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發生以來,關於醫護人員英勇事跡的報導鋪天蓋地。
人們看到了他們可親可敬的一面,國難當頭,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主動請纓,衝上抗疫一線,關於他們的報導和紀錄片也紛紛湧出,因而,一些關於醫生和疾病的電影也進入大家的視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幾部相關的電影。
01《流感》
《流感》是2013年上映的一部韓國災難驚悚電影。影片講述的是威脅生命的流感病毒大爆發時期,消防員「姜智久」與女醫生「金仁海」共同抗疫的故事。疫情爆發之後,最先進入人們眼帘的便是這部和傳染病有關的電影,影片的故事和當下國內的情形產生了微妙的的對照,女醫生金仁海在壓力之下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堅定信念,是醫生界的良心。
02《釜山行》
《釜山行》是2016年上映的韓國驚悚電影,上映一周口碑爆棚,有網友認為這代表了亞洲電影的最高水準,看完之後對國產片充滿了憤怒。《釜山行》的設定有些類似《生化危機》,也是一種病毒在城內肆虐感染,雖然這不是一部關於醫生護士的電影,但是其中感染病的情節和在疫情爆發下人性之間產生的衝突也讓人們聯想到了當下,但這次的疫情在醫生護士們的努力下已經得到了控制,遠遠沒達到恐怖片的程度,大家可以放心。
03《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是中國導演文牧野於2018年拍攝的一部電影,一部相當優秀的商業處女作,某種程度達到了藝術性和商業性較為成功的結合,被人稱讚為中國近年來最成功的商業片。電影取材自真實事件,講述了一個只為賺錢假藥販子逐漸走上了不求錢財只為救命「藥神」之路。該電影碰觸了多年來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的假藥問題,和醫藥行業暴利壟斷的問題,醫療是個系統,不僅僅由醫生護士組成,在疾病之下,藥品就是稀缺資源,在這次疫情中,也正是因為有了「國家」作為強大的後盾,才能集中藥品和醫療物資,迅速控制疫情。
04《心臟移植醫師》
這是2014年來自波蘭的電影《心臟移植醫師》,本片講述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波蘭著名心臟外科醫生帶領他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完成波蘭國家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本片主要講述了醫生對實現手下科學目標的執著程度,以及其承受的精神壓力,和不怕失敗的勇氣。其實醫學之路就是如此,充滿失誤、坎坷和困難,但我們還是要一步一步向前走不是嗎?
05《心理醫師》
本片是2009年由美國拍攝的《心理醫師》,這次醫生不在面臨肉體的創傷,而是要面對心靈的創傷。其實,有時心靈的創傷比肉眼可見的血淋淋的創傷還要讓人心痛,這部影片也展現了心理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家不重視心理問題的觀點,然而,可悲的是,身為心理醫生的他卻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毫無解決辦法,只能依靠大麻緩解。救人者不能自救,這是悲哀的,我們在關注醫生物質待遇的同時也要關注醫生的心理問題。
06《死亡醫生》
2010年由美國拍攝的電影《死亡醫生》名字很奇怪,明明是帶來生之希望的醫生怎麼會和死亡掛鈎呢?原來傑克醫生在醫生的職業生涯裡見過太多病人被病痛折磨的不成人形,很多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傑克醫生出於人道主義而對一些患者推薦安樂死,他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只為病人少受點罪,但是傑克醫生的想法並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反而認為傑克醫生是在變相殺人。該電影觸碰的也是一個醫學敏感問題,就是是否要對病人進行安樂死,這處在人道主義和醫學的灰色邊緣,是否支持進行安樂死這一問題在國內也頗受爭議,《死亡醫生》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
醫生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他們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永遠不會消失,因為疾病永遠不會消失,他們奮戰著,為了所有人的生命,值得人尊敬。在這場病毒和生命的交戰之中,我們要相信白衣天使,相信自己,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