摻入意識形態色彩的飯圈鬥爭

2021-02-13 草芳甸

自從上次《關於鬥爭的思考3.7》寫完以後,檢察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轉發)之後,我還頗為得意,認為其印證了我在文中得出的「絕對裁判方」的絕殺結束戰鬥的觀點。事實上實際永遠比理論來的狗血的多。某男星的粉絲的狂熱沒有絲毫減少(這一部分印證了我所提到的鬥爭的無效性)另一方面資本顯然沒有拋棄這位人物——該出數字專輯出數字專輯,甚至賣的還挺好!

今天光明日報發文《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深入的分析了飯圈文化的產生土壤,以及現在某些飯圈粉絲「困獸猶鬥」的心理。裡面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自我身份建構的需求和多方面推動的飯圈濫化使飯圈不斷幹涉或吞併其他意識形態,演變為一個兇悍的且組織性極強的機器。至於其未來可能的走向,和在更大的領域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都不可被小覷。徵討和擴張,這幾乎是飯圈自誕生就已註定的軌跡。」我姑且解讀為,飯圈的鬥爭發展歷程和飯圈群體已經很大程度上摻雜了意識形態鬥爭的成分。這已經不是一個當初提到的通過爭取到群眾判斷裁判勝負的簡單「一波推」的這種鬥爭。

所以要仔細地談一個摻雜了意識形態鬥爭性質的這種鬥爭,我們要明確和細化更多的概念。

首先,我們要明確敵人的樣態。

敵人現在具有明顯的一種接近於宗教狂熱或者意識形態狂熱的傾向。具體行徑我不須贅述。最重要的是,在長時間線過程中,敵人在暗我們在明,敵人初生就帶有高度組織度和團結度,在第一輪打擊的兇猛力度不如以前,而總不可能指望每一次我們都能進行類似於227大團結那樣的組織和進行針對性的鬥爭。

而且,如果我們要達到嚴格意義上的勝利——使他們徹底銷聲匿跡,已經不太可能。歸根結底,還是有相當的手段,即使是少數人也可以製造大規模的噪音。儘管我們可以樂觀的認為,大部分粉絲還是相當客觀,仍然會進行著理性消費。而且我也不會相信,叫囂著買百千張的真的買了的到底有多少。類比於公主連結曾經出現的「我這充的三萬是包含感情在內」的事件(那個公主連結開服以後的種種事情挺有意思,以後再講),我可以合理的懷疑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狂熱粉在內,是不是自己買了一點就接著很高的要求別人的裝x人。吹噓的可能性不少,這可以側面烘託出當初攻擊行為的構建過程,一步一步堆疊成一個非常惡毒非常準確的打擊。

不過歸根結底,敵人內部我認為還是一個看起來緊實際上非常鬆散的。緊指的是口徑一致,光明日報的文章也表明了,飯圈狂熱粉絲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崇拜xz本人,而只是圍繞他創造了一個自己,把一部分自己投射到了他身上。換言之,狂熱粉更多只是在維護自己而已。

