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黃士元:農民出身、小學文化,卻成了國家一級編劇、湖南首個全國有突出貢獻曲藝家

2021-02-18 中國藝術報

有人說黃士元是個「拼命三郎」

還有人給他取了個雅號叫「黃九卷」

201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推出了

黃士元的作品集《人生有戲》後,

這個雅號就成了「黃十卷」

農民出身,

小學文化,

一輩子守在一個地方,

黃士元卻成了國家一級編劇,

湖南省第一個被評為全國有突出貢獻的曲藝家、

常德市文藝界第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中共常德市委曾發出「向黃士元學習」的決定。

他的事跡,

登上過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

黃士元

人生一世與其舒舒服服、庸庸碌碌過日子,不如拼拼搏搏、沉沉甸甸度時光」,黃士元用一生踐行著自己的人生信條:從14歲開始創作發表文藝作品,到2019年3月1日76歲去世,黃士元從事文藝工作60多年,創作常德花鼓戲、常德絲弦等戲劇曲藝作品1000多件,獲得「牡丹獎」「群星獎」「田漢戲劇獎」「曹禺戲劇獎」等全國各類文藝獎項共49次。

看照片,70多歲的黃士元眼睛不大,皺紋很深。在朋友眼中,他既普通,又不尋常,是一個謎。

近日,中國藝術報記者專程來到湖南常德,走進黃士元生前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探尋一個農民編劇為一座城市留下的文化印跡。

歌曲MV《我想對你說》

從行將消失到代表湖南走進聯合國

沒有黃士元就沒有常德絲弦的今天

常德臨江,有寬闊的沅水穿城而過。沅江堤壩如高高的城牆,高出路面一大截。堤壩一側與主城區繁華地帶一路之隔,另一側靠近江邊的部分建有長長的走廊,鐫刻歷代名家詩畫。來到常德,當地人會自豪地介紹,歌唱家吳碧霞、陳思思就是常德人。常德人不擔心你聽不懂方言,他們很有自信地對外地人說,常德話最好懂,小戲小曲裡唱出來你都能聽明白六七分。所言不虛。

對常德的第一印象,在黃士元的常德絲弦《親親常德待客來》中得到了印證:

詩的牆,畫的海,

詩牆畫壁照亮了

沅水兩岸花紅柳綠風光帶。

常德人說話最好懂,

常德人熱情大方把客待,

要聽曲——

絲弦唱響了聯合國;

想看戲——

花鼓戲演進了中南海

⋯⋯

在黃士元筆下,常德風情一一展現。歡快俏麗,溫婉甜美,當地人能聽懂,北方人也能聽個大概,這是記者對常德絲弦的第一印象。

1986年,黃士元創作的大型花鼓戲《嘻隊長》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

常德絲弦與常德花鼓戲,是當地兩塊閃亮的文化名片。1986年,黃士元創作的常德花鼓戲《嘻隊長》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上演;2016年,他的另一部作品常德絲弦《生在瀟湘多自豪》唱響聯合國總部。兩部作品,時隔30年,見證了常德花鼓戲與常德絲弦的興衰起伏。

2016年,黃士元創作的常德「絲弦」《生在瀟湘多自豪》在聯合國演出

回望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彼時,黃士元剛剛結束16年的農民生活,由業餘戲劇創作轉為專業編劇。因為熟悉農村,熱愛農村生活,他暗下決心:一輩子為農民寫戲,寫一輩子農民戲。進城後他給自己提了八點要求:交四方朋友,幹五花八門,勤串門走戶,趕婚喪嫁娶,搭涼棚引客,講故事逗人,記鄉土語言,幫群眾分憂。他堅信,只有紮根生活,了解群眾的喜怒哀樂,情感深,戲才真。

