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師、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講師 / 吳清予(Q)這個來自長沙的姑娘,有著多重身份,Krautrock 發燒友,資深「垃圾」收藏者,畢業兩年的大學講師,對所有事物都保持好奇心。作品創新大膽,突破傳統局限,多次獲得國際設計大獎 ,認為:「You have to be interested in culture to design for it」。本期最畢設專訪吳清予 Q,聊聊她這幾年的成長,談談她對設計的看法。
本期文章3500字,精心熬製成文
現居上海,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視覺德稻設計學院講師,王敏博恩工作室設計師。
曾先後就讀於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CU)平面設計專業和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2D 設計專業,分獲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為藝術家劉丹丹設計的論文書《DANDAN LIU》,2017
Maybe Noise Festival 音樂節海報,2018
Maybe Noise Festival 音樂節海報,2018
為音樂人閆玉龍和張守望
創作的黑膠唱片《平仄》,2018
為 Maybe Noise 獨立音樂廠牌設計的
黑膠唱片、CD、磁帶、海報等印刷物
為音樂人 GOGOJ 新發專輯《Oviparity》
製作的封面,2019
No Nukes, Plutonium is Forever,2016本書取材於日本60年代學生運動和80年代反核歌曲及電影的宣傳海報,通過當時的市井文化,傳達人民的真實情感。獲 TDC 64 傑出字體獎。
從小 Q 就是一個收藏控,各種圖形材料、雜誌和圖畫書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文字設計。對於設計的啟蒙,就是六歲那年媽媽帶回來的一本迪士尼雜誌,那個直到現在都還依然流行的大寫字母「D」。The Item You Selected is Unavailable, 2016究竟有多熱愛,才會為自己的藏品做一本書。Q 用標尺測量自己藏品,將其以數據+圖形的形式呈現。但影響最深的,是在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CU)及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學習的經歷。VCU 相對傳統的課程設置,讓她有更多機會動手去體驗、去失敗、去探索和嘗試新的事物,有時甚至可以為一本自己手工印刷製作出來的書籍而歡呼雀躍半天。
在美國如此「不受約束」的環境,跨界創作時常會發生。VCU 有個 MoB 實驗室,聚集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不同專業學生、研究生員以及教師,共同探討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從建造自行車架、公車站到改造平房、街角商店、行為障礙兒童醫院,用設計創造新的可能性。
而 Q 就是其中一員,也因為這些經歷,讓她打開了對平面設計的認知。
「說實話,當時還未從大學畢業的我就著急準備申請研究生,是因為我的母親。她堅信我持續的學習會為未來的就業做更好的準備,而當時的我一心想著踏出校園去實習、去工作,接觸社會。」 Q說到。正如她最喜愛的老師 Malinoski 先生說的一句話:「讀研究生可能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設計師,但我不認為考研能讓你獲得一個更好的就業機會。如果一個本科生比一個研究生更有潛力的話,我打賭本科生會得到這份工作。」考研並不是設計師唯一的選擇,持續實踐、學習研究才是。後來,Q 選擇了 Cranbrook 這所被現代主義者 Massimo Vignellni 稱為最為「危險」的藝術學校,繼續深造。這所最「危險」的學校, 2D 專業(平面設計)在美國排名十分高,學風自由,申請者很多,每年錄取人數 5-9 人不等,整個學校只有 MFA。也沒有固定的課程,更沒有「商業的」教學內容。為 Cranbrook 2D 部門手工製作的17個工作室名稱標籤「大四的時候,有幸接觸到了九十年代時期的 Emigre Magazine,其內頁的設計令我心潮彭湃,顛覆了我對排版的認知,堪稱一次個人的視覺變革。如今再次翻閱,還是被它的視覺 「cult「 所吸引、停留。就像七十年代未 Kraftwerk 的音樂一樣,像是來自未來的音樂。幾十年前人們所創造比現代更為『先鋒』,這是極其難得的,是源於它的獨特性和爭議性以及無所畏懼的創新革命精神。」這也是 Q 申請 Cranbrook 的原因。但這種無畏的革命精神並不是一時興起,Cranbrook 將批判性思維與寫作放在課程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每一次創作都需要參閱及引用大量的文獻和理論素材,為視覺設計項目提供有力的依據。Q 為她的同學 So-Yeon Won
創作的裝置作品:010-8155-4387 寫的評論在這種訓練下,讓她的設計師身份在無形中發生了變化,
