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最新科幻片,靈感來自《黑鏡》但是比《黑鏡5》好看太多了!

2021-01-08 電影生活

文:點點

2019上半年度可謂是「爛尾奇年」。

季季廣受好評的《權遊》最終章評分掉到6.1,人設全崩。

全民都在追的國產劇《破冰行動》被莫名其妙的感情支線拉低,高開低走,收官口碑差評。

一代神劇《黑鏡》也湊了個熱鬧,最新一季不知所云,評分低至6.6,只比《權遊》高出那麼一點點。

爛尾劇集之多,氣得劇迷們吹鬍子瞪眼。

有爛尾劇就有黑馬劇。

這兩者從來都是相對存在,且形成一種穩定的平衡。

這不,今天的點點就要為大家帶來一部黑馬高分劇,因預熱《黑鏡》而生,卻比《黑鏡》精彩一百倍。

片名:《我們今後的故事》

未來社會,有一個孤單生活的男人。

出門前,家裡一派孤零零景象,沒有妻子和他親吻告別。回家後,家裡沒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在等待,也沒有人為他留一盞晚歸的燈。

不知道為什麼,他周圍沒有任何能夠說話的朋友,也沒有朝夕相處的家人。

這天,男人像往常一樣下班回家,在街邊看見一個巨大的廣告,廣告上寫著:「你寂寞嗎?」,屬於機器人公司。

男人被廣告描述所打動,當即訂了一個男機器人回家,兩人像家人一樣生活起來,總算是給平靜的生活增添了一絲色彩。

這個公司的機器人異於其他機器人,有極其強大的學習能力。脖子後有一個名為「人類值」的進度條,每學會一些人類的情感,進度條就會增加一些。

男人和機器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機器人脖子背後的進度條也越來越滿。

在這些朝夕相處的日子中,機器人明白什麼陪伴、什麼是依賴、什麼是朋友。

甚至於,機器人已經完全明白了人類的思維方式,主動充當「助攻角色」,幫孤單的主人找了一個女朋友。

主人把所有時間花在女朋友身上後,機器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為消除這份孤獨感,它也學著主人的樣子給機器人公司打電話,要求送一個陪伴型機器人過來。

等等!

這個畫面是不是有一點熟悉?

故事開篇時,男人也是給機器人公司打了一個電話。

這是否意味著男人也是機器人?又或者說,未來社會機器人已經成為世界的主人?

點點不再繼續劇透,大家可以去故事中尋找答案。

這是一部和科幻世界相關的新奇劇集,一共3集,每集10分鐘,半個小時就可以刷完。故事短小,但起承轉合一應俱全,有深度,也有出人意料的反轉。

第一個故事是點點在前文中所描述「人類和機器人關係」的故事。男人可能是人類,也可能是機器人,也可能壓根不知道自己是機器人。不管是哪一個結局,都讓觀眾覺得細思極恐。

第二個故事聚焦於虛擬世界的出軌。

現實生活中有溫柔的妻子、可愛的孩子,卻偏偏沉溺於虛構的網絡世界,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出軌的代價是慘重的,在虛擬女友的某種措施下,男人再也無法從虛擬世界脫離而出。

那麼問題來了:現實生活中的妻子會怎麼解決出軌的丈夫,是暗黑謀殺題材,還是其他刺激的走向?

最後一個故事和「人類對物質的沉溺」有關,沉溺物質是一個類似於電子菸的存在,明知有害,卻仍舊無法戒斷。

這個故事有兩重意義,諷刺人類對虛擬世界的沉浸,也反思人類不恰當的依賴性,戲劇衝突特別強烈,看完好久都回不過神來。

因為這些新奇的設定,觀眾將這部劇成為「高科技寓言故事」,和《黑鏡》的設定類似,但是比今年爛尾的《黑鏡》更加精彩好看,從而贏取大批觀眾,讚不絕口,在豆瓣打出一眾好評。

對於這一類劇集而言,最重要的是故事設定和故事走向。《我們今後的故事》將這兩點渲染到極致,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讓人目瞪口呆。

除卻好看的故事之外,本劇還擁有剪輯迅速,節奏感極強這兩個優點。

配樂和故事的貼合程度堪稱完美。沒有任何一句臺詞,僅憑配樂就能給觀眾一種步步緊逼的感覺,配樂越快故事越刺激,兩者相輔相成,營造最暢快淋漓的觀影體驗。趕緊去看吧!

