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神劇《天道》裡的丁元英:德國文化血統下的中國覺者

2020-12-24 羽西在廣州

由於作者豆豆的精心雕琢,更由於演員王志文的精彩演繹,在看完電視劇《天道》(根據豆豆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之後,丁元英這個形象就像一顆釘子楔入了我思想的坐標,讓我不由得跟芮小丹一樣,發出「原來人還可以這麼活」的感嘆。

芮小丹曾坐在丁元英的大腿上說:「音樂,香菸,清茶,美女。浪跡天涯的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了。」這種境界固然也曾在我的夢中浮現聯翩,不過丁元英身上更打動我的,還是五臺山智玄大師給他的那個評價:「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還有一氣住於身中,遊於心外——痞氣。」讀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到這裡,我又不得不借用韓楚風的一個字:「絕!」同時對丁元英的生命狀態更增神往。

作者豆豆在塑造丁元英這個人物的時候,就決定給這個男人注入天地間的英華。這從他的名字上就可窺見一二。丁,成年男子;元,《說文解字》: 「元,始也。從一從兀。」道教三清之尊者名號曰「元始天尊」;「英」,英華、英才是也。丁元英,即英華所聚、靈氣所鐘的男人。所以他是魔是鬼,是極品混混,讓天國之女芮小丹為之傾心,讓我等在世俗名利場中掙扎的俗男子神往讚嘆。這個人物可以說沒有現實原型,他的原型是人們的幻想,或者說是豆豆的理想。從這個角度講,有人評論這部小說就是滿足了男人們的YY欲望,也不無道理。

然而大部分的小說,就其對讀者產生影響的方式上而言,我以為,就是通過讀者對小說人物的代入或意淫,從而在有意識無意識地對小說人物的模仿中,改變自我的心理及行為。不過有些小說讓人沉迷於低級的欲望,人稱之為「墮落」;有的小說讓人嚮往高級的欲望,人稱之為「升華」。論其究竟,兩者都是在欲望的通道裡運動,只不過墮落是向下滑行,更為容易並得到滿足,所以更有蠱惑力;升華是向上攀爬,更為艱難,選擇並堅持的人也少,是以高貴。所謂人性,不過就是獸性與神性的混合,人生一世,就是在欲望的通道中或上或下,徘徊在獸性和神性的兩極之間。

那麼,丁元英所體現的那種令人神往的生存狀態,特別是他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會把讀者引領到哪個方向呢?佛法說「如實觀照」——這也是智玄大師及丁元英特別重視的一個概念,就是擱置既存於思維中的價值體系,不忙著下判斷,先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看清楚它到底是什麼,然後做出的各種反應才不會被原有的思維框架束縛——這有類似於現象學的「括號」。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看看影響或決定丁元英思想和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我以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成見是滲到骨子裡了」的丁元英,極大程度上受到了德國文化的影響,這個影響就是德國人的「責任」,就是「天命」,就從在行為方式上總是從「應然」的角度進入。德國人是一個非常具有責任心的民族,無論是做什麼工作,他們的想法就是努力做到最好。據我一個大學老師分析,這種責任心來源於德國人的「天命觀」。簡而言之,就是他們在做工作的時候,(或者是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做這份工作是上帝安排的,把這份工作做到完美,就是對「原罪」的最好救贖。這個觀念自路德宗教改革始,自康德哲學而大成。因是之故,德國人顯得刻板、嚴謹,那是因為他們覺得必須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這就是他們的「責任」。

就這一點而言,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國民性有相通之處。不過日本人的責任不是來自上帝,而是來自「等級」。據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的研究,日本人長期生活在等級社會,等級之間有嚴格的劃分,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位置」,逾越了自己的位置(等級)是不能允許的;沒有在自己的位置上把事情做好是「可恥」的。所以他們在做一份事情的時候,明確了自己的「位置」(定位),就要努力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兩個民族能夠在二戰之後各自實現經濟奇蹟,恐怕與此也不無關係吧。

回到丁元英。丁元英曾勸芮小丹不要做警察,他說:「……關鍵一句:你應該辭職。請注意,是你應該,而不是我希望。只要你一分鐘是警察,你這一分鐘就必須要履行警察的天職,你就沒有避險的權力。但是,國家機器不缺一個遲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會應該多一個有非常作為的人才,這不是通俗的英雄主義和通俗的平等意識可以理解的價值。」

