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6時許,北京市朝陽區民航總醫院發生一起患者家屬傷醫事件,該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楊文在正常診療中,遭到一位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致頸部嚴重損傷。
醫生楊文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於12月25日零時50分去世。
值班醫生還原事件經過
28日,在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央視新聞記者見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值班醫生,他說事發當天他就在現場,並講述了整個事件的經過。
患者家屬曾拒絕一切檢查,多次與醫生吵鬧
患者是95歲老年女性,12月4日入院的時候,患者腦梗塞後遺症,納差、意識不清。當時是楊文醫生首診的,家屬籤字拒絕一切檢查,僅要求輸點液,但是輸液後病情無改善好轉。醫生一直說服家屬讓患者接受檢查,但家屬多次拒絕。醫生和家屬交代病情,家屬無法接受疾病,不接受死亡的可能性。每天都會因為一點點的病情變化和懷疑醫生用藥而吵鬧。
12月24日早上六點左右,犯罪嫌疑人找到正在值班的楊文醫生,雙方交流了幾分鐘,尖刀就扎向了楊文醫生的頸部。
監控視頻截圖(來源:央視新聞)
專家:楊文醫生治療過程規範,方案合理
究竟楊文醫生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存不存在失誤呢?記者在醫院了解到,在對患者進一步治療中,專家看了病歷,調取了檢查結果,查看了患者實際病情。結果顯示,楊文醫生和同事的治療,過程規範,方案合理,患者的情況較入院有了一定好轉。病歷中曾經好幾處記載家屬多次拒絕檢查和治療,造成診斷治療過程很困難。
醫生介紹,楊文醫生遇害後,患者家屬沒有表現出任何愧疚,沒有任何道歉的話。但是醫務人員仍然盡心盡力地為患者治療。就在醫生準備再請專家進一步治療的時候,患者家屬自行籤字離開了醫院。
當央視新聞記者問這位醫生,楊文醫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時。醫生情緒有些激動地說:「這個事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楊文大夫是很好的大夫,所有患者都對她絕對好評,她這個人是很溫和的,她不喜歡跟別人吵架。」
急診科側門設置遇害醫生悼念點
12月28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民航總醫院。醫院的急診科設置在醫院主樓最東側,而在急診一樓的側門,不時有各界人士來到於12月27日晚間設置的簡易悼念點,為楊文醫生獻花,送她最後一程。
民航總醫院急診一樓,楊文醫師悼念點
在28日下午前來獻花的人士中,很多人並不認識楊文。一位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專業一年級學生,從新聞裡得知楊文不幸離世後,特意在考試結束後趕來悼念,手捧鮮花的他止不住啜泣。而另一位北京某醫院醫技科室的醫生,亦與楊文素未謀面。
民航總醫院
民航總醫院急診科一樓,共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骨科和神經內科等多個急診診室,以及搶救室、抽血室和輸液室等配套診室。28號下午,該院急診正常接診,前臺看病的眾多患者中,亦有人此前不了解楊文去世,小聲打聽議論。
民航總醫院
淚目!民航總醫院收到大量奶茶鮮花
「楊醫生R.I.P」。
民航總醫院醫生楊文生前工作的急診室,這幾天比往昔更加忙碌擁擠。她的同事們在悲痛中繼續忙著救死扶傷,來自北京乃至全國的鮮花、奶茶外賣也源源不斷被送來。
網友們希望通過這一點點溫暖告訴白衣天使們:我們和你們在一起。而更多網友的留言,特別是醫務工作者的留言,讓人暴淚!
12月28日,中國新聞網記者在北京民航總醫院看到,急診大廳一側設置了楊文醫生的悼念場所,不少市民自發地送來鮮花憑弔。
同時,醫院還不斷地收到來自匿名人士給在職醫生們送來的奶茶、水果等零食。表達崇敬和關愛。
也有外賣訂單留言:楊醫生R.I.P。
實際上,這樣的慰問已持續了很多天。醫院保安告訴記者,這兩天來來往往的人群裡,多了很多外賣小哥的身影,或拿著盒裝鮮花,或拿著奶茶、果籃、包裹,他們都在找同一個人:楊醫生的同事。
一位紅著眼眶的阿姨在女兒的攙扶下送上鮮花,兩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原來,她的女兒是楊文醫生生前的同事,大家關係非常好。「她是個很好的人」這位同事聲音顫抖地說「我們來送她最後一程。」
兩位協和醫院的醫生前來悼念,送上鮮花,深深地三鞠躬。「雖然我們沒有交集,但大家都是醫生,很難過。」談及來悼念的心情,其中一位醫生苦笑了一聲:「我還能說什麼呢?」
醫務工作者質樸的聲音直戳淚窩
這個場景,在微博上刷了屏,不少網友痛哭送別楊醫生…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在眾多網友評論中,有一網友說,「希望楊文醫生在天堂過得很好,來世不要再做醫生了」。這段評論得到了很多醫生的回覆,而這些回復讓人瞬間暴淚。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此生不悔學醫。」有網友評論說,醫務工作者這簡單質樸的聲音直戳淚窩。
人民日報:必須採取更有效的措施維護醫務人員的執業安全
民航總醫院傷醫事件發生後,國家衛健委、中國醫師協會等單位及部分媒體也紛紛發表看法。
國家衛健委:這不是醫患糾紛問題,這是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楊文醫生對待患者態度和藹、非常耐心。我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心情非常沉痛,更是特別的憤怒。楊文醫生是一位優秀的醫生,是工作中的骨幹、是家庭的支撐,這種傷害醫生的嚴重刑事犯罪行為必將受到法律嚴懲。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一貫的態度。
中國醫師協會:呵護生命的醫師無辜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用譴責已無法表達我們憤怒的情緒。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是醫師執業精神的寫照,醫師在呵護眾人生命健康的同時,誰來保障醫師在執業過程中不受傷害,這點要求本不應成為問題,卻一再發生慘案,這是為什麼?
