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在物質世界的扭曲與重構中,感受諾蘭的純粹遊戲

2020-09-06 流浪荒島


《信條》,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第十一部長片作品,在電影上映前,電影院早早地開始用上兩部作品《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為其預熱,頗有「諾蘭上新片,影迷過大年」之感。

至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諾蘭效應】,私以為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很好地兼顧了電影的商業屬性和藝術屬性,作為觀眾既能看到商業電影中的奇觀,仿佛永遠都有視覺層面的刺激,不會感到厭倦,同時也能夠享受到相對高級的審美和趣味,極大程度覆蓋了更多的觀眾。


至於電影《信條》,且不說大眾對於這部電影的反應,也不談是否足夠「燒腦」以及充斥於電影中的物理概念,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依然很酷,依然非常的諾蘭風格。

什麼是諾蘭風格?我的理解是,好比是一個理科類教授站在你的面前,向你描述各種概念,解釋時間與空間,解釋這個世界的規律,最這些概念都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服務於故事與人性,所有的鏡頭拍攝、電影技巧以及物理概念,最後的落腳點都是【人】,人性與情感,所謂的真實的世界似乎是一種障眼法,一種手段。


諾蘭的遊戲

在觀看電影時,有兩點體驗感讓我有些在意:


1.電影的大部分節奏都很快,尤其是前半部分的人物對話,信息交代異常緊湊,人物的情緒也少,好像在閱讀小說文本一樣;

2.不知道是不是收音太好的緣故,很多時候我都會被電影的音效「震懾」,所以,當我試圖理清楚一些信息時,必然也會被聲音幹擾到,索性放棄。


而電影中的一句臺詞,似乎也表達了導演的態度,來自電影中的女科學家,在解釋逆時間時,她說,「別去試圖理解,去感受它」

於是無論是【熵】還是【祖父悖論】、【時間鉗形運動】都在電影中得到了具象化的體現,正常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被破壞了,扣下扳機,子彈回到槍膛,爆炸不是釋放熱量而是吸收熱量,人倒著走路車倒著開,不管是物質還是人都可以從未來回到現在,並且影響現在。

我深刻地懷疑諾蘭嚴重受到了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影響,表面上是個大導演,關起門來其實是個愛好動漫的宅男,《盜夢空間》有《紅辣椒》的影子,而從《信條》裡,我仿佛看到了《JOJO的奇妙冒險》第五季《黃金之風》,特別是大反派安德烈.薩特。



前蘇聯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了成了俄裔超級富豪,看似是搞天然氣的,其實是軍火商人,靠藝術品來洗錢,看似是軍火商人,其實他可以穿越現在和未來,通過時間機器,讓未來的自己給現在的自己傳輸信息和黃金,這就好比是JOJO中的替身使者,薩特的替身使者是未來的自己。


在《JOJO的奇妙冒險:黃金之風》中,反派迪亞波羅的替身是緋紅之王,它的能力是刪除時間和預知未來,雖然僅僅是十幾秒,但已足夠強大到讓他控制整個義大利黑手黨組織。



但動漫的好處是通過設定可以解釋一下,而不用被追問其現實邏輯,但在電影裡不行,因此諾蘭引入了具有放射性的鈽元素,讓反派與這種材料扯上關係,就此發家,並從未來給予自己指引。只不過還是有個小問題,反派安德烈.薩特到底是如何發明出這種時間機器的,是不是只能理解為劇情需要?


而男主角,那個從頭到尾都沒有名字的人和搭檔尼爾一起拯救世界的橋段則讓我想起另一部日本電影《明日的我與昨日的你約會》,一個人的時間是正向的,而另一個的時間是逆向的,但他們會在某個時間段交匯相聚,而一起拯救世界的這段時間就是他們交集。

因此我認為,尼爾的時間是逆向的,他是從未來到現在,他總是知曉更多的事情,而他也知道自己會死亡的事實。尼爾和薩特是兩個反面,他們都知道自己死亡的結局,但一個選擇拯救,一個選擇毀滅,而我也猜測,尼爾或許就是成年後的麥克斯。

如果不管時間線,不去思考其中的邏輯,本片依然具有強烈的爽快感和真實感,一來,大多數鏡頭都是實拍,連飛機撞大樓都是,二來,諾蘭對於大場景的調度與控制能力依舊令人驚嘆。


《信條》無論是陣容和場面,都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的配置,但我總感覺諾蘭在這部電影中更放鬆了,他並不是想要討好誰,哪怕是觀眾,仿佛這部電影是他在和自己玩遊戲,是取悅自己的,完成了一次純粹的遊戲,就像小男孩把玩具們堆放到一起模擬打仗,just for fun。

