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億件快遞垃圾圍城,為何綠色回收這麼難?

2021-01-18 新浪科技

來源:AI財經社

撰文/劉雪兒

編輯/陳芳

原標題:830億件快遞垃圾圍城

830億件,同比增長30.8%,這是我國快遞業2020年的成績單,作為全球第一大快遞國,我國再一次刷新了紀錄。

剛剛過去的2020年,可以說是我國快遞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業務量先後突破500億件、800億件兩個大關,並且從500億件到800億件,只用了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

這堪稱中國速度,200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只有10億件,八年後的2014年突破100億件,六年後超500億件,快遞業一飛沖天背後主要得益於網購的迅猛發展。按照2020年的數據計算,相當於中國14億人人均每月收取約5件快遞。

不過,快遞業務量狂飆猛進背後,垃圾汙染問題也日益嚴峻。

圖/視覺中國

拿濟南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舉例來說,早在2017年就有航拍發現,這裡垃圾山足足有30米高,幾輛垃圾運輸車傾倒完,推土車輪番上陣,把各色包裝袋的垃圾推向填埋場。偶爾有風拂過,塑膠袋被吹得滿天飛。據了解,這裡每天接收全濟南4500噸-5000噸垃圾,雙11後幾天甚至突破5000噸,包含大量的快遞包裝垃圾。

時至今日,快遞垃圾的處理能力並沒有跟上快遞業的發展腳步,浪費和汙染每天都在上演,連深入城市毛細血管的廢品回收站都解決不了。

一些人的謀生行當

廢品回收站與城市似乎有點割裂,在高樓林立的北京北三環,一個小區的臨街廢品回收站,仿佛從上個世紀90年代穿越過來,地面凹凸不平,有幾個坑坑窪窪的洞,白牆斑駁,有些牆皮已經脫落。牆上掛著一頂掛鍾和空鳥籠,屋裡堆著報紙、金屬、紙箱等。

這家店是錢建國的地盤,每次有人送廢品上門時,他就放到門口的秤上稱一下,算好價格後,從身旁的鋁鍋裡拿出小額鈔票和硬幣遞給對方,然後伸手把廢品丟進門口分別放紙箱和金屬的兩輛大卡車上。

今年50多歲的錢建國,和廢品打了半輩子交道,20多年前就開始從事廢品收購生意。前些年他盤下這塊店面,後來帶著老婆和兒子一起做。他透露,這家店歸屬於一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他們每月拿固定工資加提成,一個人年收入有四五萬元。

錢建國對現在的行情很滿足,「紙箱漲價了,以前一公斤1.2-1.3元,最差的時候是2013-2014年,只有五六毛錢,現在漲到1.5元。」這對錢建國來說當然是好事,因為這幾年快遞紙箱越來越多,紙箱佔他們回收物的七八成。

這當然得益於快遞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快遞包裹量與日俱增後,讓紙箱回收這門生意興隆,「廢紙大戶」張茵就是靠破紙箱成為中國的女首富,1957年出生的她經過調查拿著3萬元一頭扎進了深圳廢紙回收業,從香港倒騰廢紙回內地賺了一大筆,後來還創辦了中南紙業,業務範圍也擴大到美國,從美國低價回收廢紙回中國售賣,最終於2006年超越黃光裕成為中國第一個女首富。

紙箱廢品回收的財富故事吸引了1200多萬人從業。來錢建國回收站的有清潔工人,還有沒太多事幹的老人。有時候,為了搶生意,還會發生爭搶地盤的情況,有的是站點與站點搶,有的是撿紙殼的人之間搶。

「經常是小區搞衛生的不讓拾荒老人撿垃圾,2010年以前有打架的,遇到什麼打什麼,棍棒、鐵鍬我都見過,酒瓶倒沒看過,之後打架少了,一般就吵吵罵罵的,畢竟報警對誰都不划算。」錢建國如是說。

相比之下,在路邊停個大卡車收廢品的李鐵鐵父子倆就艱苦得多。他們在一家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處承包了北京望京的部分區域,每天開個大卡車來路邊,從早上8點待到晚上5點,除了過年和下雨下雪天外,幾乎全年無休。

父子倆來自河南信陽,30歲的李鐵鐵做這行五六年了,老婆孩子都在老家,幾年前忙不過來把老父親接來打下手,他還有個姐姐在燕郊也幹這行。每天早上六點多,父子倆就得起床,匆忙洗漱、喝完粥,就得從六環外的出租屋開車一小時往四環的「工作地」趕。

