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已在「中國文物網」首發。)
9月份國家博物館又放大招,《大唐風華》展訊消息一出,朋友圈頓時喜大普奔。可惜心心念念何家村窖藏那件產地和年代頗有爭議的鑲金獸首瑪瑙杯,這次沒有一同來京。不過,這到讓我想起最近巡展到深圳南山博物館的阿富汗珍貴文物(《耀世遺珍——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珍寶展》展覽時間:2018年8月25日——2018年11月4日,在深圳的小夥伴們有福氣啦!)出土於貝格拉姆遺址10號庫房的那件玻璃「來通」杯。
「來通」 杯在中國地區考古發現數量很有限,其使用材質主要為金銀、陶瓷。而玻璃材質的 「來通」 杯,還是在阿富汗的珍寶展上第一次見到。但明顯可以感到形狀像角杯,上口近圓形,下部雕刻為獸首形,獸首上有兩隻彎曲的羚羊角,而其面部卻像牛,獸首的口鼻部裝有籠頭狀的金帽蓋合,能夠卸下,內部有流的何家村窖藏這件鑲金獸首瑪瑙杯,雖然年代、產地、材質與這件玻璃 「來通」 杯不同,但在造型和使用方式上顯然是一脈相承。
鑲金獸首瑪瑙杯
高6.5CM 長15.6CM 口徑5.6CM
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來通」杯
貝格拉姆10號房
公元1世紀
玻璃
高16.5CM 寬13.9CM 杯深7.7CM直徑6.5CM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收藏
這件貝格拉姆10號房出土的獸首高足 「來通」 杯為羅馬帝國時期吹制工藝製作的玻璃產品。
羅馬玻璃是指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五世紀羅馬帝國領域中的玻璃產品。西羅馬滅亡之後到阿拉伯帝國興起為止,地中海東岸的玻璃產品也可以視為羅馬玻璃。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徵服了地中海沿岸,希臘世界的兩個玻璃中心——腓尼基、敘利亞海岸和埃及的亞歷山大地區。
羅馬玻璃的主要特點是多採用型壓、有模或無模吹製成型技術。這是玻璃生產的一場大革命,大大簡化了生產,降低了成本,使先前一直是罕見昂貴的玻璃器變成了常見的交易商品。
敲黑板!什麼是吹製法?
吹製法是指用吹管把料泡吹成適當形狀和大小,料泡的內部與外部接觸空氣降溫,形成彈性表皮,並以熟練的手法使其產生雛形,然後將已經成型的玻璃容器從空心的吹管上轉接到末端帶有少量黏稠玻璃液體的實心鐵棒上,最後再將玻璃器從實心鐵棒上剪除取下。
玻璃吹製法流程示意
貝格拉姆遺址地處阿富汗東北部的帕爾萬省,位於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喀布爾河支流的南岸,西南距喀布爾(今阿富汗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首都)約60公裡。其地屬帕爾萬盆地,北為興都庫什山,西為巴格曼山,東南為河谷。在古代,這裡是東伊朗、中亞與印度之間的交通要地。
貝格拉姆城址平面圖,阿富汗珍寶展圖錄
初,大月氏為匈奴所滅,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肹頓、都密五部翕侯。公元1世紀40年代,大月氏五翕侯其一的貴霜翕侯丘就卻(約公元30—80年在位)攻滅其餘四部,統一大月氏建立貴霜帝國,並南下印度。其子閻膏珍時期更是國勢大張、商路暢通,貴霜成為與東漢、羅馬、安息帝國並立的四大強國之一(貴霜帝國127年—230年為其巔峰時期,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裏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貝格拉姆城址即貴霜帝國的夏都迦畢試,是當時絲綢之路上的中轉站,更是經濟貿易重鎮。不但與地中海地區、印度和中國的貿易十分頻繁,更是融會了來自古希臘、羅馬帝國、印度、伊朗、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等等的不同文化。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所記的迦畢試即系此地,而對其 「異方奇貨多聚此國」 的描述也是相當真實。