物質世界的虛無

看諾蘭的《信條》會忍不住想起李安的《雙子殺手》,同樣是特工故事,李安拍到最後還是拍了【恐懼】,一個與殺戮為伍的特工遇上了年輕版的自己,他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去向他訴說,展示自己的脆弱、恐懼以及種種遺憾。

而諾蘭拍特工故事拍到最後還是拍了【虛無】,是的,物質世界的虛無。


《星際穿越》裡,地球遭遇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世界瀕臨滅亡;《盜夢空間》裡,現實世界會隨著潛意識和夢境扭曲變幻;《記憶碎片》的重點是記憶和精神;《蝙蝠俠》裡的哥譚市仿佛永遠陰森壓抑危機重重……現在是《信條》,時間不再正常運轉,未來在攻擊現在,所以物質世界運行的規律也變了,正向和逆向交叉了。


物質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應諾蘭的召喚跑到電影院裡的人們則看到了一次又一次,諾蘭將物質世界扭曲、混亂、重構,仿佛他在用力證明著,物質世界的不靠譜,不可信,不能完全依賴,但令人頗有些矛盾的是,傳遞物質運行規律和概念的也是他。

那麼,如果物質世界不值得相信,那我們該相信什麼呢?(《信條》中也提到了信仰的問題)。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星際穿越》裡,三個太空人背負著全人類的命運,男主角總想著要回家和女兒在一起,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布蘭德卻希望和戀人相聚,並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愛不是人類發明的東西,它一直存在,而且很強大,是有意義的。也許意味著更多,更多我們還無法理解的,也許是某種證據,來自更高維度文明而且我們目前無法感知。我風塵僕僕穿越宇宙尋找一個消失了十年的人,我也知道,他可能已經死了……愛是一種力量,能讓我們超越時空的維度來感知它的存在。儘管我們還不能真正地理解它,能見到愛德蒙斯的機會再渺茫我也不放棄,這不意味著我錯了。

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覺得太過感性,明明人類都要毀滅了,你還在這愛來愛去的,但事實就是,最後拯救人類的還是【愛】。

《信條》裡,男主角要去拯救世界,但其實他和一位女性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甚至就可以理解為,他不是去拯救世界的,他就是去拯救她的,拯救一個被丈夫虐待的女人,救下她就能救下世界。或許「拯救世界」這樣的命題對於個人來說還是過於宏大了,我們所能做到的無非是守護到具體的某個人。



或許物質世界才是虛無的,情感、精神才是我們每個人的歸宿。日落月升打雷下雨季節交替都是冷冰冰的自然規律,但這些規律也可以變得很浪漫,因為在茫茫宇宙裡,人類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巧合與浪漫的事情。

因此,再次回到電影中的臺詞,「別去試圖理解,去感受它」,真實的物質世界也可能是眼花繚亂的障眼法,理解它它也可能會隨時改變,突破你的理解,感受它則是感受自己的存在與力量,從而去拯救,去守護。