紙箱也佔李鐵鐵父子倆回收物的七八成,他們感慨最近快遞紙箱變得越來越多了,每天幾乎都能裝好幾百斤,塞滿大半個卡車,剩餘空間裝點金屬雜物,車頂上再拴上裝有塑料瓶的大袋子。不時有附近拾荒或社區廢品站的人過來,李鐵鐵一般會負責上秤,父親負責把貨物碼好。旁邊是一排掉光葉子的大樹,綠化帶的枯草邊緣砌著水泥落臺,閒暇時父親會拿過草叢上的冰塊洗洗手,坐在落臺上抽菸。

對錢建國和李鐵鐵父子來說,廢品回收給了他們在北京這個城市落腳的機會。樸素的李鐵鐵父親挺知足,「收入還行,兩個人一年十幾萬元,比種地強。」錢建國看得通透,「這是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沒文化沒文憑,沒辦法只能做這個,不是很賺錢,但也沒大的風險。」

快遞垃圾處理費用將高達43億

雖然紙箱回收養活甚至造富了一批人,但放眼整個快遞業產生的垃圾,並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變廢為寶,那些無法回收的,它們無法被再次利用,最終給社會帶來了很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

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布關於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報告指出,從2000年到2018年,在中國特大城市,快遞包裝垃圾的增量已經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在部分大型城市這一指標也飆升到85%-90%。

圖/視覺中國

快遞垃圾量猛增背後是快遞包裝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從2000年到2018年,快遞包裝從2.26萬噸增加到941萬噸,其中紙類佔91%,塑膠袋佔9%。這是什麼概念?要生產、使用、處理941萬噸垃圾,會排放1303噸二氧化碳,這需要7.1億棵樹才能將其吸收。

然而,快遞垃圾中真正能回收的比預想中要少得多。據了解,我國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膠袋為主,紙箱類快遞包裝約佔44.03%,塑膠袋類包裝約佔33.5%,套袋紙箱約佔9.47%,還有其他包裝材料如編織袋、泡沫箱、文件袋等,以及運單、膠帶、填充料等輔助材料。

這之中,紙箱類只有不到5%被重複使用,按重量計算有80%被回收,還有15%混入生活垃圾,而塑膠袋回收程度更低,除了泡沫箱一類能達到70%-80%的回收率外,膠帶、運單、塑膠袋都是「回收困難戶」,按質量計算有99%的快遞包裝廢塑料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燒或填埋。

趙書會是北京望京某小區垃圾分類處理站的工作人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迎接裝載六個垃圾桶的小三輪車,再操作機器將垃圾倒入大垃圾車裡。「生活垃圾裡好多塑膠袋,也有快遞包裝垃圾,附近幾個小區每天有十幾噸垃圾。」

印象裡,趙書會記得回收站已不再接收各種顏色的、壞的塑膠袋,「以前一公斤還收三四毛,甚至七八毛,現在只收白色、厚實、乾淨的塑膠袋,1公斤1塊錢,只有部分快遞垃圾袋符合要求。」

紙箱和泡沫箱才是回收人的「黃金屋」。距離該小區10公裡外的北三環某小區,一個身穿暗灰色棉襖的男子騎著小垃圾車在轉悠,車後面捆的兩個大編織袋卻乾淨如新,裡面裝滿了泡沫箱和紙箱,他說不收塑膠袋。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俊傑曾透露,塑料作為人工合成的大分子聚合物,最大危害是不可降解性,而且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如甲苯、氯化氫等,少量會導致失明。此外,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快遞垃圾,會額外增加垃圾處理成本。按照快遞行業增長速度,有報告估算,到2025年,中國需要填埋的快遞包裝將達609萬噸,處理費用需要近43億元。

為何綠色回收這麼難?