黃士元創作的大型花鼓戲《嘻隊長》劇照

為創作農村濟困扶貧的喜劇故事《嘻隊長》,黃士元用了整整三年,大小修改30餘次,每次謄寫三萬多字。用黃士元的話說,「硬是磨短了幾年陽壽」。1985年,《嘻隊長》正式投排,反響超出意料。1986年,《嘻隊長》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中央領導做出重要批示:「像這樣的好劇團為什麼不獎勵?獎勵好的就能催人奮進、打擊歪風。」

花鼓戲給黃士元帶來巨大榮譽,為何又轉向常德絲弦創作?這也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黃士元創作的常德絲弦《洞房悄悄話》

常德市鼎城區文旅廣體局副局長金麗華告訴記者,歷史上常德絲弦曾經非常輝煌,上世紀70年代唱紅過祖國大江南北。但是80年代以後,常德絲弦逐漸銷聲匿跡。到了90年代,常德市級、區級藝術院團很多風雨飄搖,前景渺茫。常德絲弦這塊牌子原本不在鼎城區,後來考慮到鼎城區有黃士元這樣的文藝名家,他創作的《洞房悄悄話》《瓜中情》等絲弦作品,頗有口碑,於是鼎城區就接下了常德絲弦的牌子。1997年,鼎城區成立了常德絲弦藝術團,與原來的鼎城區花鼓戲劇團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聘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擔任名譽團長。常德絲弦從此有了堅實的發展基地。

黃士元創作的常德絲弦《瓜中情》

花鼓戲屬戲曲,絲弦是曲藝,兩家並一家,幹不好怎麼辦?人們的擔心又激發了黃士元「拼命三郎」的勁頭,他說,不能讓常德絲弦在常德消失了。黃士元開始大量創作絲弦劇本,並與劇團導演楊建娥、作曲羅良哲組成黃金搭檔,大膽創新常德絲弦演出形式。

黃士元創作的常德絲弦《旋轉的鈔票》

1998年,絲弦大戲《旋轉的鈔票》正式投排,這部戲成了市場環境下照亮人心的一面鏡子,一場鬧劇,講出了「莫讓錢字遮了眼,值錢的並非只有錢」的嚴肅主題。2000年,《旋轉的鈔票》進京演出,並由中央電視臺、瀟湘電影製片廠拍成電視戲曲片,獲得了全國戲曲電視飛天獎。2005年,黃士元再創佳績,反腐倡廉作品《枕頭風》在中國第四屆曲藝藝術節上問鼎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

2015年,黃士元創作的常德絲弦《一顆明珠耀南洋》在馬來西亞演出

榮譽來了,爭議也隨之而至。傳統常德絲弦表演多是盲人在茶館坐唱,黃士元勇於創新,加入了新的表演元素。有人說,絲弦變了味,成了歌舞。就在記者採訪時,金麗華還跟記者探討:您怎麼看這樣的創新?如果這條路不對,黃老師的作品為什麼還能獲得中國曲藝的最高獎?

常德絲弦發展遭遇瓶頸,十多年來的成績幾乎全被否定。演員壓力巨大。黃士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一天,他給常德絲弦藝術團團長、常德絲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曉玲打了個電話:「我知道你壓力大,但你要堅信這個路子是正確的。」他建議朱曉玲諮詢中國曲藝家協會的專家,當面請他們指一條路。得到多位專家的肯定後,黃士元很高興,但又提醒朱曉玲:「既然社會上有批評的言論,我們就要回頭看,審視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後來,在黃士元的建議下,常德絲弦藝術團開設了青年演員培訓班,專門請人補傳統課。

2016年,常德絲弦再次迎來榮耀時刻,黃士元創作的《生在瀟湘多自豪》唱響聯合國總部。

回望這段歷史,朱曉玲說:「黃老師是常德絲弦發展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金麗華感慨:「是黃士元拯救了常德絲弦,成就了常德花鼓戲,振興了地方文化。」

