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東西文娛」(ID:EW-Entertainment),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 | EW 媒體 習睿 夏清逸
審閱 | 顏巍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議程已經行至中程。
作為一個疫情之下的「電影節「,電影人的一些深度反思在電影節的公共場域交織。如賈璋柯導演所言,面對疫情,世界上的導演可以分為兩種,經歷過疫情的和沒有經歷過的。
對於電影行業,同樣如此。繼去年以來的行業調整,在過去的六個月中,疫情進一步放大了影視行業積弊已久的問題,也加速了電影行業格局的重塑。
從全球範圍來看,影院停擺的日子裡,線上觀影增長迅猛,流媒體加速對電影品類的擴張,劇組停擺下優質內容的溢價效應更加凸顯,線下影院重創帶來的產業鏈失序已是不可避免。
在全球電影產業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復工即開幕的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成為全國甚至全球首個舉辦的線下電影產業活動,更加重了電影節的行業風向標意味。
目前復工一周以來,中國影院市場復工率正穩步攀升,首周破億的數據也給行業注入了一定的信心。而回到更為務實的層面上,疫情影響之下,行業應該如何「自救「向前,新的發行與放映趨勢下如何調整策略……成為電影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從本屆電影節金爵論壇上一些頭部影企的發言來看,疫情加劇了公司的結構優化意識,整體風險意識提升之下,不乏一些企業在低點擴張蓄勢。在電影產業的本質規律下,回歸內容是共識並且競爭進一步升級,與此同時,在內容消費新趨勢下,電影產業與技術、網際網路等因素的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顯然,存活下來的電影人不想再一成不變。進入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影市將如何轉變,行業正積蓄力量。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參與者來說,復工復產是當下的」主旋律」。
從劇組停擺,線下退票開始,影院關閉的180多天裡,影視公司業務普遍按下暫停鍵。而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在即,行業公司各司其職,基於自身的產業鏈角色參與到復工復產中。
在本屆上影節金爵開幕論壇上,中影就提及其在知道即將復工之際,大量拷貝複製和所有全國各個影院的硬碟的發放、以及密鑰的配置,為影院復工做準備,上影則在今年3月率先發起紓困基金,為長三角影院市場的復甦注入強心劑。
隨著影院市場自7月20日正式復工,復工復產也進入到更為實質的階段。老片重映,成為影市修復的第一批試金石。
在電影市場定檔觀望情緒濃厚的背景下,新片依然是少數派。在這其中,騰訊影業參與出品的《第一次的離別》已在影院復工的第一天上映,這也是院線復工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新片。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第一次的離別》成為復工首日的單日票房冠軍,收穫158.5萬,且排片佔比超過了30%,上座率超11%,而中國電影2019年的平均上座率為11%。
影院首周成績提振了電影行業士氣,給電影從業者帶去信心。但也正如貓眼娛樂CEO鄭志昊所言,行業的恢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整個生產端、放映端、發行端並沒有恢復來原來的能力。因此,目前需要有足量的內容儲備才能滿足激增的觀影需求。
目前已經定檔片單中,7月31日市場將迎來《抵達之謎》《妙先生》兩部國產新片。而8月,在《絕地戰警:疾速追擊》和七夕檔兩部新片之外,最受關注的是已經定檔8月7日的阿里影業參與出品的《1917》。
更多的電影仍處於觀望情緒中。在開幕論壇上,多位嘉賓都透露,目前行業整體內容儲備至少有四五百部。除了原本延期的《唐人街探案3》《奪冠》等春節檔電影,這其中包括中影儲備的張藝謀導演的《懸崖之上》等。
可以看到,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明年迎接建黨100周年,涉及重大歷史革命題材的獻禮片成為影視公司的布局重點。比如據光線傳媒在會上透露,目前手頭共有六七十個儲備項目,其中反應李大釗生平的影片《革命者》在全面推進之中。
而7月1日,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騰訊影業、上影集團、三次元影業、閱文集團攜手出品,黃建新執導的電影《1921》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開機,預計明年7月1日上映,獻禮建黨百年;再現西南聯大歷史、彰顯知識分子報國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也由騰訊影業出品。
在復工復產的大背景下,各大電影公司的策略也越來越清晰。
就在本屆電影節開幕當日(7月25日),上影集團在永福路52號舉行了「初心之地,上影之夜」的發布會。在上影集團未來重點投入的25部影視作品背後,是上影歷經疫情期間的三個月思考,提出了「精品內容、大IP開發、產業轉型」三大核心戰略。
與之類似,疫情之下,影視公司的打法也更為聚焦。
光線在保持穩定團隊吸納人才之際,還向自己投資的團隊輸出高管人才,以幫助其渡過危機,其本質上是對於其一直構建的內容生態的堅守。比如在打造了爆款《哪吒》的動畫領域,光線已投資了20餘家動漫產業鏈上下遊公司,使公司既從源頭上掌握充足的優質動漫IP資源,又具備相當的製作能力,儘可能在體系內部達到生產全環節的自給自足。
