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地當現代女性」:誰能不愛《倫敦生活》?

2020-10-15 三聯生活周刊

終於有一部新作品,遠離苦大仇深的沉重吶喊,用喜劇的形式,將當代女性的新困境傾倒在觀眾面前。

文|安妮

1996年,美國劇作家伊娃·恩斯特(Eve Ensler)在紐約外百老匯演了一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劇本的名字叫《陰道獨白》,內容基於對200多位不同群體婦女的採訪。1999年起,排演《陰道獨白》並在情人節當天上演,成為了百老匯的保留節目,到現在,這部作品依然是各國婦女反抗性暴力運動的重要表現形式。

時過境遷,在今天的觀眾看來,《陰道獨白》的革命意味和口號式獨白早就不新鮮了,演員每晚要說128遍「陰道」這個詞,也不再是了不起的噱頭。這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女性主義的發展。

2013年,才華橫溢的菲比·沃勒-布裡奇(Phoebe Waller-Bridge)自編自導的獨角戲《倫敦生活》(Fleabag)在當年的愛丁堡邊緣藝術節引起轟動;2016年,同名BBC劇集在世界範圍內引發熱潮;2019年,獨角戲回歸外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並被製作成高清戲劇影像全球發行,都一票難求。

菲比·沃勒-布裡奇

終於有一部新作品,遠離苦大仇深的沉重吶喊,用喜劇的形式,將當代女性的新困境傾倒在觀眾面前。

前幾天,《時代》公布了今年的「TIME100」,有15位藝術家入選2020年全球最有影響力人士名單,菲比是其中一位。她生於1985年,同時擁有演員、編劇、製片人等多重身份,除《倫敦生活》外,2018年首播的編劇及製片人作品《殺死伊芙》也是現象級爆款。

很多觀眾認為《倫敦生活》不是個好譯名,對於一部喜劇作品來說,這樣的譯名顯得過於清淡。原劇名Fleabag,也是女主角的名字,在辭典中的釋義包括「骯髒的睡袋」「廉價的旅館」,引申為「邋遢不堪的人」。菲比希望觀眾在進場前獲得較強的暗示,每個人的生活中可能都有一個「麻煩精」——看到Fleabag這個詞就會想到他/她。

BBC版劇集是一部圍繞女主角展開的生活秀。劇中,菲比飾演的女主角經常跳出劇情,面對鏡頭說出角色內心的畫外音,這種間離的設計具有「劇場感」,因為多了一層媒介,我們並不清楚她是在對觀眾還是對自己說話。比較來看,獨角戲版給人的最深印象是簡潔。舞臺上只有一個表演區域:黑色的幕布前擺著一把紅色椅子。演出過程中,菲比絕大部分時間坐在椅子上說話,偶爾站起來,把椅子作為支點進行表演。

獨角戲版《倫敦生活》劇照

獨角戲的開場是女主角的一次面試。因為社會性騷擾事件頻發,面試公司「幾乎沒有女性員工」,面試官表示「想招能夠適應競爭環境的人才」,但實際工作不過是「歸檔」「更新網站、偶爾發條推特」。只有聲音、並未露面的面試官借冰冷的崗位要求道出社會對女性的偏見,譬如防止性騷擾事件的方式是儘量不聘用女性員工、對女性抗壓力的想像局限於簡單的工作內容。與以往的多數女性主義作品不同,此時的女主角並未表現出對這些偏見的敏感,她誇張地順應面試官,趕路太熱了,她想脫下一件衣服,因為忘了只有一件上衣,她的內衣暴露在面試官面前。

故事在這處誤會發生的時刻被打斷了,接下來的時間裡,女主角用多個存在微弱聯繫的事件串聯起一系列生活困境:最好的朋友意外死亡,看似忠犬的前男友不再回來,經營的咖啡館半死不活,與父親和繼母關係緊張,無法建立與女強人姐姐的相互理解,備感對異性生理性依賴的困擾……

有時候,語言比畫面更能創造想像空間。在這樣一齣喜劇中,獨白意味著「心裡話」,臺詞全都大膽又沒節操,調侃女主角自己的一樁樁糗事。表面上看,它是一部爆笑喜劇,故事是虛構的,觀眾大可以肆無忌憚地嘲笑臺上的人,她坦誠又私密地不斷消解女性焦慮。不過,這種極端消解,又怎麼能說不是對女性主義的懷疑呢?

