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為什麼好看?神編劇腦洞大開,描摹被黑科技奴役的芸芸眾生

2021-02-17 知更鳥電影

看了《黑鏡》第四季,很多人感到失望,覺得不夠勁兒,覺得俗套了,其實遠不是那麼回事。編劇一直求新求變,落入窠臼而不自知的,反倒是觀眾自己。

《黑鏡》最核心主創,乃是編劇查理·布魯克,四季劇集,導演走馬燈似的換,唯有編劇布魯克,穩坐釣魚臺。

正因每一季都打上了布魯克的個人烙印,風格一以貫之,《黑鏡》才成其為「黑鏡」。接受《衛報》採訪時,布魯克道出主旨:關注科技的副作用,把鏡頭聚焦在介於歡樂和不安之間的灰色地帶

內核有了,關鍵是用何種形式表現。彼時,電影工業,競爭激烈,觀眾胃口,愈發刁鑽,想脫穎而出,安得不下猛藥?所以,《黑鏡》初試啼聲,即上演一出「首相草豬」的大新聞。

首相府邸,深夜來電。一匪徒綁架公主,於YouTube放話:不求錢,不求名,若要釋放公主,首相必須草豬。一時間,民意沸騰,首相迫於壓力,不得已而為之,民眾拍拍看看,上傳視頻,好似過節。而作為人質的公主,已於半小時前釋放,暈倒路邊。

這是以極荒謬的形式,呈現極深刻內核。猶如《南華經》,莊子問道,道在科技乎?道在媒體乎?道在首相乎?道在庸眾乎?道在屎溺矣!

《黑鏡》前兩季,大抵如此,高屋建瓴,勢大力沉,將矛頭對準科技進步帶來的系統化專制,像是在宣告:「老大哥」已死,「黑科技」當立

於是我們看到,跨過權力邊界的黑科技,娛樂至死的冷血媒體,進退失據的新道德和舊倫理,以及深陷其中又麻木不仁的烏合之眾。

最令人叫絕的,是現實和影像的互文,這邊廂,《黑鏡》中虛構的競選人「Waldo」,通過社交網絡對傳統政客大肆謾罵,成為擁有超高人氣的政壇新星;那邊廂,川普KO希拉蕊,動動手指,敲敲鍵盤,垂拱而治,推特謀國。

《黑鏡》前兩季,每一季只有三集,猶如一部大書之綱目,提綱挈領,苦心孤詣,秉持黑暗而深刻的風格,將主題發揮到極致。黑已黑透,深已見底,若再循規守舊,無非是將首相草豬,換成總統幹驢,意義不大,不如另闢新天地。

科技不過一張畫皮,真正描摹的,還是人性。自第三季開始,《黑鏡》的視角,從對科技烏託邦的批判,轉向芸芸眾生的個體經驗。因此,三集變作六集,不是《黑鏡》被稀釋了,而是變得更多樣化。

讓《黑鏡》成為「萬花筒」,並非易事。好在查理·布魯克閱片無數,道行深厚。他接受《紐約雜誌》採訪時,曾列出105部電影,作為自己創作《黑鏡》的靈感源泉。其中,有很多恐怖片、科幻片、犯罪片、懸疑片、B級片,比如《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美國狼人在倫敦》《電鋸驚魂》等。

具體到《黑鏡》第四季,在類型化和多樣化的基礎上,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黑鏡不黑。

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克隆代碼抵抗「暴君」,終獲自由;第二集《大天使》,被保護過度的「媽寶女」掙脫母親束縛,走向獨立和新生;第三集《鱷魚》,科技道高一尺,人性魔高一丈,肇事逃離的蝴蝶翅膀,煽起殺人滅口的巨浪;第四集《教練》,智能約會工具,看似亂點鴛鴦,實際滴水不漏,圍牆內外,虛虛實實,終成眷屬;第五集《金屬頭》,硬派風格,黑白映畫,巾幗屠狗,末世悲歌;第六集《黑色博物館》,黑色之屋,彩蛋遍地,臨別一炬,大仇得報。

