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64卦,是由384爻組成的。
爻,是組成卦的最基本符號單位。
那麼,這個「爻」字是什麼意思呢?
一、「爻」是「二五天地之數」
我們今日所見之爻,有「一」和「――」兩種,前者為陽爻,也稱「九」;後者為陰爻,也稱「六」。
用「九」和「六」這兩個數字來稱呼爻,說明「爻」原本與數字有關。近幾十年來出土的甲骨簡帛中,發現了大量由六個數字疊加成一組的圖案,因為其數字的數量及排列方式與易卦相似,因此也被稱為「數字卦」,這也充分表明易卦的卦爻符號也曾經以數字的形式存在。
《說文》在解釋「爻」字的時候也把它看成了數字:「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數。」解釋可謂簡單明了:組成「爻」的兩個「乂」就是兩個「五」字,所以「爻」就是「二五」。
「二五」為什麼叫「天地之數」呢?這個典故出自《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繫辭》把從一到十這十個數字,分成了「天數五」和「地數五」,其中一、三、五、七、九這五個奇數稱為「天數」,二、四、六、八、十這五個偶數稱為「地數」。這十個數字的總和是五十五,恰好也含有兩個五字。
所以「爻」的字形中的「二五」,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天數五」和「地數五」;二是表示天地之數五十五。
二、爻就是「交」
《說文》說:「爻,交也」。甲骨文的「爻」字構造本身就已經反映出了陰陽相交的理念:爻由兩個乂(五)組成,表示五個天數(奇數為陽)和五個地數(偶數為陰)的組合,如果只有天數五或者地數五,就會導致「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必須要湊齊二五之數,才能使陰陽各得其偶,所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就是「交」。
《說文》裡對「五」字的解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爻」字所包含的陰陽交錯之意:「五,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也就是說,「五」字的上下兩橫象徵著天地,而中間的那個「乂」則象徵著「陰陽在天地間交午」。
馬王堆帛書中,「爻」亦作殽。二字互通。《說文》曰:「殽,相雜錯也」,這也是取其交錯之意。
三、「爻」就是「象」
爻又有「象」之意。《集韻》說「爻,象也」。《說文》則曰:「效,象也」。「爻」與「效」 字本通,所以爻就有象之意。《正韻》曰:「爻法之謂坤」,這句話在《繫辭》中寫作「效法之謂坤」,《繫辭》也說:「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爻」是數字,而「象」則是符號。數字是如何轉化成我們今天所見的卦象符號呢?還是要從那十個天地之數中尋找答案。
鄭玄對《繫辭》中這一段有關天地之數的解釋是:「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也。」這段話實際上就是對「河圖」的文字描述:河圖中,十個數字被分成了天地兩組,每組五位,分別與五行(水火木金土)和五方(北南東西中)相搭配。
有人會問,數字配五行這種東西,不是到戰國才出現的嗎?實際上早在武王滅商之後,箕子為武王所述的《洪範》中就已經將五行與數字匹配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從一到五的數字與河圖上五行的排列順序一絲不差。《說文》中更是直接說:「五,五行也」。
把兩個五字組成的「爻」字與五行相配,完全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之事。事實上,原始的五行就是指東南西北中這五個方位:「行」的古文為空心的「十」字形,表示東南西北,交叉之處即中央。而「五」字古文中的「X」形則是旋轉了45度的「行」字。表示東南西北四方,其交錯之處即中央。
當數字與五行(水火木金土、東南西北中)搭配起來之後,數字就不再是單純的抽象數字,而有了具體的象徵事物。這也就是「爻」字兼具「數」和「象」兩重含義的原因。清華簡《筮法》中,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記載有各個數字所代表的象。前文說過,清華簡《筮法》應該屬於《歸藏》系統,其源頭可上溯至商代,因此這種數與象之間的相互轉化很可能在商代以前便已經完成了。
四、「爻」就是「教」
《說文》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爻」與「效」 字本通,故亦與「教」字通。「教」和「學」的古文相同,字形中都有一個「爻」字。可知「教」、「學」、「爻」三字互通。馬王堆帛書雲「教訓以論語」,今本繫辭則作「爻彖以情言」,正是「教」與「爻」互通之證。
「爻」字有教學之意,但所教和所學的都不是一般的知識。《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見古人所教的是天人之道,所修的是性命之學。《性自命出》就說:「夫教,使民生德於中者也」。教的目的在於使人「中」,而這個「中」就是天命。(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左傳 成公十八年》)妙的是,組成「爻」字的兩個「五」,在五行中恰好正是代表五方之「中」的數字!
那麼,「教」如何可以使人「生德於中」呢?靠的就是「效」。因為教的意思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天在上,地在下,天命所施,地教所效也。故《禮運》云:「禮必本於天,殽於地」,疏曰:「殽,效也。」天命可以通過效(殽)來獲得,因此《禮運》又說:「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廟之謂(殽)仁義,降於山川之謂(殽)興作,降於五禮之謂(殽)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妙的是,「爻」字中的兩個五字也是呈上下排列,如果說上面的「五」象徵著上天所施之「中」,下面的「五」則是地下的君子所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