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兩洋戰略」?冷戰後,美國為控制歐亞大陸而制定

2020-12-23 三叔歷史觀

20世紀末,世界地緣格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裂變:蘇聯解體使心臟地帶重新回歸到俄國時的狀態;東歐劇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紛紛獨立,在心臟地帶周圍形成了一條不穩定的權力真空地帶。

舊世界的崩潰使美國獲得了非比尋常的機遇,老布希歡欣鼓舞地說道:

「我們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體系了。」

但是,新形勢也給美國提出了挑戰。1991年,蘇聯的解體還沒成為事實,美國國家安全報告裡就已經指出:

「在政治上,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由於蘇聯的威脅減少,美國對聯盟的領導作用—實際上也是聯盟本身—將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歐洲。」

為了維持美國在歐洲的存在和在世界上的獨超地位,美國必須做出戰略調整,「兩洋戰略」體現了冷戰後美國謀霸世界的總體戰略設計,即通過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依託北約東擴和強化美日同盟,從歐亞大陸兩端向腹地逐漸滲透,以最終完全控制歐亞大陸並進而控制全世界。

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重要性並沒有因為冷戰的結束而降低,它擁有世界人口的75%,世界生產總額的60%和世界已知能源的3/4,而且集中了所有可能向美國的霸權地位提出挑戰的國家。

排在美國之後的六個經濟大國都在歐亞大陸(英、法、德、俄、中、日),公開的核大國中只有一個不是歐亞國家,不公開的核大國中也只有一個不是歐亞國家。

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上的關聯決定了無論在任何時候,美國的世界大國地位與它對歐亞大陸的政策是聯繫在一起的。

根據觀察地圖的角度不同,美國可被看作是被世界島包圍,或環繞世界島,或僅是一個遠離大陸的島。不同的觀察角度呈現出來的是不同的地緣政治機遇和挑戰。

美國要麼處於一個極為樂觀的優勢位置,可以把力量投送到歐亞大陸沿海地區的任何一處,要麼使被歐亞大陸的西部領土和東部領土分別從兩個方向夾擊。地緣政治學的強制性法則指出,世界島上的心臟地帶和邊緣地帶不能被單一的政治力量組織起來。

在《大棋局》一書中,美國地緣政治的主要謀士布熱津斯基,把從裡斯本到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整個連貫的大陸視為一個地緣政治大棋局,並斷言:

「控制了歐亞大陸就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並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緣政治上成了這個世界中心大陸的周邊地帶。」

因此,對於美國來說,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美國要長久和穩固地保持它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就要在法、德、俄、中、印五個地緣政治棋手和烏克蘭、亞塞拜然、韓國、土耳其、伊朗五個地緣政治支軸國之間縱橫捭闔。

歐洲首先是美國在歐亞大陸必不可少的地緣政治橋頭堡,美國在歐洲有著巨大的地緣戰略利益,大西洋聯盟在歐亞大陸上直接確立了美國的政治影響和軍事力量,同時也是美國輸送民主價值觀的紐帶。

在亞洲,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是一個對美國的安全和繁榮越來越重要的地區,1996年6月,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發表的《美國國家利益報告》強調:美國必須確保在亞洲不會出現一個敵對的超級大國對美國的領導地位形成挑戰,這是美亞太安全戰略的首要任務。

為了經營歐亞大陸,柯林頓政府在199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表示,美國必須把廣泛地促進民主制,和市場經濟的目標同較為傳統的地緣戰略利益結合起來,穩定有序地經營歐亞大陸,具體地說就是:在歐洲,強調美歐合作,既聯歐制俄,又防止歐俄聯合;

通過推動北約東擴和發動科索沃戰爭,不斷增強對歐洲安全事務的主導權,積極構建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安全體系。

在亞洲,以美中、美日關係為中心,既聯日制華,又保持美中關係的總體穩定。布希政府上臺以後,繼續在歐亞大陸謀勢布局,不但堅持和強化柯林頓時期的歐洲和亞太戰略,並借反恐之機先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積極加強對東南亞和南亞的滲透。