除了《鱷魚》《金屬頭》,其他四集,大抵都有一個「光明的尾巴」。黑鏡不黑,白馬非馬,正是本季特色。

在我看來,本季六集,都可圈可點,即便是為人詬病最多的第一集,披著科幻外衣的《卡利斯特號》飛船,同樣不失水準。

《卡利斯特號》成功塑造了一個沒用的「獨裁者」形象。在現實世界,他是個胖子,有點禿頂,人緣不好,喜歡香草拿鐵,熱衷網路遊戲,活得像個廢柴。在一款名為《無限》的科幻遊戲中,他是領袖,是隊長,高瞻遠矚,雷厲風行,以解放宇宙為己任,手下對他心悅誠服,動不動就山呼萬歲,諂諛獻媚。

其實,這是一個天才的程式設計師,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胖子。對於那些看不順眼的人,他收集他們的基因,將其製作成數字克隆體,輸入到電腦遊戲裡,實行報復和虐待。

這些克隆體,經過有如滿清十大酷刑的折磨後,破罐破摔,逆來順受,跪倒在「暴君」的淫威之下。直到有一天,一個頗具自我意識的克隆體加入,鼓動大家反抗,在一番鬥智鬥勇後,終於藉助「蟲洞」,獲得「自由」。

這是美國夢的黑鏡版本。不自由毋寧死的克隆代碼們,即便冒著化為虛無的危險,也要逃離獨裁者魔掌。而程式設計師作為遊戲裡的上帝,艦隊上的暴君,他的「政治理想」頗具烏託邦色彩,他不止一次透露,自己要打造一個建立在最好的人性之上的美麗新世界,結果卻製造出了地獄。這一星半點隱喻,雖是螺螄殼裡做道場,聯繫20世紀烏託邦幻滅的歷史風雲,著實令人唏噓。

本集還提出一系列倫理問題,這種通過活人基因製造出的數字克隆體,究竟是人還是代碼?他們(它們)寄生於雲端或電腦程式裡,卻擁有和人類一樣的喜怒哀樂,那麼,程式設計師胖子的施虐行為,究竟是罪大惡極還是無傷大雅?若未來真的出現這類數字克隆體,應該立法保護他們的權利,還是讓他們自生自滅,任由別人宰割?

看《黑鏡》,總有種「科技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感覺。其實,這並不是布魯克的初衷。在布魯克看來,現代科技林林總總,不乏奇妙實用之處,只是人類畢竟是動物一種,對這種精於計算的冷血新力量,尚未熟練掌握,好比我們長出了「第五肢」,在運用自如之前,難免轉個身就會帶倒家具。

說到底,真正令人生畏的,不是黑科技,而是被扭曲的人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微信交流:malageduonade