1968年3月8日,巴黎的精神分析與政治組織成員在當地遊行,高舉「打倒女性主義」標語,這次事件後來被認為是婦女運動「第二次浪潮」的標誌。英國哲學家索菲亞·孚卡敏銳地總結了女性主義和後女性主義的區別:女性主義是一場革命,認為「女人和男人沒什麼差別」;而後女性主義關注的重心則是「女人是各自獨特的」。

菲比在獨角戲中打造了一個類似的橋段。父親為了彌補她和姐姐的喪母之痛,安排她們每隔一段時間去聽一次女性主義講座。前往報告廳的地鐵上,她讀了報紙上一篇關於「女性主義這個詞何時變得有些淫穢」的文章,但她完全讀不進去,因為文章標題讓她瘋狂腦補「風騷的女性主義者」。講座開始,她表情敷衍地聽臺上的人說話,當講演者問到「有誰願意用五年生命去換所謂的『完美身材』」時,她神情輕蔑地露出「這還用問」的一笑,然後舉起手,報告廳鴉雀無聲,全場沒有第二個人表態。

演出過程中,女主角對自己做過一次評價:「貪婪,扭曲,自私,冷漠,憤世嫉俗,自甘墮落,毫無女人味,道德淪喪,甚至無法自稱女性主義者。」僅從作品展示的這一段生活切片來看,這個評價可謂相當精準。耐人尋味的是,她的父親略微思忖了一下,說:「這都是遺傳自你的母親。」兩代人,父女間,似乎在說同一件事,卻呈現出曖昧的不同態度。

這次對話發生前,女主角剛經歷了一次情感衝擊:她在地鐵站遇到另一個Fleabag,喝得爛醉,胸晃在衣服外面。女主角不得不承擔起照顧她的責任,送她上末班車,再想辦法去最終的目的地。菲比的表演顯示出少有的不安,仿佛不省人事的那個人應該是她,於是她回到家,對父親進行了激烈的自我控訴。

把生活搞得一團糟是女主角的常態,卻也是唯一讓她有安全感的狀態。她的朋友生前與她一起經營一家豚鼠主題咖啡館,她們會在每天打烊後在門口喝酒,一起唱自己編的歌。

「午休再來一次,墮胎再去一回/蛋糕再吃一塊,香菸再抽2根,哦不,20根/我們快樂,很快樂/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

這是全劇唯一一次直接對女性態度的書寫,無非是描摹不過分的訴求和簡單的小確幸,沒有口號,也不呼喚權利,似乎快樂了,就是一個不錯的現代女性。我的直男網友看完戲覺得很困惑,「如果她自己不作,生活本可以不這麼糟糕」。女主角在戲裡解釋了這件事,她說「痛苦讓我活著」,這讓我想到一位做脫口秀的朋友,他每次嘗試拉我做開放麥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你的痛苦是什麼?

演出結尾,觀眾被再次帶回面試現場,面試官告訴女主角,他過激的反應是因為曾有類似的事件,他不小心碰到女同事的胸部,讓他畢生事業受阻,在家庭裡抬不起頭。這大概是對矯枉過正的那些女權運動做出的回應,他說:「人一旦踏錯,就無可挽回。」她想起朋友曾說的一件事,告訴面試官鉛筆末端裝著橡皮是有原因的,「人總會犯錯」。面試官和應聘者最終和解,女主角獲得了再一次面試的機會。

劇集《倫敦生活》熱播的那陣子,剛剛喜提多項艾美獎的菲比去做客美國著名直播綜藝《周六夜現場》(SNL),她在節目中說:「在古代,饑渴的女人會被釘在火刑柱上,現在呢,人們給她頒發艾美獎。」現實中的菲比是高材生、出色的藝術家,除了幽默,她與她虛構的人物沒什麼相似之處。劇中的Fleabag沒有獲得過成功,也會繼續搞砸一切。但是沒關係,戲裡戲外,菲比和Fleabag一起用精彩的故事大笑著反抗性別,她們各自獨特,「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改變世界的人」