1991年,黃士元創作的大型花鼓戲《山裡哥哥山裡妹》在北京人民劇院演出

青年演員唱著黃士元的作品走進北京,走進聯合國,也走向田間地頭。幾十年來,劇團進京演出30多次,兩次被國家文化部等評為「先進文化單位」。鼎城區區委區政府對劇團高度重視,將劇團從最初的差額撥款改為全額撥款,讓劇團沒有後顧之憂。2006年,常德絲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常德花鼓戲被列入第二批國際級非遺名錄。兩個國家級非遺傳承基地,都設在了鼎城區。

將文學愛好者引入編劇隊伍

在全國缺編劇的情況下

一個地級市的區級文化單位

卻培育了自己的編劇隊伍

黃士元:你從田野來,本色從未改

在鼎城區一個略顯老舊的小區內,記者來到黃士元家。他在這裡住了29年,直至去世。單元門很矮,個子稍高得低頭進入。兩室一廳的小房子,客廳內一幅牡丹圖、一塊「德藝雙馨 鄉梓楷模」的匾額非常顯眼。兩個臥室彼此連通,其中一個布置成書房,懸掛著《嘻隊長》進京演出的歷史照片及各種榮譽。「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明星巨星閃光的莫過良心,作品精品值錢的更是人品」,黃士元這句座右銘掛在書房最顯眼的位置。向陽的一面牆上,是他最疼愛的小孫女的照片。在這樣的屋裡過了半輩子,黃士元的老伴沒有一點怨言,她很滿足地對記者說:「住在這裡很好,就在一層,不用爬樓梯。」

黃士元工作照

黃士元成名很早,人脈很廣。70歲生日時舉辦他從藝55周年的紀念會,鼎城區六任區委書記同時前來祝賀。但黃士元從不利用這些資源謀私利,他選擇了一輩子「騎兩輪單車,住七十平方」。在2017年黃士元的《我的人生十字歌》中,他寫到人生諸多高光時刻,同時提到了自己一生的「八大愧意」:1960年因隨團出外參加文藝演出,父親去世沒來得及趕回家中在靈堂前磕個頭;常年在外沒能承擔家庭重任替母親分憂解愁;三個子女的家庭,先後四人買斷下崗,沒給自己的孩子找上一份工作⋯⋯

改革開放初期,全民下海,有人出幾十萬年薪請黃士元寫段子,黃士元婉言謝絕。不缺錢嗎?那時是他最困難的時候,大兒子要結婚,沒工作,小兒子還在讀書,老伴身體又不好。

2008年,一家頗有影響的媒體找到朱曉玲,想錄常德絲弦的節目,不過要加幾段調侃的詞,朱曉玲想請黃士元來寫。合作了十多年,黃士元從未拒絕過朱曉玲,這次卻斬釘截鐵地回絕了,他說:「我不喜歡娛樂至死的東西,會誤導青少年。」

不與低俗、庸俗、媚俗為伍,黃士元卻帶出了20多人的編劇隊伍,在鼎城區形成了編劇、導演、演員良性互動的局面。

黃士元在常德市鼎城區第八屆小戲小品曲藝培訓班上授課

鼎城區花鼓戲保護中心主任章宏將這個過程戲稱為「八年抗戰」:「2011年,在鼎城區戲劇曲藝創作人才嚴重缺乏時,黃老師倡議每年春天舉辦小戲小品曲藝培訓班,到2018年一共辦了八屆。」

黃士元主動出擊,與鼎城區作協聯手,將當地小說、散文、詩歌創作者轉變成戲劇曲藝的作者。

戲劇創作與文學不同,能搬到舞臺上演出才是最終目的。黃士元將業餘作者集中起來,讓他們觀看戲曲曲藝節目,熟悉舞臺,近距離地接觸演員。編劇、導演、演員都參與創作,相互切磋,共同進步。編、導、演不分家,這是黃士元在當地形成的傳統。

涉足新領域,萬事開頭難。為讓學員嘗到甜頭,黃士元主動聯繫省市級藝術期刊,推介劇本發表;鼎城區、常德市、湖南省各類比賽,黃士元都會帶學員提前進入創作狀態,採風、座談、審稿、懇談。劇本初稿出來後,專家提修改意見,再讓作者消化,再改!

