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百講—楊照

2021-01-19 流浪的海

第一集

(流浪的海洋碼字於春雨中)

看理想 看見另一種可能

大家好,我是梁文道,大家好,我是許知遠,大家好,我是白巖松。

今天在這裡我跟大家鄭重推薦楊照的《史記》百講

楊照兄的博學總令我驚嘆,非常期待他眼中的司馬遷與《史記》

在面對浩瀚的經典過程中楊照是個多好的導遊啊,這一次可以透過他講史記走進他的世界,我覺得也許最後的收穫不僅僅是重新走進《史記》,而是認識了楊照。

 

楊照: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豆瓣的網友你好,我是楊照邀請你和我一起走進史記的世界。今天的歷史教育跟大家對歷史的看法最大最大的問題我們以為歷史就是what 發生了什麼事 不對 如果這樣的話 司馬遷不需要去寫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 他是要告訴你 how and why 他如何發生跟為什麼會這樣發生 我覺得一個年輕人 他要知道世界有多大 所以 我們可以離開我們既有的這個比較有限制的  當下顯示的這個環境 而看到人類行為以及人類動機 還有人類面對各種不同的環境問題時種種的可能性。

 

楊照在我看來 是最優秀的經典擺渡人之一 無論是哪一部 華夏人的經典巨著 他都能娓娓道來 講的是深入淺出 這一次 他跟大家使出真功夫 打算做一百講的史記 史記值得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嗎  當然 在我看來 這不只是中國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史學著作之一 如果沒有讀過史記 那我們做中國人 這個資格就很可疑了

楊照:什麼叫貶天子 也就意味著 天子之所以會失者 因為天子忘記了 你不是依照你自己個人的身份在做這件事情  周公之後 有孔子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 我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是 孔子繼承周公一樣 他一想到任安 要抱持著這樣對他的誤解去死 然後永恆再也無法改變 他終於受不了 他終於留下來這封信 還好 他有這樣的抱負 還好 他這樣苟且委屈他自己活下來 我們今天才有這一百三十篇 龐大豐富的史記 作為我們共同的智慧跟我們思考的來源  

 

 

第二集

(流浪的海洋碼字於春雨中)

看理想 看見另一種可能

楊照:大家好 我是楊照 來跟大家說說史記 史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在我們這樣的一個時代 為什麼要讀史記 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讀史記 講到史記 當然我自己很清楚的回想到我自己跟這本書的之間的淵源 念高中在高中的課本上必然有史記的選文 不過當時那麼片段的閱讀當中 其實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到1981年考到了臺大的歷史系 開始學歷史 很快的就在學校裡面從學長的口中得知了我們系裡面有一門非常重要非常特別的課 那是阮自深老師所上的史記的課程 這個課程之所以重要 之所以特別 那就是 在當時的臺大歷史系絕大部分其他的歷史課程都是按照西方學術的這種規範來教的 也就是說 他教的是通史 斷代史 專業史  可是阮自深老師卻堅持他要開的是 關於一本書的課程 這個課程從頭到尾 就只讀這本書 當然事實上一年的時間也不可能讀完這本書 我在大學四年的時間 如果我願意 我到現在都記得 那是禮拜二早上的課 我可以四年都持續的去上史記的課程 因為阮老師他要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史記是一本多麼龐大的重要的著作 他每年選不一樣的篇章 一點一點的告訴我們 讓我們認知跟理解 不止認知和理解史記這些篇章在講什麼 這裡面記錄的歷史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 阮老師他堅持相信而且還要彰顯告訴我們 這個史記背後有著整本書的另外一個更龐大的關懷 它傳遞了一種對於歷史的信念 對於我們今天如何思考歷史 乃至於我們今天我們要如何自己去編寫歷史 都有很高的啟發

我記得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 開始去上阮老師的史記課 到現在為止 那個史記課 給我的一些提醒  雖然經過了三十年 並沒有遺忘 甚至可以這樣講 說當時阮老師在那個課堂上的一些提醒 也就變成了今天我來跟大家說史記 認知理解史記 一些最基本的原則