-END-

相關焦點

  •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是什麼感受?《信條》到底好不好?
    盼星星盼月亮,《信條》終於來了。就國外先解禁的評論來看,本片被認為是諾蘭所有影片中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所以男主要做的就是查清誰在販賣和使用這些逆熵軍火,並阻止他們的計劃,拯救世界……這幾天網上常看到有人將《信條》和《盜夢空間》還有《星際穿越》一起,並稱為諾蘭的「時空三部曲」。
  • 成功的魔法,諾蘭電影世界的「信條」
    可以預見的是,作為一個70後,剛剛到達導演黃金創作年紀的諾蘭,未來能夠帶給這個世界更多的驚喜。不過,即便是諾蘭,也依然不能跳脫出他自己的一系列「套路」,那麼我們就借著他這部被稱作燒腦到極限的《信條》上映之際,總結一下諾蘭電影世界的「信條」,看看他想盡辦法不斷推陳出新背後的那些固定的邏輯。
  • 諾蘭與《信條》中的時間觀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8期,原文標題《諾蘭與<信條>中的時間觀》,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如果觀眾可以轉換一個視角,把《信條》看作是一個假借著好萊塢爛俗英雄電影的軀殼從而延續諾蘭多年來的風格,從「硬科幻」的角度去探討人類時間觀的探索性電影,那麼可以說這部電影頗具勇氣
  • 《信條》夠諾蘭嗎?
    更特別的是,在《星際穿越》中為呈現出末世景觀的逼真效果,諾蘭曾扎紮實實種了3000畝的玉米地;同樣的,為了能夠達到更加完美的視效,諾蘭在《信條》中爆破了一架實物波音747飛機。如果這些還不夠「諾蘭」的話,那麼影片所採用的「扭曲時間」的敘事方式,無疑是他的「金字招牌」 ,只有他能將如此強大的動作場面與高概念故事融合在一起。這一次,諾蘭在自己的時空穿梭隧道裡依舊大步前行,觀眾們必須經過一番努力才能跟上影片的節奏,搞明白影片所要講述的故事。
  • 《信條》諾蘭出手,必屬精品,造夢大師無疑
    ,他無疑走在世界前沿,用自己的電影迷暈無數影迷,擁有很多忠實的觀眾群體,所以每當諾蘭新電影上映,觀眾期待值爆棚,但又擔心智商不在線。,這樣變得更加趣味十足,也變得觀影感受更加的緊張刺激,令人興奮不已。整個劇組有500人,有250人要跟隨導演飛往全球各地進行拍攝,每個國家都有很多大場面戲份,這點很像007風格,當然該片並不是很純粹的複製,而是在邦德過往類型的電影風格上更加升級,因為內核有著太多想要表達的東西,所以是慣常間諜片的脫胎換骨,更是不斷超越和進步,這樣的電影只能屬於諾蘭,沒能有第二個諾蘭能夠拍攝出來。
  • 諾蘭:不享受遊戲,而是製造遊戲規則
    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將於今日(9月4日)在國內上映,相比《盜夢空間》的多重夢境、《星際穿越》的五維空間,這次諾蘭將在《信條》中再拓銀幕時間玩法——以時間為武器,逆轉時空去戰鬥並拯救世界。事實上,諾蘭一直在探索這種「反類型」電影的創作,《信條》就是一部打破固有印象的特工片,這一次西裝革履的特工們要「以時間為武器」去戰鬥。諾蘭拍電影仿佛是在大銀幕上找出一條無路之路,利用光影時空抵達一個別人看不到的世界,他從來都不是享受遊戲的人,而是那個製造遊戲規則的人。
  • 《盜夢空間》、《信條》會被改編成遊戲嗎?諾蘭:我很感興趣
    從《星際穿越》、《記憶碎片》、《致命魔術》、《黑暗騎士》、《盜夢空間》到今年的《信條》,諾蘭為觀眾們帶來了諸多極具個人風格的經典電影作品,獲得了無數好評。由於他的作品世界觀獨特、劇情複雜,許多玩家都希望它們能夠改編成遊戲!
  • 《信條》上映之前,請務必要知曉諾蘭的「套盒與迷宮」
    ,也就有了越來越精細的鐘表和標尺,以及越來越主觀的感受和體驗。過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種抽象,只是在一個猜測的世界中,保持著一種恆久的可能性。過去可能存在和已經存在的,都指向一個始終存在的終點。想必諾蘭作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國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對此類文字遊戲也頗為熟悉。而且,眾所周知,他對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情有獨鍾。
  • 諾蘭《信條》:新奇的熵減世界,深刻的倫理擔憂
    看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欣賞他構想的這個熵減世界,實際上,你需要準備兩點:1、對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個基本的了解;2、對諾蘭的敘事風格有個基本的了解。這就夠了,再多便庸人自擾。未來世界,人類因為生態問題已經很難在地球適居,因此他們的掌權者希望讓人類回到過去的地球生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研究出了通過核聚變引發大規模熵減效應、從而實現人類在時間線上「逆行」願望的技術,但她也知道,不同時間的同一個人相遇會一起毀滅,就像物質和它的反物質相遇一樣同歸於盡,人類回到過去生活的途徑只能是消滅了之前的人類,再回去。
