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給電影行業發展帶來了不少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
在電影院停擺的半年間,有院線大片從院線電影變為網絡電影免費首映,也有更多的院線電影準備在市場回暖後選擇合適檔期重回熒幕。
在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部分頭部影視公司高管肯定了院線電影的獨特價值,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互利共生才是未來較好的一種發展形態。
在影院復工之後,不少業內人士喜憂參半。一方面擔心觀眾會因為防疫等因素降低觀影熱情,一方面也期待迎來觀影需求的大爆發。
不過,電影市場恢復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業內人士指出,當下最關鍵的是加快恢復電影的創作,讓源頭活水儘快恢復。
影視行業的恢復是漸進的過程,內容是核心競爭力7月26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據貓眼娛樂CEO鄭志昊介紹,近幾個月內,觀眾回歸影院的意願逐漸變的強烈。「貓眼調研顯示,3月和4月的時候,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願意在影院開放之後重新回到影院。在電影局發下下發通知影院復工之後,我們的最近一次調研顯示90%的觀眾願意回到影院。」
果然,票房數據沒有令大家失望。7月20日至7月26日,電影復工首周市場反饋積極,票房達到1.09億元。
不過,電影市場恢復不是一蹴而就的。值得注意的是,7月20日影院復工後,新上映的影片屈指可數,大部分是復映的老片。此外,有不少院線大片還在靜候,準備在市場回暖後選擇合適檔期重回熒幕。
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也透露道:「前不久說橫店的開機量,恢復得挺快的,但大部分是十天左右的網絡電影,我們真正的院線大電影開機量還是很低的。」
鄭志昊坦言:「目前整個影視行業的生產端、放映端、發行端其實並沒有恢復到原來的一個水平,整個的恢復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即使如此,不少業內人士都對票房的恢復持樂觀態度。7月25日,阿里影業總裁李捷曾對票房作出預測:「我們希望是這兩個周末,如果我們看到更多的觀眾入場之後,我非常有信心從我們票面上來看,票房應該會恢復到平時同期正常2/3水平。我覺得再加上今年的國慶檔,我們認為能夠正式完成整個票房的一個市場的復甦。」
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講武生也表達了自己的樂觀預期:「我個人觀點認為今年就在8月份就有可能恢復到80%左右,票房整個市場都會得到恢復,到國慶的時候基本上認為還有小增長。」
談及目前市場上的片源儲備,於冬說:「目前的片源大概四五百部能夠支撐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明年的暑期會有一批建黨百年的電影上映,但接下來的檔期都是比較空,所以我們應該加快恢復電影的創作,讓源頭活水儘快恢復,這是現在比較著急的一個事情。我覺得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更是信心問題,因為電影不僅僅是一個生產線,它更多的是一個藝術創作,要給這些創作者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於冬認為,如果拍出好電影,自然院線都會把市場給換回來。「影院跟片方現在是一條心,有了好片子影院就增加上座率,影院就有信心繼續經營好,這需要全行業的同仁團結奮進。因為觀眾的期待在這裡,所以電影行業觸底反彈之後我們需要更多的好片進入市場,把觀眾呼喚回來。」
將在國內復映的《星際穿越》的製作公司傳奇東方執行長劉思汝認為:「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意識是,我們依然要特別潛心的特別耐心的做好內容,不能放棄這個。「
在疫情的催化下,院線電影會被網絡電影取代嗎?受疫情影響,原定於2020年春節檔上映的《囧媽》因疫情撤檔後迅速以「請全國人民看電影」的口號在線上免費首映,當時也曾一度遭到院線方面的集體抵制。之後,也有《肥龍過江》等影片選擇在網上與觀眾見面。
即使疫情催生了網絡電影的發展,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院線電影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在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部分頭部影視公司高管肯定了院線電影的獨特價值,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互利共生才是未來較好的一種發展形態。
「在流媒體觀影如此方便的時候,還有這麼多的觀眾希望電影院重開走進電影院,為什麼呢?是因為雖然電影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但好的電影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7月25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拋出上述觀點。
程武認為,流媒體不能取代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這種儀式感。「現在我們娛樂變得門檻很低,通過移動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看各種各樣的內容,不管是三秒三分鐘的短視頻,還是網絡大電影,都可以在網上看。但當一群人能夠走進一個相對封閉的黑暗空間,通過一束光,有一種集體觀禮式的獨特觀影體驗,大家能夠帶著期許,找到自己所希望的這種娛樂、溫暖和感動,我覺得這是電影帶給人類社會的最獨特的價值,我們需要這種儀式感。」
不過程武也意識到,如果電影行業的從業者不思進取,即使不是流媒體衝擊院線電影,也會有其他的新內容和科技手段淘汰同質化的內容。
貓眼娛樂CEO鄭志昊在7月26的論壇上說:「今天有不同形式的線上、線下電影,它是不是完全可以被替代,我們其實不是特別擔心,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形式。就像今天不管外賣多麼的火,堂食還是不可替代的,線下影院的沉浸式、社交式、伴隨式的體驗,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獲得的感受是線上視頻所不能替代的。」
談及流媒體對院線電影帶來的挑戰,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較為樂觀。他認為,在至少5年內,也可能更長時間內,這麼大體量的電影還是離不開電影院,這也是投資者的利益所要求的。
「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有必要一起探索」7月26日,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兼新麗電影總裁李寧也在論壇上表達了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應該互動的觀點。鄭志昊則對影視作品的創作者提出了一個建議:在一部影視作品開始創作時, 就要儘早決定主要走線下還是線上。
「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之間其實是可以有很多互動的,包括人才的培養,很多年輕的電影導演沒有機會上來就拍一個大的院線電影,可以先拍一個網絡電影,這對於導演整個的創作班底(都是有益的)。我們對於傳統電影和現代商業的結合當然要擁抱,擁抱網際網路和時代的發展高科技,其實我們很清楚我們是用了這麼多的方法把電影呈現地更好。「李寧說。
鄭志昊表示堅定看好院線電影,因為它本身在體驗和模式上不可替代性。「大的商業收益,還是通過我們的院線電影獲得了最大的商業變現。但是將來的創新和模式怎麼走,有必要一起探索。」
此外,鄭志昊還提議:「當我們創作者開始決定一個內容,究竟是走線上走線下,究竟是取以哪一個渠道為主體的時候,它形式決定了我們採取的預算、表現手法等,這些事實上是需要早期決定。」
他認為:「線上觀影,80%以上都是用手機觀影,但是依然有創作者花了大量的時間做4k甚至更高精度的投入去優化畫質品質,依然沒有意識到它應該是針對手機屏幕做感受上的調整,而不是針對大屏,包括光亮度,包括視聽效果。這個有可能會改變我們以後的創作形式,預算,甚至我們的製片,甚至我們的宣發。」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也表示,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比較理想的關係是怎麼樣去互利共生。「一個方面,我認為電影院現在每年十幾億的觀影人次,絕大部分是年輕人,電影的這種社交屬性也好,沉浸的體驗也好,是其他的觀影形式很難替代的,加上多元化、個性化、垂直化的一些消費趨勢,在年輕人群體當中也是得到了印證。所以我還是樂觀認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電影院還是很能很好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