而且利用了中亞國家的選舉混亂推動「顏色革命」,進一步增強了美國在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邊緣地帶的存在和影響。

基辛格曾指出:

「就地緣政治而言美國是歐亞大陸海岸外的一座島嶼而己。」美國要控制兩洋和歐亞大陸,就必須依託一定的組織形式並以合理的理由參與歐亞大陸事務,這最好的手段就是同盟關係。

因此,冷戰後美國的兩洋戰略主要依託「兩約」(北約和美日同盟),即通過北約東擴控制歐洲和大西洋,通過加強美日同盟控制亞洲和太平洋。

北約是1949年成立的與華約相抗衡的軍事組織。華約解體,使北約失去了對手,其存在的理由也曾一度受到質疑,但是北約在冷戰後經過短暫的徘徊,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開始了東擴的步伐。

從1993年起,美國與西方國家開始提出北約東擴的設想。1993年10月20日、21日,在北約國防部長非正式會議上,美國首先提出同歐洲和獨立國協等國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994年,北約在冷戰後第一次首腦會議上批准了該計劃的文件,由此北約東擴戰略正式出臺。

1995年,北約常設理事會批准了《關於北約東擴的研究報告》,提出了加入北約的國家必須具備的條件(如必須是民主國家,文官控制軍隊,軍事制度與北約接軌)。

1997年,北約在馬德裡確定了第一批東擴的名單,即波蘭、匈牙利、捷克共和國,三國均是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經過談判,在北約成立50周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以上三國得以如願加入北約,成為冷戰後北約東擴的第一批成員國。

2002年11月,北約在布拉格首腦會議上決定接納北歐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和中東歐的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為北約新成員國。

通過兩輪東擴,北約的成員國由原來的16個增加到26個,其勢力已經深入到歐亞大陸的腹地,對東歐、中歐北歐、東南歐,中東都表現出較大的整合力和影響力。

北約是大西洋兩岸關係的重要紐帶,離開歐洲根基的美國只能是一個遠離世界權力中心的擁有某種地緣政治優勢的北美大國。通過北約,美國可達到遏制俄國、控制德國、防範法國,維持傳統的歐洲均勢格局,防止單一勢力控制「心臟地帶」的多重目的。

同時,填補中東歐、南歐出現的權力真空地帶,把這些地區的權力資源轉化為美國獲取全球霸權的手段。美日軍事同盟源於冷戰開始後不久,也是冷戰的產物。

1951年9月,美日籤訂《日美安保條約》,美日軍事同盟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冷戰後,美日軍事同盟日趨緊密,這種緊密的關係絲毫不遜色於北約。

在亞太地區,華盛頓幾乎找不到一個比日本更好的盟友來共同對抗中國和俄羅斯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東京而言,日本如果想要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就不能沒有美國的支持。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北約通過東擴的方式,實際在海權強國美國奪取歐亞大陸腹地的「心臟地帶」方面發揮著支柱作用。北約的東擴根本上而言是獲取更多的陸權。

蘇聯的解體使心臟地帶又回到了俄國的狀態,但仍為其繼承者—俄羅斯所佔據,仍是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脅來源。在西方看來,俄羅斯雖然「江山已改」但「侵略本性」難移,俄羅斯以維護國家利益重振大國雄風的地緣政治考慮,被認為是企圖恢復帝國統治的「狼子野心」。

所以,不管俄羅斯興盛還是衰敗,西方必須對它加以遏制。基辛格的話充分體現了美國的這種地緣政治思維:

「不論冷戰存在與否,單一一個大國主宰歐亞大陸兩大範圍之一(歐洲或亞洲),都會對美國構成戰略意義上的危險。因為這樣的組合會在經濟上勝過美國,最後在軍事上也凌駕美國之上。即使這個主宰的大國開明,也必須抵制此危險;因為一旦這個大國改變意向,美國將會發現本身有效抵抗的力量已經大減、也逐漸沒有能力影響事件的發展。」

