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谷河傳媒 布穀島
文| 孫珂 鄒韻 向璽如
電影院「改裝」變成了影樓和室內籃球場,放映員成了外賣小哥,影視公司開始直播帶貨……加碼劇集、業務遷移,影視行業正在努力自救!6月5日,國家電影局發布通知,全國電影院開業時間將統一安排。在停擺了100多天後,包括影院、影視公司等在內的影視行業的黑夜即將過去,曙光要降臨了嗎?
政府扶持、影院「轉型」,但仍損失巨大
自從1月20日鍾南山院士肯定新冠病毒人傳人之後,全國各地的電影院成了影視行業最先遭受衝擊的一環——很多影院選擇在除夕關門,春節檔變成了空檔。
停擺一百多天後,影院乃至整個影視行業似乎看到了絕境中的光:5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文提出,將採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開放室內場館以及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影劇院位列其中;5月13日下午,中國疾控中心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低風險地區的影劇院可採取預約、限流的方式有條件開放,建議中高風險地區的影劇院暫緩營業。
疫情期間,為了扶持影視行業的發展,國家政策從免稅免證和貸款貼息等多個方面發力。
3月26日,中國電影家協會針對「電影行業應對疫情影響」召開了專題網絡視頻會議,圍繞疫情影響下電影行業未來走向、行業自救、網際網路+電影、政策扶持等熱門話題展開了討論,探討應對方案。
5月14日,財政部和國家電影局發布的《關於暫免徵收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政策的公告》顯示,湖北省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徵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免徵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
就在同一天,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了電影等行業稅費支持政策。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提供電影放映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電影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
免稅之外,還有貸款貼息。
5月12日,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委會辦公室發布的一份文件顯示,將利用中央及地方電影專資,對影院應對疫情申請貸款進行貼息,幫助影院緩解資金困難。具體為,此次對3000家左右困難中小影院貸款進行貼息,其中貼息支持的貸款額度上限100萬的1000家左右,50萬的2000家左右。
影院也在積極嘗試自救。
受疫情影響,被迫「轉行」已經成為傳統院線不得不做的求生技能。目前,已經有不少傳統院線私下裡接起了將電影院改造為「影樓」的業務。將電影院改造為室內籃球場、其他訓練基地的電影院,也並不鮮見。
部分電影院還開啟了「線上」營業模式,不僅要求員工以直播的方式,售賣影院囤積的零食、飲料、文創周邊等,還與外賣平臺合作開展影城外賣服務。目前,橫店影城、萬達影城、SFC上影影城等影院,已經進行了數月的「線上」營業。
橫店影院推出的周邊禮包
谷河傳媒還發現,有的公司與食品廠家談合作,開始聯繫影城,為年前囤積的爆米花等原料提供退換貨。
但在巨大的損失和成本面前,這些努力見效甚微。
首先,錯過的春節檔無法彌補,對全年票房產生的影響難以估量。
1月23日,包括《唐人街探案3》、《囧媽》、《姜子牙》、《奪冠》、《緊急救援》、《急先鋒》、《熊出沒》在內七部電影宣布撤出春節檔。1月初,多家券商對於今年春節檔整體票房大多給予70億元左右的票房預期。但隨著影院全線停工,相關影片撤檔,春節檔徹底錯失。
4月29日,國家電影局召開應對疫情工作的會議,估算目前全年票房損失將超過300億,接近2019年票房總量的50%。
其次,只要影院一天不開門,票房一天不恢復,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影院的困境。據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報導,美國影院贏利,票房只佔小部分,非票房收入佔大部分,而中國的影院主要收入來源仍靠票房。以北京珠影耳東傳奇影城為例,該影院2016年票房收入為3380萬元,其他收入僅有1000萬元左右。而在疫情期間,影院的主要支出是房租、設備費、水電費、食品備貨。非票房生意做得再熱鬧,也無法覆蓋這些支出大頭。
停擺一百多天後,院線大幅虧損,經營院線業務的中小影視公司大規模倒掉,大公司也難逃打擊。
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在「電影行業應對疫情影響」會議上表示,疫情對萬達的影響不小:《唐探3》撤檔,原計劃今年暑期檔上映《快把我哥帶走2》停拍,萬達全國622家電影院,也跟大多數影院一樣,處於停工狀態,今年籌備近100家新電影院,也受到了巨大影響。
萬達影視集團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同比下降70.24%,是去年一年同比下降比率的12.72倍。
萬達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與2017-2019對比
從各大影視院線上市公司的財報來看,中國電影、文投控股、金逸影視等龍頭企業僅一季度的虧損就已達到億級。除了票房,院線賴以生存的其他經營性收入,如萬達院線利潤貢獻佔比超六成的爆米花等非票房收入,相當於徹底蒸發。
另一方面,影院工作人員大量流失。有的主動改行,有的被動離開。
