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讀過《史記》嗎?

2021-02-13 廣東共青團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寫微信公號的讀者朋友應該多讀讀司馬遷的《史記》,因為裡頭的故事、語言、人性,具有長久綿延的力量。沈從文 1952 年的一封家書中,如此反映《史記》的迷人之處:在四川農村裡參加土改工作隊的一個難眠之夜,他從垃圾堆中翻出了一本殘破不全的《史記》選本,在燈下讀了李廣、竇嬰、霍去病、衛青、司馬相如的傳記。「不知不覺間,竟仿佛如同回到二千年前社會氣氛中,和作者時代生活情況中,以及用筆情感中」。然後,沈從文感慨評斷:「《史記》列傳中寫人,著筆不多,二千年來還如一幅幅肖像畫,個性鮮明,神情逼真。重要處且常是三言兩語即交代清楚毫不黏滯,而得到準確生動效果,所謂大手筆是也。」《史記》好看,而古往今來很多《史記》選本,都依循一個簡單原則,就是考慮《史記》文章好看程度,將「不好看」的部分挑出來,只留「好看」的部分。那為什麼司馬遷要在《史記》裡放那麼多「不好看」的內容?為什麼很多讀者認定「好看」的內容,在《史記》中往往被放在很後面?為什麼依照司馬遷自己的編排方式,讀者必須先讀很多沒那麼好看的內容,挨著挨著才能挨到「好看」的篇章出現?.這一切,要先回到最初的問題:今天,為什麼還要讀《史記》?

我們今天要讀《史記》,首先會遇到兩個問題:為什麼讀?用什麼方式讀?和所有中國傳統經典一樣,《史記》是在與我們不一樣的環境及時代中產生的。經典最簡單的定義是「經過時間淘洗後存留下來的古書」,久遠之前的人們面對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和課題,將他們思索的內容寫成文字,然後一代一代傳留下來,成為經典。荊軻刺秦王 引自容庚《漢武梁祠畫像錄》影石印本較之同時代的書籍,傳統經典可以使我們離開有限的視野和熟悉的現實,感受不一樣的人類經驗。當然,能夠留下來的經典不僅在時間上古遠,還包含了一些經過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反覆檢驗的共同價值。這些可能是人類共同的遭遇或命運,也可能是不同世代累積下來的共同智慧。此外,今天我們讀《史記》,還可以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以及書寫歷史的方式。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下,從課本裡學到的往往是一堆固定的事實,往往讓人以為歷史就是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用這種方式學習歷史會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以為歷史都是拿來背誦的,而為了應付考試背下的這些事實,絕大部分都會在考後迅速遺忘;第二,我們很難去思考究竟可以在歷史中學到什麼,尤其是與現實相關的智慧。司馬遷不是用這種方式看待歷史的。在讀《史記》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遷的「史識」。單純看數字,《史記》有一百三十篇,多達五十二萬餘字,是一部很龐大的書。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史記》橫跨幾乎三千年的時間,把中國發生過的所有事情、曾經存在的人、累積下的經驗,只用這五十二萬餘字來記錄,可以說是極為精簡。司馬遷在處理三千年來所發生的事情時,他在用一種清楚的意識,一個衡量歷史輕重厚薄的標準,去判斷到底應該把什麼寫進來,把什麼排除在外。這樣的選擇標準用我們的觀念來說就叫「史識」。「史識」與「史觀」密不可分。當我們認為歷史就是一些固定的事實時,就沒有史觀存在的空間,即不管什麼樣的人來寫,歷史總是那堆東西,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來寫,都不會寫出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歷史如果真是如此,就沒有史學存在的必要,也不可能比較什麼歷史書是好的,什麼樣的歷史學家比較傑出。歷史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係,或者進一步說,是解釋「如何」及「為何」,這是與我們當下學習歷史的態度差異最大的地方。按司馬遷的態度,歷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在個人層次上,一個人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講話做事?作為一個群體,彼此行為之間的互動會產生什麼模式,他們為何如此?某些事情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又選擇何種手段?這些都在歷史裡,也是我們理解、研究史學時最重要的挑戰。當我們以這樣的視野和方式去整理豐富龐雜的史實,就會對人類行為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碰觸到普遍的人類經驗,真正做到以古鑑今,讓歷史對當下現實有所幫助。司馬遷在著作中清楚地展現了這種歷史態度。他用了幾個重要的觀念解釋《史記》的目的。首先是「究天人之際」。簡單來說,在解釋歷史上人的行為、判斷是非善惡時,必須區分這是不是意志可控的事情,有些東西人再怎麼樣努力也無法改變,比如說像命運般龐大的東西,或者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限制。要公平地評價一個人,從他的行為因果中得到智慧,就一定要區分「天」與「人」。司馬遷講的「天」指龐大的背景,是與個人努力無關的部分,而「人」就是一個人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作為,在最後如何承擔責任。司馬遷還告訴我們,要好好在歷史中學習,就要「通古今之變」,即在時間之流中,不僅要看單一事件的來源、發生、變化,還要把眼光拉高,看長時段裡的人在集體行為中如何運用權力,組構社會,進行交易。這類集體的行為,在更長的時間周期裡就必然有一種特別的模式,在司馬遷的語言裡,這個模式就叫作「通古今之變」。這個概念的重點在於「通」,即它不是個別事件的解釋,而是能夠歸納的、更明確的模式。我們掌握之後,不管是看待古人還是分析今人,都能夠有一種超越時間的眼光。能夠在歷史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就彰顯出司馬遷另一個巨大的野心,即「成一家之言」。這仍然與我們的歷史觀念不一樣,歷史怎麼會是每個人說來都一樣呢?對司馬遷來說,如果你說不出「一家之言」,提不出自己的獨特看法,比如周代怎麼瓦解、秦始皇如何統一六國、漢武帝如何改造漢朝,就根本不配做歷史學家。寫歷史就要寫到「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我們今天讀《史記》,就是學習如何解釋歷史,如何在其中區分出命運與人的意志,在歷史裡看到更加龐大或長遠的模式。這些與我們今天對歷史的觀念差距太大,必然會給予我們很多刺激。鴻門宴圖(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楚漢相爭,項羽率軍進駐鴻門,謀士範增計劃在劉邦前來赴宴時殺之。

