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席捲了整個夏天的《乘風破浪》儘管已經殺青,但關於姐姐們的話題仍然揮之不去。大家可能更多討論的是姐姐們「心機」、「不和」、「刷票」、「翻紅」等等的話題。
實際上,反觀節目本身,這檔節目除了標榜現代化女性三十而驪的勵志形象之外,這其中還蘊含著很多有意思的職場倒影。
30位姐姐需要在每一輪公演前組成臨時的團隊來獲得該輪公演的勝利或自身的相對安全,以至於讓自己成為不被淘汰的那一個。
根據賽制的規定以及公演的評判標準,這原本是一個大家競選最終女團出道成員的比賽,但比拼的不止有姐姐們的唱跳能力,還有姐姐們的人氣、資歷和臨時組團的選擇。
如果把這個事投放到我們日常的職場生活中,你會驚奇的發現當中有很多驚人的相似點。
職場中往往能夠不被淘汰的人,拼的也是自身的業務能力(唱跳能力)、辦公室人緣(人氣)、工作經驗(資歷)和公司組織架構重組的選擇(臨時組團的選擇)。
印象中很深的是,艾瑞巴蒂七人團中,丁當明明有著最強的唱跳能力而且也被推選成為隊長,結果在隨堂測評的時候全團遭到了製作團成員的嚴重否定。
大家可能以為丁當確實是有著出色的做事能力,但缺乏管理能力,導致連帶領這個團隊獲得製作團成員的基本肯定都做不到。
而我其實不這麼認為,黃曉明當時說了一句話「一般如果大家都在說的話,那個真的會的人她就不會說話了」,這句話其實是說給張雨綺聽的。
確實是這樣的,我認為丁當心裡其實明白問題出在哪,她也清楚知道隊員們怎麼做才是更好,可在每次準備表達的時候,張雨綺、黃聖依、張萌包括劉芸都在節骨眼上過度表達,她們可能是在表示個人看法,也可能只是為了搞笑。
但這已經足以影響了性格相對弱勢的丁當隊長發出正確的施令,這也就恰恰證明丁當不一定是沒有管理能力。因為如果把隊員都換成像吳昕、許飛那樣的,我相信丁當的管理能力是會被大家所看到的。
同樣在職場上,也經常存在著像張雨綺這樣的同事,開會的時候在一群同級的同事裡過度表達,影響整個開會議題的導向,而當中也一定存在著像丁當這樣的人,心裡明白但無奈。
也許你覺得丁當就應該理直氣壯的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勇於撕開被帶節奏的假象,這樣做好像確實是最優解。
但請大家細想下,勇於站出來的人終究還是不是只有像張雨綺那樣的人呢?
Ps:本文是關於《乘風破浪的姐姐》之職場視角的第一篇,後續還會有更多不同的職場視角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