下,工部官員驚慌失措,趕快派雷發達穿上能見皇帝的官服,腰裡別著斧子,迅速爬到柱上,乾淨利落的幾斧,榫卯合攏,此時皇帝行禮的大樂還沒有奏完。禮成,康熙帝甚是高興,賜授雷發達為工部營造所長班。這便是後人所說:「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緣由。
經有關專家考證,上述說法,並非雷發達臨危受命,而應該是雷發達的兒子雷金玉憑藉自己身手不凡、超人精湛的技藝,迅速解決疑難,因而得到康熙皇帝器重與獎勵,賞七品官,食七品俸祿是事實,發生的地方並非發生在紫禁城的三大殿,而是海澱暢春園的正殿「九經三事殿」。
第二代樣式雷——雷金玉,字良生,生於順治十六年(1659),卒於雍正七年(1729),以監生考授州同,繼父在工部營造所任長班之職,投充內務府包衣旗。康熙年時逢營造暢春園,金玉供役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嚴格地說,雷家有聲譽於外者,自雷金玉始。雷金玉70歲時,蒙太子(弘曆)賜書「古稀」匾額,此匾運回故鄉,供奉原籍祖居大堂。雷金玉71歲去世,又得到皇帝恩「賞盤費一百餘金,奉旨馳驛」。歸葬原籍江蘇江寧府江寧縣安德門外。從時間上看,雍正帝從雍正三年(1725)大規模擴建圓明園,雷金玉作為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圓明園工程從設計圖紙、燙樣到營造,是功不可沒的,他是雷氏家族第一位執掌這一職位的人,應了朱啟鈐老的那句話:「樣式房一業,終清之事,最有聲於匠家亦自金玉始」。
第三代樣式雷——雷聲徵,字藻亭,生於雍正七年(1729),卒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金玉幼子,為金玉第六位夫人張氏所生。聲徵出生三月,父親雷金玉去世。張寶章先生在《雷動星流》一書中談到此時有「雷聲徵成年後,生活於乾隆盛世,正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園林『三山五園』大興土木之時,他當有所貢獻。但雪、氏家譜確難見記載」。
第四代樣式雷——雷家璽,字國賢,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於道光五年(1825),雷聲徵次子。他與長兄雷家瑋(1758—1845),字席珍,三弟雷家瑞(1770—1830),三兄弟供職工部樣式房,家璽是三兄弟中的翹楚,先後承辦乾隆、嘉慶兩朝的營造業,操辦寧壽宮花園工程、設計嘉慶陵寢工程、籌辦乾隆八十大壽慶典由圓明園至皇宮沿路點景樓臺的設計與營造工程以及宮中年例彩燈、西廠焰火等設計與實施,嘉慶年間又成建了圓明園綺春園建設工程以及同樂園戲樓的改建、含經堂戲樓的添建、長春園如園的改建工程。此時形成第四代樣式雷最為強大陣容。雷家璽去世後,安葬於海澱巨山祖塋。
第五代樣式雷——雷景修,字先文,號白璧,生於嘉慶八年(1803),卒於同治五年(1866),雷家璽第三子。景修16歲開始便隨身家璽在圓明園樣式房學習傳世技藝,正當他勤奮學習造業技之時,父親猝然去世,家璽擔心景修難盛重任,留下遺言,將掌案名目移交郭九承辦。景修知道父親心意,兢兢業業盡心竭力,深通營造技藝,終於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憑藉著自己豐富的建築經驗和卓越的才能,爭回了祖傳樣式房掌案之職。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焚毀西郊的三山五園,樣式房工作停止,雷景修雖身懷絕技,沒有用武之地,主要參與清西陵、慕東陵、圓明園工程。雷景修除了兢兢業業、克勤職守以外,聚集了樣式雷圖檔裝滿了三間房屋,樣式雷圖檔之所以流傳的今日,雷景修功不可沒。
朱啟鈐老在《樣式雷考》一文中對於雷景修的業績有如下記載:「景修一生中,工作最勤,家中裒輯圖稿、燙樣模型甚夥,築室三楹為儲存之所。經營生理,積貲數十萬。並修譜錄,塋舍規劃井然,世守之工,家法不墜者,賴有此耳」。評價之高,不在話下。
第六代樣式雷——雷思起,號禹門,生道光六年(1826),卒於光緒二年(1876),景修三子。雷思起繼承祖業,執掌樣式房,承擔起設計營造鹹豐清東陵定陵的任務,因建陵有功,以監生欽賞鹽場大使,為五品職銜。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圓明園,雷思起與其子雷廷昌因進呈所設計的園庭工程圖樣得蒙皇帝召見5次。雷思起與子雷廷昌還參與惠陵、盛京永陵、三海工程。
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字輔臣,又字恩綬,生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雷思起長子。雷廷昌隨父參加定陵、重修圓明園等工程,獨立承擔設計營造同治惠陵、慈安、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光緒帝的崇陵等項大型陵寢工程以及頤和園、西苑、慈禧太后六旬萬壽盛典工程。同治十二年被賞布政司職銜。與此同時,普祥、普陀兩大工程方起,其後的三海、萬壽山慶典工程接踵而至,樣式房此時生意興盛,樣式雷也於雷思起雷廷昌父子兩代聞名遐邇,地位更加顯赫。
第八代樣式雷——雷獻彩,字霞峰光緒三年——?(1877——?),雷獻光、雷獻瑞、雷獻春、雷獻華兄弟參與圓明園、普陀峪定東陵重建、頤和園、西苑、崇陵、攝政王府、北京正陽門的工程等。
「樣式雷」圖檔