為什麼快遞垃圾造成這麼多浪費?本質上這是個衡量投入產出比的數字遊戲。

比如回收率最低的快遞塑料包裝就不太受待見。上海綠化市容局曾將廢塑料列為可回收物,泡沫塑料歸為低價值可回收物,汙損的塑膠袋被打入黑名單,屬於「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

這一切都與成本有關。垃圾分類回收平臺易代扔CEO張洪銘曾透露,泡沫塑料回收後能做成泡沫塑料磚,但體積大、重量輕、物流倉儲成本高,大部分地區很難推進,而快遞外包裝袋屬於二級塑料,理論上回收後可煉油,但也因成本過高,執行中被作為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

這點趙書會深有體會,儘管白色的厚實幹淨塑膠袋被放開回收,但她和同伴並不感冒,「沒分量,一大袋才賣一塊錢,誰願意?」在AI財經社走訪的幾家廢品收購站點,老闆們表示塑膠袋回收很少,收到的塑料製品大多是塑料瓶。

來自源頭的快遞垃圾浪費也很難禁止。在北京望京一家圓通快遞站點,快遞員張峰正在給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包裹上膠條,本來把袋子外的封口包好就行,頂多三四道,但他卻繞了十幾道,淡綠的編織袋外儘是土黃色的膠帶。

「公司不會管包裝(用料)的事,只要求包好,不然得擔責,一般都會多裹幾道。」張峰說。果不其然,站點內堆放的大大小小的包裹,無論是紙箱還是塑膠袋外包裝,外表都被土黃或透明色的膠帶掩蓋。

這並不罕見,除快遞網點外,一些商家為了減少貨物磕碰帶來的損失,也會過度包裝,造成大量的紙箱、泡沫紙、膠帶浪費,有時打包後,商品的體積翻了不止一倍。

有人曾提出採用綠色包裝,這也被國家郵政局專門列為指導意見中,但推廣也面臨高成本難題。

菜鳥綠色行動負責人牛智敬曾對媒體表示,無膠帶紙箱、環保快遞袋的價格約為普通紙箱和快遞袋的1.5倍-2倍,可降解膠帶價格是普通膠帶的5倍。有估算顯示,如果國內830億件包裹全部採用綠色包裝,增加的成本將在百億元級別。

這讓快遞公司頗為為難。因為受制於價格戰和供需關係,圓通、申通、韻達的單票收入已在2元出頭徘徊,再增加包裝成本可謂雪上加霜。中通快遞研究院院長朱逸委婉地說了一句,「低成本的綠色耗材對推廣綠色包裝很重要,畢竟快遞行業的利潤已經很薄了。」

但快遞垃圾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問題已刻不容緩,2020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700萬個,並爭取到2025年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規模達1000萬個。

為了解決垃圾問題,政府部門頻頻出動。2020年11月,北京就出臺了最嚴「限塑令」,聚焦電商快遞、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等行業的減塑力度,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積極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

企業層面也有所行動,菜鳥推「回箱計劃」,京東投放可循環快遞箱「青流箱」,蘇寧推可循環共享快遞盒。此外,順豐、中通、圓通、百世等快遞公司也都設置了回收箱,但在執行過程中並不如意。

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曾透露,紙箱回收計劃「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原因在於用戶和快遞小哥在回收上的痛點都不強,理想的規劃是用戶收到快遞就拆開,然後把紙箱交給快遞員帶回去循環使用。但很多時候,用戶不在家,無法當場籤收,也就無法拆開快遞。而對於快遞小哥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忙著配送,也沒有時間等著回收。

即使有固定網點回收,大部分用戶也不會拖著紙箱送到回收網點。更多情況下,他們會直接丟到樓下垃圾桶裡。

當前,包括順豐、中通、申通、韻達、圓通等在內的快遞公司都享受著行業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幾家市值均在百億之上,順豐更是高達4000多億元,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是大企業,應該承擔更多減少快遞垃圾的社會責任,但顯然,他們做得還不夠,不少人壓根不知道他們推出的回收計劃。

在成本考量下,快遞垃圾造成的浪費和汙染問題重任,似乎被身居城市底層的廢品收購站人員莫名承擔。

夕陽西下,最後一抹暗黃消失在遠處的樹影裡,路邊的李鐵鐵父子還在等最後一個來晚的客戶。一會兒,開著小三輪的收廢品老人來了,三人合力把紙箱和幾捆建材垃圾卸下來,用方言寒暄著最近的惡寒天氣和收成。收下一疊小票,老人開著車揚長而去,父子倆也跳上車,消失在暖黃燈光下的深藍夜色裡。