不去繼承流傳下來的經驗

生活會變得危險而艱難

認識《史記》有若干種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它兩千多年來在中國史學和文學上的特殊地位。從史學角度來看,中國人的歷史意識在早期就已經很發達了。中國的歷史在周代發生重要轉折,直到 20 世紀我們才比較仔細地掌握了周之前的商代文化。從文獻或考古資料上看,商代的文化非常奇特,它背後有著一個神鬼交錯的世界。在商代人的意識中,現世活人所在的世界與死人或者靈魂所在的世界交錯。我們看不到、觸摸不到後者,但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包括靈媒或動物,跟它來往。那個世界就在生者身邊,與生者沒有截然的差異。所以我們會在商代文化裡看到很多溝通天地的精巧描繪。羽人蓮花燈 用來承接蓮花露,引自李學勤《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

不過,自從西邊的周人崛起後,這種文化就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公元前 12 世紀到公元前 11 世紀之間,周人剪商成功,建立了新的政權,同時帶來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新的政治制度叫作封建制度,新的文化就依附封建制度而成立。封建制度來自親族系統,換句話說,它的核心概念與精神最看重自然的親族關係,作為父親、兒子、叔伯、侄子外甥,你是什麼樣的身份,在一般的生活禮儀乃至政治權力上就做相應的行為。由此,我們認識的中國歷史與文化才真正浮現出來。

周人這種價值觀帶來了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即必須保留宗族系統的記錄,使第二代、第三代乃至更久之後的人們仍能清楚每個人與其他人的親族關係,這就要依賴記憶,而人的記憶沒有那麼可靠,自然必須依賴記錄了。

在中國上古的考古資料、金石資料裡面,青銅器的用法在商代到周代之間明顯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商人那種鬼神世界中,青銅器是人與非人世界的交流工具,所以鑄刻了以動物為主的各種紋飾。