樣式雷圖檔門類豐富,包括雷氏家族繪製的建築圖紙、燙樣、《工程做法》、隨工日記及其相關文獻,他們涵蓋了清代皇家建築規劃、設計和施工各個階段的詳細情況,其系統性、完整性以及規模在世界範圍內現存古建築檔案中是少有的。現存世近2萬件,主要存放在國家圖書館和故宮博物院,大概兩項綜合可達18000件,佔現存總量的90%,剩餘存放在國內、外其它博物館。
樣式雷圖樣:樣式雷圖樣用水墨繪製,並在建築圖與地盤圖邊註明建築尺寸及其它施工說明。雷家保存的圖樣種類很多,有白樣、糙樣、細樣、寸樣、二分樣、一分樣(即相當於實物一丈在圖樣上作一分,即比例為千分之一),按圖樣的用途分:有進呈的,有留底的,有重改樣等。樣式雷畫出的圖紙什麼類型的都有,比如投影圖、正立面、側立面、旋轉圖等,最難得的是陵墓的寶頂,它呈不規則的空間形體,樣式雷畫出等高線圖,這在當時是非常高水平的。在修建惠陵的過程中,因為工程反覆比較多,樣式雷也留下了最為詳盡的圖紙,工程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木結構的尺寸,在牌樓、碑亭下面打多少樁,全記載下來。為了及時向朝廷反映工程進度,樣式雷還畫了「現場活計圖」,即施工現場的進展圖。從這批圖樣中,可以清楚看到陵寢從選地到基礎開挖,再到基礎施工,然後修地宮、修地面、安柱子直到最後做瓦的過程,體現了樣式雷在建築程序技術上的獨到性。現存樣式雷圖樣中最大的圖樣長可達3米,最小的僅有巴掌大小,其繪製方法與今天的建築設計圖的表現方法有不少相同之處。
據我了解樣式雷留下來圖紙大多為嘉道以後的圖紙,雍正、乾隆時期的圖紙大都毀於英法聯軍之役那場無情的大火。
樣式雷之圖紙,按照中國營造學社的分析是:中國營造學社購得到四分之三,存放在北京圖書館,四分之一中法大學購去(有資料顯示後來被故宮博物院收購去)。據國家圖書館2007年9月9日至23日《大匠天工》——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榮登《世界記憶名錄》特展記載:傳世的「樣式雷」圖檔主要由國內各相關機構收藏,總計近2萬件。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樣式雷」圖檔約15000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關圖樣約1000件;故宮博物院主要收購中法大學收購的3000件又76具「樣式雷」燙樣。此外,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科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檔案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等單位也收藏有部分圖檔。流散到國外的「樣式雷」圖檔,主要藏於法國巴黎集美東方藝術博物館、美國康奈爾大學東方圖書館以及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等處。
「樣式雷」燙樣
所謂燙樣,就是根據一定的比例,在三維空間內表現設計圖的建築模型小樣。雷氏家族進行的建築設計方案,都按1/100或1/200的比例先製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以供審定。燙樣與圖紙、做法說明一起完成古建築設計,而三者各有分工側重。燙樣則側重於建築的結構和外觀以及院落和小範圍的組群布局,並包括彩畫、裝修和室內陳設,因而是當時建築設計中的關鍵步驟。燙樣它是用紙張、秫秸和木頭加工製作成的模型圖。因為最後用特製的小型烙鐵將模型熨燙而成,因此被稱為燙樣。由於燙樣是為呈給皇帝審閱而製作,因而形象逼真,數據準確,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研究價值,現存燙樣主要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重建圓明園、頤和園、西苑等地時所做的設計模型。據資料顯示:故宮收藏清代樣式雷燙樣80餘具,內容涵蓋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同治十二年改為萬春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壇、東陵等處。
皇家御苑或陵寢興建,樣式雷不僅設計出平面圖紙,大多還按照圖紙製作出該組建築的立體小樣,進呈給皇帝觀覽,因為建築小樣的三維空間直觀易覽,倘若局部不符合皇帝心意,便可局部修改,再呈進,直到滿意為止,也有原有方案全部推翻重新設計的時候,其次燙樣製作出,便於施工人員按照修改後的圖檔施工營造,除了以上兩點以外,保留燙樣,對於以後恢復該組建築,保留下來可靠的資料,例如,故宮恢復建福宮,因為小朝廷的那場大火,此處建築蕩然無存,事隔數十年以至近百年,想將其恢復,如果保留有原建時的圖檔,恢復起來很容易,建福宮正因為沒有圖檔留下來,恢復起來不知開了多少次研討會,專家討論制定出方案,總算將建福宮恢復出來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建築圖檔的重要性。
2007年6月11日——15日,「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在南非召開會議,討論通過清代「樣式雷」圖檔進入《世界記憶名錄》。2007年8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申請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發出通知函和證書。從此「樣式雷」圖檔正式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