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乘風破浪的姐姐》在復活賽的舞臺上,展現了姐姐們自己的力量,讓我們找回了追「浪姐」的熱情,然而,從心理視角看《乘風破浪的姐姐》,我學到了勇敢、友誼與責任。
1、姐姐們讓我們看到了「勇氣」與「力量」回歸
「出名要趁早」一句話打破多少人追求夢想,奮鬥向前的勇氣,仿佛年輕才是「勇往直前」的資本。然而,姐姐們打破年齡的藩籬和事業的瓶頸,將過去與當下劃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點,站在觀眾的注視中,重新追逐事業的發展,並努力呈現一個完整的、全新的自我。
有一期節目上,三位姐姐原創rap詞,唱出這些年的不願與乘風破浪的氣勢!
藍盈瑩:入行8年,說我沒有女主臉,可姐姐我的戲約排到了大後年
黃齡:不夠有野心,歌紅人不紅,可我站在這裡,就是與眾不同
吳昕:我從來不清楚要去的方向,掙脫束縛不管結局怎樣,再次突破看我乘風破浪,看我勇敢倔強,看我光芒萬丈!
而在新的一期當中,似乎這種「勇氣」與「力量」回歸了。姐姐們穿過各自不同的人生起點,再次站在了一起,用精彩卻充滿差異性的表現,為我們呈現了一種重新「追逐事業」的多樣性。
吳昕迎來了自己的復活賽。雖然在之前,她已經有了不同的表現,不再只等待分配任務,而是「重新找到了自信」。
在Karyn Hall看來,自我確認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自主確認自己的價值和力量,而吳昕能夠轉變,或許正在於她敢於直面自己的脆弱和不足,不再退縮,而是自主創造力量。
如果將「浪姐」看作一個微縮景觀,姐姐們在臺前幕後各自奮戰,追求發展的過程也許就能展現《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大的意義,這意義也許不是摒棄了過去我們對年輕的盲目嚮往,而是讓年輕的含義更加豐富,那些過了三十、四十,還能享受舞臺散發光彩的姐姐們,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年輕呢?姐姐們一往無前的氣勢,與勇敢正是我們人生奮鬥路上的榜樣。
2、姐姐們的「友誼」感動你我
男人之間的友誼,是建立在個人的觀點和興趣上;
而女性之間的友誼,則是源於她們共同的命運。 ——西蒙·波伏娃
回顧《浪姐》我們看到的有女性之間那種聯合的龐大力量,和惺惺相惜的友誼。
李斯丹妮組《情人》的表演又美又好哭,姐姐們為了受傷的萬茜,集體只用一隻手跳舞。
萬茜對崩潰的海陸說:女性是可以幫助女性的。
伊能靜表白張雨綺:你是能保護女人的女人!
寧靜對鄭希怡說:他們覺得你不好,是因為不了解你。
而張雨綺回她說:你讓我敬佩,眼前的你很可貴。
之所以《浪姐》能讓眾多觀眾「爆哭」,或許是因為她們的互動時的相互鼓勵和支撐,以及表演時的情緒表達,讓女性感受到一種靈魂的共振——它增強了我們對女性這個身份的自我認同感。
87%的已婚女人和 95%的單身女人認為:
與閨蜜傾心交談,是最好的解壓方式。
她們說:同性朋友之間的情誼是生命中最快樂、最滿足的部分。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女性友誼是為「未來」與他人建立任何關係打下基礎的。女孩之間友誼的動力,是所有關係的動力學。
當然,女性之間存在的微妙感,也包含了具備破壞性的一面——例如嫉妒、背叛、拋棄、爭奪。這些友誼中存在的痛苦,是所有人際關係裡最真實的一部分,是女性們需要經歷和從中學習的。當我們能直面這些複雜,友誼不是變得脆弱,而是更加堅固。
當我們能發自內心地欣賞女性,我們也能夠更好地欣賞自己。就如同《乘風破浪的姐姐》給了一個空間,去體會到一種叫「女人真美好」的感覺。我們在欣賞她們的同時,也增加了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當我們能從容地欣賞到另一個同性的美的時候,我們也能更從容地應對身邊各類複雜的關係。
3、敢爭取,去承擔,收穫更大可能性
勇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僅能讓人感受到你的真誠,還能為自己爭得發展機會。在前兩期的節目中,丁當擔任隊長。業務能力強的她應當具有發言權,當她面對組員們的意見,卻怕得罪其他姐姐而選擇了沉默。在成績公布之後,丁當反倒成了「眾矢之的」也許正是她為了良好關係,忽略了身為隊長及時指出大家的問題的「責任」。
事實上,只有敢於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想法,做真實的自己,才能夠在職場上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來自上級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比如在新一期節目中,隊長寧靜強調了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部分——做真實的自己。她不但鼓勵舞蹈能力強的隊員王霏霏及時指出大家的問題,也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話直說。
再看張雨綺,從唱《粉紅色的回憶》的時候「順拐」,到在復活賽的舞臺上,儘管表現仍有進步空間,但已經能夠完成一個人的舞臺表演,張雨綺進步了不少。
這與她主動冒險嘗試高難度的歌舞,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有關。主動冒險能夠將人的潛能擴展到不熟悉的領域,增進自己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而張雨綺作為隊長,同樣將這種力量傳遞給了隊員,為她們創造出了鼓勵式氛圍,幫助她們主動冒險、突破自我。
在職場上,許多人任務來了不敢爭取,也害怕承擔責任。一方面認為自己有能力勝任,如果主動爭取一下,應該會有不錯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最後卻退縮了,不敢爭取,也害怕承擔。就像大多數人在職場上的選擇,比起「爭取」和「承擔」,還是選擇了按部就班地工作,變成了大多數人。
我們時常感覺自己無能為力,比如覺得工作結果全權由上級評價、項目流程被客戶牽著走等等。其實,這種對自己的處境缺乏掌控感的根本原因,在於拒絕承擔個人責任。事實上,當我們開始承擔責任,我們的工作角色才會從被動轉為主動,從而實現心理賦權,產生積極的業務成效。
從心理視角看《乘風破浪的姐姐》,我學到了勇敢、友誼與責任,學習心理諮詢師讓我們輕鬆面對家庭、職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問題,收穫幸福人生,你還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