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的並不是法律認可的!民事訴訟當事人到底如何舉證?

2020-12-20 典民律師

律師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時,經常會遇到當事人將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相混淆的情況。

當事人經常認為天地良心,訴訟對方就是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給自己的人身或者財產造成了損失,一怒之下訴諸法庭。

然而對方在法庭上,往往會改變說法,拒不承認以前發生的事情。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因為當事人認為的客觀事實與訴訟中需要用證據證明的法律事實之間存在差異。而民事訴訟的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

所以律師幫助當事人樹立證據意識,引導當事人梳理爭議事實和過程,從中尋找證據或者證據線索,就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

做為非法律專業人士,生活在法治時代,一切爭議或者潛在爭議都要擺事實、講道理。怎麼擺這個事實,需要通過什麼樣的證據來擺事實,就成為當代人的應知應會常識內容了。

通常情況下,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主要是圍繞原告主張的權利和敘述的案情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比如離婚案件中,要提供結婚證等證件來證明婚姻關係存在;交通事故案件中,要提供交通事故認定書等法律文書,來證明損害事實等等。

法律上也對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輔導當事人提出了要求,即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有些情況下,當事人因為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比如有些證據屬於國家機關檔案或者個人信息,需要由法院派員調查,或者由法院向當事人或律師發出調查令才可以調查。

證據材料是指一切未經查證屬實,由司法機關、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收集到的,在訴訟中被提出用以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材料。舉證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訴訟的成敗。

因此,當事人在舉證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以下這些事項:

1、舉證方在向法庭提出證據材料時,應向法庭說明該證據材料的來源、種類及欲證明之事實。

2、證據材料為物證的,一般應提供原物。對於不宜直接提取的物證,或者易損壞、消失、變質、易燃、易爆物品等,可以提供該物證的照片、錄像,或對該物證的檢查筆錄等。

3、證據材料為書證的,應當提供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複製件、影印件、副本、節錄本等。

4、證據材料為檢查筆錄及鑑定結論的,應當提供原件。

5、證據材料為視聽資料的,應當提交未被剪輯、加工過的原始資料。

6、證據材料為證人證言的,若該證言對案件事實的認定起關鍵作用,則作出該證言的證人為關鍵證人。關鍵證人應當到庭作證。關鍵證人出庭確有困難且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可以直接提交書面證言。

7、證據材料有使用外國語言文字的,應由提供該證據材料的一方翻譯成我國通用的語言文字。證據材料的翻譯,應由專門的翻譯機構進行。

8、舉證應當及時。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舉證確有困難的,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二日以書面形式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是否準許,由合議庭決定。行政訴訟的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本院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材料。

9、民事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在庭審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對其不利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則免除陳述案件事實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當事人的自認行為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當事人不得任意撤回其在庭審中所作的自認,除非有充足證據能夠證明其所作出的自認與事實不符,並且當時的自訴確屬重大誤解所致。

另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19〕19號,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規定,下面這些事實是不需要當事人舉證證明的:

1、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 另一方當事人也無需舉證證明。

2、有些事實,是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的,就是免除了當事人對此部分內容的舉證責任: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需要注意的是,對前面第二項至第五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而對第六項、第七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按律師的理解,法律上規定的反駁與推翻是存在區別的,主要是當事人舉反證證明的程度要求不同。

反駁只要是證明對方「不是」就可以,反駁可以用證據證明對方的「不是」,也可以通過一定的事實和理由;推翻則需要有證據證明對方的「不是」,還要證明自己的「是」。

比如對第六項內容,法院在生效法律文書做出後,又通過再審程序撤銷了生效法律文書,而再審撤銷過程中,對原先確認的基本事實進行了重新認定或修正,就屬於對已確認基本事實的「推翻」。

總之,法律上對事實的認定決定著司法案件的裁量結果,而對事實的認定是基於對證據的採集和把握,當事人對證據問題沒有搞清楚前,最好不要急著舉證,而是先向有經驗的律師朋友請教一下才穩妥。