我們可以想見,在儀式中,鼎或者其他青銅器裡焚煮東西的香氣、煙往上傳,商人相信這樣就可以與住在上面超越現實世界的祖先進行溝通。

周人從商人那裡繼承,甚至應該說「偷」來鑄造青銅器的方法,但是他們鑄造的青銅器的重點特徵改變了。商人青銅器表面華麗複雜的藝術性紋飾,或者說功能性的神鬼交會的紋飾慢慢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銘文,即把文字刻鑄在青銅器上。

為什麼要在青銅器上寫字呢?我們要看到青銅器銘文的固定形式。青銅器銘文和周人發展出的其他記錄方法,都是為了讓這種關係,以及圍繞這種關系所需要的經驗永久保留下來。

在此開始誕生中國非常強大的意識傳統,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在世界各種文明中,中國人的歷史意識最發達,歷史記錄最完整,這部分來自周人在建立封建制度過程中,功能性地保留了這些資料。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嘉祥縣出土 縱48釐米,橫112釐米,厚21釐米,凸面線刻。該石描繪了魯昭公與孔子同車適周,向老子問禮的歷史故事,現藏山東濟寧博物館漢碑室。但是這種意識在功能性作用之後發生了各種深化、變形,其中最重要的階段在春秋時代,這時出現了《左傳》。原來只是為了把人與人的關係、與禮儀有關的部分記錄下來,現在則進一步出現了特殊面向,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教訓。換句話說,從《左傳》開始,如果不學歷史,不去繼承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經驗,生活就會變得危險而艱難。不知道前人遇到了哪些事情,他們用什麼方式去面對,又如何解決,與懂得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人相比自然遠遠不如。從這裡開始,東周歷史的記錄進入王官學的系統裡,變成了貴族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這個脈絡看下來,到了漢朝,我們才能夠了解,司馬遷的《史記》是這種傳統的集大成者。李廣騎射圖壁畫磚(敦煌市博物館藏)

《史記》是一部通史,也就意味著是人類有意識、有經驗以來的總和。通史是時間的完整呈現,司馬遷要從開天闢地、人怎麼來、人的社會怎麼來、人的歷史怎麼來開始寫起。

通史不會有真正的終點,因為時間要繼續流下去,不過在現實上,司馬遷只能把歷史寫到自己那個時代。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是中國歷史意識的一次提升與突破。在這個時候,歷史取得了一種整體性,不再是一塊塊、一段段的。

一個人一輩子發生了什麼事,或者稍微長一點,一朝一帝或者從一個家族的建立到滅亡,這都是一段一段的歷史。我們有看待這些片段的眼光,但司馬遷用他的著作讓我們認識到,當我們把歷史當作一個整體時,所看到的歷史、從裡面學到的內容,以及因此認識到的世界與道理,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歷史有不同的意義,最淺顯的諸如昨天的事情教會我們今天怎麼面對現實,而深邃的哲學性意義則要把歷史作為總體來掌握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來說,司馬遷在中國歷史意識的深化上厥功至偉。

在《史記》之前與之後,如何看待歷史、歷史包括什麼、歷史可以給我們什麼,是徹底不同的。至少從這一角度,司馬遷不但寫了一本書,而且改變了中國文化,他的方式直接建立在中國文化最核心的一個面向,即如何看待歷史上。這個態度是由司馬遷建立的,此後無論誰進入中國文化、進入中國歷史,都無法遺忘。

來源:理想國imaginist(ID:lixiangguo2013),知名文化品牌。想像文化與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作者:楊照,出版書籍《史記的讀法》,本文配圖可在《史記的讀法》中找到。