第一個最重要的原則 史記他彰顯了中國歷史的一個根本的精神 中國歷史的精神那就是以人為中心 而且它以人為中心意味著它不是一種抽象的人 這不是上帝所造的人這也不是傳統所遺留下來叫做一般人的概念 他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 什麼叫以人為中心 也就意味著 如果我們要認知歷史 我們要在歷史上面能夠有所體會能夠有所幫助我們首先必須要知道 歷史上活過的每一個人 如果他值得被歷史記錄下來 他必然是一個個人 什麼叫做個人 個人就是活生生的人 他活在一個非常特定的時間跟空間當中 他面對一個非常具體的環境 更重要的是 在那樣一個具體的環境當中 雖然存活過幾千幾萬幾十萬 不一樣的人 可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面對的這樣的環境 面對這樣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問題 他提出了他自己不一樣的思考 或者他進行了不一樣的行為和活動 如果 沒有這個特殊性 這個人他就不值得被記錄在歷史裡面 我們就不可能 我們也就不應該用這種方法能夠去認識他 而史記從這個角度上面來看 他的一個重要的價值那就是我們必須在兩千多年之後仍然佩服司馬遷的眼光 在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 他寫的是一部通史 換句話說 從開天闢地到這個時候是漢武帝的時候 司馬遷他自己的這個時代 我們可以說 在中國那樣的一個區域 那樣的一個環境當中 曾經有幾千萬幾億人活過了 就算是這幾千萬幾億的人 絕大部分沒有留下記錄 能夠留下記錄的人也非常非常的多 司馬遷他的眼光在哪裡  司馬遷的眼光是 他是 一個 他絕對不含糊  當他決定說我在史記裡面 要寫到誰 同時也就意味著 有些誰 不會被我放到這個歷史裡面來 誰進來誰不進來 這不是偶然的 這背後有一個原則 有一個標準 司馬遷他的原則他的標準 一直到今天 都讓我們感佩 或者說讓我們不得不服氣 所以當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 一個認知的方法就是 司馬遷認為 什麼樣的人 經過時間的淘汰 經過了時間的考驗 仍然值得我們認識 還有 司馬遷他用他的筆法 他用他看人的方式 他認為 我如果要彰顯這樣的一個人 他有幾十年的壽命 這個人對我來說在歷史上夠重要 可是我怎樣彰顯跟表達讓大家可以感受 讓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重要性呢 司馬遷給我們的 就是這樣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一個一個活生生

首先是他們對應對照與那些被放在歷史在外被遺忘掉的了的群眾 絕大部分的人 他們都有明確的而且我們可以掌握可以體會的特殊性 另外這些人在司馬遷的筆下 我們就可以了解 他們對於自己所生屬的時代 對於自己的生命的經歷 他們絕對不是渾渾噩噩的 如果渾渾噩噩他們就沒有資格進入到司馬遷的歷史記錄裡面來 他們要麼對自己有不一樣的認知 要麼對時代有不一樣的作為 要麼對於一個人跟他自己的時代中間的關係產生了開拓出了不一樣的可能性 這是阮老師在講史記的時候讓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以人為中心的意義 以人為中心 另外一件事情 你不只是在史記裡面 你要讀到司馬遷寫的這些人 你還要知道 之所以能夠讓這些人在兩千年之後還能夠被我們認識 因為有司馬遷這個人 在史記的背後 也有司馬遷這個活生生的人 所以要讀史記要了解史記 我們的開始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我們要去認識司馬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認知理解了司馬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接著我們才能戴換上司馬遷的眼光 去看歷史去看歷史裡面的所有的不同的這些人物 而在認識司馬遷的時候 也就從這裡開端 這是另外一個 到今天我們在這裡談 什麼是歷史 什麼是中國歷史 我們不能不思考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

   我們怎麼認知 認識司馬遷 這樣的一個人 尤其他活著的那個時代 他們對於 人為什麼而活著 比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的人 這個社會 一般人所認知的要認真嚴肅多了 那個世代的人 他們認為 人活著 一定有很多 比我們單純只是活下去 今天活了確保明天還活著 更重要的一些東西 從左傳開始 其實我們就看到中國 有這種非常特別的 在東周時候特別的精神 這個精神是很多人他們都是自我選擇決定自己的生命 要在什麼上什麼時候 生命 終結的  但他們自殺 不是一種懦弱的行為 不是一種逃避 而是因為 在他們的眼光當中 他們的選擇當中 他們認為活著 單純只是活著 沒有那麼重要 如果你知道了有一些什麼原則 必須要堅持 你願意付出你的生命作為代價 這樣的一些東西 我們今天已經遺忘 不在我們的生命裡面 司馬遷沉積了這樣一種精神 所以在他的身上 歷史是那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換句話說 為了把這本史書寫下去 為了記成他自己所繼承的這個史學的傳統 他是可以去死的 他可以忍耐比死更可怕的災難 更痛苦 他看待歷史的方法 那是人生的使命 而且他看待歷史的那個角度 是要承擔這樣一種責任 這種責任 不是為了錢 不是為了名 不會是為了利 而是為了一個抽象的理想

