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最上方企業管理關注,免費訂閱好文
☀ 我們致力於做價值的傳播者,歡迎您加入!
☀ 請將企業管理置頂或標星,方便查閱!
12月24日,平安夜凌晨,一對對情侶剛剛看完夜場,滿臉倦意地走出金逸影城。
此時,不遠處的民航總醫院裡,一位叫做楊文的女醫生,因被患者家屬惡意砍傷,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的生命,最終定格在了兢兢業業20多年的工作崗位上。
與她朝夕相處的同事,雖拼盡全力,也沒能挽回她的生命。
一位親歷楊醫生被害現場的白衣天使,還原了慘案的前因後果:
殺人兇手的母親,95歲高齡,患有腦梗塞後遺症,全身重症感染、心力衰竭、意識不清,情況很不好。
但是家屬一邊聲稱不接受死亡,一邊拒絕一切檢查,只要求輸液。
輸液後,老人的病情沒有明顯好轉,家屬就此認定是楊文醫生的錯。
一幫醫生嘗試跟家屬溝通,發現根本溝通不了。
半個多月來,他們不停地吵鬧、辱罵、威脅。
小兒子尤其極端和情緒化,總說老太太死了,醫務人員都別想活。
為了保護自身安全,科裡向上級報告,醫院也都一一記錄和備案。
但即使急診科門口停了7輛警車,依然不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24號凌晨6點,離楊文醫生下班只剩2個小時。
坐在急診導診臺前,伏案工作的她,沒有留意到瘋狂的病人家屬,就站在自己身後。
悲劇的一幕,就這樣發生了:
家屬揪住她的頭髮,扼住她的頸部,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尖刀,對著楊醫生的脖子,連刺數刀,砍斷了氣管、食管、頸總動脈,甚至連頸椎骨都砍斷了。
兇手的殘忍程度,令人髮指。
楊醫生去世的那天,距離2020年只剩7天,距離農曆新年只剩30天。
只是,她再也見不到了。
近年來,傷醫殺醫事件層出不窮。
2012年4月28日,湖南省衡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南院)的陳妤娜醫生,被病人刺28刀身亡。
原因很簡單:
得了肺結核的病人王運生,花了5萬沒痊癒,就認定是醫生故意沒治好。
2012年3月23日,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8歲的李夢南,因為「感覺大夫好像是麻煩我」,持刀對4名醫務人員行兇,致1死3傷。
與兇手八竿子打不著邊的實習醫生王浩,在被殺害前,剛收到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的錄取通知書。
如果沒有意外,他將奔赴高等學府深造;
如果沒有殺害,他很可能為全人類的醫學進步,做出貢獻……
精神病患者連恩青,因對術後效果不滿,總覺得所有醫院都在串通一氣騙他。
於2013年10月25日,連恩情手持榔頭和尖刀,對三名醫務人員行兇。
最終,造成1死2傷的慘劇。
而早在案發前的2個月,連恩青就在自己住所的牆壁上,用黑色記號筆寫下了「731,王雲傑,林海勇,死」。
這不是意氣用事,是謀殺。
在患者的滿腹戾氣之下,被害醫生的名單,越來越長:
北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孫東濤、
江蘇徐州孫莊村衛生室醫生胡今升、
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剛退休的主任陳仲偉、
山東省萊鋼醫院兒科醫師李寶華、
江蘇骨科名醫沙亞軍.
有人說,這只是極端事件。
但如果你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太多兇手行兇的動機,出奇的一致:
自己內心不滿,就想找醫生洩憤。
他們覺得不管什麼病,花了錢就必須治好。
如果沒治好,那就是醫生在故意刁難;
如果幾家醫院都治不好,那就是醫療體系在互相包庇.
他們從不信任醫生,張口閉口都是「我覺得」、「網上說」.
但被殺害的醫生,往往什麼都沒做錯,甚至拼盡了全力。
還有一位鄉村女醫生,好心提醒村民體檢,卻惹來了殺身之禍。
警察問嫌犯為什麼殺人時,他回答「因為體檢會讓我的身體變差.」
近20年寒窗苦讀的高學歷人才,就這樣死在了「無知」和「偏見」手裡!
落在醫生身上的刀,終將沾滿鮮血地扎痛患者。
被兇手們殺死的,是一條條鮮活的無辜生命,是醫務人員在崗的安全感,更是其他瀕危患者的生存希望。
而他們殺人的理由,僅僅是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
最令良叔寒心的是:
一邊是不忍直視的暴力行兇,另一邊是無數人的拍手叫好:
有人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醫生要對病人的態度好點;
有人說,這是個體事件,是醫院的領導殺死了醫生;
甚至還有人說:「你覺得有危險,別做這個行業嘛」;
尤其是最後一句,竟然有400多人點讚。
良叔就想問問他們:
是誰讓醫務崗位,成了高危職業?
殺醫傷醫事件,到底是醫生的問題,還是兇手的問題?
如果全體醫務人員,都轉行不幹了,那誰來救死扶傷?
