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洪水災害時,古代文人除了舞文弄墨,其實也有豐功偉績

2021-02-08 藝述史

前陣子我國南方的防洪形勢比較嚴峻,多地暴雨引發洪澇,咱大傢伙的心啊,也被牽動著。看著抗洪英雄們的身影,心裡是滿滿的的感動。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幸福的生活。

其實,洪澇問題自古以來都是我們面對的一個自然災害,那古代人都是怎麼治水的呢?想必大禹治水、李冰治理都江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今天就想來跟大家講一講我國文人裡那些治水達人們。

先來講一種病,清代的諷刺小說《老殘遊記》中說主角老殘遊歷到山東,遇到有個叫黃瑞和的,得了一種怪病,每年身上總要潰幾個窟窿,今年治好這個,明年又潰爛別處,這病發作在夏天,一過秋分,就不要緊了。老殘給黃瑞和寫了一個房子,說別的病是神農黃帝傳下來的方法,這個病則是只有大禹傳下來的方法。

大家說這種病是什麼病?您可能猜到了,黃瑞和有可能是黃水河的諧音,而黃河水災往往發生在夏季,《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也正是因為治理黃河得利才得以升遷,將黃河水患視為一塊心頭病。可見我國自古深受水災侵擾,每年夏天,防著它來,怕它來,惴惴不安直到秋天,才能鬆一口氣。

文人呢,留給大家的刻板印象總是風花雪月、吟詩作對的,其實大家非常熟悉的白居易和蘇軾都曾治理過西湖,蘇堤和白堤正是為紀念這兩人得名。

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也是水利方面的一把好手。

範仲淹在江蘇時曾任鹽官,按理說是不需要多管水患的,當時海邊堤壩坍塌,海水倒灌,範仲淹頂著巨大壓力執意在海邊重築海堤。這個堤壩的位置是件頭疼事,因為一旦確定動工將迎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一錯前功盡棄。於是他想到一個巧計,用稻殼灑在近海,隨著潮漲潮落,稻殼留在海岸上,剛好留下一道長長的稻殼線,這就是海潮內侵的足跡。範仲淹帶人沿著稻殼線打樁,準確地確定了堤壩的位置。

他治水時搭上自己的俸祿,補貼築堤開支,與民眾同甘共苦,不惜為水利工程得罪官場同僚,以自身勉勵眾人。後來他也曾治理太湖水域,將積水導流引入太湖,他提出的「修圍、浚河、置閘」三合一的治水理念,從南宋沿用至明代,可以說在江蘇的治水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愧對歐陽修評價他「以天下為己任」。

那麼關於水患的話題就聊到這裡,當然希望年年風調雨順,受到洪澇困擾的朋友們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平平安安。