文/河北典民律師事務所出品

相關焦點

  • 淺析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
    舉證責任,是指民事案件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收集或提供證據的義務。舉證責任是民事法律糾紛中的疑難問題,由於各類案件的繁複紛雜,舉證責任在民事訴訟中的切實分配無疑是民事訴訟舉證質證階段的關鍵。舉證責任的承擔直接關係了當事人的訴求能否得到支持,在一般民事案件中,我國訴訟程序中舉證責任的分配是秉承「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的第一款「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一方需要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對、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提供證據進行證明。
  • 最高法判例:民事訴訟被駁回又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如何保障當事人訴權
    2.從強制活動舉證角度而言,行政訴訟中,原告方往往相對弱勢,掌握的資源與證據有限,只要能夠提供初步證據,證明事實行為存在且有可能系起訴狀所列被告實施,即可視為基本履行了符合立案條件的舉證義務;而被告方有義務提供證據證明自身是否實施了強制、按照何種程序如何實施、有無對當事人合法利益作出必要考量;在必要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也可依職權調查,對強制主體等事宜作出認定或者推定。
  • 律師:打官司,當事人如何舉證?(根據民訴證據規定重點提示)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一、當事人舉證第一條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
  • 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律師自認視為當事人自認
    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五條規定:「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五條的代理人自認,是指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委託的代理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陳述的事實表示認可,法律上認定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從而免除對方當事人對自己訴訟主張的舉證責任。
  • 淺談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自認
    英美法系國家認為自認指在訴訟程序外當事人對事實、訴訟請求、權利等的認可,而大陸法系國家則認為自認是在訴訟程序中當事人對事實的承認。由於我國法律沿襲大陸法系,自認移植於國外,自認應當發生於訴訟程序中。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於己不利的事實予以認可
  • 論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
    一、民事訴訟證明標準概述  1.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概念  當前學者對訴訟證明標準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證明標準是使裁判者形成確信的程度。如墨非認為:「證明標準是指履行舉證責任必須達到的範圍和程度。
  • 民事訴訟中你必須知道的新證據要點
    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19)》(以下簡稱「新《證據規定》」)的出臺,與「新證據」有關的法律規定亦發生極大變動。在司法實務中,當遇到「新證據」問題時,如何正確的適用法律便成了我們每一個法律人要研究的重點內容。
  • 邁向新時代的民事訴訟法學研究
    有論者認為,民事私益案件主要採用當事人主義中的辯論主義與處分主義,民事公益案件則適用職權主義中的職權幹預和探知主義,當事人進行主義與職權進行主義合併適用於民事訴訟程序,不過職權進行主義在民事公益案件中的適用較民事私益案件更多。
  • 辦理民事訴訟案件有關期限的規定
    (《證據規定》第25、26、27條)17、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期間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但在《證據規定》第35條規定的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係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情形下,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附全文)
    《知產證據規定》堅持問題導向,遵循民事訴訟證據一般規則,立足智慧財產權訴訟特點和實際,對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中問題較為突出的證據提交、證據保全、司法鑑定以及訴訟中的商業秘密保護等作出規定,適當減輕權利人舉證負擔,加強智慧財產權訴訟誠信體系建設。
  • 【權威發布】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實施民事訴訟文書樣式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為適應我國民事審判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總結全國四級法院裁判文書有益做法、反映近年來審判方式改革和裁判文書改革經驗,根據修改後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對現有民事訴訟文書樣式進行修改、補充、整合、規範,以之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審判效率,成為民事審判和執行工作的重要任務。
  • 第94講:第八十九條「當事人對證據的認可」
    第八十九條【當事人對證據的認可】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認可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確認。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對認可的證據反悔的,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定處理。
  • 修改後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關於證人出庭作證的變化...
    《民事訴訟法》第111條已經規定訴訟參與人妨害民事訴訟的法律責任,依照該法第115條之規定,可以對個人處以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以5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也可處以15日以下司法拘留。 但是,證人的「虛假陳述」行為並未明確規定在《民事訴訟法》第111條,08年《證據規定》也未具文。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1815次會議通過,自2020年11月18日起施行)  為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智慧財產權民事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問答口徑(一)》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條文能否作為裁判依據引用? 答:不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法律文件的規定》第四條規定,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實施辦法》不是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依據引用。
  • 最高法發布2020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證據司法解釋
    據介紹,該司法解釋共33條,著力解決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中與證據有關的突出問題,推動構建激勵、引導當事人積極、主動舉證的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負責人說,司法解釋重點聚焦智慧財產權權利人「舉證難」,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式的法律規則設計,依法減輕權利人舉證負擔。
  • 最高法院:最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十二大變化
    書證提出義務在《民事訴訟法》中並無具體規定,而是規定在《民訴法解釋》第一百一十二條。該條規定,書證在對方當事人控制之下的,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責令對方當事人提交。申請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對方當事人提交,因提交書證所產生的費用,由申請人負擔。
  • 關於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法律制度
    01關於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概念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所爭議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的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是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這時第三人就是稱之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 節目回顧|葛靖:民事訴訟證據的相關知識
    一、證據的重要性我們經常聽說的一句話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實質上就是「以證據為根據」。證據對打官司是至關重要的。不論是哪種類型的訴訟,官司想要勝訴,就一定要有證據支撐你的訴求。打官司的時候,法官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是什麼,他只能依賴證據。
  • 最高法: 民事訴訟文書新樣式
    本調解書經各方當事人籤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本調解協議經各方當事人在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本院予以確認後即具有法律效力(各方當事人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發生法律效力的)。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本院予以確認並在卷佐證。對有爭議的證據和事實,本院認定如下:1. ……;2. ……(寫明法院是否採信證據,事實認定的意見和理由)。 本院認為,……(寫明爭議焦點,根據認定的事實和相關法律,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作出分析評判,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