在百度貼吧「電影院吧」中,有電影院員工發帖表示,「我電影院上班的,太難了,考慮找工作了」。帖子裡,有影院值班經理表示「已經跑了一個月外賣了」,有影院員工表示「經理說五月份如果還沒有復工的話,就停薪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在山東淄博一家開業近十年的影城工作的李女士告訴谷河傳媒,自己周圍的同事很多都在另尋出路了,而在堅持了三四個月後,她也有點熬不住,想找工作了。
加碼劇集、業務遷移,影視公司努力自救
在營運成本和新冠疫情的雙重壓力之下,超長期的停擺讓部分影視公司已無力支撐。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全國共有11802家影視公司註銷或吊銷,是2019年全年註銷或吊銷數量的3.94倍。此外,根據各大影視公司Q1季度發布的公司財報來看,除去完美、華策、光線等極個別影視公司,實現小部分盈利收入外,其餘影視公司基本面臨著全面虧盤。
各大影視公司Q1季度業績對比(圖源:娛樂獨角獸)
針對這一情況,國家電影局此前已於4月29日召開電影系統應對疫情工作視頻會議,分析疫情對電影行業帶來的巨大衝擊和深刻影響:從短期看,直接經濟損失巨大,目前估算全年票房損失將超過300億元;從中長期看,經濟下行壓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將對電影產業格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帶來深刻調整,產生全方位、持續性的深刻影響;從國際看,全球電影產業遭受重創,各國電影界都在調整自救。
4月29日,國家電影局召開電影系統應對疫情工作視頻會議
誠然,疫情對我國包括院線、影視公司等在內的電影產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倒逼電影產業和影視公司改革升級。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疫情之下的改變將是加速的」。
疫情之下,影院關門,以往那些過於依賴院線的影視公司在暫時失去電影院這個終端之後,普遍採取的自救辦法是將業務中心向劇集偏移。
根據光線傳媒發布的財報,2019年其在電影及衍生品業務營收達25.32億元,同比增長134.99%。而今年4月20日,這家老牌電影公司卻發布了2020劇集片單,宣布將陸續啟動包括《山河枕》《君生我已老》《她的小梨渦》等在內的14部IP的影視化,在其劇集片單海報上還印有「劇集光線,春暖花開」的宣傳語。對此,貓影文娛認為,該舉動意味著作為電影公司的光線傳媒正式開啟了電視劇的新篇章,也意味著在電影行業依然寒冬凜冽的情況下,光線傳媒選擇了擁抱「春暖花開」的電視劇行業。
光線傳媒發布2020劇集片單
實際上,除光線外,萬達、華誼、博納等多家頭部影視公司也都紛紛加大了自家的電視劇業務布局。博納與公安部合作的懸疑精品劇《掌中之物》即將上線芒果TV;華誼籌備並參與投資了多部電視劇及網劇,《古董局中局之掠寶清單》《宣判》兩大IP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古董局中局之鑑墨尋瓷》傳聞將於Q2季度播出。
頭部影視公司可以選擇通過加碼電視劇業務布局等方式完成自救,但中小型影視公司卻更為艱難。
「對我來說,(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等於換了種工作方式。」曾以攝影師的身份參與過2部獨立電影拍攝的黃灝在接受谷河傳媒採訪時如是說道。今年2月,放棄了攝影師這一職業的黃灝選擇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廣告製作公司。「疫情來臨之前,我就是有戲的時候拍戲,沒戲的時候拍廣告。成立廣告公司之後,從策劃、拍攝、到後期都得接觸,工作就變成了操心一整個項目。」
當問及疫情對影視公司拍攝活動的影響時,黃灝稱,疫情期間電影、電視劇和廣告的拍攝一律暫停,有的創意園區直接封閉,連公司都進不去,這一情況直到3月底、4月初才開始有所好轉。而上海的情況則會相對樂觀,因此很多公司會選擇3、4月份前往上海進行拍攝。除此之外,有的公司甚至選擇在2月末、3月初飛往泰國完成拍攝任務。「最嚴重的時期,廣告拍攝提報的演員就只有少數幾個甚至一個。」「(疫情)對很多小型影視公司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以我接觸最多的器材租賃來說,從去年到現在北京的器材租賃公司倒閉了好多家,我朋友圈裡很多從事這行的都轉行賣保險了。但是隨著劇組復工、影院營業,很多公司逐漸回到正軌,(情況)也在慢慢好轉。」對於未來,黃灝充滿了信心,「(疫情和寒冬)都會過去的,挑戰也意味著機會。只要做好自己、有好作品,即使在行業寒冬期也會被人看到,從而有更多的機會。」
影視公司還做起了直播帶貨。「一顆文化」是位於北京的一家創業影視公司,據谷河傳媒了解,受疫情的影響,一顆文化在湖北設立分公司,將目光聚焦公益助農,開展了直播電商的新業務。分公司在線上成立扶貧助農直播間,包含市長直播間、明星直播間以及個人紅人直播間,一場直播大約能夠帶動成交額1540萬元,觀看人數達到1170萬人。同時,分公司還在線下開展扶貧助農進社區活動,一場活動能夠幫助當地的貧困戶增收將近1萬元。該CEO易珂在接受谷河傳媒採訪時表示,「因為劇組是不允許開機的,所以沒法正常地拍攝。不過,也正是疫情給了一定的機遇,公司業務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分公司的直播電商一定程度彌補原有業務因疫情帶來的損失,從長遠來說,調整後的盈利情況會變得更好。」
像「一顆文化」這樣開展直播電商新業務的影視公司並不在少數。僅據拼多多統計,自2月10日起,截至4月20日,舉辦市長、縣長、區長直播帶貨活動近50場,售出滯銷農產品超過6億斤。
「影視公司轉型MCN業務沒那麼容易。」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周懿謹接受谷河傳媒採訪時表達了其擔憂。她指出,電商直播的門檻並不低,不僅要懂供應鏈,還要懂數據化運營,電商內容的製造需要有用戶意識,指向銷售轉化,「電商直播不是簡單的影視內容,我認為影視公司轉型MCN是無奈之舉。」
*圖片源自網絡
原標題:《跨界自救抗疫情,影視行業如何度「寒冬」?》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