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天下,作為山區縣的浦城,最大的特點是,山多、田多、河多、空地多...因為田多,田裡的泥鰍、黃鱔、田螺等可食之物扶手可見。所以浦城就有了一道十分著名的家常菜,名叫「泥鰍鍋」,是小城人的舌尖美味,家喻戶曉的佳餚。香鮮「泥鰍鍋」,有傳統風味,具山珍特色,外來客人到浦城都喜歡點嘗這美饌,稱為「浦城的佛跳牆」
浦城菜有清淡類的,如肉燕、香菇湯、清湯鴨等;浦城菜也有甜類的,如桂圓湯、蓮子湯等甜湯。但是,浦城菜總的還是偏辣。煮魚燒蝦熬泥鰍自然少不了辣椒。炒白菜、燒冬瓜有人也要放個辣椒幹;有的人,就是早上吃一碗鍋邊或豆腐丸也要放些許辣椒醬。浦城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味濃味重,力求做到主料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並且人們愛吃熱菜。
如浦城豆腐丸的湯要用豬蹄、豬骨、目魚乾等經文火熬好的湯汁。同時講究文火,浦城人喜用砂鍋炭火慢慢煨;比如,肉皮本身沒有美味,全靠用鮮湯去煨它,以致成為味道的載體。泥鰍熬豆腐或芋子,通過文火,使泥鰍的鮮味滲入沒有什麼美味的豆腐、芋子之中,同時又把辣味、蒜味等調料的味道滲入泥鰍內。這樣做出來的菜,主料與配料的味道互相滲入,五味調和,又熱氣騰騰,我們浦城人稱之為「熱滲」。
浦城泥鰍鍋的做法
泥鰍熬豆腐(或芋子),浦城人戲稱為「浦城佛跳牆」。
這道菜的基本程序是:將泥鰍撈到沙鍋上,加上豬油、料酒、姜、蒜頭、辣椒、醬油等佐料,用文火燜,再加入芋頭或豆腐,加桂葉為香料,再煮即可。
1
主料:芋子、泥鰍3兩、辣椒醬2湯匙;配料:辣椒醬和香葉必須的
2
提前一個小時煮飯把芋子擱電飯煲裡蒸熟
3
鍋裡加水,倒入泥鰍,蓋好鍋蓋,把泥鰍煮死,再加入蒸好的芋子,擱上2湯匙辣椒醬、油、薑片、蒜瓣
4
待芋子爛熟後加入豆腐,關鍵處來了(把香葉點燃後扔進鍋裡蓋上蓋煮),一個人沒辦法拍照見諒了。
2分鐘後加入切好的黃瓜後,繼續煮到黃瓜熟後放鹽,雞精調好味,稍煮出鍋。
5
好了,上菜了。
6
黃鰍滑芋頭湯澆飯,孫子都捨不得教。
小貼士:首先是泥鰍要野生的(人工養殖的口味差點)。其次,豆腐或芋子要好,豆腐要鮮嫩的,以「九牧豆腐」為最佳;芋子用選擇紅芽芋最佳,煮得爛。再者,鍋要好,要用泥制的沙鍋。還有就是,火要好,最好要用泥土製成的爐子,用木炭慢慢燒悶。
浦城泥鰍鍋源於何時?
據傳晉唐就有。浦城古寺多,晉代盧山淨土宗名僧釋慧遠走閩越,曾留偈云:「一雙白大吃泥鰍,兩個鷺鸞吞石蠮。」晚唐著名詩人、進士韓偓,任兵部侍郎時被貶入閩依附王審之,常來往浦城。時人只曉他留下名賦《南浦》詩,卻鮮知他還有一省《泥鍬》詩,「餘臥疾深村,聞一二郎官,今稱繼使閩越,笑餘迂古,不潛於異鄉,聞之,因成此篇」:「枕流方採北山薇,驛騎交迎市道兒。霧豹只憂無石室,泥鰍唯要有洿池。不羞莽卓黃金印,卻笑羲皇白接離,莫負美名書信史,清風掃地更無遺。」用泥鰍比喻奸滑的董卓,王允用美人計獻上貂蟬,喻稱「貂蟬豆腐」;泥鰍在熱湯裡面急的到處亂竄,但無處藏身,最後鑽進了冰冷的豆腐裡面,但還是沒有逃脫烹煮的命運。閩越都治的浦城,這道泥鰍熬豆腐,潔白味美,鮮辣爽口,莫是創舜「泥鰍鑽豆腐」的典故?
吃鰍鍋,到浦城,已是時下一方歺桌的活力廣告。正是人以食為生,有人說吃「黃鰍熬豆腐」會生才子,產美女,話雖是誇張些,但總是浦城泥鰍鍋的美味傳名,人文亦美典。不過,奇的是浦城愛吃這道菜,但卻難上喜慶大宴的菜單,也許是與過去「貴人吃貴物,賤人吃豆腐」的俗語有關吧。還有一句鄉間傳秘:「黃鰍熬豆腐,父不教子;黃鰍熬芋子,爺不傳孫。」何也?一年,聞鄰坊老人握飄飄銀須道:腐與父諧音,若父教子傳孫,山田的鰍兒,人人抓,人人吃,莊稼昨生長?自然生態豈能持平衡?珍惜口福,福蔭子孫呵。
故鄉的泥鰍鍋,地道浦城風味。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