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s in London 』系列 📝
倫敦西區劇院(West end)和百老匯同為英語世界中最著名的劇院區域。相比於名聲赫赫,婦孺皆知的百老匯(以後的文章裡會講到),倫敦西區更像腐朽的老資本主義國家裡,專供「內夥子」的消遣,也是滿足和維護日不落帝國文化自尊心的昔日功名冊中的一頁。畢竟西區劇院形成的基礎是黃金時期的莎士比亞產出的大量優秀作品需要有固定的場所演出,而西區正是王宮貴族的聚集地:誰還不知道莎士比亞和英國女王呢。
(the best musical帶著濃濃的美國味)而《歌劇魅影》是倫敦西區最經典的曲目,它出自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之手。是韋伯寫給當時熱戀的莎拉布萊曼(對,就是和劉歡老師一起唱《我和你》的莎拉布萊曼),他的繆斯也是第一位女主演的禮物。韋伯本人是一名出生於倫敦的音樂劇作曲家,另有作品《貓》等被世人熟知,獲獎無數。
音樂劇《歌劇魅影》改編自法國作家加斯東·路易·阿爾弗雷德·勒胡發表於1911年的同名通俗小說。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為了適應工業化社會的商業要求,文學藝術開始藉助大眾傳媒工具,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而小說可以較容易地改編成電影和電視,所以蓬勃發展,一時間興起了各種驚險、偵探、科幻小說等通俗小說。在此之前的十七十八世紀,詩歌和戲劇是法國文學的主要載體。小說《歌劇魅影》是創作於這個背景下的,介於偵探小說和荒誕小說之間的作品。後來成為無聲電影和早期恐怖電影的寵兒,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音樂劇。在中國,1937年的經典黑白影片《夜半歌聲》也是根據此書改編,該電影1995年被翻拍,由張國榮,吳倩蓮主演。
音樂劇《歌劇魅影》於1986年倫敦首演,1988年開始在百老匯上演至今,成為在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一部音樂劇。
這張海報一定不陌生
圖源網絡
West end和百老匯一樣,每家劇院都固定上演一個曲目,《歌劇魅影》在誕生於1897年的女王陛下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演出。
女王陛下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劇情在網上有詳細介紹,也有電影版本。大意是歌劇院裡生活著一個詭異魅影,愛上了歌劇演員-女主克莉絲汀,並暗中幫助她,但是女主愛的是劇院的資助人,魅影由於自己面容被毀,心理長期自卑扭曲,所以佔有欲和嫉妒心使他一面誘惑著女主一面阻撓著她和另一個男人的愛情,最終天使般的女主用一吻感動了魅影,令他明白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攤手)。
電影版男女主角 (男主挺帥的哈)
圖源網絡
音樂劇版男女主角 (男主揭下面具...)
圖源網絡
我對劇情不是很感冒,然而整個音樂劇的氛圍和舞臺的乾坤卻有不少令人意外和驚喜的地方。首先是舞臺布景貼合主題,可以稱得上符合神秘浪漫,驚險懸疑的「霸道魅影愛上我」的氣質。因為《歌劇魅影》的故事發生在法國的巴黎歌劇院,舞臺設計還原了劇中劇場的舞臺:繁複的金色浮雕,厚重的紅色幕布和一盞低垂的巨大水晶吊燈,奠定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華麗的基調,這個吊燈也是全劇重要的道具。因為劇場裡面嚴禁拍照攝像,所以只有開場前和中場休息時的照片,其餘照片為網絡資源。
詭異階段的舞臺
圖源網絡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魅影帶克裡斯汀撐船進入他的地宮世界,也是他第一次引誘女主。在黑暗環境中,一葉小舟緩緩駛出,舞臺地面下伸出巨大的燭臺閃動著搖曳的燭光,加上乾冰的渲染,營造出夢境一般的水中場景。配合全劇主題曲的響起,前傾身體,雙眼發直,微張嘴巴是絕大部分觀眾的反應。然而這樣的舞臺設計並不是虛構,它來源於真實的巴黎聖母院的情況。百度是這樣介紹的:這個歌劇院,因為它的複雜結構和長久的歷史,本身就充滿了神秘的氣氛。該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六英裡長的地下暗道,整個歌劇院佔地三公頃,有七層之高。