而於冬再三強調當下要加大創作保證電影供給,則是基於博納強發行基因的一種對於市場的敏銳與風險前置的管理。
隨著行業去泡沫,對於內容生產的專業化程度的要求不斷提升,更加專注內容生產成為此次電影節共同的聲音。
「因為疫情,要重新去平衡、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未來,光線將提高標準,最重要的是要在劇本方面重新打磨。「王長田即在行業會議上表示。在疫情期間,光線不僅沒有減薪裁員而且招聘了50多位應屆畢業生,同時繼續籤約了80位編劇。
同樣在疫情期間擴充內容團隊的還有騰訊影業。金爵開幕論壇上,程武首次以閱文集團CEO與騰訊影業CEO的雙重身份亮相上影節。在疫情期間,騰訊影業進行了組織和能力的升級,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加大了對行業優秀的製片人、編劇,包括製作各個環節的優秀人才的招募力度,以進一步提升內容製作的水準。
而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說,為了避免依賴單一電影板塊帶來的高風險,傳統電影公司都已經開始布局電視劇、網大等其他品類,並不乏一些基於IP聯動的舉動。
目前,博納影視、光線傳媒、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公司都已經在電視劇上有所涉及。在光線傳媒今年財報中披露的片單中,就有14部電視劇,萬達影視旗下新媒誠品製作的《幸福,觸手可及!》也在六月份上線。
在金爵開幕論壇上,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也透露,因為判斷疫情會加速整個產業結構性的調整,線下業務會加速和線上渠道的融合置換。基於此,上影集團一方面加大了在長三角文旅融合項目的布局,另一方面斥資5億收購一家資金出現困難的影視基地。
而在發行環節上,影聯傳媒總經理講武生就在金爵論壇上明確提出電影發行模式需要革新,需要打破傳統依賴票房的單一盈利模式,比如探索與直播、電商等形態的融合,進而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除此之外,網際網路對電影產業的加速滲透,在本屆電影節上也更為顯性。今年流媒體的崛起,線上觀影的增長、短視頻對於長內容消費的影響,都讓網際網路對於電影產業的影響更加直觀。
從頭部作品的參與度上也可以看到,從參投到主控,網際網路影視公司正在進入影視產業更為核心的地帶。例如,在計劃明年7月1日上映的主旋律電影《1921》中,騰訊影業位列第一出品方。
與此同時,疫情之下,技術背景的電影公司,也在將影視行業作為一個起點,以技術為切入口,探尋行業增量。在7月26日舉行的上海科技影都發布會上,上海松江區車墩鎮人民政府與騰訊籤署騰訊雲啟智慧影視產業基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搭建 AI、5G、雲計算的基礎設施,騰訊正將這些積累已久的優勢科技能力應用到影視行業。
展望電影市場後續的走勢,儘管目前院線復工以來首周末的數據較為鼓舞人心,但疫情仍存在一定不確性,從製作、宣發到放映各環節的行業整體性修復尚需時間。
這也讓產業內公司走向更多的合作。此前,博納影業創始人於冬在上海電影節開幕論壇上就曾直言,「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越是困難的時刻,越是需要聯手共克時艱,幫助行業儘快復甦「。
對於中小型電影公司來說,由於業務模式較為單一,抵禦風險能力往往較為有限,在當前影視周期下,更缺乏靈活轉身的能力。通過聯合作戰,與合作方在資本、資源等各方面形成互補,從早期的項目組局模式,轉為更為前置和明確分工的相互協同,也有助於擺脫單一渠道依賴,並更大程度發揮獨立公司自身的優勢。
可以看到,疫情之下,大電影公司加速人才招攬與生態構建,也加速了國內影視生態格局的整合與重塑。
而正是對於影視行業固有的一些規律的清醒認知,早在騰訊影業成立之初,程武就提出「不孤立做影視」的理念。
在今年的金爵開幕論壇上,程武也表示,騰訊影業持續推進內外整合,在騰訊外部以更開放的心態和產業鏈上下遊公司合作;在騰訊體系內,則加強與騰訊動漫、閱文、新麗傳媒、貓眼等上下遊公司的協作,提升影視開發的效率。
今年以來,隨著疫情倒逼影視公司更加注重修煉內功,騰訊亦明顯加速了內部組織架構調整。先是在4月底,程武接棒閱文,並隨後出任貓眼非執行董事,一系列密集的動作更多從內部生態開始,打通新文創及騰訊影業在影視產業鏈上下遊的布局。
作為以IP構建為核心的文化生產方式,騰訊的新文創最終目標是打造出更多屬於中國的文化符號。隨著「泛娛樂」向「新文創」升級已有兩年,騰訊逐步完善了文化產業鏈的基礎搭建,其中影視作為新文創的放大器,更是騰訊影業成立的初衷。
而在新文創邏輯下,IP價值的起點就在於好內容的回歸。比如近日入圍了2020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名單的《慶餘年》。
《慶餘年》改編自閱文旗下白金作家貓膩的同名網文,也是起點男頻的頭部IP。作為騰訊影業新文創影視化的重要探索,《慶餘年》第一季就形成了騰訊影業與新麗電視聯合承制,深藍影視、閱文影視等多家公司參與的出品方陣,保證劇集開發的順暢和穩定。目前,由原班人馬打造的《慶餘年》第二季正在籌備中,同時,其同名手遊、動畫也在開發中,在內容上形成與劇集的補充,並實現商業化層面的聯動。
《慶餘年》影視化的一系列探索,如避免濫用流量明星,注重劇本打磨,為了儘量呈現超長篇幅的網文內容,採取季播劇的模式,都需要出品方擁有更全面的資源和長線的把控能力。
在影視行業整體不確定性仍然較高的環境下,IP正成為一種內容消費定價與衍生的重要手段。隨著影視行業整體回歸理性,IP也正回歸其理性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