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2021-01-08 照片下的歷史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學上的地位不用多說。

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而是添油加醋、狗尾續貂的山寨版,至於山寨的成分有多少,眾說紛紜,最多的說法是可能有近三分之一的篇目是山寨的。

當史官,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寫過去的事情還好,寫到當代的人和事,就比較討厭,不但文字會被404,說不定連小命也不保。

歷史上有不少史官「秉筆直書」冒死寫史的例子。(實際上,「秉筆直書」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史官的事跡。)

司馬遷寫《史記》,最容易引來禍事的就是當代皇帝的本紀,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遷在《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中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漢武帝大發雷霆,「投而削之」。

司馬遷意識到,漢武帝很可能會把這本書列為禁書,甚至直接毀掉,司馬遷也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為了不讓自己畢生的心血化為灰燼,他留了一個後招:在把成書上交朝廷的同時,把另一個完整版藏了起來。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可以肯定的是,上交版的內容要少於珍藏版,至少《太史公自序》裡不會有上面這句話。

「藏之名山」,是哪座名山呢?答案是——華山。

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官n代楊敞,楊敞的老家就在華山腳下的華陰。

早在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言,慘受宮刑的時候,司馬遷就讓老婆帶著兩個兒子離開了京城,還讓女兒司馬英把《史記》的初稿帶到夫家的老家保存起來。

後來事情的發展如司馬遷所料,上交給朝廷的《史記》沒了聲息,世上只剩下了收藏在華陰的《史記》還在默默關注著歲月流逝。

《漢書》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史記》是在司馬遷去世後,才稍微流傳開來的。

這其中,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據《漢書·楊敞傳》記載:「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楊惲是真正意義上《史記》的第一個忠實讀者,一讀就愛不釋手。

楊惲是個很有頭腦的人。

他很想把《史記》獻給朝廷,讓朝廷推廣傳播,讓更多的人可以讀到這本史學巨著,但他知道時機不到。

當時,正是霍光一手獨攬大權的時候,《史記》中關於霍去病的一些不良記載,比如不體恤士卒、為報私仇妄殺李廣的兒子等等,可能會給《史記》帶來又一次滅頂之災。

霍光是誰?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為了避免整本《史記》再一次遭受厄運,霍光掌權的時候,楊惲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把《史記》拿出來的。

一直到霍家倒臺,漢宣帝真正執掌朝政的時候,楊惲才上書漢宣帝,獻上這部偉大的史著。

《史記》就此重獲新生,廣為流傳了嗎?並沒有!

因為《史記》中寫了不少宮廷秘事,所以在漢朝,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仍然是「限制級」的書籍,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

不僅如此,統治者還對《史記》動了「大手術」,《後漢書·楊終傳》說,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原版的《史記》有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被刪成了只有十多萬字的「殘次品」,更讓人生氣的是,即使是這本「殘次品」,在東漢末年的兵荒馬亂中也失傳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是之前陸陸續續流傳出來的文章的「拼接版」,雖說同樣還是司馬遷所說的一百三十篇,但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明顯不是司馬遷的風格。

《漢書·司馬遷傳》說,「十篇缺,有錄無書」。

近代崔適認為《史記》中有29篇是後人所補或妄人所續,這29篇是:《文帝本紀》、《武帝本紀》、《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書(8篇)、《三王世家》、《張蒼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循吏列傳》、《汲鄭列傳》、《酷吏列傳》、《大宛列傳》、《佞幸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研究認為,山寨篇目有34篇之多。現代學者張大可經過詳細考釋,又把山寨篇目的數字提高到了38。

