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包含三十六個經典計謀,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被古人視為智慧的源泉、勝利的根本,是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一般認為作者是南朝宋將檀道濟,是劉宋王朝劉裕麾下著名將領、開國元勳。
《三十六計》在軍事思想上影響甚廣,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每個中國人都能說出幾個來,比如美人計、空城計、走為上……這些都是簡單易懂實用的謀略,三十六計按敵我雙方不同的實力地位對比,總結了六套計謀,第一套就是我方處於絕對優勢時的勝仗計,當然再多優勢也是需要應用謀略減少己方損失,而不是一味打打殺殺。
一起看看開篇第一計瞞天過海:
沒有看過全書或只是道聽途說這個計謀的,可能認為這個天是我們頭頂上的藍天,把天遮住了,再過海。小時候就是這麼理解的,就像孫悟空請哪吒把天變黑了,跟那兩個小妖怪說是把日月星辰都給裝進去了。
其實,瞞天過海源於一個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率領30萬大軍徵討高麗,準備海路出發,李世民一生經歷大戰無數,叱吒風雲,但那都是在陸地上,對于波浪滔天的大海卻是很害怕,不敢上船,部將們不知如何渡海發了愁,總不能強拉硬拽。
幾天後,張士貴帶著薛仁貴覲見唐太宗,說「有個老人,能把海水變幹,幫助我軍順利東徵。」唐太宗召見了老人,誇他法術高明,於是大擺筵席 ,召集群臣與老人一起開懷暢飲。過了一段時間,唐太宗和軍隊就到海的另一邊了。
其實,是張士貴和薛仁貴將船連接起來,使得人在「大船」上如履平地,唐太宗沒有覺得自己是在海上,以為還在陸地上和群臣們喝酒。「大船」借風之勢,30萬大軍就這麼過了海。因而瞞天過海的「天」是指天子,也就是一把手或有決策權的人。瞞著領導把領導要做的事情做完。
在這個故事中,是瞞住了自己的領導,但作為計謀,是要瞞住對方的決策者,讓他們產生錯覺,引導對方按我方的步驟行事。但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呢?古人認為「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密處行之。」謀士的計謀是陽謀,大大方方地做出來,還要高調,讓你覺得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進而沒有防備,達到「備周則易怠,常見則不疑」的目的。
作為《三十六計》第一計,很多人都用過,比如抗美援朝二次戰役時奔襲三所裡實行快速穿插,志願軍看到敵機在上空盤旋後毅然拋棄偽裝,不再隱蔽,大搖大擺飛奔至目的地;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則是選擇點亮火把,讓敵方誤認為是友軍……都是非常經典的瞞天過海計謀,這一計謀能夠運用,一般是由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事情時會對見慣的事情不以為然,或者是創造假象讓對方覺得應該就是這樣的,然後我方能夠趁機以假像隱蓋真相,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瞞天過海本質上就是要「瞞天」,也就是對方的決策者,如何瞞,則是氣象萬千,隨機應變了。
《三十六計》這本書還是很值得看的,即便是普通人也應該翻翻,對日常生活中的辦公室文化、為人處世有不少借鑑意義。這本比較簡單,適合在家的時候翻一翻,這種書都是看的時候沒覺得什麼,看多了某一天就明白了,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