小說的結尾,芮小丹在逮捕通緝犯的過程中嚴重受傷,隨後開槍自殺。芮小丹的好友肖亞文問丁元英為何沒有勸阻芮小丹,丁元英回答說:「她是警察。」同時她還問丁元英芮小丹為何要自殺,丁元英回答:「因為她認為自己沒用了。」

這首先是一個「責任」的問題,因為是警察,所以就必須要做到警察應該做的一切,包括面對危險和付出生命。這是「天職」,不能逃避,無法逃避。芮小丹在德國度過了她的童年,丁元英也在德國呆了很長時間,這種來自德國人的「責任觀」已經深深印入了他們的意識,所以丁元英沒有勸芮小丹在危險面前掉頭而走,芮小丹也知道丁元英不會這麼勸她。

丁元英批判中國文化時說:「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對這個「靠」字的批判,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就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一個認識不到自己的責任、不能履行自己責任的人,當然更談不上認識到自己的獨立價值、獨立人格所在,也就只能期盼「天上掉餡餅」的神話,只能把聰明才智用在種種「破格獲取」的方式上。

所以中國人喜歡內鬥,喜歡搞陰謀、耍手段,喜歡俠客,喜歡打土豪給自己分田地。究其文化根源,就是很多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獨立人格、獨立價值,沒有意識到也不願去履行自己的責任。一個沒有個體獨立人格、沒有各人責任觀念的社會,一個每個人都無法明確自己位置的社會,是「一切人對一切人戰爭」的社會。於是,強者豪奪、弱者欺詐,心黑者酒肉臭,良善者凍死骨,便為常態。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作為價值」和「人生價值」的關係問題。丁元英在行為方式上流淌著德國文化的血統,但畢竟他不是德國人。德國人可以將作為價值和人生價值結合起來,實現了自己的作為價值,就完成了自己對原罪的救贖,也就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丁元英沒有上帝,即使口中言說上帝,也不能有西方人對上帝的那種真誠信仰,所以,他的人生價值也不可能寄托在作為價值上面。因此,他在行為上能夠理智地把「應然」作為準則,實現自己作為價值的最大化,但他的人生價值依舊沒有著落,需要給自己的靈魂找個歸宿。

丁元英是中國人,無論他對中國文化感到多麼自卑,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多麼激烈,他都無法逃脫由血緣和膚色帶來的文化烙印。老黑格爾說: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膚。朱學勤曾為這句話沮喪不已,我想要是真有丁元英這個人,如果丁元英聽過這句話,也會有朱學勤一樣的反應。

中國人曾把人生價值寄托在家族傳承的血脈裡,寄托在忠臣孝子裡,寄托在貞節牌坊裡。然而這一切在進入20世紀後統統被打碎,國人的靈魂也就成了孤魂野鬼,無所著落。丁元英說「總想活個明白」,就是在找尋一個靈魂依歸的角落,找來找去,脫不開儒釋道三家。儒家不關心形而上的靈魂,被首先排除;道教過於簡陋虛幻,也缺乏可以借鑑的資源;於是擅長思辨的丁元英找到了同樣長於思辨的佛教。

佛家起自印度,卻在本土被婆羅門打個慘敗,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南亞東亞得以發展。南傳佛教以「修」為主,基本保持了佛家原初本色,講求自度,是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主要在中國,後又傳到日本等國。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久,即為魏晉南北朝,玄學興盛,佛教不可避免地受到玄學影響,漸漸地從外在修行轉移到內在參悟,禪宗即是中國老莊思想對佛教最成功也最徹底改造的例子。

丁元英在五臺山與智玄大師論道,就講到「修」、「悟」之別:「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而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這段話就是典型的重內在體悟而輕戒律修行。在此我武斷地說一句,凡重參悟者,都是受老莊玄學影響,以般若空宗為理論資源,帶有中國特色的佛家思想。丁元英畢竟還是中國人,中國人本性裡的求簡潔而去繁瑣、重思想而輕行動的習慣,那種直指心性、一念即菩提的思想誘惑,是潛藏在丁元英的膚色裡的。——即看其「文化屬性」的提法,也未嘗不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籠統化的思路,即把所有問題都追根溯源到文化問題,以為文化問題一解決就什麼都解決了,文化問題不解決就什麼都解決不了。這種「書齋裡的革命」式的思想,朱學勤早有批評,此不贅述。

