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談到瞞天過海這一成語時,可能會誤以為其中的「天」是與海洋相對應的天空,其實不然,而是天子的意思,也就是古時候的皇帝。這個成語最原始的意思是瞞住上天(即天子),偷偷讓他渡過大海,直到後來才逐漸演變成表面上通過謊言甚至偽裝隱瞞自己的真實目的,在暗中偷偷進行自己的計劃。所以,它不僅僅是一個成語,還是一個有關歷史上一位名將和明君的典故。「瞞天過海」這一計策早在唐朝之前就有很多人使用過了,但這個成語的形成卻是和薛仁貴與李世民有關,後被收錄到《三十六計》中成為第一計。
既然談到了瞞天過海這一計策,不妨聊聊它的實施者——薛仁貴,是如何巧騙這「天」——唐太宗李世民渡海的故事。
太宗皇帝李世民在歷史上也算有名的帝王了,能夠和秦皇漢武並列,足以說明他的傑出了。太宗在位期間勤勤懇懇,採取了許多開明的政策,使得毗鄰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由此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後八方來賀,李世民更是被尊稱為「天可汗」,同時有了許多附屬國,其中就有我們今天要談到的高麗了。當時在中國的東北方有三個附屬國,其中高麗是最強大的,高麗扶持了其中一個附屬國百濟去攻打另外一個國家新羅,新羅只好派出使臣請求大唐帝國的幫助。見自己的附屬國被欺負,太宗皇帝也是怒火中燒,決定御駕親徵,率領大軍,討伐高麗,打算讓高麗有點作為附屬國的自覺。
浩浩蕩蕩的唐朝大軍便從長安出發了,當浩浩蕩蕩的唐朝大軍開到陸地的盡頭時,才發現高麗還遠在海洋的另一邊,而自己卻被一片汪洋大海擋住了去路。大海可不管他是誰,依舊波濤洶湧,不時掀起驚天巨浪。看著眼前的陣陣巨浪,作為一隻地地道道的「旱鴨子」,太宗皇帝不免心生退兵之意,但堂堂大唐帝國卻被一片海洋攔住了去路,難免會留下笑話,於是進也不行,退也不得,躊躇之間便如同雞肋一般。
在看到李世民的躊躇之意後,薛仁貴想出了一條瞞天過海的計策。他將自己打扮成了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出現在了太宗皇帝面前,自稱有辦法可以讓大軍平穩渡過大海,並請皇帝移駕前往觀看,只見一條彩色帷幕連接著一個豪華的房間,裡面一群侍女早已備好了美酒佳餚。見此場景,李世民暫時忘記了渡海的煩惱,與一幹臣子開懷暢飲起來。當李世民喝的略微有點醉意時,忽然覺得四周開始搖晃起來,剛開始他還以為是自己喝醉了,直到後面晃動的越來越劇烈,他才感到有所不妙,急忙掀起帷幕,只見窗外波濤洶湧,只見一行人已然置身於茫茫大海之中。在太宗驚慌之間,薛仁貴撕去偽裝,跪倒在李世民面前:「請皇上息怒,微臣見皇上為渡海一事擔憂,會影響軍心,無奈之下只好出此下策」,
李世民見事已至此,也不好降罪於他,只好繼續前行,徵討高麗。從那以後,瞞天過海這個成語便被用來形容通過高明的手段消除對方的疑慮,將自己想做的事暗中進行下去。
事實上,這瞞天過海之計關鍵之處就在於「瞞天」上,難也就難在「瞞天」二字上。如何才能做到瞞天呢?這就得根據具體的實際來謀劃了,瞞天之後,過海一事還不手到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