(應人物要求,文中錢建國、李鐵鐵、趙書會、張峰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830億件快遞背後:垃圾處理費43億,有人靠紙箱成中國女首富
    文 | 《財經天下》周刊 劉雪兒編輯 | 陳芳830億件,同比增長30.8%,這是我國快遞業2020年的成績單,作為全球第一大快遞國,我國再一次刷新了紀錄。剛剛過去的2020年,可以說是我國快遞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業務量先後突破500億件、800億件兩個大關,並且從500億件到800億件,只用了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
  • 綠色轉型加速 快遞包裝開啟循環回收新模式
    5年後可循環包裝規模達千萬個隨著網上購物越來越方便,快遞量也逐年增多。根據《中國郵政快遞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了635.2億件,同比增長25.3%。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中旬,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700億件。
  • 紙箱回收、源頭減塑、膠帶「瘦身」——全年超800億件快遞包裝...
    39.65億件,這是今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總共處理的快件數量,其中僅11日當天快件數量就達到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據國家郵政局預測,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將超800億件,越來越多的百姓獲得快遞業發展帶來的便利。快遞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數量龐大的快遞包裝應該如何處理?
  • 睿思一刻·浙江:一年快遞垃圾=1.5億成年人體重?是時候讓快遞包裝...
    不管是茶餘飯後,還是夜深人靜,掏出手機動動手指,輕輕鬆鬆又參與了一個數千億級的大項目,然後就坐等天南海北的快遞遍朝你奔來吧!然而,剁手一時爽,這背後的浪費卻十分巨大。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快遞量超600億件。截至2020年11月16日,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700億件。據估計,2020年我國快遞年業務量有望超800億件。
  • 全年超800億件快遞包裝 如何「綠」起來
    紙箱回收、源頭減塑、膠帶「瘦身」—— 全年超800億件快遞包裝 如何「綠」起來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陳晨 39.65億件,這是今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總共處理的快件數量,其中僅11日當天快件數量就達到
  • 八成未能直接回收,快遞綠色化還有幾步走?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全國快遞年業務量今年將突破800億件。但是,快遞過度包裝、紙箱未被回收、塑料包裝袋產生垃圾過多等現象依然存在。有關部門一直在致力於推進快遞包裝的綠色轉型。  八成快遞包裝未被直接回收  目前我國快遞包裝物中,瓦楞紙箱佔比較大,塑料包裝袋次之。
  • 快遞外賣「減塑」差哪兒了:今年800億件快遞約20%為塑膠袋包裝
    「現在快遞堆得像山一樣,其中一半的包裝是塑料。」11月12日,北京豐臺的快遞小哥劉山(化名)在為貌似送不完的快遞奔波的同時,也擔心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汙染問題。線上購物快速發展帶來了快遞業的進一步繁榮。11月11日,在購物狂歡上演的當天,隨著6.75億件快遞一起出發的,還有6.75億個快遞包裝。
  • 快遞綠色包裝將出臺「硬標準」!包裝減重、膠帶瘦身,「綠色快遞...
    長沙市凱樂國際城7棟菜鳥驛站的店主趙先生介紹,一卷50cm寬、55米長的普通簡裝打包泡沫要30元,一個中號三層普通紙箱也得0.5元,從成本考慮,在顧客取件時會儘量多地回收顧客相對完好的紙箱,在打包時也會儘量少用膠帶。在開福區開福寺路的一個百世快遞站內,同樣擺著一個由湖南省快遞行業協會投放的便捷式組裝型快件包裝廢棄物回收箱,包裝廢棄物按指示投入紙製品、塑料兩個空間內。
  • 八成郵遞包裝物未能回收,快遞綠化還有幾步走?
    每年「雙11」「雙12」等購物節前後是快遞貨運的高峰,小區、街道、樓道中隨處可見用於快遞包裝的紙箱、膠帶、塑料填充物。這些包裝物的大量使用和廢棄,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也給資源環境帶來極大壓力。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全國快遞年業務量今年將突破800億件。但是,快遞過度包裝、紙箱未被回收、塑料包裝袋產生垃圾過多等現象依然存在。
  • 被低估的快遞「垃圾」,背後是百億商機,有人已經年入20萬買房