選擇了這種「悟」的思路,後面的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悟的理論根基在「空」在「無」,「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心經》)。體悟到人相我相眾生相是空,世間萬法是空,空也是空,如此則所有的執著、偏見、貪嗔痴都成了鏡中月水中花,不值得計較追究,如此則風吹旗動非風動非旗動乃心動。

破執不是目的,見空也不是目的,目的在「找出起煩惱的因,了心苦不起苦」。所以在明了萬法皆空後,就可以不必執著於任何事物,「困了睡覺,餓了吃飯」,以平常心對待任何事物。這就是佛,這就是得道,這就是解脫。

那麼靈魂歸宿在哪裡呢?人生價值在哪裡呢?這時候還問這個問題,就「執」了。既然什麼都「空」了,還要問這些幹什麼呢?

無論靈魂歸宿也好,人生價值也罷,都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生存找個理由,讓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活著。丁元英服膺於芮小丹的自如自在,隨性而為,稱這是境界。這確實是境界,不過這個境界繞來繞去,還是繞回到了莊子那裡,要麼當個逍遙居士,要麼混跡凡塵。這也就是丁元英關於人生價值的最後判斷了,因此稱之為「極品混混」,確也恰當。

總而論之,丁元英在行為方式上很德國化,注重作為價值,注重「應然」即應該怎麼做;然而在內在思想上,還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那一套,寓神奇於平淡,化丘壑於心中,吃飯睏覺,隨性而為。

一個朋友寫這部作品的評論,寫好後跟我說不知道該寫什麼,感覺很亂。在敲打完以上這些字後,我覺得這個「亂」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丁元英本就是個矛盾,而且是很不容易解釋圓融的矛盾。或者更應該說,作者豆豆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路本身就很亂,她試圖在丁元英身上融合兩種價值,既具有實際生活中德國人的嚴謹與責任,又具有中國人傾慕的率性與自然。然而兩者的鴻溝之上,卻怎麼也架不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至此,我仍不願收回「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的讚嘆,我依舊欣賞丁元英對於作為價值的德國式執著,依舊羨慕他人生價值上可以達到自然隨性。存在本就是個多面體,作為價值和人生價值處在不同的平面上,應對不同的世界,前者應對社會,後者應對自我,要調和,似乎也沒多大必要了。只是,兩種價值綜合在一個個體身上的時候,莫讓人生價值的隨心隨性衝淡作為價值的嚴謹責任,莫讓作為價值的嚴謹刻板趕跑了人生價值的存在理由,足矣。點擊下方,《天道》原著《遙遠的救世主》及作家豆豆的其它經典名作,你值得去閱讀,去頓悟。