「寫作並不是大部分(美國)平面設計師會做的,但如果你的設計想要視覺和內容並行前進的話,寫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工具,因為包含了歷史、理論和批判。」Q說道。做設計是每個設計師發聲的途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而不是隨波逐流。Maybe Noise Festival, 2018Maybe Noise Winter Gathering,2017了解當下才能跳出框架,
好的設計是通過追求直覺、趣味和人性化來傳達對個體存在價值的關注,同時又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設計和音樂有著極其相似的共通點。他們不僅僅是轉換和傳遞內容或精神,同時也是在營造一種氛圍、心情和感覺。在為吹萬樂隊創作專輯封面時,她把聽 Demo 時聯想到的詞語和畫面記錄下來,用設計表達音樂帶給人最直接的感受。「我想這張專輯傳遞出來的情緒是虛實相融的,還具有冷靜和優雅的氣質。同時又有尖銳的一⾯面,整體卻是霧化的,琢磨不透的。」 Q說到。 最後決定以藝術家李鋼的裝置藝術圖像為主、帶有古典主義傾向的襯線字體為輔,且⼤量留白的形式,希望能帶給聽眾足夠的想像的空間。這個作品同時獲得,2018 Golden A' Design Award 平面與視覺傳達類金獎 、The Young One ADC 包裝設計類優異獎、2017年第四屆上海·亞洲平面設計雙年展 淺葉克己評審獎。在這個時代,設計師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去學習和探索新的領域。微信、微博、Instagram 等新型社交媒體的出現,對我們收集信息的渠道、速度、視野乃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同時顛覆了很多傳統平面設計的傳播方式。
不僅出現更多的 Motion Graphics,VR 技術也會運用在設計中,2D 的元素可以更巧妙地與聲音、動畫、空間以及互動設計相結合,人們會獲得更廣維度的感受與體驗。Q認為,AI 的出現會更大程度地激發設計師的創造力,就像王敏老師說的:「當算法與想像力共同發力,設計會更強大」。這是一間非尋常的桌球超市,裡面所有東西都很奇怪,不規則的球桌,奇形怪狀的桌球拍,還有貼著螢光商標的桌球。 Q 通過使用木材和乙烯等工業材料,質疑、諷刺批量生產(mass production),探討它與平面設計之間的關係與界限,與顧客建立超越使用功能的情感聯繫。我們生活中的零售店和超市無處不在,Q 認為這間「桌球超市」就是對它們的一次再創造,利⽤用「桌球」為出發點,
賦予了零售產品更強的視覺感受力和社會反思。目前 Q 不僅擔任設計師,同時也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講師,一名設計教育者。 她認為,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引導他們做感興趣、熱愛的事情就是好的設計教育。
視覺德稻設計學院 Visual Identity,2019 在教學上,她鼓勵學生探索新的時代背景下品牌、識別與公共空間的更多內涵。
「我們認為,品牌化,覆蓋了從個人需求到公共領域之間的所有內容。品牌本身,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定義或期待的反射。」
Branding and Packaging Design
for Saint New York,2017
所以調研和溝通這兩點很重要,需要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並理解別人的心情,建立同理心。
💬
最畢設:您曾經探討「中文與西文字體的關係」,在涉及到兩種語言都有的項目中,可以分享一下心得嗎?Q:雖然這兩者不管在語言上還是書寫系統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有時看起來是尷尬或感到是被迫排放在一起的,但結果可以很迷人而且觸動人心。我覺得兩種文字之間在設計時有一些可以遵循的規律,比如相對應的字號,字重和字體風格。但是大部分時候這種「規律」和平衡感來自於設計師的眼晴(直覺)與不斷的實踐。Maybe Noise Concert Vol.2,2019
最畢設:您希望未來的設計師可以怎麼做,會更好地迎接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
Q:更加關注內容而不僅僅是形式,更為關注理念而不僅僅是專業技能。1、Karel Martens: Re-Printed Matter ;
2、Under the Radar: Underground Zines and Self-Publications,1965 – 1975 Karl Nawrot - Mind Walks;
3、Cranbrook Design: The New Discourse;
4、The Facit Model Our Polite Society;
5、Bruno Munari: Design as Art
Q:Brian Eno, Peggy Gou, David Rudnick, Philip Glass, Rafaël Rozendaal, John Hejduk…
Q:想過很多次。廚師、80s』 synth-pop⾳樂人、建築師、開一家唱片公司、服裝設計師、⿎手、⽕箭工程師。
Q:留心生活,⽤手機隨時隨地記錄下對我有吸引力的事物。逛書店、博物館,聽現場,吃美食。收集「廢品」。定期和朋友/⽹友聊天,分享所見所得。
Q的 Instagram,記錄一些有趣的場景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不免費授權)
歡迎投稿(有償):media@zuibis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