黃士元和大家以文友相稱,毫無國家一級編劇的專家架子。出主意,改稿子,有惑必解,有問必答。通過「八年抗戰」,鼎城區形成了20多人的戲曲曲藝創作隊伍。借鑑鼎城區培養編劇的模式,從2016年起,常德市開始舉辦戲劇曲藝創作培訓班。

黃士元同其戲劇曲藝工作室成員一起討論劇本,共商工作室發展思路

2017年,黃士元戲劇曲藝創作工作室成立,鼎城區每年向工作室撥款50萬元。黃士元開創的編劇模式進一步強化。

工作室目標明確,黃士元提出了四個要求:有高度,和中央政策保持一致;有溫度,關心群眾冷暖;有廣度,作品不能局限於某一點;有深度,打造文藝精品。

創作上,黃士元將幾十年來積累的訣竅傾囊相授。他自己的作品是「板車拖出來、扁擔壓出來」的,因此他強調「戲從生活出,情從真中來」;他針砭時弊,又不一味批評,結合花鼓戲和絲弦的喜劇特質,看重幽默的作用:「有了幽默,諷刺反面人物就能深刻而不尖酸,批評落後人物就能誠摯而不刻薄,讚頌美好事物可以含蓄而不外露,闡述生活哲理才會生動而不呆板。」

平時在工作群發言,黃士元要求大家謙虛,不準說痞話髒話,和文友在藝術上的分歧要面對面交流,少在背後議論,在劇本創作時嚴禁寫低俗語言、媚俗故事,將把握時代脈搏、弘揚正能量、謳歌新時代作為劇作者的責任。

黃士元創作的常德絲弦《待掛的金匾》

在黃士元帶領下,鼎城區戲曲曲藝創作呈現井噴的喜人局面:工作室成員張蕾創作的小戲《村長家的尿不溼》2015年獲湖南省群星獎金獎,2016年代表湖南參加全國比賽獲全國優秀節目獎;工作室成員周磊創作的小戲《紅錦旗綠錦旗》2018年獲湖南省藝術節田漢小劇目獎;章宏創作的常德絲弦《迷彩豐碑》獲湖南省群星獎銀獎;曾強鑫創作的《追蛋》獲湖南省群星獎銀獎⋯⋯

2018年,工作室共創作100多個本子,精中選精,有15個被推薦到市裡討論,有7個被搬上舞臺。

慈父般的關懷,兄長般的關心,令大家感覺工作室有如溫暖的大家庭。工作室成員周建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私企打工。2016年,周建國參加了黃士元組織的小戲小品曲藝培訓班,後來成為工作室成員。周建國創作上很有潛力,但參加作品討論會或外出觀摩影響了上班,還被扣發工資。黃士元於心不忍,幾次和同事商量給予周建國經濟補償。後來制訂工作室制度,黃士元特別列了一條:凡接受工作室統一安排而外出學習觀摩或創作,由此而耽誤個人的時間可視作誤工,誤工補貼按照每人每天補助150元實行。

2018年6月,周建國被工作室推薦到長沙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組織的2018年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班。第一次參加這麼重要的培訓,黃士元很不放心,一連打了幾次電話,詢問他工廠的假有沒有請好。臨行前,黃士元又交代,培訓班有幾個老師和他關係很好,已經打過招呼了,你把本子帶過去,請老師們指點指點。培訓期間黃士元又追問,這些老師你問了沒有?你一定要放大膽子。

黃士元創作的常德絲弦《鄉嫂罵夫》

2018年9月,工作室成員去安慶觀摩第八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9月23日晚上,黃士元特地打來電話,囑咐大家第二天是中秋節,出門在外不要忘記給工作室成員買月餅。