而且,更驚人的是,在歌劇院的最底層,有一個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觀眾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層,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劇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這裡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據說這個水池是當年在修建歌劇院,發掘地下室的時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當時的建築師Charles Garnier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把所有的水抽乾,但是為了使建築物的地基堅固,他設計的地下室的牆和地板都是用雙層的防水結構。之後,他把最後一層充水,讓水把牆的縫隙填滿,使更結實。本來只是偶然設計的結構,但是在層層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現水池,竟然為電影造出了搖曳的燈光和形狀古怪的小船。
圖源網絡
還有化妝舞會一幕極盡華麗,大幕拉開,巨大的弧形樓梯憑空出現,上面擠滿了著裝華麗的演員又唱又跳。
然後是各個景別的變換非常巧妙。多景別變換不能讓觀眾等待,而且舞臺空間有限,有些場景的呈現更需要有技巧的設計讓它們更有信服力。比如表現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然後演員轉過身背對觀眾,再在面前拉下大幕,就巧妙地轉到後臺景別。又比如表現演員在結構複雜的地宮裡穿梭,在一方舞臺上打造出了隱秘深邃,不為人知的地宮的感覺,演員從舞臺地面一個暗道走進去馬上又出現在懸空的棧道上,觀眾的眼睛和好奇心被牢牢牽住。最後是各種機關的設計充分調動了視覺和聽覺,讓氛圍驚險懸疑。演出中有一幕,懸掛在觀眾席中央的巨大水晶燈突然墜落,橫著飛過觀眾席砸在舞臺上,電路閃出了火花,舞檯燈光隨即全部熄滅,引得一陣驚呼,已分不清臺上臺下。還有為體現魅影的詭異,而環繞劇場從四面八方響起的他的那句「我在這裡」,讓人深感魅影就神出鬼沒於自己身處的這個劇院裡,到處張望去尋找他的影子…真真虛實難分。劇院出色的音效得益於2008年的一次裝修,加裝120個揚聲器和全長超過10公裡的布線,為此,《歌劇魅影》停演三天,是該劇首演以來的唯一一次。藝術氛圍和各項技術的結合,如宏大交響樂一般有致的精心編排,令該劇緊緊控制著觀眾的神經線。劇中經典的音樂有抒情,激昂,緊迫,高亢,結合著突然掉落的巨大吊燈和舞臺上噴出的火焰,觀眾的情緒隨之緊張恐懼,在魅影吐露自己因面容受損而自卑的內心時又傷感動容。高潮處煽情片段,我吸了一口氣:劇情有點狗血…轉頭發現老李在抹眼淚:太感人了…講完了戲劇舞臺的藝術,最後想來講一點我對劇中魅影這個角色的看法。正如我和老李截然不同的反應,這個人物身上的複雜性昭然若揭。他驕傲,自負,因為他有卓越的藝術才華;他冷漠,殘忍,扭曲,因為他因畸形的外表從小被父母遺棄,受盡苦難,即使才華橫溢也只能遺世孤立;所以他孤獨,寂寞,無比渴望愛和接納。陳凱歌導演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人就像植物,浸泡在藝術和美的水裡,才能培育出人性的美好。而魅影有精湛的歌唱技巧,驚人的音樂能力,浸潤在劇院這樣的藝術環境裡,但因為面容醜陋帶來的扭曲和愛而不得的嫉妒而做出殘暴行為,可見藝術與美缺一不可,藝術易達而美難得,這兩者從來都不能劃上等號,否則魅影也不會如此苦苦追求和欲佔有女主這一美的化身。但魅影的「不美」無法也不應被苛責,一個人要有多大的能量才能將社會的不公、醜陋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影響淨化成「美」的清澈水源。然而在劇的最終,女主純潔的一吻讓他放下執念,放了女主和她的愛人一條生路,消失在了他們的生命裡,卻仍在女主去世後在她的墓前獻上玫瑰花,是女主無畏的愛和美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黑暗和狹隘。這也意味著魅影開始了對自我的救贖,對美的維護。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ba278db806acfc8fdf0cc01e1a7e2aed&site=xueshu_se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8C%E5%89%A7%E9%AD%85%E5%BD%B1/35261?fr=aladdi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5f4ca10102v9ui.html
學姐和你一起看世界、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