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的Fleabag,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

2020-10-17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1期,原文標題《舞臺上的Fleabag,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終於有一部新作品,遠離苦大仇深的沉重吶喊,用喜劇的形式,將當代女性的新困境傾倒在觀眾面前。

文/安妮

BBC劇集《倫敦生活》(第一季)劇照


1996年,美國劇作家伊娃·恩斯特(Eve Ensler)在紐約外百老匯演了一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劇本的名字叫《陰道獨白》,內容基於對200多位不同群體婦女的採訪。1999年起,排演《陰道獨白》並在情人節當天上演,成為了百老匯的保留節目,到現在,這部作品依然是各國婦女反抗性暴力運動的重要表現形式。

時過境遷,在今天的觀眾看來,《陰道獨白》的革命意味和口號式獨白早就不新鮮了,演員每晚要說128遍「陰道」這個詞,也不再是了不起的噱頭。這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女性主義的發展。2013年,才華橫溢的菲比·沃勒-布裡奇(Phoebe Waller-Bridge)自編自導的獨角戲《倫敦生活》(Fleabag)在當年的愛丁堡邊緣藝術節引起轟動;2016年,同名BBC劇集在世界範圍內引發熱潮;2019年,獨角戲回歸外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並被製作成高清戲劇影像全球發行,都一票難求。

終於有一部新作品,遠離苦大仇深的沉重吶喊,用喜劇的形式,將當代女性的新困境傾倒在觀眾面前。

前幾天,《時代》公布了今年的「TIME100」,有15位藝術家入選2020年全球最有影響力人士名單,菲比是其中一位。她生於1985年,同時擁有演員、編劇、製片人等多重身份,除《倫敦生活》外,2018年首播的編劇及製片人作品《殺死伊芙》也是現象級爆款。

很多觀眾認為《倫敦生活》不是個好譯名,對於一部喜劇作品來說,這樣的譯名顯得過於清淡。原劇名Fleabag,也是女主角的名字,在辭典中的釋義包括「骯髒的睡袋」「廉價的旅館」,引申為「邋遢不堪的人」。菲比希望觀眾在進場前獲得較強的暗示,每個人的生活中可能都有一個「麻煩精」——看到Fleabag這個詞就會想到他/她。

獨角戲版《倫敦生活》劇照


BBC版劇集是一部圍繞女主角展開的生活秀。劇中,菲比飾演的女主角經常跳出劇情,面對鏡頭說出角色內心的畫外音,這種間離的設計具有「劇場感」,因為多了一層媒介,我們並不清楚她是在對觀眾還是對自己說話。比較來看,獨角戲版給人的最深印象是簡潔。舞臺上只有一個表演區域:黑色的幕布前擺著一把紅色椅子。演出過程中,菲比絕大部分時間坐在椅子上說話,偶爾站起來,把椅子作為支點進行表演。

獨角戲的開場是女主角的一次面試。因為社會性騷擾事件頻發,面試公司「幾乎沒有女性員工」,面試官表示「想招能夠適應競爭環境的人才」,但實際工作不過是「歸檔」「更新網站、偶爾發條推特」。只有聲音、並未露面的面試官借冰冷的崗位要求道出社會對女性的偏見,譬如防止性騷擾事件的方式是儘量不聘用女性員工、對女性抗壓力的想像局限於簡單的工作內容。與以往的多數女性主義作品不同,此時的女主角並未表現出對這些偏見的敏感,她誇張地順應面試官,趕路太熱了,她想脫下一件衣服,因為忘了只有一件上衣,她的內衣暴露在面試官面前。

故事在這處誤會發生的時刻被打斷了,接下來的時間裡,女主角用多個存在微弱聯繫的事件串聯起一系列生活困境:最好的朋友意外死亡,看似忠犬的前男友不再回來,經營的咖啡館半死不活,與父親和繼母關係緊張,無法建立與女強人姐姐的相互理解,備感對異性生理性依賴的困擾……有時候,語言比畫面更能創造想像空間。在這樣一齣喜劇中,獨白意味著「心裡話」,臺詞全都大膽又沒節操,調侃女主角自己的一樁樁糗事。表面上看,它是一部爆笑喜劇,故事是虛構的,觀眾大可以肆無忌憚地嘲笑臺上的人,她坦誠又私密地不斷消解女性焦慮。不過,這種極端消解,又怎麼能說不是對女性主義的懷疑呢?

