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2-3)
我們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嗎?我們的信仰可以與世界相連,帶給世界祝福嗎?
正值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電視、網絡、各種媒體相關新聞滿天飛,抗疫英勇事跡層出不窮,不只成為了家人、親友各種場合的熱門話題,惶恐、緊張、無助、窒息的氛圍也像病毒一樣無聲無息地傳播。或許你突然發現:若要安居樂業、敬虔度日、甚至生命氣息、動作存留,都無法自絕於這個已經是地球村的世界。我們的視野和禱告,還能只是局限在自己關注的小小範圍嗎?
世界離我們很近!不只為關心疫情,更是因為「神愛世人」,神關心萬族萬民。為萬人代求是神對我們的心意。我們的禱告可以把世界放在心上!世界離我們真的不遠。有這麼一句名言:世界不至於太大,使你的禱告無法包羅;世界也不至於太遠,使你的禱告望塵莫及。
為萬民禱告,把世界拉近了;成為萬族的祝福,也不必等到漂洋過海,不必等到在特定的場合。此刻此地我們就可以實踐「成為萬族祝福」的使命!
蒙福,是要成為祝福
「成為別人的祝福」是《聖經》中一以貫之的信息。《創世記》前11章全面勾勒整個世界的光景,宏偉的創造、人類墮落、洪水滅世、巴別塔之亂,人類便分散在全地。經過長達11章的鋪墊,之後到第12章,神揀選亞伯拉罕,應許必要賜福給他,他的後裔要成為大國,而亞伯拉罕也必使別人得福,甚至地上的萬國都必得福。這「使萬民得福」的應許在《創世記》裡又重複了4次(創18∶18, 22∶18, 26∶4, 28∶14),應許的最後以祝福收尾,因為神呼召亞伯拉罕的目的是祝福。在這個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之中,「祝福」不只是關鍵字,更是這段經文的核心主題。其實整個《創世記》「祝福」一詞出現了88次之多,佔了舊約五分之一以上,而之後的全部《聖經》,甚至可以說都是加以延伸,直到成全在基督耶穌裡,足以顯明我們的神是樂意賜福、傾倒祝福給人類的神!
首先,從「祝福」的希伯來文的動詞是被動語態可以看出,我們是被神祝福的,也就是蒙福的;祝福的英文是,「To be blessed」。這表示「蒙福」源自恩典——神是一切祝福之源,他是真正的祝福者,蒙受祝福的人應該知道是誰祝福了我們,以至於曉得該感謝他,回報他,更重要的是愛他。這是縱向的。我們都喜歡「得祝福」,也相信是已經「蒙祝福」的人,卻忽略這應許的目的還有後面一句從屬的句子:「叫別人得福」,「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這應許的後半段,一是表達目的(或者結果),一是對象(範圍),一是表達管道。這是橫向的。
「叫別人得福」,神所賜予的一切恩典都不是為我們自己獨享,乃是有一個用意,成為他人的祝福,這樣的觀念在舊約、新約都是一致的。就如「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但這些都要通過一個管道,這管道就是「因你」——藉由你、通過你,也就是我們這些蒙福的人,藉由我們成為管道惠及周遭的人,更多、更遠的人。而祝福的對象範圍竟然大到「萬族」,這亞伯拉罕的福要遍布全球,神願意全人類在基督裡全都可以親近神、認識神,都來領受神的祝福!
我們要服侍的就是這樣的一位厚賜恩惠,讓人享受他豐富美善的神,他有一個祝福萬族的計劃。而正因為對神有這樣的認識,相信他、服侍他的人也要反映出他的這些性情,同時以傳遞者分享這祝福的身份活在世上。我們又經歷過神的美善,嘗過天恩的滋味,必然化為愛神、愛人的動力。陶恕說過:「一個人如何了解神,決定了他如何看待所有的事。」(《宣教是一種生命的態度》,第39頁)
那麼如何成為他人的祝福?