相關焦點

  • 山寨版《黑鏡》,Netflix被網紅打臉了
    從豆瓣9.5到6.6,「前」神劇《黑鏡》的確過氣了。沒想到,還沒等網飛緩過神來,網紅劇又跑過來補刀了:《我們今後的故事》丨Stories from Our Future海報中有一個小細節,已經暴露了這部劇的意圖。
  • 《黑鏡 第五季》一個連封面都沒有之前好看的黑鏡第五季…
    ,符合《黑鏡》一貫以來的核心設定, 整體氛圍也比較平和,保持了前幾季的敘事節奏,有細節有重點有劇情有內涵;第三集靠音樂加分,米粒演得不錯,整個看下來蠻爽的,單純從故事來說大概80分,但是放在《黑鏡》這個命題作文下面似乎又差了點意思。整體來看本季E2完成度最高,最點題。
  • 黑鏡第5季好看炸了! 炸了!觀眾可以選擇劇情,腦容量不夠用了
    大名鼎鼎的神劇《黑鏡》系列,我就不用多介紹了吧。昨天,NETFLIX網飛放出了《黑鏡》第五季第一集。(或者說是前瞻集,元旦賀歲集?)《黑鏡:潘達斯奈基》看完以後,真的讓我覺得自己小小的感覺到腦容量不夠了。
  • 《黑鏡:潘達斯奈基》是驚悚電影,還是冒險遊戲?
    》的觀眾來說,這大概不能算是一個好消息——網飛不久前發布了《黑鏡》最新的交互式電影,它並不是為了傳統的被動式觀影設計的,但它確實很有趣。但是《潘達奈斯基》第一次將這種理念貫徹到講述故事的方式之中(如果你覺得用分集的形式來拍攝科幻片是突破性的,羅德·瑟林可能有些話要對你說)(譯者註:羅德·瑟林是美國著名劇作家,代表作有《陰陽魔界》、《迷離時空》等等)。
  • 這波年輕人對「未來世界」的終極幻想,簡直比《黑鏡》還精彩~
    Netflix 科幻腦洞劇《黑鏡》第五季再次名譽掃地,狠狠地傷透了影迷的心。在由 Miley Cyrus 出演的該季單集故事「 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 」中,由她所飾演的流行歌手 Ashley O 發布音樂單曲「 On a Roll 」,被網友調侃 —— 「 MV 拍得比故事本身更黑鏡 。」。
  • 《黑鏡》
    我這兩天幹了一件讓自己很滿足感的事就是我用兩天時間二刷了英劇不對又叫美劇大名鼎鼎的《黑鏡
  • 《黑鏡》互動電影,讓觀眾做主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婷 劉宇凡】「嫌《黑鏡》系列還不夠恐怖,網飛現在為觀眾提供自己選擇恐怖的機會。」2018年12月31日,《今日美國》報記者在體驗網飛(Netflix)最新上線的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後表示,「無可否認,在劇中玩耍很有趣」。
  • 《黑鏡》聯手貝爺,互動可控式「荒野生存電影」
    2018年12月31日,網飛放出了黑鏡首款「互動式電影」。
  • 英劇《九號秘事》的好看已經超越了《黑鏡》
    而如今它們的區別已相當明顯:《黑鏡》對科技和人性的探索逐漸成為沉重的包袱,要寫出令人屏息的故事愈顯吃力;《九號秘事》因為全無主題負擔,日常事皆能作靈感源泉,倒是越發抓人好看了。《黑鏡》第三季海報當然,在熱度上二者依然差距明顯。《黑鏡》早已成為備受矚目的熱播劇,《九號秘事》則依然在小眾範圍內流行,只被一小撮人視作心頭好。理由?
  • 《黑鏡 第五季》很多電視劇 沒有意義 但是黑鏡第五季有
    肯定大部分人看電視劇 主要是為了有意思 比如黑鏡前四季 但我不喜歡看 因為沒意義我看電視劇 只看兩種 一種有意義 另一種有感情 光有意思的我不看 感覺浪費時間 黑鏡五屬於光有意義 沒有意思 也沒有感情的 我覺得太好看了特別討厭看的人 你們看什麼 我就不看什麼 因為肯定特別無聊 特別沒意義
  • 黑鏡你真的變了...
    《黑鏡第四季》於去年年底在Netflix網飛首播,也算是給我們了一個開年大禮。可能在座的很多人趁著過節也都刷過一遍了...在黑鏡裡,人們攜帶這樣一個程序,由人工智慧coach為大家配對,直到找到最終那個可以實現完美搭配的對象,成功率99.8%。
  • 《黑鏡 第五季》黑鏡對我來說越發平淡的原因
    網飛接手後 一直都是這個水平吧豆瓣一個劇評很有意思 黑鏡可以理解為新世紀的聊齋志異 三言兩拍 或是警世恆言縱觀整個黑鏡 其實都在講一個可以預見的社會構造(看著第二集 來個手機提醒 蠻諷刺的)人從物質生產活動中解放 社會高度依賴新媒體和信息以及服務產業 社交媒體帶動的參與式文化的後果 精神娛樂的極致化於我而言 黑鏡誕生至今跨越了我的國內考研到研究生時期第一季問世 我將其封為神作 那時我剛剛接觸傳播學和社會哲學