相關焦點

  • 神劇《天道》裡丁元英是個怎樣的人?
    根據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變而來的電視神劇《天道》 而丁元英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跟著小編一起進入神劇一探究竟吧!,在柏林有套房子,有德國永久居留權。 而這用外國人的錢做投資在中國的股市裡去撈錢的行為,讓丁元英對國人有一種深深地罪惡感!迫於這種壓力,丁元英選擇了結束私募基金!
  • 深度剖析《天道》,為什麼丁元英說:我不如芮小丹?哪裡不如?
    丁元英在行為方式上流淌著德國文化的血統,但畢竟他不是德國人。德國人可以將作為價值和人生價值結合起來,實現了自己的作為價值,就完成了自己對原罪的救贖,也就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丁元英是中國人,無論他對中國文化感到多麼自卑,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多麼激烈,他都無法逃脫由血緣和膚色帶來的文化烙印!老黑格爾說: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膚。
  • 24集國產神劇《天道》文化屬性你讀懂了嗎?丁元英商神思維這樣
    中國為什麼窮?窮就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這是一個滲透到民族骨子裡的價值判斷體系,太可怕了。」24集國產神劇《天道》整體來說是一部論述深度文化屬性的"文化商業、親情、愛情、國家、傳統文化、哲學、文學、個人價值實現"的經典電視劇,比現在五六十集的電視劇水準不是高一星半點,也希望現在的電視劇在娛樂的同時,對扒拉扒拉靈魂,不要用娛樂搞笑造成國民集體中毒,畢竟搞笑娛樂也是有攻擊性的,況且文學影視背後的社會價值和社會使命都是很重要的。
  • 《天道》:丁元英的「顛倒思維」
    《天道》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經典神劇,改編自女作家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男主丁元英說的這樣一句話一下子就提高了這部電視劇的高度。《天道》這部電視劇主要劇情是男主人公丁元英是商界怪才,隨後結識了「天國之女」芮小丹,這一對音樂發燒友上演了一出浪漫的天國之戀。以愛情為主線,其中還集結了商戰、警匪、政治等內容,可謂是一本現代商戰的科教書。
  • 《天道》丁元英給芮小丹的禮物到底是什麼?
    從丁元英的角度來解釋非常簡單,丁元英要給芮小丹的禮物,是一個覺悟的機會,對於黎明蒼生,得救之道的討論,知識層面的啟蒙運動,甚至是對於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反思,你縱觀整個事件,丁元英只是關鍵點處才插手和做抉擇,他們三人是否退股對於整個局來說,不會根本性的影響整個結果,反而,他們三個的魯莽退股這正是順應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可以說是丁在本著對事物發展規律影響最小的考慮來做決策,這樣整個局才會更順理成章。
  • 《天道》中的商業鬼才丁元英,深度解析丁元英的價值觀
    「《天道》是一部中國電視劇史上難得一見的奇劇。毫不誇張的說,沒點中國傳統文化打底的老外是很難理解丁元英這個人的,尤其他那些奇特的思想。 《天道》這部十二年前的神劇,豆瓣評分高達9.1,現在還有很多評論在更新,看過的人大多會被其中的思想和帶給人的反思所震撼
  • 《天道》:芮小丹設下鴻門宴搞丁元英,不料卻被丁元英一首詞徵服
    important}《天道》是12年前上映的電視劇,剛開播的時候,因為其晦澀難懂的臺詞,收視慘澹,這些年,隨著觀眾觀影水平的上升,反倒使這部老電視劇火了,如今豆瓣評分9.2分,是名副其實的小眾神劇。剛開始看這部劇的時候,我對這部劇的認知跟大部分人的評價一樣——故弄玄虛,誰知道看著看著就被吸引進去,這絕非是一部賣弄才學,舞文弄墨的劇,而是一部具有宏大世界觀的電視劇。
  • 深度解讀《天道》,丁元英20句經典語錄,值得用心體悟
    可以說是國產電視劇裡的封神之作。現在抖音上有很多小視頻,截取丁元英的經典語錄,每個視頻點讚量都超高。丁元英這個人,是個商業鬼才,他的思維和價值觀,與平常人不一樣。我結合了電視劇《天道》以及原著《遙遠的救世主》,從中抽取丁元英說過的20句話,字字珠璣,意義深刻。讀懂了這20句話,你或許就會明白,這部劇封神的原因。
  • 電視劇《天道》劇裡劇外的人物與玄機
    《天道》是一部集商戰、愛情、警匪於一體的電視劇。劇中關於人性,關於文化屬性,關於天道等問題的話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和討論。不同的人對這部劇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為大家是帶著自己的人生閱歷和對事物的理解去評判劇中的人和事,從而折射出自己的「文化屬性「。
  • 神劇《天道》究竟要表達什麼?
    《天道》比起現在動輒就拍四五十集、內容冗長、邏輯混亂的「神劇」來說不可不謂製作精良、寓意深刻,用邏輯清晰的劇情和二十四集的篇幅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識空間,看完以後讓人不禁感嘆,原來可以從這樣的獨特角度去解讀天道,解讀人生,解讀社會,解讀文化屬性,大有酣暢淋漓,醍醐灌頂的痛快感受。
