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 Krautrock 搖滾做設計 | 專訪90後新銳設計師吳清予

2021-02-21 最畢設
平面設計師、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講師 / 吳清予(Q)
這個來自長沙的姑娘,有著多重身份,Krautrock 發燒友,資深「垃圾」收藏者,畢業兩年的大學講師,對所有事物都保持好奇心。作品創新大膽,突破傳統局限,多次獲得國際設計大獎 ,認為:「You have to be interested in culture to design for it」。本期最畢設專訪吳清予 Q,聊聊她這幾年的成長,談談她對設計的看法。

 本期文章3500字,精心熬製成文   


現居上海,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視覺德稻設計學院講師,王敏博恩工作室設計師。
曾先後就讀於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CU)平面設計專業和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2D 設計專業,分獲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為藝術家劉丹丹設計的論文書《DANDAN LIU》,2017

Maybe Noise Festival 音樂節海報,2018

Maybe Noise Festival 音樂節海報,2018

為音樂人閆玉龍和張守望
創作的黑膠唱片《平仄》,2018

為 Maybe Noise 獨立音樂廠牌設計的
黑膠唱片、CD、磁帶、海報等印刷物

為音樂人 GOGOJ 新發專輯《Oviparity》
製作的封面,2019

No Nukes, Plutonium is Forever,2016本書取材於日本60年代學生運動和80年代反核歌曲及電影的宣傳海報,通過當時的市井文化,傳達人民的真實情感。獲 TDC 64 傑出字體獎。

從小 Q 就是一個收藏控,各種圖形材料、雜誌和圖畫書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文字設計。對於設計的啟蒙,就是六歲那年媽媽帶回來的一本迪士尼雜誌,那個直到現在都還依然流行的大寫字母「D」。The Item You Selected is Unavailable, 2016究竟有多熱愛,才會為自己的藏品做一本書。Q 用標尺測量自己藏品,將其以數據+圖形的形式呈現。但影響最深的,是在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CU)及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學習的經歷。VCU 相對傳統的課程設置,讓她有更多機會動手去體驗、去失敗、去探索和嘗試新的事物,有時甚至可以為一本自己手工印刷製作出來的書籍而歡呼雀躍半天。

在美國如此「不受約束」的環境,跨界創作時常會發生。VCU 有個 MoB 實驗室,聚集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不同專業學生、研究生員以及教師,共同探討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從建造自行車架、公車站到改造平房、街角商店、行為障礙兒童醫院,用設計創造新的可能性。

而 Q 就是其中一員,也因為這些經歷,讓她打開了對平面設計的認知。

「說實話,當時還未從大學畢業的我就著急準備申請研究生,是因為我的母親。她堅信我持續的學習會為未來的就業做更好的準備,而當時的我一心想著踏出校園去實習、去工作,接觸社會。」 Q說到。正如她最喜愛的老師 Malinoski 先生說的一句話:「讀研究生可能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設計師,但我不認為考研能讓你獲得一個更好的就業機會。如果一個本科生比一個研究生更有潛力的話,我打賭本科生會得到這份工作。」考研並不是設計師唯一的選擇,持續實踐、學習研究才是。後來,Q 選擇了 Cranbrook 這所被現代主義者 Massimo Vignellni 稱為最為「危險」的藝術學校,繼續深造。這所最「危險」的學校, 2D 專業(平面設計)在美國排名十分高,學風自由,申請者很多,每年錄取人數 5-9 人不等,整個學校只有 MFA。也沒有固定的課程,更沒有「商業的」教學內容。為 Cranbrook 2D 部門手工製作的17個工作室名稱標籤「大四的時候,有幸接觸到了九十年代時期的 Emigre Magazine,其內頁的設計令我心潮彭湃,顛覆了我對排版的認知,堪稱一次個人的視覺變革。如今再次翻閱,還是被它的視覺 「cult「 所吸引、停留。就像七十年代未 Kraftwerk 的音樂一樣,像是來自未來的音樂。幾十年前人們所創造比現代更為『先鋒』,這是極其難得的,是源於它的獨特性和爭議性以及無所畏懼的創新革命精神。」這也是 Q 申請 Cranbrook 的原因。但這種無畏的革命精神並不是一時興起,Cranbrook 將批判性思維與寫作放在課程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每一次創作都需要參閱及引用大量的文獻和理論素材,為視覺設計項目提供有力的依據。Q 為她的同學 So-Yeon Won
創作的裝置作品:010-8155-4387 寫的評論在這種訓練下,讓她的設計師身份在無形中發生了變化,「寫作並不是大部分(美國)平面設計師會做的,但如果你的設計想要視覺和內容並行前進的話,寫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工具,因為包含了歷史、理論和批判。」Q說道。做設計是每個設計師發聲的途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而不是隨波逐流。Maybe Noise Festival, 2018Maybe Noise Winter Gathering,2017了解當下才能跳出框架,好的設計是通過追求直覺、趣味和人性化來傳達對個體存在價值的關注,同時又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設計和音樂有著極其相似的共通點。他們不僅僅是轉換和傳遞內容或精神,同時也是在營造一種氛圍、心情和感覺。在為吹萬樂隊創作專輯封面時,她把聽 Demo 時聯想到的詞語和畫面記錄下來,用設計表達音樂帶給人最直接的感受。「我想這張專輯傳遞出來的情緒是虛實相融的,還具有冷靜和優雅的氣質。同時又有尖銳的一⾯面,整體卻是霧化的,琢磨不透的。」 Q說到。 最後決定以藝術家李鋼的裝置藝術圖像為主、帶有古典主義傾向的襯線字體為輔,且⼤量留白的形式,希望能帶給聽眾足夠的想像的空間。這個作品同時獲得,2018 Golden A' Design Award 平面與視覺傳達類金獎 、The Young One ADC 包裝設計類優異獎、2017年第四屆上海·亞洲平面設計雙年展 淺葉克己評審獎。在這個時代,設計師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去學習和探索新的領域。微信、微博、Instagram 等新型社交媒體的出現,對我們收集信息的渠道、速度、視野乃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同時顛覆了很多傳統平面設計的傳播方式。 