  所以從這種角度上來看的話 我們知道 要認識司馬遷 我們必須要從一開頭的時候 我們就要有能力去想像 他跟我們不是一樣的人 更進一步 司馬遷在他史記的筆下 寫了很多的很多的人 比如說 伯夷列傳 剛剛開始的時候 他寫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為什麼要餓死首陽山 這也是我們 在我們今天的一般思屬對於人的 生命當中人生選擇 不可思議 不可想像的東西 所以 從司馬遷到司馬遷筆下 像是 伯夷叔齊 李廣 李陵 所有的這些人 他一種彰顯著或他一直刺激著問我們 我們真的認識人是什麼 我們真的有能力 去看待人嗎 如果說中國的傳統歷史是以人為中心 所以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  我們可以認識人 我們認識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很不幸的是 後來 後世我們在看待中國歷史的時候 經常抱持著跟司馬遷或者讀史記剛剛好相反的一種態度 我們老以為 既然這些是中國人 所以中國人跟我們就是同樣的人 不是的 中國的歷史如此的漫長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中過程當中 曾經有這麼多不一樣的人 他們活過 他們今天還值得我們認識 正因為他們跟我們不一樣 所以這裡 就牽扯到 如果我們要看歷史 我們大體來說 可以有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眼光 一種眼光是 我們用一種求同的眼光看歷史 我們老是在看 歷史裡面跟現實跟當下一樣的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經常用的修辭或者我們經常用的表達的說法就是 你看 中國人從來都是這樣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是這樣 在兩千年前中國文化就如何如何 所以我們覺得用這種方法 今天我們發生的事情在兩千年前或者在歷來的中國早就可以找到例證 表示這一切都是一樣的 可是我常常要問 我們幹嘛一直在歷史裡尋找東西  當我們說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是這樣 這種話的意義的到底在哪裡 他完全跟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現實沒有任何的刺激 不會產生任何的作用 我們不過就讓自己更加理所當然依照現實作為一個現實現在的人而活著 如果這樣我們學歷史到底為了什麼

   歷史的另外一種眼光 也就是我說 當時阮老師  告訴我 司馬遷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我們如何認識司馬遷 如何認識司馬遷筆下所出現的這些人 那個精神 那個原則 是剛好相反的 如果 我們用一種求異的眼光 我們都會看到 原來他們有不一樣的精神 不一樣的原則 不一樣活著的選擇跟活下去的方式 如果我們用這種求異的眼光一看 我們就會發現說 你不需要用所有的這些不同的範疇來規定自己或者就以為自己只能 只能夠 做什麼樣的人 做什麼樣的決定 人的多樣性 人的可能 這個時候 在我們的眼前 展開了用這樣的方法讀歷史 我們可以擴大我們的眼光 倒回來 我們可以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我們真的了解我們自己嗎 真的了解自己在面對不一樣的現實的情況底下 我到底有哪一種選擇嗎 看這些歷史人物你就會慢慢的了解 正是因為他們不是活在我們當下的情境底下 他們能夠做的選擇 在很多時候 可以給我們震撼跟啟發

為什麼要讀史記 為什麼要讀中國的歷史 有一部分就在認知 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有那麼多的多樣性 他一直在不斷的流蕩著 同時我們就會清楚了解過去我們了解中國歷史的那種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固定我們限制了這個中國歷史原來可以提供我們的龐大多樣視野 這背後明明有一個這麼樣多元人的 而且是具體的人的選擇 如果換一種方法不要用一般學校裡教我們的固定方式 只是去記 只是去背 什麼樣的人 在什麼樣的時間 做了什麼樣的事情 第一個 我們用我們的想像力 用我們的體會 一個一個個別 單一的個人 我們去想像他 我們去認知他 這樣再下來 第二個 我們看待看歷史的時候 我們去追求 不是歷史發生了什麼事 而是在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 這兩種知識的態度 如果我們用來看史記 你就會發現 在那個史記裡面浮現出來 一個一個就像是走在你的身邊 一直不斷的在提醒你刺激你 不一樣的人還有 用這種方法 我們對人有更深刻的認知跟理解  我們認知了人的行為 我們認知了人的動機 我們認知了人的心理 於是 我就會越來越了解 在人的彼此互動當中 什麼樣的事情 會刺激什麼樣的反應 更進一步什麼樣的行為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如此 所有的這些歷史的知識 它就活過來 他們跟我們說話 他們好像進入到我們的生命裡面 我們的生命 因為有了歷史 因為有了史記 因為有了司馬遷所記錄的這些個人而變得更加的豐富 更加的有意義 這是我看待史記的方式 我也希望在未來談史記的時候 用這種方法 讓大家可以因此更親近 兩千多年前的這些記錄 還有讓所有的這些人 擴張你對這個世界跟人的認知跟理解  這是我幾十年來 我所受到的訓練 我希望藉由這種方式可以跟大家分享