相關焦點

  • 1975年淮陽曾發生特大洪水災害
    連日來,我國南方進入汛期江淮流域遭遇洪澇災害咱淮陽雖然也是陰雨綿綿但跟南方洪水比起來還真是「小巫見大巫」……其實,在45年前淮陽曾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無數農田被毀、百姓流離失所……不少親歷過1975年洪水的老人還能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當時的情景吧!
  • 中國總發洪水的原因在這兒呢!原來洪水也能改變歷史!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的兩條母親河——黃河與長江,也確實是多次發生過洪水災害。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洪水的發生呢?簡單來說,它通常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氣候、地貌和水系特徵。我們先來說說氣候的原因。這個好理解,如果這一年氣候溼潤、降水量大,那麼勢必容易引發洪澇災害,比如今年,就是因為太平洋的東南季風爆發,導致今年長江地區降雨增多,從而引發了洪水災害。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 南水北調工程,為什麼不在汛期把南方的洪水調到北方?
    夏季,我國北方地區的降雨量雖然明顯小於南方地區,但是,也有可能出現洪澇災害。黃河流域的降雨量70%集中在夏秋季節,並且經常出現暴雨,河流呈現出暴漲暴落的態勢。關於黃河徑流量的變化,我國的古代的史書描寫得非常形象,如《元史·河渠志》記載道:「大抵黃河伏槽之是地,水勢似緩,觀之不足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
  • 被洪水圍困如何求救?這份山洪災害防禦知識手冊請收好
    18、在山洪災害易發區活動應注意哪些事項? 19、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時如何迅速脫險?20、遭遇山洪災害時怎樣報警? 21、被洪水圍困時怎樣求救? 22、住宅被淹時如何避險?20、遭遇山洪災害時怎樣報警?山洪災害往往是始發於某一地點或部位,迅速形成洪水、泥石流,襲擊下遊沿線,該地的監測責任人或最先發現災害的村民能否在山洪災害初發時快速、準確地報警,至關重要。
  • 司馬衷的荒唐背後,是西晉統治者面對災害的集體麻木
    說到中國古代讓人「瞠目結舌」的神邏輯,怎麼少得了那句「何不食肉糜?」但筆者今天並不是要嘲笑說出這句話的司馬衷。作為西晉的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位17年,當了17年傀儡;他被老婆控制、被兄弟叔伯們要挾,八王之亂如火如荼上演時,他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被人肆意揉捏。
  • 中國經濟「遊」過洪水
    業內人士稱,此次洪澇災害的強度已經逼近2016年。很多人或許還會對幾年前「中國菜都」山東壽光水災時全國多地蔬菜價格上漲記憶猶新。但對於今年的洪水,似乎消費者可以稍微放寬一點心了。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地,洪水導致多個水稻產區受損,糧食價格又會如何?興業證券指出,由於糧食褪洪後水稻可以補種,並且糧食庫存充足,因此只要洪澇災害的持續時間不超季節性延長,其對整體糧食價格的影響可能有限。洪澇災害是否會到影響到整體工業價格水平?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假如一定要區分出風骨和氣節兩者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風骨更側重於古代文人精神內涵的純正雅致,而氣節則更注重於古代文人行為表現的浩然峻烈,簡言之,風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闡發弘揚,如北宋一代名臣範仲淹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風骨的優秀範本,始終濡染和感召著後人。  文人風骨作為一種卓爾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因子和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
  • 1998年特大洪水會再現嗎?
    鄱陽湖對長江中下遊地區來說有著重要的調節洪峰作用,關係著下遊地區的洪水形勢,未來三天,該區域仍將有暴雨,防汛形勢更加嚴峻。1998年洪水災害會否重現?有評論指出,今年的大洪水堪比1998年,災害影響巨大。專家表示,今年的洪澇災害與1998年有類似之處,也有所不同。
  • 全國多地暴雨引發災害,面對險情如何應對?看看這套保命題
    暴雨天出行,一些不起眼的細節也許就會讓你身陷險境近日,我國多地出現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甚至引發洪水、泥石流等災害面對災害如何避險【多選】Q6·請選出被洪水包圍時的正確做法【多選】Q7·遭遇泥石流,應該怎樣做?
  • 「百無一用是書生」,古代文人的窘境與通過武俠的自我安慰
    縱然豪情萬丈、縱然滿腹經綸,可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文人失意成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共性。人們聽過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肆意灑脫的浪漫,卻看不到他"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失意時的吶喊。聽過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親射虎,看孫郎。"的豪言壯志,卻不懂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黯然神傷。
  • 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洪水,其他人都在哀嚎等死,中國人在幹嘛!
    這種做法在現代非常普遍,不過在思想相對簡單的古代卻非常罕見。人類在面臨自然災害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逃命,在歐洲的聖經中就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幾千年前發生了一次大洪水,那是世界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天災。
  • 又是洪水來臨時
    據《衡陽市城市防洪規劃》資料顯示,我市洪澇災害較為頻繁。建國以來,發生過13次大洪災,其中較大洪災發生,如1954年、1962年、1968年、1976年、1978年、1979年、1982年、1994年和2006年,其中以1994年洪災最大。 我已經記不清楚自己經歷的是哪幾次洪災了,但是關於洪災來臨時的場景卻歷歷在目。
  • 洪水過後留下這些機會
    面對洪澇災害,不少保險公司啟動了應急預案,提供查勘理賠服務。洪災對造成的損失有多大?「黃梅時節家家雨」,此雨綿綿無絕期。疫情之下,南方的洪水同樣不容忽視。據應急管理部介紹,洪澇災害已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61.6億元。有專家估計,今年洪水目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佔GDP的比重為0.09%。
  • 洪水中撈出300多萬現金!乘風破浪的紙幣來了,有你的錢嗎?
    長江中遊,以武漢為中心,上至洞庭湖口城陵磯,下至鄱陽湖口九江,是長江洪水威脅最嚴重的區域,也是華中精華,交通、工業、經濟核心。所謂洪水,對我們有威脅的是其實是洪峰,用不太嚴密的語言形容也就是單位時間來水太多了,超過河道、水庫的承載力。
  • 韓愈只會舞文弄墨?而他是個「硬漢」,能文能武平亂成文人楷模
    韓愈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大部分世人心中,都是個只會舞文弄墨的老學究。然而真正的韓愈是個「硬漢」,如果用一個字總結韓愈的一生,那就是「剛」,他甚至敢「懟」皇帝,更是古代典型的「逆襲」之王。韓愈與社會風氣「唱反調」,還受到大批文人的批判,說韓愈身為一個老師,不集中注意力工作,反而「懟」社會與制度,抹黑韓愈為「狂人」。韓愈做了三年的四門博士,通過京兆尹李實的推薦,被選為監察御史,有了參與國家大事的權利。直言得罪恩人被貶廣東而且當時韓愈還遇到了兩個同樣優秀的同事,劉禹錫與柳宗元。
  • 《亂世書香》:吳秀波的風骨,文人豈能無用?
    都說「不為五鬥米折腰」,中國文人是最講求風骨的,同樣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以天下為己任,都在最近熱播新劇《亂世書香》中有著濃重的筆墨。《紅色》的金牌班底最新打造的精品大戲《亂世書香》,通過男主人翁陸書白在亂世中抗爭、堅守、絕戀,展現了清末民初至抗戰結束後,文人如何在亂世中尋找到自己,如何為國家實現自己抱負的信仰!
  • 《聖經》裡諾亞方舟和大洪水的傳說是真的嗎?真相其實挺複雜
    但是我們要明白,這個神話故事是一些民族的歷史記憶,洪水固然無法淹沒全世界,卻有可能淹沒他們生活的土地,他們固然沒辦法把所有的生物都帶上方舟,但他們至少有能力去保護一部分家禽。事實上,很多靠水生活的民族都有著大洪水的傳說,而最類似於聖經的傳說的,就是兩河流域的大洪水傳說,很多學者都相信,這才是聖經當中記載的大洪水故事的源頭。
  •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三國志10》的舌戰系統讓文臣也可以「決鬥」與當庭辯論相比,古代一些文人更多的是以筆為刀,用自己的文章對對手進行口誅筆伐,這類文章中最重要的 「檄文」就是古代公文中的一個重要文體。其中一些文人也以此留名青史,比如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除了本身的詩文等作品外,陳琳在官渡之戰前為袁紹討伐曹操寫的《為袁紹檄豫州》,駱賓王在李敬業起兵反武則天時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都是流傳後世的經典檄文作品。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文房用器早於隋唐時就逐漸興盛起來。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下面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部分古代文人的案頭雅玩,供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