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國南方的防洪形勢比較嚴峻,多地暴雨引發洪澇,咱大傢伙的心啊,也被牽動著。看著抗洪英雄們的身影,心裡是滿滿的的感動。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幸福的生活。
其實,洪澇問題自古以來都是我們面對的一個自然災害,那古代人都是怎麼治水的呢?想必大禹治水、李冰治理都江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今天就想來跟大家講一講我國文人裡那些治水達人們。
先來講一種病,清代的諷刺小說《老殘遊記》中說主角老殘遊歷到山東,遇到有個叫黃瑞和的,得了一種怪病,每年身上總要潰幾個窟窿,今年治好這個,明年又潰爛別處,這病發作在夏天,一過秋分,就不要緊了。老殘給黃瑞和寫了一個房子,說別的病是神農黃帝傳下來的方法,這個病則是只有大禹傳下來的方法。
大家說這種病是什麼病?您可能猜到了,黃瑞和有可能是黃水河的諧音,而黃河水災往往發生在夏季,《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也正是因為治理黃河得利才得以升遷,將黃河水患視為一塊心頭病。可見我國自古深受水災侵擾,每年夏天,防著它來,怕它來,惴惴不安直到秋天,才能鬆一口氣。
文人呢,留給大家的刻板印象總是風花雪月、吟詩作對的,其實大家非常熟悉的白居易和蘇軾都曾治理過西湖,蘇堤和白堤正是為紀念這兩人得名。
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也是水利方面的一把好手。
範仲淹在江蘇時曾任鹽官,按理說是不需要多管水患的,當時海邊堤壩坍塌,海水倒灌,範仲淹頂著巨大壓力執意在海邊重築海堤。這個堤壩的位置是件頭疼事,因為一旦確定動工將迎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一錯前功盡棄。於是他想到一個巧計,用稻殼灑在近海,隨著潮漲潮落,稻殼留在海岸上,剛好留下一道長長的稻殼線,這就是海潮內侵的足跡。範仲淹帶人沿著稻殼線打樁,準確地確定了堤壩的位置。
他治水時搭上自己的俸祿,補貼築堤開支,與民眾同甘共苦,不惜為水利工程得罪官場同僚,以自身勉勵眾人。後來他也曾治理太湖水域,將積水導流引入太湖,他提出的「修圍、浚河、置閘」三合一的治水理念,從南宋沿用至明代,可以說在江蘇的治水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愧對歐陽修評價他「以天下為己任」。
那麼關於水患的話題就聊到這裡,當然希望年年風調雨順,受到洪澇困擾的朋友們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