1968年3月8日,巴黎的精神分析與政治組織成員在當地遊行,高舉「打倒女性主義」標語,這次事件後來被認為是婦女運動「第二次浪潮」的標誌。英國哲學家索菲亞·孚卡敏銳地總結了女性主義和後女性主義的區別:女性主義是一場革命,認為「女人和男人沒什麼差別」;而後女性主義關注的重心則是「女人是各自獨特的」。

菲比在獨角戲中打造了一個類似的橋段。父親為了彌補她和姐姐的喪母之痛,安排她們每隔一段時間去聽一次女性主義講座。前往報告廳的地鐵上,她讀了報紙上一篇關於「女性主義這個詞何時變得有些淫穢」的文章,但她完全讀不進去,因為文章標題讓她瘋狂腦補「風騷的女性主義者」。講座開始,她表情敷衍地聽臺上的人說話,當講演者問到「有誰願意用五年生命去換所謂的『完美身材』」時,她神情輕蔑地露出「這還用問」的一笑,然後舉起手,報告廳鴉雀無聲,全場沒有第二個人表態。

演出過程中,女主角對自己做過一次評價:「貪婪,扭曲,自私,冷漠,憤世嫉俗,自甘墮落,毫無女人味,道德淪喪,甚至無法自稱女性主義者。」僅從作品展示的這一段生活切片來看,這個評價可謂相當精準。耐人尋味的是,她的父親略微思忖了一下,說:「這都是遺傳自你的母親。」兩代人,父女間,似乎在說同一件事,卻呈現出曖昧的不同態度。這次對話發生前,女主角剛經歷了一次情感衝擊:她在地鐵站遇到另一個Fleabag,喝得爛醉,胸晃在衣服外面。女主角不得不承擔起照顧她的責任,送她上末班車,再想辦法去最終的目的地。菲比的表演顯示出少有的不安,仿佛不省人事的那個人應該是她,於是她回到家,對父親進行了激烈的自我控訴。

把生活搞得一團糟是女主角的常態,卻也是唯一讓她有安全感的狀態。她的朋友生前與她一起經營一家豚鼠主題咖啡館,她們會在每天打烊後在門口喝酒,一起唱自己編的歌。

「午休再來一次,墮胎再去一回/蛋糕再吃一塊,香菸再抽2根,哦不,20根/我們快樂,很快樂/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

菲比·沃勒-布裡奇


這是全劇唯一一次直接對女性態度的書寫,無非是描摹不過分的訴求和簡單的小確幸,沒有口號,也不呼喚權利,似乎快樂了,就是一個不錯的現代女性。我的直男網友看完戲覺得很困惑,「如果她自己不作,生活本可以不這麼糟糕」。女主角在戲裡解釋了這件事,她說「痛苦讓我活著」,這讓我想到一位做脫口秀的朋友,他每次嘗試拉我做開放麥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你的痛苦是什麼?

演出結尾,觀眾被再次帶回面試現場,面試官告訴女主角,他過激的反應是因為曾有類似的事件,他不小心碰到女同事的胸部,讓他畢生事業受阻,在家庭裡抬不起頭。這大概是對矯枉過正的那些女權運動做出的回應,他說:「人一旦踏錯,就無可挽回。」她想起朋友曾說的一件事,告訴面試官鉛筆末端裝著橡皮是有原因的,「人總會犯錯」。面試官和應聘者最終和解,女主角獲得了再一次面試的機會。

劇集《倫敦生活》熱播的那陣子,剛剛喜提多項艾美獎的菲比去做客美國著名直播綜藝《周六夜現場》(SNL),她在節目中說:「在古代,饑渴的女人會被釘在火刑柱上,現在呢,人們給她頒發艾美獎。」現實中的菲比是高材生、出色的藝術家,除了幽默,她與她虛構的人物沒什麼相似之處。劇中的Fleabag沒有獲得過成功,也會繼續搞砸一切。但是沒關係,戲裡戲外,菲比和Fleabag一起用精彩的故事大笑著反抗性別,她們各自獨特,「快樂地當著現代女性」。

