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年度大作《信條》27日開始在全球各地陸續公映,這是疫情當下首部全球公映的大片。
儘管首映當日票房尚待證明,但從令人驚豔的預售成績看,《信條》或將掀起疫情以來全球範圍的觀影熱潮。
而在此之前,中國電影院線在復工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已經一路綻放,在剛剛過去的七夕,甚至拿到了單日5.07億人民幣的票房,這個成績即便放在疫情之前也頗為出色。
2020年初開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現有的電影產業發展格局,歷經最困難的考驗,如今,電影院人氣回歸,然而對於大環境改變後電影未來之路的思考卻仍在進行。在此間進行中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包括李安、巖井俊二等著名導演在內的多位電影人對此表示充滿信心。
「電影院的優勢是集體感、儀式感,要發揮優勢,接受挑戰,創作出新的東西,我是相信電影院的。」近日在此間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上「隔空」教授大師課時,著名華人導演李安表示。
作為曾經推出過《夏洛特煩惱》《驢得水》等優秀喜劇國產片的開心麻花的總裁,劉洪濤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相關論壇上指出,未來的路怎麼走,無論是創作還是市場,新冠疫情讓全世界電影人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但這位電影人表示,「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不會變,只要創作者能在內容、品質上做到更好,讓觀眾通過看電影,體驗到獨一無二的享受,電影就能生存下去。」
通過視頻連線參與電影節相關論壇的芬蘭著名導演雷尼·哈林表示,自己正在保加利亞拍攝新片,他對陷入困境的全球電影業頗為樂觀,「大家看我現在還在拍電影,這就說明疫情並不能阻礙電影和電影人。」
在具體操作方面,博納影業集團高級副總裁蔣德富認為,新的大環境下,務實精神和對電影的敬畏之心在新的大環境下尤為重要。
他表示,疫情之下,電影生產受到損失是事實,面臨考驗也是事實,這種情況下,務實就顯得十分重要,「一是拍攝水準要達標,二是成本要節約,要找到一個能夠兩者兼容的創作點和製作體系。」
雖然全球電影一度無法進行正常的拍攝,但全世界很多電影人依然在能力所及範圍內盡力摸索,積極尋求新的電影拍攝手法與模式。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次「隔空」論壇中,因《情書》《燕尾蝶》《你好,之華》等被中國觀眾熟知的日本著名導演巖井俊二透露,自己在五月份通過遠程攝製、手機攝影的方式,在疫情期間完成了影片《8天就死去的怪獸的12日談》,並於七月底在日本的小型院線上映,用於支持日本電影產業復工。
巖井俊二對於電影的未來之路十分樂觀,「一定會好起來,電影對於電影觀眾而言,與從前一樣。」他透露,《你好,之華》的續篇已經在籌備中。
疫情同樣沒有影響李安創作的腳步,他在大師課上表示,現在自己有兩部作品在準備。「一部華語片和一部英語片,一個在寫劇本,另一個在構思。」
近幾年中,李安先後推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兩部高幀率的電影,在國際影壇上,先後掀起過一波技術浪潮。疫情之下,李安對於電影的新思考仍也仍在繼續,他直言,無論大環境如何,「電影人必須想到新的拍片方法,做一個革命性的改革。」(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