相關焦點

  • 黑科技腦洞神劇《黑鏡》又出新,看得我再也不想刷朋友圈了
    英國電視4臺的迷你劇《黑鏡》,2011年第一季出來的時候就被贊為神劇,周末,第三季一口氣放出6集,於是紅姐的周末就交待給這部劇了。第一季第一集的「首相直播日豬」就賺足了噱頭,這種通常表面很惡俗實際沒什麼意義的低級趣味,在《黑鏡》編劇的腦洞中,偏偏有著比表面文章更吸引人的內涵。
  • 腦洞大開喪出天際的《黑鏡》終於等來了第四季,神劇依然是神劇!
    Netflix,但是《黑鏡》依然是無數英劇迷心目中的一個Icon,因為這部劇象徵著意想不到的腦洞、凜冽出塵的氣質,還有那種帶你俯視人性深淵的尿性。技術宅用代碼自己搞死了自己,而在《黑鏡》第四季裡第二集裡面,一個媽媽用黑科技搞死了自己的女兒,順便說一句這一集的導演是朱迪.福斯特,沒錯就是那個在《沉默的羔羊》裡搞定了漢尼拔的女警察——
  • 《黑鏡》第四季,十月回歸,最強的「導演編劇演員」陣容!
    第一季第一集裡社交網絡的民意連總統的意志都能左右,第二集裡虛擬網絡系統控制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大家被科技奴役,唯一選擇反抗的黑人小哥,在利益驅動下,最後被招安;第三集裡多疑律師和敏感妻子通過記憶晶片的生活交流,最終還是紙包不住火,在一次次的回憶中律師找到的妻子出軌的證據,一個原本和諧美好的家庭最終破碎毀滅。
  • 英國神劇《黑鏡》第三季回歸,帶來了可怕的近未來!
    英國這部腦洞堪比黑洞的神劇《黑鏡》第三季終於回歸了!前兩季的《黑鏡》每季三集,都保持在較高的水準,豆瓣評分均在9以上。今年的第三季《黑鏡》由Netflix打造,分上下兩季,各六集。因為每集都是獨立故事,因此可以你可以隨意任性看,想怎麼看怎麼看!這對於時間有限、耐心有限、不想追劇的朋友們是個不錯的選擇。編劇還是原來的編劇,查理·布魯克。快來膜拜大神!
  • 9.4崩到6.8,[黑鏡]還算神劇麼?
    ,三種腦洞。而第五季的「碎片」則反其道而行之…拋棄了誇張的腦洞,呈現出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生活細節,也無形中照應了本集的片名 —— 「碎片」比如莫娘開網約車,每天只守碎片公司門口。 除了把社交媒體的細節呈現,「碎片」難得沒有淪為形式大於內容的故事,所有科技都在為故事服務…成功迴避了「為了腦洞而腦洞」的怪圈。 最讓人感慨的是這集的結尾 ——耳邊的經典歌曲「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諷刺如今的人們眼睛時刻離不開手機和社交媒體。
  • 《黑鏡》第三季質量下滑?「神劇」還值得看嗎?
    每一集的將主角放置在科技所營造的極端環境中,人也會因為環境而扭曲。這些充滿諷刺和隱喻意味,又不乏驚人反轉的故事在全球大受歡迎,並得到了「神劇」的口碑。雖然換了東家,但是新一季的《黑鏡》依舊由原來的編劇查理·布魯克執筆。查理·布魯克是一名記者、編劇和播音員,《黑鏡》之前腦洞堪比黑洞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手。
  • 從豆瓣9.5到6.6,神劇《黑鏡》走下神壇,問題到底在哪裡?
    有人指責神劇創意匱乏,在一步步跌落神壇。也有人覺得保持了之前的水準,大體方向上還是和之前保持一致,只不過驚悚不在。然而口碑兩極分化的關鍵點在於,觀眾本身在成長。從2011年的第一季到現在,已經過去了8年的時間。雖然科技在突飛猛進,但是編劇們的想像力卻舉步維艱。不僅驚豔感不在,相反還有一種在故事上用力過猛而脫力的感覺。
  • 《黑鏡》不再「黑」
    英式《黑鏡》所呈現的故事以及故事內核在觀眾腦海中留下的久久難以消散的餘波,是一部幾倍時長的電影才能容下的。科技只是該劇的一件外衣,裡面包裹的對人性的審視才是《黑鏡》一直的內核。劇集數的增加讓編劇查理·布魯克和製作人安娜貝爾·瓊斯可以像策劃小型電影節一樣去安排後兩季的內容。在第三季中,他們首次嘗試在劇集《聖朱尼佩洛》中添加一些「不那麼黑」的積極元素,後來這集不僅在IMDb上拿到了《黑鏡》第三季中的單集最高分,還在第69屆艾美獎中贏得了最佳電視電影獎和最佳編劇兩項大獎。而充裕的資金也讓《黑鏡》有能力去涉獵更多的題材和風格。
  • 再也不「黑」的《黑鏡》| 第五季