相關焦點

  • 舞臺上的Fleabag,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1期,原文標題《舞臺上的Fleabag,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終於有一部新作品,遠離苦大仇深的沉重吶喊,用喜劇的形式前往報告廳的地鐵上,她讀了報紙上一篇關於「女性主義這個詞何時變得有些淫穢」的文章,但她完全讀不進去,因為文章標題讓她瘋狂腦補「風騷的女性主義者」。講座開始,她表情敷衍地聽臺上的人說話,當講演者問到「有誰願意用五年生命去換所謂的『完美身材』」時,她神情輕蔑地露出「這還用問」的一笑,然後舉起手,報告廳鴉雀無聲,全場沒有第二個人表態。
  • 《倫敦生活 第二季》弱者不適合愛
    現實生活中,女性往往處於弱勢,無論你多麼有錢,多麼有名。女性在感情關係中的不公遭遇,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也多有討論。近幾年的口碑英劇《倫敦生活》,在第二季中,借神父之口說出箴言:「需要勇氣才能甄別對的人,弱者不適合愛。
  • 《倫敦生活》Fleabag:這個價值2000萬的女人,果然不一般!
    我們太渴望有不同的視角,能深刻地觸達內心,給出更清晰的答案——在那些快要被生活打敗的時刻,到底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好起來?比如,兩部劇都拿下了豆瓣高分,而《倫敦生活》第二季不僅斬獲了26項國際大獎,9.5的評分簡直可以稱為神作。但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真實。是的,故事雖然發生在英國,卻前所未有地讓我看到了女性命運的共通性。劇中的她們,像極了我們。
  • 《倫敦生活》: 誰也沒有比誰的姿態更好看
    菲比的生命裡不缺男人:喜歡恐龍玩具的潔癖前男友,外表精緻得像義大利雕塑的純種混蛋,應付各種尷尬局的齙牙男士,能讓人一夜高潮九次的黑人律師,還有所有人的終極性幻想——一個愛飆髒話的性感神父。菲比的身體像是一個沒有底的透明容器,男人們如同五彩斑斕的液體般從中穿過。
  • 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女性之一,菲比·沃勒和她的「倫敦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劇就像我們所處的生活一樣,正是這種悲喜交加和不可言說才成就了生活本身,它更像是我們對於生活的復刻。不只是發生在倫敦這個孤獨的城市,這個努力生活又找不到出路的姑娘,更是每一個在城市中孤身奮戰的人的群像,看到了Fleabag就像看到了我們自己。
  • 《倫敦生活》:豆瓣評分9.5英劇,喪並快樂著
    這部迷你劇第一季只有六集,主要展現了一名生活在倫敦的年輕女人家庭的困境和失意的生活。菲比主演的這位女主角沒有名字,我們完全可以用"Fleabag"稱呼她。《倫敦生活》充斥著粗口、性和生活中處處的不如意。女主角生活的如此之"喪",但她有自己獲得快樂的方式。
  • 《倫敦生活 第二季》女性癮者
    覺得《fleabag》不該翻譯成《倫敦生活》,可以借用電影《nymphomaniac》的譯名《女性癮者》的,但也確實是徹頭徹尾fleabag,對性上癮睡了自己最好閨蜜的男友lead to閨蜜的死亡,然後花了兩季與不同男人花式sex來cure trauma,太艹了,我討厭用編劇們trauma作遮羞布,真正的trauma應該像《海邊的曼徹斯特》那般幾乎無法與過去和解,是性癮就別談愛談救贖,死去的閨蜜又做錯了什麼
  • 劇評 | NTlive《簡·愛》:173年前的簡·愛與現代女性
    從文本到戲劇,從電影到電視,從愛情故事到女性自覺,從19世紀的英國到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簡·愛的故事從不落伍,對簡·愛的闡釋與過度闡釋從不缺席。而《簡·愛》之所以為簡·愛,不在於她是存在於小說中、電影裡,還是舞臺上。從1847年小說出版至今,在那個名叫簡·愛的女孩問世後的173年裡,女性對待愛情、婚姻的態度已經有很大不同。
  • 《倫敦生活》第二季:愛就算是白天裡的鬼,你也讓我看見了它
    再品一品《倫敦生活》第二季裡神父的這段臺詞:愛很可怕,愛讓人愚蠢,所以,我們絕不願獨自經歷。每一句都是拒絕,一步步都在抗拒,愛情的寫法不是得到時有多甜,而是它給人的煎熬,而你並不想因為這痛苦而棄它而去。
  • 現代英倫的生活方式大師:Terence Conran
    問他為何如此熱衷於傳播這樣的簡約生活方式,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前往米蘭國際家具展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親身體會到現代設計所帶來的影響與顛覆。 圖源 / Furniture News而二戰後的英國一切都看上去灰暗陳舊,給人以挫敗感,所以這便造就了Terence Conran的契機,想要通過設計和生活方式的引導,來改變年輕一代的生活,並且還不需要花費太多錢。
  • 【藝述英國】《倫敦生活》與《二男秀》:女性視角下的當代生活 | 愛丁堡展演2017
    △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愛丁堡展演2017入選劇目:《倫敦生活》《倫敦生活》(Fleabag)最初由菲比·沃勒-布裡奇(Phoebe Waller-Bridge)自編自演,2013年在愛丁堡邊緣藝術節首演,榮獲多項大獎。