相關焦點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史記》上篇文章交待過,經過了兩千年的考驗,是歷代文學家和史學家都學習和模仿的偉大作品。萬事開頭難,對於古代漢語零基礎的我來說,閱讀《史記》更是難上加難。平時閱讀普通書籍,大約一天多可以完成,但閱讀偉大作品估計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 我讀《史記》——打開文化的「函谷關」
    魏淳 中華書局19122007年,一檔「王立群讀《史記》」,讓《史記》成了我小學時代的讀物。然後看著我的眼睛問我:「讀過《史記》嗎?」我漸漸開始敢抬頭與他直視,同時,利索地答道:「讀過。」老師順勢問了我幾個《鴻門宴》人物的相關事跡,從張良的運籌帷幄到劉邦的知人善用,從範增的亞父遺恨到項羽的烏江自刎。老師聽罷點著頭若有所思地問:「知道大風歌嗎?」我心想:「到底是個教語文的!果然問到最後就像抽背誦一樣!還好讀過,而且剛好百家講壇半年前還播了。」
  • 曾國藩告誡家人要常讀這4本書,你都讀過嗎?
    公元1856年他在《諭紀澤》的信中告訴兒子:「餘生平好讀《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書……」公元1859年,曾國藩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餘於《四書》《五經》以外,最好《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好之十餘年,惜不能熟讀精考;又好《通鑑》、《文選》及姚惜抱所選《古文辭類纂》,餘所選《十八家詩鈔》四種……「綜上所述,曾國藩一輩子最愛讀這4本書:《史記》、《漢書》、《莊子》、
  • 梁文道 | 你讀過紅樓夢嗎?
    梁文道你讀過《紅樓夢》嗎
  • 歷史上真的存在巨人嗎?看《山海經》、《史記》、《漢書》怎麼說
    談秦說漢(251)歷史上真的存在巨人嗎?看《山海經》、《史記》、《漢書》怎麼說關於巨人的傳說很多,也有被記錄於《山海經》、《史記》、《漢書》等正史當中。理論上應該相信歷史上是有巨人存在的。但也有一個疑問,早在五帝時期,也就是距今約四千年以前,造船業就有這麼發達,能在大海上顛簸嗎?所以也有一個可能,所謂的大人國,應該是近海裡面的小島嶼,會是哪一個呢?《山海經》是先秦時期的古籍,年代久遠,記載了包含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內容,對現代人了解古代有一定的參考性。但裡面很多內容以今天的科學觀無法解釋,真實性存疑。
  • 讀《史記》,對比觀看《大秦賦》:真的是這樣的嗎?
    平安是福,所謂的「福」終不過以「平」和「安」為前提,但自古至今,我們又是否真的懂「平安」? (一)翻開《史記》尋找答案 近期偶有閒暇,斷斷續續看電視劇《大秦賦》,許多地方讓人直皺眉頭——是這樣嗎?
  • 《史記》書中的一句話,說透多少「炫富人」的心態!
    《史記》真是百讀不厭,每日中午「以此佐餐」,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感覺真好,書中的一句話,說透多少「炫富人」的心態!《史記》在我國史書當中的地位,就跟《論語》在我國儒家文化的地位一樣,如果沒讀過《史記》,根本不算真正了解過中國歷史,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全書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而且《史記》不僅僅是一部歷史書,更是一部才華橫溢的文學作品,甚至還是一部能教人智慧的啟迪之書!
  • 史記百講—楊照
    豆瓣的網友你好,我是楊照邀請你和我一起走進史記的世界。 以人為中心的意義 以人為中心 另外一件事情 你不只是在史記裡面 你要讀到司馬遷寫的這些人 你還要知道 之所以能夠讓這些人在兩千年之後還能夠被我們認識 因為有司馬遷這個人 在史記的背後 也有司馬遷這個活生生的人 所以要讀史記要了解史記 我們的開始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我們要去認識司馬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認知理解了司馬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接著我們才能戴換上司馬遷的眼光 去看歷史去看歷史裡面的所有的不同的這些人物
  • 開學季好書推薦:楊照《史記的讀法》,在讀史中增長知識與智慧
    我沒有完整的讀過《史記》,只在上學的時候,有限的學過其中幾篇,還是節選。比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扁鵲見蔡桓公…可當時不管是老師的講解還是自己的理解,真的是非常淺顯,完全沒有領悟到文章深處別有洞天的指引和智慧。到現在再讀這本《史記的讀法》,猶如打開新世界大門。
  • 小時候,你讀過《聲律啟蒙》嗎?
    ◎ 讓國: [史記]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下卷●●●以上就是美美的《聲律啟蒙》,小時候沒來得及讀的盆友,現在來一本,每天早上讀一讀,神清氣爽一整天喲~如果你點擊「閱讀原文」來未讀小店購買《聲律啟蒙》,還有整點(如22:00,23:00.)神秘禮包等著你:
