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尼龍襪的故事
前幾天,在家洗襪子時,兒子看到我就兩雙襪子倒換著穿,其中有一雙在大母腳趾的位置還磨了一個洞,大母腳趾「扯高氣昂」的漏了出來。兒子立馬出門到樓房對面的超市裡,一口氣給我買了10多雙各類襪子,回來後還給我介紹說,這雙是竹炭的,抗菌防臭;那雙是羊絨的,吸汗保暖;甚至還給我買了一雙五個腳趾頭分開穿的「五指襪」……
妻子一面嗔怪他亂花錢,一面又笑著又對我說:「這下你可有襪子穿了,不用發愁襪子洗後晾不幹了……」。她的一句玩笑話,卻把我的思緒一下拉到40年前的一件事。
在1974年以前,無論春夏秋冬,我從來沒有穿過襪子,天熱時就光腳穿著母親做的條絨單布鞋;到了天冷時,就用麻袋片把腳一裹,再穿上雨鞋就能解決問題。那還是1974年12月,我剛上小學二年級,我舅媽從四川探親回來,給我帶來了一雙尼龍襪子,這可把我高興壞了,穿上後簡直「愛不釋腳」,就連晚上睡覺也穿著。兩天後,晚上睡覺前,我一脫雨鞋,一股腳臭氣迎面撲來,當時我與父母、弟弟4人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裡住,剛6歲的弟弟捏著鼻子連說了好幾聲「臭、臭、臭」。母親連忙催著我洗腳、洗襪子,我只好戀戀不捨的脫下襪子洗腳,襪子洗好後就搭在一個小椅子的靠背上,放到取暖用的火爐邊上烤著。想到第二天早晨又可以穿上心愛的尼龍襪了,我帶著微笑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天還沒亮,我一起床就去拿襪子,手一碰到襪子,咦,怎麼烤了一夜的襪子還是溼的?再一問母親,原來,家裡烤火煤不多了,她只給爐子加了一小塊煤,可能不到半夜火就熄滅了,因此,襪子肯定就不會烤乾了。懊惱之際,我看到母親在廚房做飯的鍋灶裡正燒著火,我心想,正好借著烤乾襪子。趁著母親走出廚房的空擋,我端下灶臺上的飯鍋,用火鉗子挑起襪子在火上烤了起來,正烤著,突然發現襪子口上開始著火,我趕忙把襪子移開,並用手去捏滅火苗,誰知,那融化的尼龍又把我的左手燙掉了一塊皮,看著千瘡百孔的襪子和受傷的手,頓時,我在廚房裡跳著並傷心的大哭起來。母親聞聲趕來,先把鍋坐回到灶臺上,看到襪子,生氣的對我說「傻孩子,那尼龍襪子又不是麻袋片,哪能經得起你那樣火烤,一雙新襪子,只穿了兩天就被你弄爛了,可惜了,你以後繼續裹你的麻袋片吧……」。自此,我又有兩個冬天用麻袋片裹腳,自從1976年姐姐參加工作後,家裡條件稍好一點,我才又穿上了尼龍襪。
彈指一揮間,四十年多過去了,神州大地自從改革開放後,團場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職工群眾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次我到超市裡買襪子,看到整整幾個大貨架上的各色襪子,讓我目不暇接,兒時的尼龍襪早已被各種棉、麻、羊絨、駝絨等各種材料的襪子所取代,商家還以保健、養生等名目生產、銷售著各種襪子。甚至還有價值一千多元的,據傳是可以消毒殺菌的銀絲編制的襪子。
從小小的一雙襪子變遷上,就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變化,中華民族已經告別了缺吃少穿的年代,已經昂首闊步奔向了小康生活,居住在邊遠的邊陲小鎮霍爾果斯,看到穿在腳上的質地優良的襪子,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的滿足。
一張買肉發票背後的故事
連隊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前往兵團第四師六十二團金邊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剛走入展廳,展示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各種票證一下子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在這些票證中,我看到一張十分有趣的票據,它是1971年7月14日,六十二團七連出納開具的肉食品購買發票,上面清楚地顯示著豬頭每公斤0.52元,板油每公斤1.96元,大肉每公斤1.65元,豬下水每公斤3元,清楚地顯示著越是含脂肪多的,反而單價越高,在如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以及肥胖已經成為大眾疾病的當下,大家無不談油色變,特別是美女們,恨不得拒絕油脂,以保持健康和姣好身材,現在的年輕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明白,竟然會有這樣的奇怪事情,這裡面飽含著無數個我團建團初期職工群眾生活中的艱苦奮鬥往事,也包含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因為西方發達國家和前蘇聯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國家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生活用品極度匱乏,兵團與全國一樣,使用著各類票證,那時購買食品、衣服等物品,不僅需要錢,還需要糧票、布票、肉票等等各類票證,在那時,沒有各類票證,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團場物資供應緊張,麵粉、清油、各類肉食都實行供給制,特別是清油,每人每月只有50克的定量,我家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清油供應量也僅僅只有3000克,就這點清油,可能還不到現在一個小家庭半個月的食用量,那時我母親炒一次菜,只用筷子前頭綁一坨棉花,在油瓶裡蘸一下拿出,在鐵鍋裡一抹,就算炒一頓菜的油了,連隊的其他家庭也大都基本如此。長此以往,人們看見油,眼睛都會閃閃發光,更何況是及其難得的動物性脂肪——豬油了。
那時連隊在過春節宰殺年豬時,為職工群眾供應的豬肉都是由連隊的養豬場統一宰殺,職工按照家庭人口定量憑票購買,一年僅此一次的盛會,肥油、肥肉是大家一致的爭搶目標,有一年連隊過春節分豬肉時,兩個職工為一塊五花肥肉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最後爭到指導員那裡,指導員經過調解,最終將那塊肥肉分給了家裡有病人的職工,另一個職工只好垂頭喪氣的,拎著一塊瘦肉回家去,這事才得以圓滿解決。
那時,母親在買回大肉後,先要把肥肉剔下來,切碎後放入鐵鍋裡煉油,練出的大油用於父親勞動量大時家中炒菜用,煉油剩下的油渣,還可以用來包包子,我記得1972年的春節時,母親用煉過油的油渣兌青蘿蔔包了七、八個包子,咬上一口濃香四溢、回味悠長,一個包子,我竟然用了半天才吃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不能忘懷,有時我想讓妻子給我做油渣包子,妻子怒目圓睜,伶牙俐齒把我這個高血脂患者批評的「體無完膚」,只得小心告饒方才過關,從此,油渣包子就像一個忘卻不了的夢境,時常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
改革開放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力大大解放,生產和生活物資極大豐富,團場各項事業空前發展,現在養殖戶養豬都改養瘦肉型品種,甚至還養殖瘦肉率很高的野豬,隨便走入團場的一家菜市場,各種鮮活肉類銷售店鋪鱗次櫛比,各商戶南腔北調的叫賣聲宛如在進行一場歌詠比賽,從一張票據和現在的對比,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變遷,兵團的職工群眾已經過上安逸富足的幸福生活。
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是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老一輩軍墾戰士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它將鼓舞我們在新的歷史進程中奮勇爭先,去創造更大輝煌成績以告慰老一輩軍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