  • 劉敏濤喝醉式表演:現代女性該朝著什麼方向前行?
    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誰活在世上都不容易,沒有誰能夠依靠誰活下去,沒有誰能夠給誰充足的安全感,能夠給自己足夠安全感的,也只有自己。要讓自己擁有獨自活在世上的底氣和能力,那是你最寶貴的財富。3:愛自己前幾天阿嬌離婚的新聞上了幾天熱搜,相比大家都覺得惋惜,看到的大都是祝福阿嬌終於學會考慮自己的感受,學會了愛自己。
  • 倫敦生活 第二季:大尺度 喪喜劇
    不管是哪一部,它們都把喪玩出了新高度,而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同類型的英劇——《倫敦生活》第二季. 2016年,這部劇橫空出世,短短6集,每集不到半小時的劇情裡,女主用神吐槽和喪氣臉,告訴電腦前的你和我,把生活過得這麼尷尬的不止你一個。
  • 湯姆克魯斯在倫敦過著奢華的生活,27歲的女兒貝拉更愛簡樸的生活
    ,27歲的女兒貝拉更愛簡樸的生活。這裡每月的房租是45.5萬美元,雖然克魯斯現在正試圖說服他27歲的女兒和他住在一起,但是貝拉拒絕像父親一樣過奢華的生活,其豪華居所可能不足以吸引她。湯姆克魯斯所住的這個地方包括四間臥室、一個室內遊泳池,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風景,但貝拉與她的丈夫馬克斯帕克和一隻寵物爬行動物一起,住在倫敦南部克羅伊登的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裡,以便離馬克斯的父母更近一些,馬克斯的父親在蓋特威克機場擔任試飛員,而他的媽媽則是一名古董修復師,仿佛他們住在那裡更快樂。
  • 《倫敦生活 第二季》This is a love story
    非常喜歡《倫敦生活》第二季。這一季開頭就說this is a love story,這也確實是貫穿全劇的主題。女主父親說:你比我們所有人都更懂得如何去愛,所以你才覺得愛是件痛苦的事。愛是美好和快樂的嗎,是的,但絕不僅僅如此。與之相伴的痛苦和糾結,付出和犧牲,矛盾與衝突,懷疑和否定都絕對稱不上愉快輕鬆。也許快樂或痛苦都不足以去形容愛,客觀中肯的詞可能是複雜。
  • 《倫敦一家人》:結婚43年,一生愛一人,平凡的生活也能盪氣迴腸
    並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他們卻始終不離不棄,一生只愛一人,將生活過成了童話般的美好,看完後忍不住熱淚盈眶。1928年的倫敦,一戰結束十年,歐內斯特是一名開朗樂觀的工人階級青年,一天,歐內斯特騎著自行車從一棟樓下經過。
  • 啊 倫敦
    總感覺在倫敦的日子是我飛快長大的時候,也許是一人在外脫離了家庭的原因吧。想起倫敦就像曾經那最不能忘懷的情人一樣,一種又愛又恨的感覺。我最快樂的時光,我最滿足的時光,我最邁出舒適區的時光,我最痛苦、孤獨的時光,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在倫敦體會到的。
  • 顧錚:女性成為現代都市的景觀
    這是波德萊爾的時代,發生在歐洲19世紀中期,跟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的都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群、商品、信息等在都市空間裡面高密度地交匯。同時都會的匿名性開始展開,成為都市人的重要特徵,你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你是誰,但是我們可以相安無事地在城市裡面各幹各的事情。同時,也引發了神秘的邂逅,法國作家安德烈·布勒東的小說《娜嘉》,講的就是一種神秘的邂逅。
  • 聚焦女性30+的《他愛》,鄭羅茜活成了"現代女性職場模板"
    8月18日,都市女性群像劇作《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以下簡稱《他愛》)在愛奇藝獨家上線。開播當天,該劇便上升至愛奇藝電視劇飆升榜第一位,繼《三十而已》後,將「她劇集」收視狂潮推至頂峰。相較於以往的都市劇,《他愛》更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實感和落地感,以30+女性視角為切入點,為觀眾勾勒出一幅鮮活的魔都女性成長圖鑑。
  • 楊蕊森:感謝你說出了現代女性的生活真相
    沒追完的小夥伴們,可能有點點劇透哦,但兇手是誰,我知道,我不說,我不說,我絕對不會說的,放心!下面用最少的劇透講講摩天大樓中的女人們。作為女性的她是柔弱的卻又是強大的,對於繼父從小到大給她和她的家人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和深深的恐懼,她從開始為了家人逃避,到為了家人面對,到後面為了家人自我和解,是她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即使身處黑暗,但面對生活非常努力,做咖啡師,開咖啡店,真心對待身邊的人,即使生活再怎麼不公平,從未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