因此,北約東擴的目標帶有明顯的地理考慮,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新加入北約的國家沿著波羅的海—黑海形成一條對於西方而言的「防禦線」(類似二戰中法國的麥克馬洪線),對俄國而言卻是包圍圈。俄國的地緣戰略縱深被向東推回了數百公裡。

俄國雖然表示強烈反對,但除了參與進去避免孤立,也無其他選擇。處於海權和陸權夾縫之中的中東歐國家註定了只能二者選一的命運,要麼依附海權,要麼臣服陸權,歷史的地理規律是,它們更傾向於依附於海權。

現實似乎再次應驗了「誰控制了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這一著名預言,只是這一次,權力的天平傾向了海上國家。

在歐亞大陸的東邊,美日同盟的加強同樣是為了爭奪地緣政治空間,通過同盟關係,把日本綁在美國的東亞戰車上,同時防止日本軍事的過快發展,更重要的是遏制中國海權的崛起。

亞洲大陸東海岸是陸權國家發展海權和海權國家尋求陸權的戰略利益交匯處,斯皮克曼特別強調中國海岸地帶的重要性

「在亞洲對勢力均衡的威脅,過去是來自控制大陸沿海地區海道的國家。日本在這次大戰中戰敗後,大陸沿海地區海道的控制將不再掌握在它的手裡了,中國將成為這個地區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民族利益在於保證絕不讓任何一個單獨的強國來統一邊緣地帶」。

中美間的海權之爭絕不會因為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而終止,相反的是,美國在冷戰後的全球戰略調整中加大對中國的關注。

1998年美國國防部公布的《東亞—太平洋地區安全戰略報告》指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潛在挑戰。」小布希上臺後對華判斷更為嚴峻,公開指出中國是美國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

因此,美國必須通過美日同盟來維護亞太地區的安全和均勢狀態,藉口處理日本周邊地區不穩定因素,幹涉中國內政,插手臺灣問題,阻止中國完成統一大業,把中國的力量限制在陸地上。

另一方面,和中國周邊國家修好,在中國沿海地帶構築起一個北起韓國,以日本、臺灣為中軸,一直延伸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的弧形包圍圈。

這也是美日同盟加強的目的。有國內學者指出,從朝鮮半島經臺灣到南海的沿海新月地帶,正成為美國與中國進行地緣競爭的主要地緣戰略線。

綜上所述,美國通過兩洋戰略在歐亞大陸周邊駐起了兩道權力堤壩,它猶如張開雙臂要擁抱全球的狂人,其右臂是美歐聯盟,北約東擴是其右拳,正指向俄羅斯;其左臂是美日雙邊軍事同盟體系,強化中的美日同盟是其左拳,正對準中國。

美國意圖佔據兩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權資源,控制兩洲(亞洲和歐洲)的陸權力量,從而實現「陸地和海洋的組合以及富源和天然通道的組合」,包圍心臟地帶。

可見,從戰前到戰後,美國的霸權戰略雖幾經修改,但地緣政治的分析卻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海權對抗陸權、邊緣地帶對抗心臟地帶仍是這種分析的現實基礎。