  • 《黑鏡》第四季,十月回歸,最強的「導演編劇演員」陣容!
    第二季和《黑鏡:聖誕特輯》依舊保持了超高的水準製作,質量堪稱大電影。三部系列都在豆瓣上斬獲了9分以上的超高評價,imbd也有的不俗成績。但是第三集在豆瓣的評分跌下了9分,大家的觀點是《黑鏡》自美國團隊接檔之後,黑科技的程度不夠、雖然內涵和故事走向很好但是到高潮發展處後勁不足......
  • 《黑鏡》第四季,無處不在的彩蛋,家庭倫理的另類討論!
    我們會一直在第一時間為大家帶來最新劇集和原創測評的~關注紅顏秀的朋友們都知道小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劇迷了。的確,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哪個國家的電視劇集整體水平可以和美劇為之一戰。像小編前幾期為大家總結2017十佳美劇個個都是製作精良、腦洞大開、特效滿分的優質劇集。
  • 黑鏡:難道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存在?(完全不劇透)
    但是我們經歷恐懼的方式只有這些嗎?科技與存在恐懼覺得科幻片比正牌恐怖片更恐怖的經驗,對許多人而言或許不陌生。我到現在還記得大學時看了科幻驚悚片《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電影以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Schrdinger's cat) 與多世界詮釋(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作為劇情靈感,講述在平行時空裡,你與另一個時空的你崩塌 (collapse) 為現實中唯一的你。當時看了全身起雞皮疙瘩。究竟為什麼科技與恐懼在電影中常是互補互惠的主題呢?
  • 《黑鏡》當代最駭人的黑色小品,科技來自人性卻冷冽了人心
    因為看過太多爛尾,我其實一直覺得英劇的水準要整體高於美劇,《黑鏡》的第一季是由英國導演查理布魯克編劇並執導,之後的第三季開始由Netflix接手參與制播。每一季的集數都不多,一二季各有3集,第三季有6季,所以很適合不願投入太多時間追劇的人來看,其中每集45分鐘,基本上一個午休就可以追一集。
  • 《黑鏡》不神了,也不該被這麼罵..
    咱們先大致說一下《黑鏡》前幾季。《黑鏡》的前2季是BBC的,後三季由網飛接手。有「網飛出品必屬精品」的口碑,網飛爸爸才把這麼一檔神劇買過來。可是BBC做劇的風格和網飛實在不一樣。整體來看,網飛的黑鏡結尾就會變得很暖,東西也很接地氣。比如最後兩位老人選擇安樂死,在虛擬世界與彼此相守的《聖朱尼佩羅》。
  • 《黑鏡》為什麼好看?神編劇腦洞大開,描摹被黑科技奴役的芸芸眾生
    《黑鏡》最核心主創,乃是編劇查理·布魯克,四季劇集,導演走馬燈似的換,唯有編劇布魯克,穩坐釣魚臺。正因每一季都打上了布魯克的個人烙印,風格一以貫之,《黑鏡》才成其為「黑鏡」。接受《衛報》採訪時,布魯克道出主旨:關注科技的副作用,把鏡頭聚焦在介於歡樂和不安之間的灰色地帶。內核有了,關鍵是用何種形式表現。
  • 吊打《黑鏡》《紙牌屋》,網飛第一神劇來了
    《黑鏡》《紙牌屋》《怪奇物語》《浴血黑幫》《馬男波傑克》《毒梟》《王冠》《夜魔俠》《心靈獵人》…要問Netflix最佳原創劇集是哪一部?影迷們絕對能吵個三天三夜。就在5月4日,爛番茄為此發起了一場PK,吸引了全球超250萬人次參與投票。
  • 《黑鏡》「褪色」,因為Netflix太相信套路
    以第四季的《大天使》和《DJ下臺》為例,這兩集故事本身還算精彩,但表達的仍然還是人類對科技凌駕自身的恐懼,並無太多新意。而《鐵頭》則形式大過內容,被指像一場未來「吃雞」遊戲。這種重複或許跟製作周期縮短有關:在BBC時,《黑鏡》的節奏是5個月製作一集,但到Netflix後,這個時間變成了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