@人民日報:醫生被傷害,並非孤例,一起又一起的悲劇告訴世人,必須採取更有效的措施維護醫務人員的執業安全。原因再簡單不過:守護醫生的生命權就是守護患者的生命權,守護一方安寧的診療臺就是守護患者的健康權。
@央視新聞:"急診科搶救室",是醫生和死神賽跑的地方。對犯罪嫌疑人來說,將暴力加諸救死扶傷的醫生,是種徹底的喪心病狂。和悲劇發生的懲治相比,通過有效預防避免犯罪發生更為重要。在醫院,決不允許屠刀的存在!
俠客島:這種對極端的,甚至有犯罪傾向的病人、患者家屬的心理掌控,各級醫院理應建立一個暢通的信息反饋機制,以及一整套必要的應急措施,把風險控制在苗頭狀態。
澎湃新聞:儘管一起起暴力傷醫事件留下了令人慘痛的後果,讓廣大醫務工作者感到寒心,讓有識之士感到沉痛,但社會上依然有人故意模糊醫療糾紛與"醫鬧",甚至為暴力傷醫者開脫。正是因為上述錯誤的認識,讓一些人在與醫院、醫務工作者發生矛盾時動輒拳腳相向,把醫務工作者當成發洩戾氣的對象。
每經熱評:「惡性傷醫」挑戰社會底線 保護醫生是社會各界之責
12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了題為《「惡性傷醫」挑戰社會底線 保護醫生是社會各界之責》的文章,全文如下:
12月24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副主任醫師遭到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我們強烈譴責殺害楊文醫生的兇手,兇手置他人性命於不顧,殺人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目前,該兇手已經被批捕,等待他的將是公正的法律制裁,相信法律會還逝去的醫生一個公道,還社會一個公道!
上述事件已經不再是普通的醫患糾紛,而是一起惡性傷害事件。近年來,「惡性傷醫」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國家相關部門迅速出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等2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對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責任人實施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177人被列入醫鬧黑名單。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該法將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一方面將有利於改善醫生的工作環境,保護醫生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將震懾不法分子,他們將面臨法律的強力制裁。
然而,法律是不可能在犯罪分子實施犯罪行為前將其繩之以法的,另外,如果任何糾紛都走法律程序,則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寄希望於司法力量的介入來徹底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如何做到對類似事件的事前防範值得社會各界深思,並積極應對,這是我輩應盡之責。現階段,廣泛存在的現實情況是醫生的工作壓力極大。一個醫生經常在一個上午面對幾十名患者,為每位患者分析診斷病情已經是「焦頭爛額」,可能時不時還要承擔著不被理解、被辱罵、被傷害、甚至被剝奪生命的風險。
醫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懷,以確保救治他人的同時,自身是安全的。
我們呼籲醫院方面要加強安全防護。針對「惡性傷醫」的事前防範,需要醫院連同有關部門制定具體的防範措施、疏通醫患之間的矛盾、有效安撫患者及其家屬情緒,將尚未發展成不可挽回的惡性事件消滅在搖籃裡。
我們呼籲患者方面多些理解。醫學是高度複雜的、不確定的、有限的,而不是簡單的、確定的、萬能的。同一種疾病,不同患者的康復結果可能大相逕庭,患者不能主觀上認為疾病一定會治好,只要治不好就是醫生的責任。我們也呼籲媒體多傳播正能量報導。不誇大醫學奇蹟,多普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疾病觀,為建立風清氣正的醫療環境擔當好守望者的角色。
「懸壺濟世,治病救人。」自古以來,這就是醫生的精神信仰,醫生會盡最大的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患者及家屬則需要積極配合治療。
患者也有義務維護醫生的精神信仰,而不是摧毀這份信仰,這是我們社會的一道良知底線。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 劉雨欣_NBJS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