以關顧憐憫來祝福
在一些國際會議或是不同文化族裔的聚會裡,為表示大家合一同為在基督裡如「一家人」,常唱一首既簡單又好學的短歌《神真美好》,從頭到尾只有一句話,「神真美好,神真美好,神真美好,他對我真好!」因而可以讓會眾分別以來自不同地方的母語一起合唱,或是大家一起學著唱別國、他族語言的歌詞,那感覺就如在新天新地、各民各方在主臺前的大合唱,完全超越了世上族群文化的隔閡,相當震撼!這麼簡單的一首詩歌,唱到後來必然帶給我們一些反思:這如同將來萬族萬民的大合唱如何實現,何時來到?另外,我們一面歌頌神的美善,一面應有什麼樣的行動呢?
我們對於神的美善所表達出來的稱頌與感謝,是要讓我們也反映出神美善的性情,進而化為倫理的行動。就如舊約的原則,把來自神的賜福「照樣」做出來,照顧他人、分享給人,展現神那樣的美善。這個句型就是「神怎樣賜福與你,你也要照樣……」(申15∶14)在新約這意思就是結出美善的果子,如「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西1∶10)。《舊約倫理學》這本書鏗鏘有聲地為此定調:「唯有當我定意如同神待我一樣地對待他人,我對神美善的感謝才蒙悅納。」(《舊約倫理學》,校園書房出版社,第65頁)
在我們家客廳掛著一幅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的名畫,《拾穗》(The Gleaners),是在一次參觀米勒畫作特展時買回來的(當然我們買的只是複製品)。那次特展展出了遠從歐洲運過來米勒的珍貴作品,有《拾穗》、《晚鐘》(The Angelus)、《播種者》(The Sower)等,吸引的觀眾大排長龍。當我們走到《拾穗》這幅名畫前正驚奇梵谷那細膩的手筆,解說員提示我們觀眾有沒有注意到畫面上方角落,在淡淡暈黃天邊有淺淺的小點點?那是幾隻小鳥!緊接著他就訴說了《路得記》神通過財主波阿斯眷顧了來投靠耶和華的路得的浪漫故事。這幾筆「天空的飛鳥」似乎不著痕跡,卻又那麼意境傳神地描述出真神的眷顧這麼重要又深刻的信息。
從舊約到新約有不少要關心貧窮軟弱者的教導。耶穌自己的事工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被擄的得釋放」(路4∶18),他走遍各城各鄉,教訓人、傳福音、醫治病人,成千上萬的人從各地湧向他,「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儘管現今的時代,文明、富裕、發達、先進,但貧窮的議題、貧富差距依然存在,是普世性的問題。
貧窮的定義也不單是物質上的窮乏,從《聖經》來看,關係上的貧窮(Relational Poverty),也就是人們因為無法擁有豐富完滿的生命,在根本上與神、與自己、與他人,甚至與受造界未能有和諧的關係,就產生了關係上的貧窮。你若問問貧窮人他們對貧窮的感受,會發現往往不在於只是因為物質欠缺,而是感到「羞恥」、「被社會孤立」,比方說因沒有能力養活家人,還要向別人借,而覺得低聲下氣沒尊嚴;或者因不知下一餐的著落,更難想像明天會怎麼樣而感到「懼怕」、「沒有盼望」。所以關顧、憐憫,與貧窮人同行,幫助他們重獲尊嚴、信心、價值,是效法耶穌的榜樣,讓教會成為物質、心靈需要者的祝福。
2019年9月我們夫婦參與了愛德基金會在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舉行的「社關服侍研討會」,挪威的Kjell Birger Nordstokke教授發表演說,從聯合國所列當今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包含關懷貧窮、飢餓、健康、清潔能源、性別平等、消費生產等等議題,探討教會的社關服侍。其關鍵字就是「Diakonia」,希臘文「服侍」,英文「Ministry」之意。教會在使命上正是以服侍人群為本的(The Diaconal Church),因為耶穌來到世上「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可10∶45),何況我們是他的僕人,是受差派(Commissioned)去服侍人的。他以一個三角形來刻畫:教會作為信仰群體正三角形的正上方是「敬拜」(Worship),表達愛神;右下角是「服侍」(Diakonia),表達愛鄰舍;左下角是「宣講」(Proclamation),就是宣講真道、傳揚福音,而這也是三角形的底座,最重要的根基。三者互相交織成整全的信仰實踐,如此我們關顧與憐憫的行動在「愛神」與「愛鄰舍」之間,體現出「蒙福」的信仰群體成為「祝福他人」的渠道。