良叔想起了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時,寫的這句話:「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傷醫殺醫的暴力行為,讓人心寒。
這些看客們的諷刺,又何嘗不是一邊在傷口上撒鹽,一邊說這樣好得快?
比殺醫傷醫更可怕的是,大眾對暴力殺醫的推崇。
良叔總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對醫務人員下手?
直到良叔親眼目睹了緊張的醫患關係。
那幾天良叔去廣州一家醫院照看朋友。
住院病房內,因為護士測血糖稍慢了一點兒,患者就破口大罵。
年紀輕輕的小護士,就站在那裡挨罵,不敢吭聲。
緊接著這名患者又在病區內,氣急敗壞地繞了3圈,到處找這位護士。
小護士端著剛接了水的保溫杯,一路小跑回來,就迎上了氣勢洶洶的患者。
電光火石之間,只見這位患者大力一揮,護士臺上的病歷通通砸到了護士身上。
和病歷一起砸下來的,還有各種問候先人的汙言穢語。
慶幸的是,良叔還未來得及上前,兩位男醫生唰地起身,擋住了男患者高高抬起的拳頭。
女醫生們趕緊將小護士拉到休息室,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暴力事件之後呢?
患者會受到什麼懲罰嗎?
恰恰相反。
醫生護士為了保住小命,反而態度更謙和,更加畢恭畢敬——
因擔心這位患者「動怒」後,出現心臟問題,醫生還給他免費做了3次心電圖。
查房時也沒有一絲責怪。
第二天,患者家屬喜滋滋地到處跟人分享:
「醫生還算有良心,昨天做心電圖都沒有收費。」
良叔看在眼裡,心裡很不是滋味。
為什麼施行暴力的患者,獲得了英雄般的特殊待遇?
這大概就是,現在傷醫殺醫事件的一個縮影。
回到楊文案例,她的同事還發表了這樣的感慨:
「兩個小時後,當我僥倖躲過屠刀,接手搶救室工作時,楊文醫生就在我身旁,被冰冷的搶救著。我經歷過無數次慘烈的搶救,但這一次大腦完全空白了。兇手的其他家屬,冷眼旁觀看著我們的慌亂、無措、難過。直到昨天晚上,我還要繼續給兇手的媽媽提供醫療服務,還不能對其他家屬感情用事。因為病人死了家屬不滿了,輿論會說我們發洩情緒在無辜的患者身上。為了輿論,要讓老太太好好地活,調集一切醫療資源,她成了『英雄的母親』,活好了,反過來打我們的臉,說你們早幹嘛去了。」醫院和警方,秉著人道主義的道德底線,不會因為病人「有暴力傾向」,就剝奪其接受治療的權利。
看準了暴力成本低,患者們屢屢得逞,甚至有人開始效仿。
表面上是患者的勝利,但其實,這一場較量沒有贏家。
當醫務人員紛紛轉行,當選擇醫學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數據顯示:
2007年-2017年,中國有470萬人考入醫學院,但最終穿上白大褂的只有75萬,年輕醫生的比例從31.3%將至22.6%。
白巖松曾經說過一句話:
「今天你罵醫生,殺醫生,表面上吃虧的是醫生,但誰又敢說你不是明天的病人呢?」
那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醫務人員,心裡的裂痕,恐怕永遠無法消弭。
良叔看到過這樣一條扎心的等式:
5年本科 +3年碩士 +3年博士 +3年規範化培訓 +主治考試 +論文基金
=14年的小主治 +5年工作經驗 +幾篇SCI論文 +省廳級別課題至少2項 +考試通過
=19年的副主任醫師 +5年工作經驗+國家自然項目+3分以上SCI論文幾篇 +考試順利
=24年的牛逼的主任醫師 +患者幾刀 =死了。
心塞麼?
可這就是事實。
良叔問一個天天在急診的醫生朋友:
「醫患糾紛那麼多,你怕不怕?」
他認真地看了良叔一眼:
「我沒想那麼多,只想著能救一個就多救一個。」
醫務人員的安全感,被一點點剝離。
但我們依然能看到醫生們,一次又一次奮不顧身地傾力救援。
《擺渡人》裡有這麼一句話:
「護送所有這些人,帶著他們長途跋涉,穿過荒原,然後看著他們消失,穿越過去等等等,這趟下來一定很辛苦,我相信他們中間有些人並不值得你去這麼做。」
護送每一個患者上岸,從不問值不值得的,不正是醫生嗎?
從他們宣誓成為醫生的那一刻起,就下定決心要為醫學事業奉獻一生。
他們滿懷仁心,抱著救死扶傷的一腔熱血。
醫生這份職業,在他們心中,帶著榮光。
良叔不知道現在有多少熱血已涼,也不知道多少夢被戳破打碎,被無情地碾在地上。
但良叔希望,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
《人間世》的片尾曲中有句歌詞:
「天亮之前,我會等待。」
但願這個天亮,不會讓醫務人員們等太久。
本文作者:良叔,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