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邵逸夫
蔣連根
上世紀70年代,邵逸夫的影視公司開拍了一系列金庸武俠劇,開創了香港武俠劇的潮流。
金庸稱邵逸夫為 「半個世紀的老朋友」,邵逸夫稱金庸「我的小朋友小查」。兩人的友誼足足延續了半個世紀。
金庸為邵逸夫寫了 「影人小傳」,署名「你的朋友」
1946年,22歲的金庸從杭州到上海,先在東吳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後被錄取為上海《大公報》國際電訊翻譯。他在上海生活了兩年,常去電影院看電影,最愛看「天一」電影的《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和《孟姜女》等黃梅調古裝片,而「天一」正是邵逸夫家族在上海成立的影片公司。
1948年年底,金庸被調派至香港 《大公報》。邵氏兄弟的「天一影業」也在此時遷往香港,建立了「天一香港公司」,由邵逸夫接掌。
那時,金庸剛調入《新晚報》任副刊編輯,自己撰寫影人小傳和新片評論,邵氏電影是他評論最多的。有一天,他聽說邵逸夫是個影迷,每天要看幾個小時的電影,最高紀錄一天看9部影片,不但看自己公司出品的影片,也看別人的影片作為借鑑,金庸便打聽了他的住所,不請而至。
第二天,《新晚報》副刊「影人小傳」專欄登出一篇《邵氏兄弟與白金龍》的文章,講述了邵逸夫的生平。該文的署名「姚馥蘭」為金庸筆名,是英文「你的朋友」的音譯。
初到香港,邵氏的發展並不順利,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回港,以32萬元買下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開始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
有時,邵逸夫晚上有空,還會自己開車到街頭的電影院去買票看電影。
其實,他不光看電影,還注意看觀眾的反應。好的電影和差的電影,他同樣注意看,因為他要了解,好電影究竟是怎樣的好法,而差電影又差在哪裡。所以,他看每一部影片都認認真真從頭看到尾,瞪大眼睛注意銀幕上的每一個細節。金庸也有這樣的愛好和習慣,有幾次,他與邵逸夫在影院門口相遇,見面一聲招呼後就互相不搭腔了。
這時候,金庸離開《新晚報》在長城電影公司當編劇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
有一天,邵逸夫正在自家的樣片室看樣片,金庸有業務上的事情來找邵逸夫了,看他沒閒著,樣片又是他從沒看過的電影,便悄悄地坐在離他很遠的座位上,一邊看電影,一邊等待。沒想到,此舉讓邵逸夫很冒火,關了放映機,把開門的秘書狠狠責備了一頓。原來,他看樣片時,不喜歡有人來打攪。
此事發生後,有一段時間,金庸不敢主動求見邵逸夫。
毛澤東看李小龍的電影,一邊看,一邊鼓掌:「功夫好!打得好!」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邵氏公司開始稱雄香港市場,先後拍攝了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邵氏的影院。
金庸訪問浙江大學時回憶起一件事:那是1974年,李小龍演的電影很風行,可內地沒有,毛澤東想看,文化部分管電影的劉慶棠通過邵氏公司的律師向邵逸夫借影片。當時邵逸夫和內地沒有什麼聯繫,聽說內地要借影片,吃了一驚,以為內地要批判他的電影。他打電話問金庸,金庸安慰他說:「怕什麼啊,現在尼克森都到了北京,你為什麼不能夠以電影為紐帶,和北京搞好關係呢?」聽了金庸的話,邵逸夫將李小龍主演的電影《精武門》、《猛龍過江》、《唐山大兄》一路寄往北京。毛澤東一邊看,一邊鼓掌:「功夫好!打得好!」
1976年,楚原執導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大受歡迎,與此同時,佳視製作的金庸武俠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也家喻戶曉,由此掀起了影視界爭拍武俠電影的風潮。
1979年6月底,邵逸夫遞話邀請金庸到單眼佬茶社喝茶。邵逸夫說:「真羨慕你的高瞻遠矚,將武俠小說的方場搬向了臺灣,又對著了內地的口味,哎,小查,如果說六叔現在想搭上你的末班車,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
「六叔指的哪方面?」金庸端起茶水喝了一小口,笑吟吟地說道:「是電影還是電視方面?」
「當然是電影電視全要了!」邵逸夫嘟囔道:「你不是不知道我早就想拍你的武俠電影了,連李翰祥也被我請了回來。」
金庸早等著他說出此話,過去他憑藉《明報》推出武俠小說,如今欲將武俠小說打進內地,靠幾份報紙是沒啥大作用的,只有依靠電視電影去開拓內地這個大市場了。
金庸無法忘記那次九寨天堂酒店的「秉燭夜談」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電視明珠臺和翡翠臺,製作的高質量電視劇集紛紛出籠,雄視港島,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臺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
《鹿鼎記》是金庸大俠的封筆之作。金庸說他自己的作品中最喜歡的就是《鹿鼎記》,最喜歡的人物就是韋小寶。邵氏電影公司由華山導演了電影《鹿鼎記》之後,香港無線先後推出了40集和45集的兩個電視劇版本,由梁朝偉和陳小春飾演了這兩個版本的韋小寶。
十年後,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影視幾乎同時熱鬧於中國內地,邵逸夫也開始與內地打交道。
2004年9月23日晚,一場極具意義的會面在九寨溝出現,邵逸夫和金庸,一個是香港電影業大亨,一個是中國武俠小說泰鬥,這兩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老人在九寨天堂酒店「秉燭夜談」。
當天,邵逸夫和夫人方逸華一行在鳳凰古城參觀考察,後奔赴九寨溝。晚7點多,邵逸夫坐一輛中巴車抵達。因為年事已高,腿腳不方便,工作人員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30釐米高、用紅地毯裹著的踏板,用於下車。下車之後,阿壩州有關領導給邵逸夫獻上一條黃色的哈達,表明迎接最尊貴的貴賓。
金庸前一日下榻酒店後,得知老友邵逸夫將抵九寨,非常高興,表示:「我們是老朋友了,在九寨溝這麼美的地方相見,很有意義。」據了解,兩人住的房間號一樣,只是樓層不同,一個樓上一個樓下。
遊覽過九寨美景後,主辦方晚上專為金庸一行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歌舞晚會。金庸因要等著晚上與邵逸夫會面,加之邵逸夫第二日一早要外出,怕錯過兩人的見面,金庸沒去看演出,特意留在酒店。
當金庸在房中耐心等待時,未料,由於負責聯繫的有關人士安排不周,並未將金庸已在房中等待的消息傳遞給邵逸夫方面。邵逸夫以為金庸去看演出,便早早休息了。金庸見無人通知,也去睡覺了。等看演出的一行人回來後,才有人通知金庸:邵逸夫已經抵達。聽說邵逸夫已經睡覺,金庸就託人把邵逸夫叫醒,金庸夫婦專程下樓拜會。陰差陽錯,兩位老友見面時,已是深夜10點多。
兩人的會見大約進行了40分鐘,見面時既沒有握手,也沒有擁抱,一切都是老朋友串門似的隨意,談話內容也就是朋友間拉拉家常。
金庸這樣評價老朋友:「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古裝到武俠,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如果把香港電影界比作江湖的話,邵逸夫的大佬地位大概與武林盟主少林寺相仿佛。」
(摘編自《金庸和他的師友們》,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