今天先和大家說到這裡 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楊照:《史記》中的鴻門宴|文化雲客廳
    在《史記》之中,鴻門宴的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在距離這段歷史兩千多年之後,我們重新去回味鴻門宴的細節,又將會帶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哪些啟示呢?3月21日15:00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楊照將會在視頻直播間為大家講述那段歷久彌新的傳奇故事……為什麼說鴻門宴是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案?鴻門宴的座次安排,就暗示了範增的謀殺計劃會失敗?樊噲的闖入,阻止了這場謀殺嗎?
  • 開學季好書推薦:楊照《史記的讀法》,在讀史中增長知識與智慧
    推薦一本與歷史有關的讀物,楊照老師的《史記的讀法》,8個字總結:收穫巨大、一飽眼福。《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史記》一共130篇,52萬餘字,雖然不算超大部頭,但很多人也是一聽名字便望而卻步,覺得其晦澀難懂。
  • 楊照:《史記》變成了半本故事書,人們忽略了它的另外半本 | 專訪
    界面文化:關於《史記》的閱讀,你曾提到自己在臺灣大學歷史系上阮芝生的課受到了很深的影響,能否談一談?楊照:我們從初中起就會接觸到《史記》的選文,一開始是《張釋之馮唐列傳》,到了高中選得就很多了。高中的時候,我認為一本有價值的書應該從頭讀到尾,所以第一次動念想要完整地閱讀《史記》。
  • 「專訪」楊照:《史記》變成了半本故事書,人們忽略了它的另外半本
    楊照2017年在「看理想」平臺製作了一套120集的音頻節目《史記百講》,整理了他對《史記》的研究和探索。近日,以音頻節目為基礎的《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一書也出版了。在楊照看來,司馬遷從來沒有要寫一本光是「好看」的書,他有著更加廣闊深刻的動機和目的。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內容簡介本書是看理想的節目《古今:楊照史記百講》精編而成。作者打亂《史記》原來的篇章次序,以「歷史式讀法」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解釋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學式讀法」去接近司馬遷的視角、態度與理念,把經典帶入今天。
  • 在快手雲遊「鴻門宴」,楊照做客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雲客廳」
    3月21日,在快手聯合新京報書評周刊(ID:1767893264)推出的「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第二期直播節目中,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楊照為大家講述了「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案——《史記》中的鴻門宴」,楊照以趣味性的語言風格、專業性的角度為眾多快手老鐵詳細解讀了《史記》中關於鴻門宴的歷史真相及司馬遷高超的文學造詣。
  • 專訪丨楊照:歷史普及等同於講故事,這低估了大眾的智慧
    採寫 | 徐悅東《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其影響力和開創性是巨大的。不過,作家楊照卻認為,在班固之後,正史的寫作者並沒有真正傳承下《史記》的寫作構架及其背後的史觀和精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正史寫作又丟失了《史記》中的哪些傳統?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中,「成一家之言」為何會最被後來的正史寫作者忽視?
  • 楊超越舊照是什麼樣子?楊超越禮儀小姐舊照是怎麼回事
    楊超越,中國知名的藝人,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憑藉著超高的顏值受到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喜歡,近日,網上曝光了一組楊超越當禮儀小姐時候的舊照,隨後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楊超越舊照是什麼樣子近日,一組楊超越的年輕舊照被網友曝光。
  • 楊照:用柔情給女兒寫「情書」
    本報記者 師文靜 整理  楊照是臺灣民主轉型的參與者、見證者、反思者,也被認為是最會講故事的評論人。去年的《故事照亮未來》一書中,楊照用100個故事做引子,從千頭萬緒的故事和現實中提取出100個關鍵概念,為我們講述臺灣民主化轉型過程中的種種經驗和彎路,在各大媒體的年終評審上,此書多次上榜。日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楊照的另一本書《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該書則是感性楊照的縮影。學者楊照為何要寫這本柔情的書?在書中他與女兒進行了怎樣的心靈交流?本次採訪應該能釋疑解惑。