工作室事無巨細,黃士元都無微不至地關心,可他卻忽視了自己。2018年5月,黃士元的身體發現出了問題;9月,確診為癌症;中秋節後的第二天,黃士元就住進了醫院。

笑聲留給觀眾

溫暖留給他人

黃士元生命的最後時光

在黃士元戲劇曲藝創作工作室,金麗華給記者取出了厚厚的幾摞列印稿,一篇是2018年3月黃士元創作的現代大型絲弦戲《哎呦灣的笑聲》初稿,一篇是花鼓小戲《楊貴還鄉》。紙上密密麻麻地留下了黃士元的修改手跡。字跡有些潦草,因為他在病床上一邊輸液,一邊修改,拿筆的手不停顫抖,嚴重時,要用左手按著手腕來寫。

黃士元病重期間撰寫的手稿

金麗華哽咽著告訴記者,黃士元臨終前有三句話,第一句,「我的那個大戲還沒有搞完,像有個線牽著」,第二句,「我再也不會給組織添麻煩了」,最後他說,兒子在深圳,「我等不到兒子回來了」。在金麗華看來,黃士元留在人世的最後三句話也是他一輩子的遵循:創作是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組織隨時在心中,最後才是他的家庭。

病床上的黃士元,不改「拼命三郎」勁頭。

黃士元在重病期間堅持工作,與導演探討劇本

2018年9月,湖南省藝術節在醴陵市開幕,此時黃士元已查出癌症,仍抱病帶學生前去觀摩;年底,他要求家人攙扶著來到他傾注全部心血的工作室,為大家明確新一年的目標,教導和勉勵工作室成員要以人品立德、以作品立身,這是他最後一次來工作室。進入2019年,黃士元時常昏迷,每次甦醒過來,他最操心的就是創作與人才培養。工作室召開創作計劃會,他躺在病床上,通過手機視頻了解會議情況。他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過春節也不閒著。大年初一,他給金麗華打電話拜年,緊接著就說,我和你商量一下今年的工作安排。金麗華勸他安心過年,上班以後再說,可初四黃士元就住進了醫院。初六,黃士元把朱曉玲叫到病床前,聽她2019年的工作計劃,告訴她八個字:「想事,謀事,幹事,成事」。

面對可怕的病魔,黃士元沒有一點悲觀情緒,他說:「我不想疾病,我想我的創作,一想工作室的事情,我就覺得很充實。」

病床上,黃士元計劃把家鄉常德來一次全面的歌頌。他最先寫的是《親親常德待客來》,後來又寫到了常德的路、常德的橋。重病期間,他用顫抖的手開始創作《出彩常德人》,去世前床頭還放著這篇沒來得及完工的稿子:

八百裡洞庭波浪滾,

波浪裡滾出了常德人。

常德人鬥風經浪是天性,

常德人勤勞勇敢是本能,

常德人善卷為師善為本,

常德人德山有德德鑄魂。

⋯⋯

文丨中國藝術報記者  金濤


相關焦點

  • 文化藝術國際網:人物專訪——走近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原中國鐵路文工團曲藝雜技團書記,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奇志先生!
    ,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隨中央慰問團赴唐山、廣西自衛反擊前線慰問演出,在全軍全國多次獲獎。多次參加賑災義演、捐資建校等公益活動。2009年被評為中國鐵路文工團「優秀共產黨員」、被選為中國共產黨鐵道部直屬機關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2016年,2017年,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2016年被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文聯授予曲藝特殊貢獻獎。三次榮獲國家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兩次獲得全國相聲大賽創作表演一等獎,二等獎。
  • 復工復產的「拼命三郎」
    數據顯示,他與團隊共完成國家下達的壓條機生產調度任務75批次992臺,佔全國調撥總量八成。  非常之時出非常之策  在疫情暴發初期,如何推動口罩機、壓條機擴大生產,成為棘手難題。非常之時必須有非常之策,方達非常之效。劉志剛提出出臺支持防護新冠肺炎用品用具裝備企業擴大生產的政策,最多可按企業核定銷售價格的50%給予獎勵,且省、市、縣、鎮獎勵可以疊加。
  • 天籟·陳金華 | 德藝雙馨,曲藝人生
    陳金華抓住了改變人生的機遇,找到曲藝團的老師,毫不怯場地當場亮相,雖從沒受過專業訓練,但一亮嗓子就讓老師看出了他確有天賦,也就是這時國家一級演員倪齊全成為了他的入門老師,在其鼓勵與肯定下,他開始了自己的曲藝生涯。
  • 7位國家一級導演,其中男的佔了5個,只有2個女的,你認識幾位?
    娛樂圈演員有很多,可國家一級演員的卻不多;同樣導演很多,但國家一級導演卻不多,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都有誰吧。張忠,男,漢族,國家一級導演、編劇,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籍貫甘肅臨洮,北京市西城區人。
  • 厚植歷史文化 徐州博物館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
    定級評估每三年開展一次,此次定級評估共核定等級博物館520家,其中一級博物館74家、二級博物館221家、三級博物館225家。截止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先後完成四批等級館定級評估工作,據統計,全國現有登記備案各類博物館5535家,共核定等級館1224家,其中一級館204家、二級館455家、三級館565家,分別佔全國博物館總量的3.7%、8.2%、10.2%。
  • 豆瓣3.8,7位國家一級演員護航的喜劇,還是步入了爛劇行列
    剛才說到這部裡有7位國家一級演員,現在一起看看他們都是誰?《福星盈門》劇照第1位是劇中男主角裴光明的扮演者潘長江57年生於黑龍江的潘長江,出身梨園世家,現為二炮政治部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他多次登錄央視春晚表演小品,成了大眾笑星,被全國觀眾所熟知,他的一句「濃縮的都是精華
  • 【動態】2019「歡樂春節·湘曲藝韻」 海峽兩岸曲藝文化首場交流活動在臺灣彰化舉行
    這是湖南文化代表團一行與臺灣彰化當地的曲藝愛好者和朋友們,共同上演了一場熱鬧祥和的2019「歡樂春節·湘曲藝韻」 海峽兩岸曲藝文化首場交流演出活動。合影,通過曲藝家們的傾情演繹,令現場觀眾贊口不絕,場面高潮迭起。
  • 常德市第四屆翦伯贊教育突出貢獻獎獲獎人員(團隊)事跡簡介
    杜媛梅武陵區工農小學專職音樂教師,省特級教師,常德市小學音樂名師杜媛梅工作室首席名師。倡導「樂」文化,力推「德」教育,有機融合了音樂教學與傳統美德。主編、參編著作6部,編排的50多個節目斬獲多項大獎。陳 飈常德經開區石門橋鎮中學正高級語文教師,省芙蓉教學名師評審專家,在鄉村任教37年,58歲的他仍是「骨幹」。
  • 賈冰,國家一級演員,曲藝團團長,曲協副主席,直到碰見郭德綱
    年輕時的賈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73071部隊文工團服役,並擔任當時部隊裡的曲藝隊隊長,是個頗具天賦的曲藝演員。但那時的賈冰,並沒有什麼豪情壯志。退伍之後,賈冰轉業到浙江曲藝雜技總團工作,一人身兼數職,從編劇、導演、演員到主持人,沒有他不擅長的。在此期間,他獲得了國家一級演員的頭銜!然而時間催人老,卻越發激起賈冰對藝術的追求。
  • 《文化財富》「中原名家」系列之曲藝表演藝術家王全忠
    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楊派山東快書第二代傳人 王全忠:光演傳統段子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需要,這時候我就克服我文化底子薄的困難,掂起筆來開始創作。當時創作有時代感的新作品有將近三十篇。 解說:一個時代的起伏影響著藝術事業的發展,在多方原因的影響下,王全忠不得不退下他心愛的舞臺。
  • 成為國家一級演員有多難?香港僅有6個,別誤解這個稱呼的含義
    成為國家一級演員有多難?全香港僅有六個,你以為那些演技爆棚的演員還不是一級演員,所以,不要再拿這個稱呼開玩笑了。技術職稱,是國家對為繁榮國家文藝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演員給予的領域最高職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開館4年的成博新館有多牛?