1937年,法國考古學家約瑟夫·哈金博士夫婦面對紛擾的環境和地區動蕩的局勢,在阿富汗開始發掘貝格拉姆遺址。貝格拉姆遺址分為兩部分,北為舊王城,南為新王城,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遷徙。
法國考古學家約瑟夫·哈金博士夫婦,來源網絡
這件貴霜王朝的玻璃器 「來通」 杯作為當時奢侈的商品就出自於新王城東部的10號庫房遺址中(共發現兩間庫房,另一個為新王城的13號庫房。)。據貴霜研究者考證封存的時間應該為公元55年左右,貴霜帝國君主丘就卻趁印度—帕提亞(即「安息」)國王德菲斯去世之機,經阿拉霍西亞攻佔該國的喀布爾谷地,重鎮貝格拉姆因此毀棄,導致這批寶藏的主人——羅馬商人在恐慌下匆匆掩埋。
貝格拉姆10號房,阿富汗珍寶展圖錄
「來通」(「Rhyton」的音譯詞)由希臘人命名,在希臘語中意有流出、聯通之意。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解釋為英語pouere 倒酒器。「來通」 杯本質上是一種角狀杯,多為山羊、牛、馬、鹿等草原動物的頭部造型,液體從上端進,從下端動物細小的口中流出,部分還在出口處有管狀的注子。
從目前各地考古發現來看,早期 「來通」 杯分為兩個創造的中心(是否為原創現在還未確定):伊朗和希臘。兩地在題材上存在著廣泛而開放的相互影響和借鑑,下限大約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3世紀前後,希臘——希臘化時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到安息王國時期。這是使用 「來通」 杯最普遍的時期,類型和材質多樣(這件貝格拉姆出土的玻璃器「來通」杯就為這個時期)。公元3到8世紀前後,以薩珊 「來通」 杯為代表。從出土情況看希臘風格更偏向於頭部寫實,而波斯風格頭部是抽象化的形象提煉,這些特徵都和他們地區的雕塑藝術風格一脈相承。
希臘人相信 「來通」 杯是聖物,從神廟遺址出土的早期 「來通」 杯主要用在禮儀和祭祀活動中,到了波斯帝國和羅馬時期仍然主要是作為一種貴重的祭器。據說用它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並且認為舉起 「來通」 杯將酒一飲而盡更可以表示對神之尊敬。漸漸世俗化後開始成為貴族日常生活的奢侈飲器。
「來通」 杯的由來源於一個古希臘神話傳說。克洛諾在克裡特島產下眾神之王宙斯後,把他藏在伊達山一處山洞中交由那裡的仙女們照看。仙女們用母山羊的羊奶和蜂蜜將宙斯哺育長大。年幼的宙斯十分頑皮,在玩耍時把母山羊的羊角折斷。長大後他為了表示對母山羊的哺乳之感,將折斷的羊角賦予了神奇的力量,使它能源源不斷產生各種各樣的物什,成為無窮財富和豐饒的象徵。如:希臘的豐收女神提喀就經常以手持「來通」杯的形象出現,象徵著富庶。而據此推測「來通」杯可能在起源和發展中吸收了獸角杯的形制。
「來通」 杯的使用習慣目前從考古發現可分為二種:一類是大口朝上,直接從其底端孔中流出飲用。如: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北齊石刻是一群胡人在葡萄架下飲酒,主角手持 「來通」 ,從其拿 「來通」 杯的手勢看,應該是用底部飲用。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北齊石刻畫像上的手持 「來通」杯 ,孫機《仰觀集》
另一種是與長杯配合使用,如:保加利亞索菲亞附近出土一件公元前4世紀壺形底部有流的銀 「來通」 ,器物腹部圖案為一位長發鬍鬚的神,左手高執一位頭部做成斯芬克斯的 「來通」 ,而右手拿著長杯。
保加利亞索菲亞壺形銀「來通」《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但是,不管使用哪種方式很明顯都和中國在大口部飲用的習慣不同。
那些在絲綢之路上的掮客們 「利之所在,無所不到」 ,冒著身命危險就是為了賺大錢,期望手中的貨品能使人感到不可思議,讓它們的利潤空間最大化,但同時卻在不經意間帶來了東西方文化與藝術的交流。不管是貝格拉姆遺址的玻璃 「來通」 杯,或流入中國或被中國仿製的鑲金獸首瑪瑙杯,都是見證東西方 「來往」 的重要代表。
-END-
喜歡就幫忙轉發一下吧,謝謝啦!
推薦閱讀
(點擊連結直接查看↓↓↓)
遂寧金魚村窖藏——宋人的香爐(一)
遂寧金魚村窖藏——宋人的瓶(二)
遂寧金魚村窖藏——宋人的文房清玩(三)
遂寧金魚村窖藏——宋人的日常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