    黑鏡的故事背景,通常設置在架空的現實或不久的將來,劇情常常具有科幻意味。在科技光速引領人類走向未來的同時,以極端的黑色幽默諷刺和探討了科技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充滿了反烏託邦精神。所以,你既可以將它理解為獻給未來或現在的黑色童話,也可以理解為科技大好形勢下的一記警鐘。為何取名《黑鏡》?
  • 說腦洞?說反轉?這部英劇一點也不輸《黑鏡》
    說起腦洞和反轉 , 肯定得說起前幾天放出整個第四季的《黑鏡》 ,不知道同學們看爽了沒有
  • 年度壓軸腦洞神劇《黑鏡》第四季終於放出來了 還是全季 !
    《黑鏡》,英國神劇之一,自2011年推出以來便走上神壇 .
  • 《黑鏡—聖誕節特輯》中的黑科技
    有緣自會相見٩͡[๏̯͡๏]۶設計癖今天不談設計,談談劇,這部劇叫——《黑鏡》(Black Mirror)。這是一部豆瓣評分 9.3 的英劇,導演 Otto Bathurst、Euros Lyn、Brian Welsh,編劇 Charlie Brooker、Jesse Armstrong、Kanak Huq,主演若干。
  • 《黑鏡》第三季中的黑科技
    《黑鏡》這部劇第三季一次放了6集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看過了,一如既往的好不過今天我們不討論劇情,我們來聊聊《黑鏡》中的黑科技
  • 為什麼連《黑鏡》都能崩了?
    《黑鏡》背後的靈魂人物查理·布洛克成為編劇之前曾經做過漫畫家、遊戲評論員、為時政節目寫過腳本,給《衛報》寫過劇評,轉行編劇的布洛克在英國電視界以擅長創作喜劇著稱。布洛克起初的想法是打造一款英國版《陰陽魔界》式劇集,用八個30分鐘的故事組成詩選集式系列劇。
  • 英劇 | 《黑鏡》(1-5季):再怎麼退步也是神劇
    《黑鏡》(Black Mirror)是英國電視4臺(Channel 4)及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由英國製片人查理·布洛克編劇及製作。該劇分別以多個建構於現代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表達了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黑鏡》這兩個字,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代名詞。
  • 歐美電影裡那些令人腦洞大開的黑科技
    歐美大片向來以情節刺激、場面壯闊、腦洞大開取勝,今天就來說說電影中那些令人腦洞大開的黑科技。
  • 9.4到6.6,《黑鏡》碎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神劇撲街沒辦法。又叒一部神劇撲街了,我說的就是《黑鏡》第五季。當年這劇橫空出世,靠著短短三集殺進神劇榜。以至於後來大家誇一個作品腦洞大、設定酷,立意深的時候,都會說「可以,這很黑鏡」。有科幻,有腦洞,有立意。但就是差那麼一點感覺,黑鏡的感覺。原來的黑鏡是啥感覺?黑所謂黑鏡,其實是你的手機、平板、電腦……各種電子產品的鏡面。衍生一下,就是科技。身為一部科幻劇,《黑鏡》原來的亮點在於,一條道走到黑,設定巨超前。一般故事背景,都設定在架空的時代,動輒顛覆整個生活方式的未來。
  • 黑鏡再臨,全世界都將再次被這部神劇狠狠挖苦一番
    今天小暖真的超級激動,因為《黑鏡》第三季終於在今天回歸辣!要是你想見識見識編劇的腦洞更大到離奇,發掘人性能有多黑暗,諷刺一把網絡暴力,先進技術對人性的摧殘,這部5年只出了6集,16萬人打出9.3的高分的神劇,絕對值得你一看。趁著今天《黑鏡》第三季新鮮出爐,就請《不存在日報》的副主編來與我們一起侃一侃《黑鏡》吧。話題發起人
  • 《黑鏡》第五季,你看懂了嗎?
    這齣以通過科技改變生活方式的科幻劇,一直在探索著我們內心對未來的疑惑與恐懼。《黑鏡》故事及情景設計最巧妙之處,是他們設定的,不是摸不著邊的未來,反而是我們看似隨手可觸的明天。在真實與虛幻、線上線下、以及當下的身份認知中,讓我們多多少少能對當下面對的問題與疑惑作出反思。
  • 《黑鏡》第四季回歸,依然神作
    得救日在節後,當我刷完剛剛回歸的神劇——(救了命了可真是!)《黑鏡》第四季Black Mirror Season 4就像S4E03女主的精靈短髮般~《黑鏡》是當之無愧的世紀神劇,屬於 #有生之年必看#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