    而在我國,剁手一族買買買之後,快遞包裝丟棄之後的回收率不足20%,剩下的80%大多都進入了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毫無疑問,從環保角度來說,這簡直就是極大的浪費。 但很戲劇性的是,這些不起眼的快遞「垃圾」,背後藏著的竟是無數人追求的百億商機! 為什麼這麼說?
  • 拆籤後該如何處理快遞垃圾
    ①瓊苑廣場小區內,小區居民在垃圾分類督導員的指導下,將快遞包裝紙盒投進可回收垃圾箱中。  ②在龍華區坡博路金宇派出所對面的智能回收站,市民在了解可回收物投放的操作流程。  ③在順豐快遞金盤網點,快遞工作人員將網點拆解包裹中產生的快遞紙盒垃圾,投入網點的可回收垃圾箱中。
  • 大量快遞包裝造成嚴重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 「綠色快遞」到底「卡...
    去年,我國快遞年業務量已突破800億件。網購帶來便捷的同時,產生的大量快遞包裝被隨意扔掉,造成嚴重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前段時間,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對推進快遞包裝「綠色革命」作出部署。據不完全統計,在各類快遞包裝中,電商企業的快遞包裝佔了七成。作為快遞包裝的主要使用者,電商企業的綠色轉型之路卻困難重重。
  • 膠帶、泡沫、紙盒……當快遞包裝遇到垃圾分類,到底怎麼分?
    數量龐大的快遞垃圾如何進行有效處理? 每年的「雙十一」都是網購的高峰期,最近,很多人都已經收到了自己訂購的商品,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成堆的包裝盒、塑膠袋。數量龐大的快遞垃圾如何進行有效處理呢?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很多人對快遞包裝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並不清楚。
  • 垃圾分類|膠帶、泡沫、紙盒……當快遞包裝遇到垃圾分類,到底怎麼分?
    每年的「雙十一」 都是網購的高峰期 最近,很多人都已經收到了 自己訂購的商品 但隨之而來的 還有成堆的包裝盒、塑膠袋 數量龐大的快遞垃圾
  • 「雙11」讓廢品站爆倉 全國郵政快遞處理近40億快件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微信公號11月19日消息,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剁手黨」們的實力再度震撼世界。「雙11效應」在短時間內讓電商爆了單,讓快遞爆了倉,而當近40億件快遞打包上路之後,「雙11」最後一站點爆的就是廢品市場。
  • 去年我國用掉的快遞膠帶能繞地球1200圈?今後快遞包裝也要「持證...
    數據顯示,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 與此同時,快遞包裝也在迅速增長。那麼,如何有效合理地回收快遞包裝?
  • 中國低值可回收物被大量廢棄 加劇「垃圾圍城」
    加劇垃圾圍城 造成環境汙染 我國低值可回收物被大量廢棄生活中的廢玻璃,在歐洲回收率高達90%,而在我國85%都被混在垃圾中廢棄。我國再生資源利用率偏低,尤其廢玻璃、廢紡織物、廢包裝紙等低值可回收物被大量廢棄,既加劇了垃圾圍城趨勢,又造成了環境汙染。記者調研了解到,我國再生資源領域存在回收體系無序、產品標準缺失、技術落後等多重掣肘。專家呼籲加強相關法規和標準等頂層設計,構建標準化、規範化回收體系。現狀:再生資源回收率偏低大量資源遭浪費垃圾是被放錯位置的資源。
  • 去年我國快遞使用膠帶能繞地球1200圈「買買買」背後,這些垃圾去哪...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快遞量超600億件,2020年預計達750億件。而據測算,我國平均每件快遞的膠帶使用量是0.8米,2019年中國快遞使用的膠帶長達480億米,可以繞地球赤道將近1200圈。業內人士表示,快遞使用的塑膠袋大部分為一次性再生塑膠袋,但膠帶的主要材質仍是聚氯乙烯,需要經過近百年才能降解。
  • 觀察:「垃圾圍城」的破局之路
    似乎有些突如其來,畢竟每日被清潔工打掃乾淨的路面,每隔幾步路就能看到的垃圾箱,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做到「不亂扔垃圾」……讓我們覺得「丟垃圾」這件事,並沒多麼嚴重。直到前不久,我們前往西安市唯一的一個垃圾填埋場,才深刻意識到:若不積極採取行動,我們將被垃圾包圍!在西安,目前處理生活垃圾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填埋場進行填埋。
  • 解決「垃圾圍城」的「組合拳」
    文/黃伊彤 黃文雄原載於《現代物業·設施管理》2019年5期記憶中,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已經開展了十多年,分類措施和推廣方法眾多,政府公職人員不斷到社區宣傳教育、推廣示範。可是,不但看不到有什麼明顯的效果,垃圾量反而不斷增加,已到了「垃圾圍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