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蘆莊、王莊(現南王莊鄉)一帶,流傳著「攆虛耗」的習俗,並流傳至今。
相傳,古時候北蘆莊村因地處偏僻、人煙稀少,有一年野鬼盛行,鬧得村裡人心惶惶、雞犬不寧。每到晚上,村外山坡、田野東喊西叫,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太陽一落山,各家各戶都大門緊閉,不敢點燈,更不敢串門,連家犬都不敢吠叫,直往主人屋裡鑽。人們晝不能下地勞作,夜不敢開門出戶,過著提心弔膽的日子。
一天,村裡了來了一位「道士」,逐戶登門跟人們說:「你們這一帶野鬼甚多,是一個叫寒號蟲的怪物引來的。本道來就是為捉拿它,為民除害!」來者指點人們,吃罷晚飯,家家戶戶把大小門都敞開,悄悄躲到大街邊上,無論聽到啥、看到啥,發生何事情,都切勿言語、害怕,待抓到此怪物後,再回家插門入睡。
村民們雖對此半信半疑,但都因為被「鬧鬼」嚇怕了,不得不信。何況有人給捉妖,何樂而不為?到了晚上,鄉親們都按這位道士指點的去做了,不約而同地走出家門聚集在街頭。正當大家疑惑之時,只見黑夜裡一道紅光閃過,隨後聽到「嘎」的一聲霹雷炸響,一時間村內煙霧瀰漫、雷聲大作,混亂一片……半袋煙工夫不到,煙消聲去,村民在忐忑中各自四散而回。說來也巧,自此夜之後,猖狂一時的野鬼真的無影無蹤了,鄉親們恢復了以往平靜的生活。原來,關公聽說這一帶鬧鬼,很是氣憤,帶著關平、周蒼等到此捉拿鬼怪,以保一方平安。為免驚擾百姓,便事先扮作一道士提醒人們。當地百姓為報答關老爺的「救命」之恩,不僅給他蓋了廟、塑了像,至今香火不斷,「攆寒號蟲」從此也就成為村裡的一項習俗。
每年的這天晚上(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七),喜歡這項活動的村民,有人扮成寒號蟲,有人扮作關羽、關平、周蒼及眾天兵天將,聚於村口。鼓響炮起,活動開始。前面「寒號蟲」扮相很特別,脖子上掛著鈴鐺,低頭彎腰拼命奔跑,不僅看起來一副狼狽相,而且跑起來身上的鈴鐺「咣當咣當 」陣陣作響,十分滑稽,引得人們發笑不止。關羽、關平、周蒼則個個打扮威武,顯得威風凜凜,有的提刀、有的持劍,殺氣騰騰地帶領眾天兵天將在後緊追不捨,殺聲震天。一干人等出了這家進那家,追了一戶又一戶,全村要戶戶跑遍,屋屋轉完。「寒號蟲」終無藏身之所,難以逃脫,被捉並「斬首」。大功告成,活動結束。期間,全程伴隨著鏗鏘暄騰的鑼鼓、震耳欲聾的炮聲、連綿不斷的煙火和讓人聽了不寒而慄的哨聲及滿街觀看的人群,甚是熱鬧、好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把這一舊俗賦予新的含義——攆鬼驅邪。該村有一習俗,過年前家家戶戶都把祖宗請回家供俸,年後再送走,這時一些「不安分之人」戀戀不捨,不願離家,藏在家裡常常「鬧事」,致使家不平安,加之那些無家可歸的「野鬼」,或在村裡亂轉,或入戶「搗亂」,給村民、家庭帶來禍端。於是,人們就沿用「攆寒號蟲」這種方式「攆鬼驅邪」,以保全村、保家庭一年平安無事。而後「攆寒號蟲」逐漸演變稱之謂「攆虛耗」。
過去村小戶少,該活動自始至終用時不長,跑遍全村也就個把小時,而今村擴戶增,整個活動要三小時之多。活動中人人都是一遛小跑,活動量之大,活動下來個個氣喘籲籲、汗流浹背,且活動之聲勢愈來愈大,參加者由過去的幾人到現在的幾十人、近百人之眾,甚至更多。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參與者中,有年逾古稀的老者,有十幾歲的兒童,有男的、有女的,完全主動自願,自娛自樂。
北蘆莊村「攆虛耗」這一民間習俗始於何時難以考證,其由來也只是傳說而已,但它的存在則是不爭的事實。這一習俗既是當地百姓對「先人」的懷念和感恩之舉,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更是一項實實在在的體育運動,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形式。正因此,該村雖歷經滄桑,「攆虛耗」千百年來卻流傳不斷,其影響不斷擴大,附近不少村均效之,相信它也必將世代傳承下去。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