  • 《史記》裡全是智慧,讀懂受益一生!
    作為一部綿延3千多年的「歷史畫卷」,《史記》可以啟迪智慧,培養歷史大局觀:秦的崛起與始皇帝擅於用人分不開,正如《天下無賊》裡那句有名的臺詞: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漢要佔領市場就得搞股份制,皇室獨佔市場後就打擊小股東,最後員工一致表示不要股份了……也許你沒有條件週遊世界,《史記》正好為你彌補了因足不出戶而欠缺的廣闊視野!
  • 讀過很多書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可能是你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如今,我們都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也開始讀各種書,但很多人都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很多書,但是讀過就忘了,對自己的人生好像也沒有什麼幫助。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這些大家們都是騙人的嗎?當然不是,出現這個問題,是你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 《少年讀史記·漢帝國風雲錄》讀書筆記
    少年讀史記 · 漢帝國風雲錄兒童 · 歷史[臺灣] 張嘉驊 編
  • 好書推薦,《人間失格》你讀過了嗎?
    「若不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可是抱歉啊,他自人山人海中來,這猛烈的歡喜,我避無可避,我甘之如飴」「僅一夜之間,我的心判若兩人,她自人山人海中而來,原來只為給我一場空歡喜,你來時攜風帶雨,你走時亂了四季,我久病難醫」讀完這本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於1934年出版《史記會注考證》一書,日本學界視為奇寶,國際漢學界給予高度評價。於是有「《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在日本」一說。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未必成立。特別是近數十年來,中國學術大踏步前進,在《史記》研究方面的水平早非昔日可比,對於上說,國人更不必放在心上。然而,瀧川資言在《史記》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史記會注考證》作為近代以來《史記》研究裡程碑之作的地位,也都是不可抹殺的。
  • 願有後生,值得你託付 | 閱讀《史記》
    無論司馬遷被判處死刑還是宮刑,若無《史記》要完成,其當會受死或是自決。如其《報書》所言:『太上不辱先』,又言「僕以口語遇遭此禍……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為不辱先人,受百世之垢,司馬遷本可選擇一死,其亦明白「且夫臧獲婢妾,由能引決,況僕之不得已乎?」僕奴婢妾都能選擇自殺,我司馬遷不可以嗎?
  • 《史記》與父子相知|閱讀《史記》
    (《廿二史札記》)實則《史記》的開創還不止於此,自司馬談、遷相繼纂修《史記》之後,父子續力修史也成為我國史學尤其是正史修撰的一大傳統。班彪班固班昭《漢書》、姚察姚思廉《梁書》《陳書》、李德林李百藥《北齊書》、李大師李延壽《南史》《北史》皆為父子續力所修,以數量論,幾佔二十四史的三成。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自當學生以來,我先是聽過負荊請罪、圯上納履、胯下之辱、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等情節生動的故事;後來,又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史記》選本中的白話文本;再後來,潛心看了一些《史記》文言文原著和《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更是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 《史記》開篇一大謎題:堯活了100多歲,禪讓制真那麼簡單嗎?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代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史學界,《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 10.妺喜:滅夏間諜命運可悲 孩子愛聽的史記故事,小柚子講史記
    可是妺喜不是夏桀最寵愛的妃子嗎?為了討她歡心,夏桀還專門讓人送來許多絲綢和玉器,每天又撕又摔,不都為了討妺喜開心嗎?妺喜怎麼會和伊尹聯手對付夏桀呢?本來當初就是夏桀攻打有施氏,而有施氏打不過夏軍,才把自己最美的女孩妺喜,當作禮物獻給了夏桀。妺喜對夏桀也是有國讎家恨的。所以妺喜做的所有的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