不僅出現更多的 Motion Graphics,VR 技術也會運用在設計中,2D 的元素可以更巧妙地與聲音、動畫、空間以及互動設計相結合,人們會獲得更廣維度的感受與體驗。Q認為,AI 的出現會更大程度地激發設計師的創造力,就像王敏老師說的:「當算法與想像力共同發力,設計會更強大」。這是一間非尋常的桌球超市,裡面所有東西都很奇怪,不規則的球桌,奇形怪狀的桌球拍,還有貼著螢光商標的桌球。 Q 通過使用木材和乙烯等工業材料,質疑、諷刺批量生產(mass production),探討它與平面設計之間的關係與界限,與顧客建立超越使用功能的情感聯繫。我們生活中的零售店和超市無處不在,Q 認為這間「桌球超市」就是對它們的一次再創造,利⽤用「桌球」為出發點,賦予了零售產品更強的視覺感受力和社會反思。目前 Q 不僅擔任設計師,同時也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講師,一名設計教育者。 她認為,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引導他們做感興趣、熱愛的事情就是好的設計教育。

視覺德稻設計學院 Visual Identity,2019 在教學上,她鼓勵學生探索新的時代背景下品牌、識別與公共空間的更多內涵。「我們認為,品牌化,覆蓋了從個人需求到公共領域之間的所有內容。品牌本身,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定義或期待的反射。」 

Branding and Packaging Design
for Saint New York,2017

所以調研和溝通這兩點很重要,需要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並理解別人的心情,建立同理心。

💬

最畢設:您曾經探討「中文與西文字體的關係」,在涉及到兩種語言都有的項目中,可以分享一下心得嗎?Q:雖然這兩者不管在語言上還是書寫系統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有時看起來是尷尬或感到是被迫排放在一起的,但結果可以很迷人而且觸動人心。我覺得兩種文字之間在設計時有一些可以遵循的規律,比如相對應的字號,字重和字體風格。但是大部分時候這種「規律」和平衡感來自於設計師的眼晴(直覺)與不斷的實踐。Maybe Noise Concert Vol.2,2019

最畢設:您希望未來的設計師可以怎麼做,會更好地迎接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

Q:更加關注內容而不僅僅是形式,更為關注理念而不僅僅是專業技能。1、Karel Martens: Re-Printed Matter ;

2、Under the Radar: Underground Zines and Self-Publications,1965 – 1975 Karl Nawrot - Mind Walks;

3、Cranbrook Design: The New Discourse;

4、The Facit Model Our Polite Society;

5、Bruno Munari: Design as Art

Q:Brian Eno, Peggy Gou, David Rudnick, Philip Glass, Rafaël Rozendaal, John Hejduk… Q:想過很多次。廚師、80s』 synth-pop⾳樂人、建築師、開一家唱片公司、服裝設計師、⿎手、⽕箭工程師。Q:留心生活,⽤手機隨時隨地記錄下對我有吸引力的事物。逛書店、博物館,聽現場,吃美食。收集「廢品」。定期和朋友/⽹友聊天,分享所見所得。