相關焦點

  • 二戰新視角:東西半球的戰略互動與美國的戰後謀劃
    一旦這個計劃成為現實,那就將徹底完成對歐亞大陸的整合。徵服了歐亞大陸,那麼在地緣意義上從屬於歐亞大陸的非洲和澳大利亞也就很容易被囊括進來。這就是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時期的基本戰略構想。
  • 米迦勒與惡龍——美國地緣戰略視角下的終末之戰
    一戰前,美國的海軍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這一方面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也使得海軍在美國地緣戰略制定問題上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遠非一直被提防壓制的陸軍可比。這一點直到今天仍是美國海陸兩軍爭鬥的焦點。
  • 靖海略洋|美海軍擬組建第一艦隊對付中國,但受三大因素制約
    美國是當今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國家,其霸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對全球海洋的有效控制基礎上的。而美國對全球海洋進行有效控制的最有效工具無疑是美國海軍。因此美國海軍這支全球最龐大也是最先進的海上武裝力量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最近,一則關於美國海軍的新聞又一次引起了全球關注。
  • 君子協定:史達林造就冷戰!有蘇聯世界革命才有鐵幕演說
    對於冷戰的成因,很多人都把最終的冷戰因素歸結為美國,認為是美國一手開啟了冷戰世界。但其實,這並不是歷史,只不過對美國沒有什麼好印象而已。不論是一戰,二戰還是冷戰,本質上都是其他資本主義強國之間國家利益衝突的最終結果,沒有誰是正義的,也沒有誰是被迫的,大家都是主動的。
  • 德國調查:若中美冷戰,八成德國人支持柏林保持中立
    2010年,美國就逐漸地放棄了從海洋走向大陸的戰略,從而開啟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方面也間接地承認了太平洋對岸的實力與美國之間的此消彼長已經到了一個美國不能忽視的地步了,如今10年過去了,中美之間似乎距離冷戰已經越來越近了,而近日在德國的一項調查現實,八成的德國人支持在中美冷戰時,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美國大選後臺灣的三條路
    或許國民黨在這時候可以適時提出新的主張,譬如說:在接受一國兩制的基礎下,臺灣徹底放棄從中國領土分離出去的「臺獨」主張,與中美兩大強國保持等距離,維持現狀,保有現行政治體制、維持僅足夠維護治安用的軍事武力。只要不提分裂國土,相信大陸政府也願意用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歧見,讓臺灣不必再花費大筆經費去購買美國過時武器,而把這些錢用在建設臺灣及兩岸更便捷的交通運輸上。
  • 美國戰略空軍的核夢想,冷戰時期研製的NB-36H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自從冷戰開始之後,美國與蘇聯開始了在軍事武器上的競爭,不管是核武器、戰略轟炸機等,這兩個國家誰也不想落後誰,哪個國家一落後,那麼世界霸主的位置將會離自己遠去。隨著核武器的出現,美蘇兩國發現核能可以作為一種新能源使用。
  • 美國不遠萬裡轟炸南斯拉夫,為何眼皮底下的古巴、委內瑞拉沒事?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軍事戰略就是全球控制,簡單來說可以分成2大塊:海外基地為前沿,本土為後方。截止至2015年,美軍擁有374個海軍基地,雖然比冷戰時期的2千多個大為縮減,可戰備程度很高。一旦出現任何危機,這些前沿部隊可以第一時間「扛住」,本土的重兵緊隨而至。(下圖:美軍全球基地部署圖)
  •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的文明徵服全世界
    我們攤開歷史地圖,會發現,在近代之前,那些先進文明和先進國家,基本都出現在歐亞大陸——古埃及文明例外,但其文明區域也是緊挨歐亞大陸,遠離非洲大陸的中心。歐亞大陸的人類社會一直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碾壓其他大陸,而且哪怕到了現代,歐亞大陸的這種優勢也沒有退去,而是越來越大。
  • 豆瓣8.8《槍炮、病菌與鋼鐵》揭秘歐亞大陸碾壓其他大陸真正原因
    今天要為大家解讀的是賈雷·德戴蒙德的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作為戴蒙德的代表作,本書於1997年出版,開創了戴蒙德標誌性的氣候、環境、物產、科技。本書獲得1998年的美國普利茲圖書獎、英國科普圖書獎等很多重要獎項、並受到比爾·蓋茨等重量級讀者的推薦。豆瓣評分8.8,絕對是好書中的戰鬥機。