針對這個特點,如果沒有外部幹涉(絕對裁判方或者資本的大動作),我認為鬥爭可能會進入以下階段。

首先的階段已經過去,就是飯圈表現了其恐怖的實力,成功引起了各界對其的反思。我們從官媒的態度可見一斑。一開始我們試圖對這股力量加以領導,甚至我們是有加以鼓勵的成分,比如阿忠和紅旗漫,明顯有其中的色彩。但是最近,司法《檢察日報》,政界《解放日報》,知識界《光明日報》,不用提反邪教和紫光閣通通出動開始反思,說明我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是長時間保持這種冷不丁冒出來的我們戰略防禦的階段。這一個階段雖然表面下我們只能被動的看著跳梁小丑在自在的狂笑,但是我們要注意:飯圈的路人緣已經敗得差不多了,就算是加入飯圈我覺得也不能加入xz方吧。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高強度的割韭菜行為只會導致內部鬥爭,內部肯定會因為誰的失誤而逼退一個又一個人,雖然過程十分漫長,但這確實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我們大規模的反思和收拾爛攤子的過程。我國政府歷來對經濟行為容忍度都很大,飯圈的商業活動我國也給予了相當的默許。現在它已經表現出了誰都可以刺的一個惡化的標誌:就是一頭豪豬,誰動它它刺誰。這股力量已經表現出了很可怕的排外性,在摻雜意識形態色彩以後,最高側一定會進行制裁和規範化。另一股力量是家長側。相當一部分飯圈群體還是可以被家長制裁的。喜羊羊都能有人去訛詐,家長勢力也是一股很有力很有粘滯力的勢力:歸根結底,必須維護孩子們的利益。也許這個群體會表現出一定的排外性,但是經濟活動的增強會增強他們和我們的聯合。另外就是路人緣基本能夠保證輿論風向。

 

等待多行不義必自斃實在是一個過於長的過程。甚至我有理由懷疑這哥們被網絡換下來一茬都能佔敵人崩潰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爭取另外的努力。

那就是資本。我一直沒有想通的是,連人民日報都下場了,資本竟然還能全力去保護?甚至可以理解為疫情轉好以後立刻就展開了商業活動。

可是資本能橫著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它相信韭菜一直有,飯圈的高粘滯性給了他們這個底氣。更可惡的是,這個糊了我可以快速生產另一個。資本調控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天然存在敗壞的可能性,畢竟「賺錢的好法子都寫在刑法上」。不能指望一個資本家對人民更是對韭菜安好心,除非能看到明顯的制裁。

所以就是要給一個制裁。這裡有一個很可惡的傾向。比如塑造一個令人懷疑的價值觀。比如說竊格瓦拉在出獄之後,許多網紅公司提出與其籤約。竊格瓦拉還是頗為火爆的,當網紅收入絕對比當一個普通工人多,或者偷電瓶多。這其中就有一個很壞的效應:「就算我進去了,我只要火了賺的還是比之前一文不名時多」。這和我們腳踏實地地發展實體經濟,保持獨立自主發展的戰略部署很明顯是相悖的。更不用提多少次不了了之的網絡暴力。

總之就是又回到了《鬥爭的迷失化》得到的結論,我們必須把制裁落實到規則上,這也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勝利,我們去爭取單方面抹殺或者等待團體分崩是一個過於長的過程。當然隨著官媒的下場,我們也能看到些許勝利的曙光。