Q的 Instagram,記錄一些有趣的場景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不免費授權)
歡迎投稿(有償):media@zuibishe.com

相關焦點

  • Krautrock|酸菜搖滾的多樣可能性
    Krautrock,酸菜搖滾,一個具有如此深度和廣度的音樂流派,居然被賦予了一個這麼直白單一的名稱,真的是奇怪。從1969年到1975年,西德慕尼黑、漢堡和科隆的後迷幻黃金時期,一幫音樂家、藝術家和政治團體製造出了在過去半個世紀裡最自由、脫俗、不可思議的實驗音樂。
  • 搖滾編年史 德國泡菜搖滾 (Krautrock)
    關注於科普搖滾史,搖滾流派分類學。各位關注我專欄的朋友大概知道,我一直對Krautrock是讚賞有加的。不過說起來,其實這個讚賞更多的是私心,不管怎麼吹噓,其實嚴肅的講,Krautrock對搖滾史的最主要貢獻,其實主要就是Kraftwerk發電站中期拋棄早期偏真正泡菜搖滾的風格的那些作品,說起來也挺諷刺的。
  • 從 Krautrock 學校離開後的 Damo Suzuki
    Can 是一支經典的 Krautrock 樂隊。Krautrock 是德國70年代一眾迷幻搖滾樂隊的風格統稱。迷幻搖滾是……信息一點都沒錯,但又會覺得哪哪都透著不對。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套入到風格模式的桎梏中,這應該是 Can 樂隊或者 Damo Suzuki 最最反對的事情。
  • DROCK MAN 概念設計師阮佳專訪
    DROCK MAN是DRock工作室開發的人物專訪版,我們將對國內和國際上的優秀概念設計師進行專訪,從成長過程、設計理念、創作風格、行業觀察等角度
  • 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
    在1970年代後期的時候,所有的地下搖滾,朋克搖滾(包括朋克、新浪潮、後朋克)都被認定為另類搖滾。在1980年代後期,隨著雜誌報導,大學校園廣播的唱片播放和一些口頭宣傳強調了另類搖滾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並幫忙定義了其中不同的音樂風格(比如哥德搖滾,噪音流行,獨立搖滾,獨立流行,油漬搖滾,工業搖滾,嘻哈搖滾,和另類嘻哈)。
  • 頂架音樂 | Krautrock描形
    儘管聲音上的冒險精神與超越德國歷史的大眾心理相融合,但是在1970年代早期,這些Krautrock樂隊並未引起德國本土的關注。1960年代中期,德國的唱片公司一直在尋找本土的披頭四,最終也未能如願。1969年,英國的寶麗多唱片曾試圖將漢堡的樂隊Faust打造成「電子披頭四」,雙方最後也不歡而散。
  • 優設專訪曾獲金點設計獎的90後新銳設計師李宜軒
    李宜軒,臺灣90後新銳設計師,作品曾獲金點概念設計獎、亞洲最具影響大獎優選及入選澳門設計雙年展、韓國K-design award 等,不僅如此,設計實例也在 Behance 專業平臺上獲得很高的人氣,這對中文設計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宜軒老師在 IBM 工作之餘也管理著自己的工作室 PROS,今天我們一起和她聊聊關於創意的一切!
  • Krautrock,一段歷史:失敗的 faUSt
    第三屆明天音樂節的陣容公布後,大家的目光焦點很快就聚集到 faUSt 身上,他們是 Krautrock 的先驅,反傳統的異類,是20世紀音樂的關鍵人物。 恰巧,Péron自己認識另一撥做樂隊的人——綽號「Zappi」的鼓手Werner Diermaier和鍵盤手Hans Joachim Irmler,他們更像搖滾樂隊,噪音色彩濃厚,而且喜歡搞一些器樂上的實驗。 Nettelbeck認為,這兩支樂隊各自的特色強烈但卻單一,缺少一種驚異感。
  • 搖滾編年史 1976- 華麗搖滾 Glam Rock - 尾聲
    》關注於科普搖滾史,搖滾流派分類學。76年名作Station to Station,開始引入德國泡菜搖滾krautrock的元素,和新的形象:The Thin White Duke。這個形象是他後期最著名的『人格』了。
  • 獨家專訪 | Mole,一個低調的90後機甲設計師-7.GAME