  • 《天道》丁元英19句經典語錄,字字珠璣,這一生至少要讀一遍
    《天道》系列劇評,第四篇《天道》播出十幾年了,依然經久不衰,豆瓣評分穩定在9.2。可以說是國產電視劇裡的封神之作。現在抖音上有很多小視頻,截取丁元英的經典語錄,每個視頻點讚量都超高。丁元英這個人,是個商業鬼才,他的思維和價值觀,與平常人不一樣。
  • 《天道》:丁元英神話能否被複製?丁元英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天道》神話能不能複製《天道》的精彩莫過於丁元英在王廟村創造的扶貧神話,劇中丁元英運籌帷幄,算計每一個環節,甚至對一些人物都做出準確的預測。在丁元英的幕後操控下,格律詩這個在王廟村成立的品牌猶如一匹黑馬,僅僅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走到了其它品牌多年都沒有走到的位置。
  • 何謂「天道」?淺談丁元英的吶喊與沉思
    一、 丁元英吶喊的基因是天道。因此,首先要了解對天道的一般性闡釋。丁用兩句話闡釋天道:「天是道,是事物規律和自然法則」,「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兩句話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方面,是丁元英的思想、理智的概括。
  • 天道:丁元英幫王廟村,是送給小丹的禮物,更是對文化屬性的挑戰
    電視劇《天道》是一部哲理很深的電視劇,根據著名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故事的起因是丁元英因私募基金解散,資金被迫凍結三年,搬到古城生活以後,和芮小丹相愛,之後芮小丹希望丁元英幫助王廟村,動機是希望丁元英為自己留下點東西,同時也讓他能在古城多留些日子。
  • 《天道》結局:「救世主」丁元英最後到底去哪了?
    那邊丁元英從樓裡出來了,眾人紛紛上車,丁元英和韓楚風坐進寶馬車裡,兩輛轎車駛向嘉禾園小區大門,匯入馬路上的車流中消失了。故事於此戛然而止,那麼丁元英在古城投閒置散,修了三年多道,在這一天晚上離開了。我們做讀者的,總會有些人忍不住問問,他究竟去哪兒了?
  • 天道:芮小丹褪下友情外套謀求肉體歡愛,丁元英為何不為所動?
    內地電視劇中,《天道》一直以來是神一般的存在,它曾被停播十年,但公開以後,卻風靡了大街小巷,不僅僅備受一般觀眾們喜愛,就連許多金融業巨頭也在強烈推薦。當下,我們在短視頻app中,也可以常常見到電視連續劇裡的精彩紛呈混剪,關注點讚和點評都特別多。
  • 楊拾郎天道思維:丁元英揭秘「強勢文化」
    上一篇借著五臺山智玄大師的一句評價,我們一起討論了丁元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還記得,這句話的內容嗎?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和一分痞氣這兩天群裡的小夥伴都在討論【強勢文化】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在劇中已經交代得很清楚,我稍加梳理整理了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丁元英是怎麼說的?
  • 《天道》:林雨峰自殺後,丁元英結局如何?功德圓滿自會歸順天道
    《天道》,一個12年前播出的24集電視劇,不曾轟動一時,卻在豆瓣上打出了9.1分的高分。被很多人奉為神劇,裡邊的演員王志文左小青也因為這部劇在演藝圈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丁元英和芮小丹搶去了太多的戲份,但是裡面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或者值得觀眾們去體味的人物也不在少數,就比方說戲份並不多、結局很悲慘的林雨峰。
  • 《天道》:男人若不想甘於平庸,請牢記丁元英的「商場思維」鐵律
    《天道》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經典神劇,改編自女作家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這部電視劇,令2萬多人打出了滿分,其中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有悖主流價值觀的思想令人值得回味。佛、道、基督等名言警句也如縷串珠,令人深思。「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男主丁元英說的這樣一句話一下子就提高了這部電視劇的高度。
  • 《天道》背後隱秘的真相,讀懂了,才知道這是一部真正的神劇
    》是2008年開播的神劇,剛開播平淡無奇,因為其中涉及大量文化知識,如果不了解中國的儒釋道、東西方哲學、經濟學,就很難理解這部劇的精妙之處。導演也值得一說,《天道》的導演叫張前,他導演過一部家戶喻曉的神劇——《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