  • 《信條》原作,諾蘭靈感來源?
    《信條》,上映了。在遊戲中,會穿插二十分鐘左右的劇情,作為其他角色的拓展劇情。《諾蘭》其實講述的,都是在時空失常的前提下,主角拯救世界的故事。我們來看看《信條》中大獎最關注的逆轉時空。,能讓我們重新回到電影的世界中,感受科幻世界的魅力。
  • 如果實在看不懂《信條》,那就感受它吧
    諾蘭導演構思了二十年、籌備了六年的電影《信條》終於在萬眾矚目中上線了。這部影片也彰顯了諾蘭電影的經典元素——燒腦、懸疑、時空、哲學,甚至有人稱這部影片是諾蘭自《盜夢空間》以來最優秀的影片。因為物理狀態的改變,在「逆狀態」下的人物無法適應沒有改變的周圍環境,必須時刻戴著氧氣面罩,也不能與「熵增」世界中的自己接觸,一旦逆向化的物質與正向時空中它的本體對撞,則會引起二者粒子的抵消,化為烏有。
  • 諾蘭攜主創連線《信條》中國首映禮:不要試圖理解它,感受它
    而說到電影中的女主Kat最後的孤注一擲,德比齊認為這恰恰體現出兩人關係的微妙,「因為不管結果如何,她都信任他可以為自己兜底。這是一種直覺上的信任。」製片人艾瑪·託馬斯和諾蘭一道攜手製作了過往所有的長篇電影,並育有四個孩子。談起丈夫,艾瑪像是在說自己的孩子,「諾蘭只有在拍電影時才是最快樂的,因為那是他在創造一個世界。」
  • 《信條》,無疑是諾蘭最差的一部作品
    所以《信條》在北美網站上的評分,甚至還不如剛上流媒體的《花木蘭》。二、沒看懂《信條》的諾蘭粉,只能說你們沒理解《致命魔術》諾蘭並不是一個高產的導演,如果你以「諾蘭粉」自居,那麼他那幾部電影長片你應該至少都看一遍吧?很多人把這部影片拿出來和《記憶碎片》比,但在我看來,說看不懂這部電影的人,是沒有真正理解《致命魔術》這部電影。
  • 暑期好萊塢大片的空擋缺口,諾蘭的新片《信條》會因此大熱嗎?
    一名CIA特務在一場任務結束後,被招募至一處極為神秘的團隊,他的全新任務不再是阻止恐怖分子、打擊犯罪組織,而是要扭轉時間,進入一個人腦認知的全新領域,進而阻止世界末日的發生。恐怕沒有人會比諾蘭更適合拍出《信條》,首先,當今世上只有他能從片廠那頭取得如此龐大的製作經費在一部原創劇本上,電影的每一幕你都可以看出背後是堆滿鈔票與資源的投注;其次,《信條》那種非線性、跳躍時間線的敘事手法正是諾蘭的正字招牌,在極為商業化的動作場面中仍不忘逼迫觀眾思考
  • 諾蘭《信條》顛覆感官炸裂登場!
    諾蘭喜歡在電影中引入新鮮的概念,用複雜的方式(令人眼花臉亂的多線敘事)講述簡單的故事。從這些特點來說,《信條》依然是典型的諾蘭電影。《盜夢空間》中,諾蘭一邊推進「盜夢」、「植夢」行動,一邊解釋「盜夢」和「植夢」的規則,所以在情節發展中總有新的信息進來,吊足觀眾的胃口,不給觀眾走神的機會。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首波評論出爐:感受它並非理解它!諾蘭化的007...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James Mottram: 「《信條》徹底超越了我們的期待,這毫無疑問絕對將成為諾蘭生涯中最大膽的作品,這真的說明了一切。」
  • 混沌的《信條》,無所謂的「諾蘭」
    全網鋪天蓋地地劇透,十個人有十種說法,最後歸結於一點:你們自己去感受吧!《星際穿越》火熱上映,《信條》更是吊足了人們的口味,沉默三年,諾蘭又玩出了什麼新花樣成為了影迷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信條》更不用說了,臺詞都沒整明白,還要去計算逆行和正行世界的人物契機、發生因果以及時間線。
  • 對不起,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但是我想二刷
    昨天去看了諾蘭的《信條》,作為一個從小愛看科幻電影的我,看電影的過程中數次淚流滿面,第一次在看電影的時候感覺自己智商被吊打了,可能我不配看《信條》。但是被諾蘭電影中複雜的敘事結構打敗的我,還想二刷《信條》。
  • 三年磨一劍,諾蘭的《信條》為什麼非看不可?
    同時,電影的結尾往往也會有讓人「細思恐極」的再度思考橋段,就像《盜夢空間》中那個沒有倒下的陀螺,《致命魔術》中的克隆技術……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諾蘭拍不出。或許對於一部商業電影來說,「克里斯多福·諾蘭」,就是金字招牌,暢行世界的背書!在諾蘭相關電源的紀錄片中,我們更能一窺諾蘭的「工匠精神」——對細節、信息和視聽效果的極致追求。
  • 三年磨一劍,諾蘭的《信條》為什麼非看不可?
    諾蘭擅長精密複雜的思維遊戲,將戲劇化敘事和視聽語言完美結合,敘事結構精緻巧妙,富有創造力。無論在觀影時還是觀影后,復盤相應的電影情節,總是會為觀眾帶來「解謎」帶來的快感。同時,電影的結尾往往也會有讓人「細思恐極」的再度思考橋段,就像《盜夢空間》中那個沒有倒下的陀螺,《致命魔術》中的克隆技術……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諾蘭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