    ,核定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其中包括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建川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新開放的成都博物館,此番直接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坐落於天府廣場西側,佔地面積17畝,總建築面積65000平米的成都博物館,展示著成都45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自新館開放以來,成博海納百川,推出了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臨展共40餘個,涵蓋歷史文化、東西方藝術、自然科普、民風民俗等不同的領域。
  • 其實是個「拼命三郎」
    其實是個「拼命三郎」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6 星期三 「起死回生」的失獨家庭    一個陰冷的雨天,記者來到了新區婦幼計生中心,這家一級醫療機構開設了全市首個高齡促孕門診。在這個孕育希望的門診裡,寒冬並沒未阻擋患者的腳步。這還是一個特別的診室,錦旗掛滿了四面牆,每個錦旗的背後都有一段催淚的故事。    截至目前,高齡促孕門診最高的懷孕年齡為52歲。
  • 「拼命三郎」開門紅
    ■全國象棋冠軍邀請賽羊城晚報訊 由中國象棋協會與江蘇句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句容茅山·碧桂園杯」全國象棋冠軍邀請賽10日拉開戰幕,首輪比賽,男子組於幼華(下圖)執先力克許銀川,打破14年不勝後者的紀錄。
  • 程旭同志榮獲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
    日前,體育總局發布了《關於表彰2020年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的決定》。授予92個集體、187名個人「2020年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榮譽」。寧波市體育訓練工作大隊副大隊長程旭榮獲「2020年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
  • 傳承文化薪火 演繹曲藝新篇——漣水縣軍民小學蓮湘特色社團發展紀實
    近年來,軍民小學大力開展「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的曲藝文化進校園活動,2017年3月打蓮湘正式啟動,2018年獲批市蓮湘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成立領導小組。由楊志權校長、王冰副校長、學校項目負責人禹繼龍主任組成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組織有關教師深入進行課題研究,加強非遺課程建設,選拔培養非遺傳承人,保障創建項目順利開展。加大宣傳力度。
  • 無悔從警路,致敬警察節|緝毒警察劉偉:刀尖上行走的「拼命三郎」
    法制周報·新湖南見習記者 李林俊 通訊員 梁濤 「捨得一身剮,才敢幹政法。」最近熱播的《巡迴檢察官》中馮森的一句臺詞,引起了諸多政法人的共鳴。婁底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有這樣—位警察,11年砥礪奮鬥緝毒破案風雨路、傾情演繹「生死時速」;11年忠誠擔當根治毒害、馳騁疆場「無問西東」。
  • 體育總局發布《關於表彰2020年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的...
    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大力弘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偉大抗「疫」精神,進一步調動廣大體育工作者、人民群眾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共同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日前,體育總局發布了《關於表彰2020年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授予二七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等92個集體、萬舉等
  • 高以翔:出身豪門,身價過億,卻偏要做拼命三郎
    對於出身豪門高以翔,偏要獨自打拼,在娛樂圈成為身價過億的明星,卻還把自己逼得那麼緊呢?為啥還要這麼去拼命呢?也許,對高以翔等明星來說,他們已不光是追求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還希望在自己的領域裡獲得新的突破。愛運動的陽光大帥哥高以翔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他從小在加拿大溫哥華長大。從12歲開始健身,熱愛籃球、旅行和極限運動。
  • 拼命三郎石秀如果大戰武松,他有幾成勝算?
    和武松不同的是,有一個人其實和他也很相似,就是喜歡抱不平,這個人就是拼命三郎石秀!武松和石秀都是作家施耐庵的寵兒,如果兩個人打起來,石秀還能贏幾個?說實在的,武松和石秀,在某種程度上,石秀是武松的翻版。為什麼要這樣說,讓我們看看他倆的經歷!剛開始,武松住在大哥武大郎家,石秀住在大哥楊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