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先哲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經典,其中所包含的智慧無窮無盡,比如兵法奇書《三十六計》。實際上很多人對於《三十六計》有著誤解,認為這是一種普世智慧,誠則不然。雖然每一個計謀讀起來不明覺厲,但三十六計本身是存在著先決條件的,比如第一計瞞天過海,就有著很大的限制。《孫子兵法》中說,瞞天過海需要的是在對方防備周全的情況下,才能成功使用的計謀。
而「瞞天過海」這一典故則是出自薛仁貴巧渡唐太宗的故事,唐太宗貞觀17年,薛仁貴用巧妙的方法「騙」得害怕渡海的唐太宗成功抵達高麗。於是最後猝不及防的陳國防被隋軍打的潰不成軍,隋軍也順利一舉奪下陳國的南徐州。
在戰爭中,戰略就如同一支筆,為其在畫布上勾勒出具體的輪廓。而戰術則是起到了描繪細節和增添色彩的作用,有了它才會使得畫面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而「瞞天過海」這一計在戰術中就是以可靈活運用,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加上使用者對於細節的注重的特點最後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
而瞞天過海也不同於《三十六計》裡的其他計謀,同時它也依靠使用者在防備極其周全的基礎下,以及對外界事物的掌握。因為習以為常的事,常常會使人變得麻痺大意,甚至漸漸失去警惕。
使用者可以利用手邊的資源和天然屏障,對敵人放出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消息,從而達到最後迷惑敵人的目的。眾所周知這麼一個道理:公開暴露的事物如果發展到了極端,那麼它就會形成最隱秘的潛伏狀態。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其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枚舉。在商戰中,巧用此計獲勝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為其味精銷路不暢而苦惱。一天他突發奇想,將味精瓶蓋上用來倒味精的孔,由直徑1毫米加大到1.5毫米。以至於用戶不知道,用的時候一倒就多了,而使用多了需求也就多了,味精的銷量自然也就大了。而這個商人用的就是瞞天過海的計謀,利用人們日常生活中都會用到的味精,加上人們對此常用不疑的心理,不知不覺中就促進了消費。但是這種做法是不符合經商道德的,反而要嚴厲打擊這種行為。但是作為一種計謀,這位日本商販運用的惟妙惟肖,只可惜用錯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