相關焦點

  • 奈克瑟斯奧特曼的色彩形態,你真的看懂了?
    關於奧特曼的色彩形態,自迪迦開始,圓谷就越來越讓奧迷目不暇接。光是迪迦就7種形態(好像是,但願我沒記錯)。
  • 肖戰AO3事件:當流動的粉絲遭遇封閉的飯圈
    將「粉絲」和「飯圈」等同起來,同樣存在邏輯瑕疵。粉絲是一個相當廣義的概念,而飯圈則是粉絲的一種活動形態。粉絲文化的主要表徵是個體藉由所喜愛的客體進行自我表達,而飯圈則更傾向於一種功能性的存在。粉絲文化就像公園裡的英語角,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談論各自的話題,散去之後另可與他人組合再就新的話題展開交談。飯圈則是典型的福柯式場景,封閉且充滿規訓,是權力自我彰顯的場域。
  • 《黑鏡》:意識克隆是智能家居控制的終極形態?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意識會被克隆然後被加以利用?科幻片《黑鏡》給我們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場景,而且被加以利用的正是現在市場上非常火爆的人工智慧、智能家居控制。這樣問題來了——意識克隆會成為智能家居控制的終極形態嗎?
  • 喬巴暴走形態下,有意識和無意識哪種更強?
    喬巴戰鬥中給人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暴走形態,畢竟殺傷力實在太驚人。喬巴的暴走形態分有意識和無意識,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種形態。喬巴在兩年前的時候就暴走過幾次,那個時候的喬巴需要食用過量的藍波球才會發生暴走。藍波球是喬巴自己研發的一種藥物,可以讓自身的惡魔果實做出一定的響應。在司法島的時候,喬巴就食用了過量的藍波球暴走起來,這也是喬巴第一次暴走。
  • 「姿正腔媛」面對面|「飯圈文化」看過來
    沒有規矩不成「飯圈」楊麗 崇拜偶像自古有之,只不過今日更甚。從前追某個明星,最多就是買專輯、看演唱會、追偶像出演的電視劇、電影,基本都是個體行為,並沒有形成圈層概念。近年來,隨著娛樂產業發展,粉絲群體不斷擴大,催生了一個追星新名詞——「飯圈」。 「飯圈」到底是個什麼圈?
  • 喧囂的飯圈,光明的未來
    這原是飯圈的行事邏輯,但如今,這套粉圈邏輯已經滲透進了網絡空間的方方面面,讓人無處可逃,無可遁形。我們盤點了一切都在飯圈化的2020年,想通過此透視過去365天在屏幕藍光前的青年。我們一樣孤獨焦慮渴望被愛,熱血激情又空虛,獨立自信卻又圈層化。
  • 呂鵬|「飯圈」的拓撲結構及其參與社會治理的思考
    飯圈是一種新的共同體形態2. 飯圈是具有多重機制的青年自組織現象3. 「飯圈」的拓撲結構4.上述功能的實現,需要飯圈的持續運行與長期互動。通常而言,良好的組織化結構、優秀的領導者,能有效提高飯圈的戰鬥力,更好地守護偶像,實現粉絲的追星目的。02關於飯圈共同體的生成機制和互動形態,筆者認為,可以從自組織理論對其進行解讀。
  • ●自覺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把我軍敢打必勝的精神...
    原標題:●自覺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把我軍敢打必勝的精神發揚光大——不畏強敵 敢於鬥爭開欄語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投入一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寫下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飯圈女孩||以愛之名
    不知道寶貝們有沒有追星人捏~在這個造星無數選秀橫生的新時代明星愛豆多多少少的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娛樂圈中衍生出了很多新名詞兒飯圈文化就是逐漸興起的一種!一個網絡用語,拼音是fàn quān,注音為ㄈㄢˋㄑㄨㄢ。指粉絲圈子的簡稱。粉絲群體叫「飯」,他們組成的圈子叫「飯圈」。
  • 那一天,港獨廢青回想起了被飯圈女孩支配的恐懼
    而你沒有粉絲後援會找不到組織手頭也沒有微博那麼多的大號小號所有在國內刷數據的工具在外網統統失靈了你能夠依靠的只有手中的一方鍵盤一身在飯圈摸爬滾打的鬥爭本領「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竟然被飯圈女孩化用了
  • 飯圈女孩的心思你別猜, 從這些「暗號」 開始了解飯圈