  • 回應美國副總統「檄文」演說,臺灣主持人為大陸出手!
    當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中國被劫掠之後,還被迫付出天價賠償金,4億5千萬兩紋銀。這是中國5年的財政收入。美國當時有參與,竟然拿到總賠款的7.32%。那是衰敗的中國,背上最致命的一刀,也是億萬子民的血淚之金。    美國眼光深遠,因合眾國土地已經擴張完畢。所以美國要的,是經貿利益和政治影響力。
  • 在美國憑姓氏難斷定是否為華人 洋姓洋面孔華人多
    在美國憑姓氏難斷定是否為華人 洋姓洋面孔華人多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長著洋面孔,並擁有洋姓氏Gil的河濱加大就業指導中心首位華裔主任甄少仁(Sean Gil),常遇到不相信他是華裔後代的華人。
  • 美國時間與美國笑話:冷戰語境下臺灣的美國想像
    偶然聽起臺灣朋友說「你開什麼美國玩笑」,與大陸的「你開什麼國際玩笑」相映成趣。言雖戲謔,但兩岸分別以「國際」與「美國」形容玩笑之嚴重,卻揭示出冷戰文化的蛛絲馬跡。對大陸人而言,以「國際玩笑」代指「天大的笑話」順理成章,畢竟課文中號召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練字簿上要抄寫《國際歌》的「英特耐雄納爾,就一定能實現」,連當年和蘇聯老大哥翻臉也不忘團結第三世界的國際陣營。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地球氣候在末次冰期時歷經數次冷暖更替的變化,使得現代人群或是為尋求宜居之地而不斷進行擴散與交流活動,或是因極端惡化的環境而遭受滅頂之災,由而帶來歐亞大陸區域性人群結構的相應改變,並逐漸演化成如今形色各異,從表面的語言、文化,到根本的遺傳上均存在差別的各類族群。  那麼,末次盛冰期前後,歐亞大陸曾經存在過哪些現代人群?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同盟國對德日的處置二戰後德國本土是美蘇盟軍佔領接管的,後又因佔領國的文化觀念不同分為東西德國分別駐軍,東西方陣營冷戰,都保留了被佔領國的軍隊,東西德國合併後延續自然能擁有軍隊。而日本戰敗後本土是美國佔領的,勝利果實由美國獨佔,美國一家不允許保留,因此戰敗國日本只能忍受胯下之辱了。雖然日本沒有軍隊只能成立自衛隊,但這個自衛隊也不是一般的準軍事部隊,陸海空俱全,武器先進,全部按美國的世界戰略要求行事,就是說發展由美國戰略需要制定,日本沒有決策權的。
  • 中俄聯手將終結美國霸權
    美國長期以來憑藉自身強大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牢牢掌握國際規則制定權,然而,隨著美國對中俄遏制不斷增加,兩國對美國壟斷國際規則制定權做法不滿情緒快速積累。該背景下,兩國政治上接近程度前所未有,面對這一趨勢,多國權威媒體驚呼長此以往將對美國壟斷性地位產生威脅。
  • 從地理位置看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倘若放棄臺灣為「紅毛」(荷蘭人)佔據,「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現在,臺灣的戰略地位就更加突顯,臺灣問題的解決不僅直接關係到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國家穩定,而且關係到我國的長遠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正是因為其重要戰略地位,臺灣才成為美國和日本遏制我國的重要棋子。
  • 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教授:十年前的種子,十年後的果實
    7月22日,在陝西省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視頻會議上,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教授作了主題為「十年前的種子,十年後的果實」的歐亞信息化與在線教學工作內容分享。胡建波表示,今年的疫情成為了教育信息化的一顆試金石,也讓西安歐亞學院在信息化上十餘年的堅持得到了驗證。
  • 美大打「臺灣牌」意欲何為?銳評:把臺灣當「炮灰」 為美國大選服務
    那麼,美國近期一方面頻繁派艦機對中國大陸進行偵察挑釁,一方面連續對臺灣地區出售武器裝備,美國大打「臺灣牌」究竟意欲何為?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多軍種多方向成體系出動兵力,在臺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這又釋放出什麼信號?就相關問題,請軍事專家曹衛東為我們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