相關焦點

  • 「快樂地當現代女性」:誰能不愛《倫敦生活》?
    舞臺上只有一個表演區域:黑色的幕布前擺著一把紅色椅子。演出過程中,菲比絕大部分時間坐在椅子上說話,偶爾站起來,把椅子作為支點進行表演。表面上看,它是一部爆笑喜劇,故事是虛構的,觀眾大可以肆無忌憚地嘲笑臺上的人,她坦誠又私密地不斷消解女性焦慮。不過,這種極端消解,又怎麼能說不是對女性主義的懷疑呢?
  • 英劇《Fleabag》--有關生活的種種
    我在不停地變換存在之證據,
  • 《倫敦生活》(FLEABAG)|原來生活得這麼尷尬的不止我一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倫敦生活是一部2016年的高分英劇(喜劇),標準的英式黑色幽默,目前已經有兩季,講述的是一個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綽號為「fleabag」的單身女子的倫敦生活女主本來是快樂的和她的朋友開著一個咖啡店,然而在她最好的朋友去世後,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她忘不了她和昔日好友相處的日常,好友身影經常出現在她的腦海影響著她的生活,她處理不好家庭關係,她的爸爸和繼母生活忽略她,她和姐姐的關係因為她的姐夫日益疏遠,她的男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和她分手。
  • 《倫敦生活》Fleabag:這個價值2000萬的女人,果然不一般!
    我們太渴望有不同的視角,能深刻地觸達內心,給出更清晰的答案——在那些快要被生活打敗的時刻,到底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好起來?是的,故事雖然發生在英國,卻前所未有地讓我看到了女性命運的共通性。劇中的她們,像極了我們。或許,你也可以在這些女性身上,找到想要的答案。《倫敦生活》女主Fleabag,可以翻譯成「邋遢鬼」。
  • 英劇Fleabag:生活是件天賦攸關的事
    女主角的生活裡有一道新鮮的傷口,不過那是她自以為的新鮮,旁人看來,到底有點腐爛了,而且總是伴隨女主一出現,幽幽地在身後喧賓奪主。難堪的是,她周圍的每個人,總是盯著這個傷口,而且從不加以掩飾。女主正在探尋後者,而這個男人則還在苦苦運算第一題,顯然是個生活上的落後份子。潛臺詞是:活得順暢,畢竟是件天賦攸關的事,別看我的生活一團糟,還有人比我糟得多。
  • 《倫敦生活 第二季》女性癮者
    覺得《fleabag》不該翻譯成《倫敦生活》,可以借用電影《nymphomaniac》的譯名《女性癮者》的,但也確實是徹頭徹尾fleabag,對性上癮睡了自己最好閨蜜的男友lead to閨蜜的死亡,然後花了兩季與不同男人花式sex來cure trauma,太艹了,我討厭用編劇們trauma作遮羞布,真正的trauma應該像《海邊的曼徹斯特》那般幾乎無法與過去和解,是性癮就別談愛談救贖,死去的閨蜜又做錯了什麼
  • 《倫敦生活 第二季》#Fleabag專場:
    我們的內心沒有不安,我們同樣篤定地知道不會有好下場,但我們還是會像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測一樣不死心地詢問對方的態度。得知結論與自己想的一樣,痛苦竟然抵不上猜中了結局的那種「我就知道」的快感。所有的笑都不是刻意裝作堅強而是太習慣了自嘲,儘可能以最痛最快的方式先自己親手劃開這道傷口,因為之後誰再補刀都不可能更痛了。
  • 關於Fleabag第三季的新進展……
    現在居然還有人在傻等Fleabag第三季!不會吧?不會吧?......顯然,去年夏天Phoebe Waller-Bridge所說的什麼"再等16年才會有第三季",以及什麼"後悔把Fleabag砍掉"之類的話都是騙人的!
  • 菲比·沃勒-布裡奇暗示《Fleabag》可能會在某一天回歸
    菲比·沃勒-布裡奇向該劇的忠實粉絲們透露了更多「Fleabag」的想法。這部艾美獎獲獎劇集的主創和主演在周二會在《深夜秀》中現身,告訴塞斯·梅耶斯,她希望有一天能再見到她在劇中飾演的那個複雜、層次豐富的女人。
  • 爛番茄76%,被譽為第二個《Fleabag》的英劇——《Back To Life》(12月口語班上車ing)
    Chief among them is the fact that while Phoebe Waller-Bridge’s Fleabag is wildly witty and acerbic to a fault, Haggard’s Miri is all tender nerve-endings, politely exasperated with her extraordinary situation
  • 有趣又不失羞辱:用teabag嘲諷遊戲中的對手真的有那麼過分嗎?
    Teabagging的「遊戲版」大約誕生於《雷神之錘》《反恐精英》興起之時——當玩家完成擊殺,他們會快速蹲坐在屍體上以示慶祝。隨後迅速傳播到了《光環》《使命召喚》等主機射擊遊戲;在這些團隊射擊遊戲中,「擊殺特寫」(kill cam)功能讓被擊敗的玩家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自己的角色被羞辱。近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的格鬥遊戲玩家也開始做Teabag動作。
  • "天才編劇"菲比帶著她的攬獎神作《倫敦生活》fleabag來了!
    菲比·沃勒-布裡奇在獨角戲中氣場全開同名改編劇集狂攬艾美獎4項大獎倫敦西區演出一票難求倫敦生活Fleabag也正因為如此現實的展現了一個生活在倫敦、極其普通大齡女青年的故事,由編劇兼女主演菲比·沃勒-布裡奇和導演維姬·瓊斯聯手打造的這部《倫敦生活》,在愛丁堡邊緣藝術節首演時一炮而紅;2019年布裡奇攜獨角戲強勢回歸舞臺,她在外百老匯
  • 從《越獄》到《禁錮之地》T-bag的反派路
    1905電影網訊 14年前,經典美劇《越獄》中的「T-bag」反派形象讓中國觀眾深入人心,這部美劇也成為了很多美劇迷的入坑之作。14年後,扮演T-bag的好萊塢著名演員羅伯特·克耐普領銜主演年度懸疑佳作《禁錮之地》,與實力花旦王真兒共同獻上謎局重重、反轉到底的精彩視聽盛宴。
  • 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女性之一,菲比·沃勒和她的「倫敦生活」
    這樣看起來似乎還是原名fleabag更符合劇中女主角的生活狀態,不管是愛情、友情還是事業、親情全部像一灘爛泥一樣在女主角的面前鋪陳開來,生活沒有給她還手的餘地,也不會因為她的喪氣和悶悶不樂而自行消退。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劇就像我們所處的生活一樣,正是這種悲喜交加和不可言說才成就了生活本身,它更像是我們對於生活的復刻。不只是發生在倫敦這個孤獨的城市,這個努力生活又找不到出路的姑娘,更是每一個在城市中孤身奮戰的人的群像,看到了Fleabag就像看到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