  • 專訪︱楊照:經典可以「熱」,但別「熱」錯了
    楊照,作家、文學評論家。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師從杜維明教授。最近十幾年來致力於經典作品與歷史文化的大眾傳播,近日出版《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11月),由「看理想」音頻節目《古今:楊照史記百講》精編而成。
  • 播州楊端歷史世系
    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學上的地位不用多說。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而是添油加醋、狗尾續貂的山寨版,至於山寨的成分有多少,眾說紛紜,最多的說法是可能有近三分之一的篇目是山寨的。當史官,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
  • 你真的讀過《史記》嗎?
    沈從文 1952 年的一封家書中,如此反映《史記》的迷人之處:在四川農村裡參加土改工作隊的一個難眠之夜,他從垃圾堆中翻出了一本殘破不全的《史記》選本,在燈下讀了李廣、竇嬰、霍去病、衛青、司馬相如的傳記。「不知不覺間,竟仿佛如同回到二千年前社會氣氛中,和作者時代生活情況中,以及用筆情感中」。
  • 楊照「寫給女兒的情書」充滿愛
    楊照被認為是最會講故事的評論人。他的新書《我想遇見你的人生》卻不是他對公共事件的探討和參與,而純屬「私情」。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給女兒愛的書寫」,72篇文字,每一篇都有他「如何做父親」的思考和感悟,深情而富有哲理。如開篇第一章《為生命做好準備》中,楊照寫道:「人的生命有什麼沒什麼,往往不是取決於我們去了哪裡、看了什麼,而在於去到看到時,我們的內在感官與記憶有多少準備。
  • 楊照,一個臺灣少年的成長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李明駿,但你可能更熟悉他的筆名——楊照,他擁有作家、歷史學者、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的多重身份
  • 楊照出書與女兒深談
    晨報訊(記者 劉婷)臺灣著名作家楊照近日來京推出新書《我想遇見你的人生》,這是一本深情寫給女兒的書。臺灣地區的家庭教養圖書出版由來已久,如李偉文的《教養可以這麼浪漫》、《教養,無所不在》等。雖然楊照對《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被定位為「教養書」加以否認,但諸如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送給孩子的字》等都被劃歸教養書的大範圍。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於1934年出版《史記會注考證》一書,日本學界視為奇寶,國際漢學界給予高度評價。於是有「《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在日本」一說。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未必成立。特別是近數十年來,中國學術大踏步前進,在《史記》研究方面的水平早非昔日可比,對於上說,國人更不必放在心上。然而,瀧川資言在《史記》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史記會注考證》作為近代以來《史記》研究裡程碑之作的地位,也都是不可抹殺的。
  • 《史記》與父子相知|閱讀《史記》
    (《廿二史札記》)實則《史記》的開創還不止於此,自司馬談、遷相繼纂修《史記》之後,父子續力修史也成為我國史學尤其是正史修撰的一大傳統。班彪班固班昭《漢書》、姚察姚思廉《梁書》《陳書》、李德林李百藥《北齊書》、李大師李延壽《南史》《北史》皆為父子續力所修,以數量論,幾佔二十四史的三成。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史記》的字詞皆美,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字詞鑄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一,單字之精妙。《史記》用字,精妙之處不可勝數,僅以三處描寫皇后的文字即可見一斑。《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 楊照:發現和培養「中間讀者」
    燕舞楊照高產。楊照的外祖父許錫謙系「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白先勇就此訪談過楊照),楊照本人1963年出生於花蓮縣一個熟悉日語的外省人家庭,幼年在臺北有著日本街區風格的「晴光市場」裡長大。20餘年來,臺灣學術界少了一位楊照博士和楊照教授,但多了一位以現代經典細讀和古代經典選讀見長且碩果纍纍的作家、文學評論家、政論家楊照。如果不是因為鋼琴家女兒姓李,可能很多讀者會忘了楊照本名「李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