一共可只有130篇啊。

多少有一些受騙上當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結合大劇,大家會想到現在的鹹陽,河北的邯鄲,山東臨淄等地。還會聯想到鄭國渠以及臨潼的驪山、兵馬俑等等,甚至找到了中小學課本裡王翦、李斯等歷史人物的影子。的確,《大秦賦》的劇情編排有電視藝術成分,但基本上是圍繞史書,堪稱一部正史大劇。其創作始終離不開《戰國策》等史書,更離不開《史記》。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用這種方式學習歷史會有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我們以為歷史都是拿來背誦的,而為了應付考試背下的這些事實,絕大部分都會在考後迅速遺忘;第二,我們很難去思考究竟可以在歷史中學到什麼,尤其是與現實相關的智慧。司馬遷不是用這種方式看待歷史的。在讀《史記》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遷的「史識」。單純看數字,《史記》有一百三十篇,多達五十二萬餘字,是一部很龐大的書。
  • 千古絕唱,司馬遷為什麼創作《史記》?且看太史公自序怎麼說
    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句我們從小就習得的至理名言,至今讀來,仍然有一種生命的厚重感。司馬遷遭受酷刑卻依然忍受恥辱和痛苦,完成了這本歷史巨作——《史記》。
  • 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司馬遷(前145—?)司馬遷塑像他父親逝世三年後,司馬遷如願以償,當了太史令,這為他博覽石室金匱之書,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於是他便整百家之不齊,開始了《史記》的寫作。話劇《司馬遷》劇照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寫《史記》時的司馬遷是克制的,他並不輕易向人彈奏心曲,只是偶爾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憤懣,略微表露下心跡,例如在《伍子胥列傳》的結尾,他寫下這樣一句話:「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夫子自道。
  • 千古一書:司馬遷的《史記》背負了太多痛苦,但卻終成絕響
    前言現在的學生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都會學習司馬遷和史記,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是書上必學的課文,幾乎會成為該學期的重點。那麼現在的教材書上為什麼會這麼重視這個兩千年前的著書立說的人,這樣重視這本兩千年前寫就定稿的書呢?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武帝時,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
  • 《史記》記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司馬遷究竟是何時開始寫的呢?
    但由於它年代已久,又經過後人增刪,所以至今給我們留下很多疑點。如它記事迄於何年,就是其中之一。司馬遷究竟是何時開始寫的呢?兩千年來,學者們對此有多種不同的觀點,一直爭論不休。要而言之,大致有如下六種說法:一、「麟止」說司馬遷自己對於《史記》記事的迄年有過交代,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 史記百講—楊照
    >楊照:什麼叫貶天子 也就意味著 天子之所以會失者 因為天子忘記了 你不是依照你自己個人的身份在做這件事情  周公之後 有孔子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 我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是 孔子繼承周公一樣 他一想到任安 要抱持著這樣對他的誤解去死 然後永恆再也無法改變 他終於受不了 他終於留下來這封信 還好 他有這樣的抱負 還好 他這樣苟且委屈他自己活下來 我們今天才有這一百三十篇
  • 司馬遷受宮刑,寫《史記》,該被記住的只有這種大無畏精神麼?
    說道《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大家都普遍認為,司馬遷有著大無畏精神,受到了腐刑之後依舊在獄中花費全部精力寫《史記》。於是《史記》成為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同史,並且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司馬遷真的只有大無畏精神嗎?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缺失奚涓傳記
    點擊藍色字體關注《上海情愫》司馬遷《史記》中為何缺失奚涓傳記
  • 你真的讀過《史記》嗎?
    司馬遷不是用這種方式看待歷史的。在讀《史記》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遷的「史識」。單純看數字,《史記》有一百三十篇,多達五十二萬餘字,是一部很龐大的書。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史記》橫跨幾乎三千年的時間,把中國發生過的所有事情、曾經存在的人、累積下的經驗,只用這五十二萬餘字來記錄,可以說是極為精簡。司馬
  • 司馬遷祠:弘揚史記文化 探索文化、旅遊、生態高質量發展
    郭沫若在《題司馬遷墓》中這樣評價道司馬遷。作為中國偉大歷史家,司馬遷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夏陽太守殷濟為紀念司馬遷,於西晉永嘉4年修建司馬遷祠,坐落於韓城市南10公裡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
  • 可以說《史記》司馬遷,把我們好好地耍了一把,而且穩、準、狠!
    這是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關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南巡至湘山的過程全紀錄。大意就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為震懾天下,就來場聲勢浩大的帝國南巡。當隊伍行至湖南湘山的湘山祠時,始皇帝的車馬行轅正待過江,忽然狂風掀起巨浪阻斷了渡河。
  • 菜學速遞:班固一思考,司馬遷就要笑
    3.用屬周呂侯替換屬悼武王,不算錯,但無必要,無論是周呂侯還是屬悼武王,都是呂澤後來的稱號,不是當時的官銜。4. 用破龍且彭城,替換殺龍且彭城,為重大失誤。班固大概以為龍且死於韓信的所謂濰水之戰,但他不知道那只是個根本不可信的傳說,當時根本沒有實施這樣作戰的技術手段。丁復之功,是司馬遷從官方檔案中抄出來的,最為可靠。班固以自己對當時歷史的認知,徑改《史記》,殊為可笑。
  • 這樣讀《史記》,才能思接千載,走進司馬遷的精神世界
    我們傳統文化,還要為了「求道」,「吾將上下而求索。」培養知識分子的道德素養,進一步塑造道德人格,從而達到一定的境界。也就是所說的人格魅力。讀懂古代傳統歷史文化,進一步走進歷史的煙雨迷霧,逐步層層深入,探索出歷史的秘密小小徑,完成獨特的歷史體驗,而不是閱讀心靈雞湯是的文章,對於自己的素養和能力、眼界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獲得一種歷史感,現場感。
  •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縱論各家學派,不失為公平全面的...
    《史記·太史公自序》西漢·司馬遷 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正史」的代表作。《史記》記載了從炎黃帝、殷商周、春秋戰國、秦直至西漢·漢武帝劉徹之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編排。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任太史令,後任中書令,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等。《史記》最初就稱為《太史公》、《太史公記》或《太史記》。
  • 司馬遷為何會將吳太伯列為世家第一?這才是司馬遷的深層含義
    在《史記》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司馬遷在記錄歷史時不是雜亂無序、毫無章法,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記錄,比如司馬遷寫帝王本紀時是以王朝更替來作為記錄主線,寫除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時,司馬遷以列傳的方式來記錄,除了以上兩者之外對於因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的諸侯封國史跡,司馬遷以世家的方式來記錄。
  • 《史記》裡流傳多年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史記》裡流傳千古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在史學與文學兩個方面,司馬遷的《史記》都臻於完美的境界。《史記》中記載的很多故事和歷史事件被人們概括和提煉為成語,有些經典原文也常常被人們引用成成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沿用不衰。
  • 「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有感
    以前,也翻過這本書,但是古文版的,自己的古文基礎不是太好,覺得它晦澀難懂,因此讀讀也就沒有興趣了,把它丟在一邊,現在好了,由河南大學,古文學方面的專家,博士生導師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壇講解《史記》,所以有時間的話希望大家能夠關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