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關於鬥爭的思考3.7》寫完以後,檢察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轉發)之後,我還頗為得意,認為其印證了我在文中得出的「絕對裁判方」的絕殺結束戰鬥的觀點。事實上實際永遠比理論來的狗血的多。某男星的粉絲的狂熱沒有絲毫減少(這一部分印證了我所提到的鬥爭的無效性)另一方面資本顯然沒有拋棄這位人物——該出數字專輯出數字專輯,甚至賣的還挺好!
今天光明日報發文《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深入的分析了飯圈文化的產生土壤,以及現在某些飯圈粉絲「困獸猶鬥」的心理。裡面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自我身份建構的需求和多方面推動的飯圈濫化使飯圈不斷幹涉或吞併其他意識形態,演變為一個兇悍的且組織性極強的機器。至於其未來可能的走向,和在更大的領域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都不可被小覷。徵討和擴張,這幾乎是飯圈自誕生就已註定的軌跡。」我姑且解讀為,飯圈的鬥爭發展歷程和飯圈群體已經很大程度上摻雜了意識形態鬥爭的成分。這已經不是一個當初提到的通過爭取到群眾判斷裁判勝負的簡單「一波推」的這種鬥爭。
所以要仔細地談一個摻雜了意識形態鬥爭性質的這種鬥爭,我們要明確和細化更多的概念。
首先,我們要明確敵人的樣態。
敵人現在具有明顯的一種接近於宗教狂熱或者意識形態狂熱的傾向。具體行徑我不須贅述。最重要的是,在長時間線過程中,敵人在暗我們在明,敵人初生就帶有高度組織度和團結度,在第一輪打擊的兇猛力度不如以前,而總不可能指望每一次我們都能進行類似於227大團結那樣的組織和進行針對性的鬥爭。
而且,如果我們要達到嚴格意義上的勝利——使他們徹底銷聲匿跡,已經不太可能。歸根結底,還是有相當的手段,即使是少數人也可以製造大規模的噪音。儘管我們可以樂觀的認為,大部分粉絲還是相當客觀,仍然會進行著理性消費。而且我也不會相信,叫囂著買百千張的真的買了的到底有多少。類比於公主連結曾經出現的「我這充的三萬是包含感情在內」的事件(那個公主連結開服以後的種種事情挺有意思,以後再講),我可以合理的懷疑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狂熱粉在內,是不是自己買了一點就接著很高的要求別人的裝x人。吹噓的可能性不少,這可以側面烘託出當初攻擊行為的構建過程,一步一步堆疊成一個非常惡毒非常準確的打擊。
不過歸根結底,敵人內部我認為還是一個看起來緊實際上非常鬆散的。緊指的是口徑一致,光明日報的文章也表明了,飯圈狂熱粉絲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崇拜xz本人,而只是圍繞他創造了一個自己,把一部分自己投射到了他身上。換言之,狂熱粉更多只是在維護自己而已。
針對這個特點,如果沒有外部幹涉(絕對裁判方或者資本的大動作),我認為鬥爭可能會進入以下階段。
首先的階段已經過去,就是飯圈表現了其恐怖的實力,成功引起了各界對其的反思。我們從官媒的態度可見一斑。一開始我們試圖對這股力量加以領導,甚至我們是有加以鼓勵的成分,比如阿忠和紅旗漫,明顯有其中的色彩。但是最近,司法《檢察日報》,政界《解放日報》,知識界《光明日報》,不用提反邪教和紫光閣通通出動開始反思,說明我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是長時間保持這種冷不丁冒出來的我們戰略防禦的階段。這一個階段雖然表面下我們只能被動的看著跳梁小丑在自在的狂笑,但是我們要注意:飯圈的路人緣已經敗得差不多了,就算是加入飯圈我覺得也不能加入xz方吧。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高強度的割韭菜行為只會導致內部鬥爭,內部肯定會因為誰的失誤而逼退一個又一個人,雖然過程十分漫長,但這確實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我們大規模的反思和收拾爛攤子的過程。我國政府歷來對經濟行為容忍度都很大,飯圈的商業活動我國也給予了相當的默許。現在它已經表現出了誰都可以刺的一個惡化的標誌:就是一頭豪豬,誰動它它刺誰。這股力量已經表現出了很可怕的排外性,在摻雜意識形態色彩以後,最高側一定會進行制裁和規範化。另一股力量是家長側。相當一部分飯圈群體還是可以被家長制裁的。喜羊羊都能有人去訛詐,家長勢力也是一股很有力很有粘滯力的勢力:歸根結底,必須維護孩子們的利益。也許這個群體會表現出一定的排外性,但是經濟活動的增強會增強他們和我們的聯合。另外就是路人緣基本能夠保證輿論風向。
等待多行不義必自斃實在是一個過於長的過程。甚至我有理由懷疑這哥們被網絡換下來一茬都能佔敵人崩潰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爭取另外的努力。
那就是資本。我一直沒有想通的是,連人民日報都下場了,資本竟然還能全力去保護?甚至可以理解為疫情轉好以後立刻就展開了商業活動。
可是資本能橫著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它相信韭菜一直有,飯圈的高粘滯性給了他們這個底氣。更可惡的是,這個糊了我可以快速生產另一個。資本調控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天然存在敗壞的可能性,畢竟「賺錢的好法子都寫在刑法上」。不能指望一個資本家對人民更是對韭菜安好心,除非能看到明顯的制裁。
所以就是要給一個制裁。這裡有一個很可惡的傾向。比如塑造一個令人懷疑的價值觀。比如說竊格瓦拉在出獄之後,許多網紅公司提出與其籤約。竊格瓦拉還是頗為火爆的,當網紅收入絕對比當一個普通工人多,或者偷電瓶多。這其中就有一個很壞的效應:「就算我進去了,我只要火了賺的還是比之前一文不名時多」。這和我們腳踏實地地發展實體經濟,保持獨立自主發展的戰略部署很明顯是相悖的。更不用提多少次不了了之的網絡暴力。
總之就是又回到了《鬥爭的迷失化》得到的結論,我們必須把制裁落實到規則上,這也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勝利,我們去爭取單方面抹殺或者等待團體分崩是一個過於長的過程。當然隨著官媒的下場,我們也能看到些許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