    部屋君也不冤,畢竟是自己不懂飯圈文化。因此,為了避免大家像部屋君一樣躺槍,有必要給大家說一說這個越來越流行「飯圈文化」。更何況,飯圈邏輯已深入各個圈層。可以說在這個時代,你可以不懂明星,不懂娛樂市場,但真的不能不懂飯圈。讀懂年輕人,從飯圈開始。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9]德賽都(Michel de Certeau)以「盜獵者」和「遊牧民」隱喻粉絲群體,認為粉絲與文本創造者展開了「爭奪文本所有權和意義控制的鬥爭」,是「生產權力策略」與「消費戰術」的較量。詹金斯(Henry Jenkins)修正德賽都理論,認為粉絲創造出獨特、持久的社群文化,具有更為自覺的結構,構建了一個生產者掌控之外的藝術世界,其行為更具生產力和創造力。
  • 曾一果|社交媒介環境下「飯圈」文化的自我突破
    尤其在近兩年,飯圈越發公開且組織化的集體行動深刻地改變了當代文化、社會乃至政治的某些形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曾一果認為,飯圈是由粉絲聚集而成的網絡社群,其以數字媒介平臺為聚集空間,開展有共同興趣的粉絲文化實踐活動,塑造了既具備身份區隔性,又具備文化參與性的飯圈文化。
  • 追星族呈現低齡化趨勢 莫讓"飯圈"變怪圈
    「飯圈」是什麼圈 「飯圈」即粉絲圈子的簡稱,而粉絲則因明星偶像而產生,並以明星偶像為中心,依託各種網絡社交媒體建構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以「追星」和「造星」為核心、具有鮮明集體特徵的「飯圈文化」。 「飯圈文化」是娛樂行業迅猛發展的產物。第一代粉絲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選秀娛樂節目《超級女聲》。
  • 肖戰粉絲恰好擁有強烈的公民意識——但公民意識是什麼?
    但留言的內容卻勾起了我的寫作興趣:「總感覺那些飯圈人根本沒有什麼公民意識,發洩點也錯了。」然而,相較批評粉絲們,我其實更願意結合馬克思主義,談談所謂「公民意識」的問題。為什麼不批評粉絲呢?實際上,我們需要對於飯圈群體及其文化進行徹底的實踐的、歷史的、經濟的唯物主義的批判,但這需要更詳盡的篇幅,更完備的理論能力(特別是政治經濟學)以及更紮實的田野調查,因此無法在本文中詳細展開。
  • 中藥渣摻入維生素制"特效藥" 造假藥團夥被查
    中藥渣摻入維生素粉末制假藥 栽了  十一人同臺受審  楚天金報訊 男子彭某和魯某夥同他人,將中藥渣摻入維生素粉末,炮製20餘種「特效藥」,並通過網絡銷售,共計獲利231萬餘元。昨日,此案在武漢市中院開庭,彭某、魯某及涉案的其餘九人同臺受審。
  • 沒有規矩 不成「飯圈」
    近年來,隨著娛樂產業發展,粉絲群體不斷擴大,催生了一個追星新名詞——「飯圈」。「飯圈」到底是個什麼圈?「飯圈」即粉絲圈子,團隊中粉絲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為所追偶像進行定向操作。比如,幫助藝人進行打榜、應援、控評、反黑、開展公益活動,等等。追星是個人行為,本沒有原罪,可追星過程中的諸多亂象,讓「飯圈文化」逐漸跑偏。
  • 最高法:地溝油按「摻入有毒非食品原料」定罪
    原標題:最高法:「地溝油」將被列為「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定罪  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記者 仝宗莉) 今日15時,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
  • 「飯圈」究竟是個什麼圈?
    撕黑是飯圈的高頻現象,粉絲組織內部往往設有專門的「反黑站」,負責「撕黑」與「反撕黑」。首先,撕黑頻繁緣於飯圈內部的鄙視鏈(從上到下分別是粉頭、毒唯、唯粉、CP粉,「私生飯」處於鄙視鏈末端)。為偶像付出得越多,話語權越高,而「撕黑」與「炒CP」是兩個最有流量的話題。其次,撕黑是飯圈的集體戰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凝聚集體認同感,展示集體戰鬥力,宣誓飯圈主權。
  • 2020飯圈深度解析:早已不能飯圈事飯圈畢
    飯圈,同時也給予了許多青少年在成長階段向上的力量,與其一味否定和拒絕,不如深入了解飯圈歷史與失控的原因。娛理工作室深度調查了多個粉絲群體和粉絲集結的平臺,試圖解析飯圈的行為邏輯,各個平臺為何總是成為飯圈引戰之處,飯圈之亂始於誰,為飯圈的正常發展探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