以代求祈福來祝福
神的百姓是祭司的國度,肩負著對萬民傳達恩典的責任,這一點是《聖經》一再所強調的。在舊約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埃及記》第19章稱之為摩西的「鷹之翼信息」(Eagle’s Wings Speech,出19∶4-6),新約則是《彼得前書》2章9節,二者異曲同工,前後呼應,都是強調神先賜下恩典讓我們屬於他,而後我們如祭司傳遞宣揚這恩典。「祭司」最重要的工作是代求與祝福。
在《詩篇》裡有一首將大祭司亞倫的祝福(參民6∶24-26)從陳述形式轉化為禱詞,不僅為以色列的救恩,也為全世界的救恩禱告,就是《詩篇》67篇,最能表達借我賜恩福的「憐憫頌」(Deus Misereatur)。萊特在他所寫的經典之作《宣教中的上帝》,稱這首詩「是個廣義的救恩禱文」(第478頁);前戈登康威爾校長、舊約權威華德凱瑟(Walter C. Kaiser, Jr.)稱《詩篇》67篇為「舊約的主禱文」(《展望心視野》,橄欖)。這篇詩篇的句型排列幾乎像是《創世記》第12章的「翻版」,請注意:反覆說「願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但也緊跟著「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起先的「願……」後來改口為「願列邦稱讚你,願萬民都稱讚你」。神祝福我們,是為了讓他的祝福遍布地極!
最切實可行的祝福萬邦就是禱告。譬如:在看新聞報導時,可以為世界、為國家禱告;聚會時,會前禱告、結束禱告,都可以提到各地的需要,不一定花費很多時間,只要三五分鐘。還有在家裡、在路上、甚至謝飯禱告時。若是有人常常為了是正餐、點心、生食、熟食哪個該禱告,吃飯禱告千篇一律不知說什麼而煩惱,那麼學著為世界禱告吧,世界這麼大!在教會或家裡張貼中國地圖、世界地圖,以致心裡也有一張胸懷普世的地圖。去找一些世界各地未得福音之千萬族群的介紹,不只增進見識、擴展視野,充實禱告內容,更是讓我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貼近神愛世人的心。
借我賜恩福——成為別人祝福的人生!
有一首名為《借我賜恩福》(Make Me a Blessing)的詩歌,我很喜歡:
在塵世生命崎嶇道路中,多少人睏倦悲傷,
黑暗滿布,快把真光照亮,使憂傷者變歡暢。
借我賜恩福,借我賜恩福,借我生命,榮耀主名;
借我賜恩福,使他人得救。
這首詩歌是我在初信主,以及在侍奉早期常常唱又非常喜愛的詩歌,以至於歌詞裡頭「借我賜福他人」的觀念既奠定了我的人生觀,也成為往後在全職侍奉中的根本信念。
作為服侍神的僕人,就要像祭司一樣為神的百姓祝福,不只如此,也為全世界的聖徒相通,一起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祝福(參弗3∶17-18)。我們可知在主日崇拜程序的每個環節都可以表達出「敬拜這位美善之源、賜福給世人的神」!(頌讚感恩)「我們何其蒙福,不配卻要感謝著領受!」(開頭的禱告)「述說見證我們要更多認識這位萬福之源」(講道、分享、彼此問候),「記得要獻上所有,分享神的賜福給有需要的人」(奉獻、回饋),「為全地都能敬畏神,以他為讚美的焦點而祈禱」。
可見祝福是雙向的,也是流動的。祝福從神而來,我們從神得到的祝福——包含創造的美好,救贖的恩典,滿溢傾瀉而流向他人,不論近處、遠處、鄰舍、萬族。而所有經歷過神賜福的人,理所當然地將稱頌榮耀歸於神,也就是頌榮(doxology),希臘文原意、英文同為「blessed」(與「祝福」同字),所以我們唱「榮耀歸主名」(Blessed be the Name of the Lord);也期盼著終有一天,在歷史的尾聲、大地的終局,「願列邦稱讚你,願萬民都稱讚你」!(詩67∶3-5)
但願我們服侍神的人,一面領受「叫萬族得福」的應許,一面從眼前做起,記得這句名言:「胸懷普世,在地落實」(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不論身份、頭銜、職稱、角色是什麼,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蒙福」而「成為祝福」的人生!
來源:《教材》(雙月刊)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