    在如今日韓仙俠畫風遍地盛行的遊戲美術行業,機甲風雖然自成一派,但真正了解其魅力的人卻依舊少數,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了90後機甲設計師Mole做客7.GAME,讓他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設計時的心路歷程,帶我們領略機甲的魅力所在。
  • Chilean psych-rock Föllakzoid China Tour
    另外還看了BBC製作的那部《德國前衛搖滾:重生的德國》,後來我也陸續找了德國早期一些泡菜搖滾樂隊的演出現場,給我震撼蠻大的,不過這部紀錄片給我最大的收穫卻是——認識了這支來自智利的迷幻樂團Föllakzoid。
  • 豆瓣音樂當玩團變成「工作」:臺灣數學搖滾新銳大象體操專訪
    休團期間聽了很多音樂,多了很多想法,但手卻無法實現,真的非常沮喪,一路沮喪到錄音、後制。直到聽到成品後覺得這段辛苦的日子很值得。但還是很希望可以趕緊練成強壯的手指!(最近在看五月天吉他手怪獸的發文,看到他說彈很久沒彈的歌,他的腦和手會同時燃燒。看完就覺得不那麼寂寞了!)
  • 主導未來設計的10個趨勢 80後臺灣新銳設計師邵唯晏
    這是臺灣新銳80後設計師邵唯晏的座右銘。 Award新銳獎及2010 TID Award金獎2009年,入選La Vie雜誌臺灣 100大設計2010年,入選臺灣國際文博會2011年,入選臺灣國際設計博覽會2012年,獲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Award)2013年,獲亞太設計金獎2014年,榮獲JINTANG PRIZE年度新銳設計師及獲選華人新勢力
  • 「萬物皆可搖滾」:I Wanna Rock
    音樂劇《搖滾年代》改編自克裡斯·德阿里恩佐的同名小說,展示了1980年的搖滾界的風採,在書中,描繪了大量的搖滾歌曲和搖滾明星的生活。作為一部點唱機音樂劇,這部作品至今已被多個國家翻譯成不同版本進行演出。
  • 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
    迷幻搖滾(英文:Psychedelic rock)是一種搖滾樂流派,其源自迷幻文化及使用迷幻*而產生的思維驟變。
  • 《搖滾編年史》16. '64 - '76 美式民謠搖滾、鄉村搖滾 (Folk rock & Country rock)(上)
    、鄉村搖滾 (Folk rock & Country rock)本期歌單(分為兩張歌單)其實從廣義上,Folk rock 包含美式民謠搖滾,和英式民謠搖滾、凱爾特搖滾等植根於傳統民謠的搖滾的,但是狹義上,一般民謠搖滾指的是美式民謠搖滾,植根於當代民謠的搖滾。另外一方面,還有個名詞,Roots rock,也在這一段之後出現。
  • 國內新銳整形專家美學設計師李沐恩專訪
    所以,找到一位靠譜的醫生極為重要,健康的審美觀是首要,而對於一個整形設計師來說,承載了求美者的信任與希望。她精通醫術和美學,善於將美學結合求美者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五官特徵設計打造屬於顧客自己的個性方案,為求美者提供科學、專業、安全、有效、個性化、人性化的形象設計服務。她工作細緻嚴謹,審美獨到,自成一格,憑藉豐富的醫學美學造詣,得到了業內外的廣泛讚譽,成為了國內整形界知名新銳設計師之一。她就是,整形美學形象設計師——李沐恩。
  • 「大美設計專訪」羿天設計劉海韻:做一個懂生活的設計師
    設計創造美,但不止於看得見的美。我們在創造美的物件,美的環境之外,更要營造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城市和諧的關係,美好安樂的心境。大美設計,探尋有溫度、有品味、有力量的設計。新浪家居啟動「大美設計」巡迴論壇武漢站,走訪羿天設計集團,專訪設計師劉海韻老師。
  • 搖滾編年史 1970-1973 - 華麗搖滾 Glam Rock - 上
    硬搖滾/早期重金屬,前衛搖滾。Glam 團們,其實很多都是被『真』搖滾樂迷們鄙視的。但是,如前所說,別忘了仔細聽那根通往朋克搖滾的細線。1970之前一開始,T.Rex 還叫做Tyrannosaurus Rex,那時候他們還是個雙人組合,主腦Bolan負責人聲和吉他,Tool 負責手鼓、班卓琴和其他的各種亂七八糟樂器,包括中國大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