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城故事》到《中國女排》,導演多年,陳可辛從沒讓我們失望

2020-12-28 金刀人物

作為生活中的伴侶,吳君如曾說:陳可辛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但是他並不浪漫,可能是他的浪漫都給了電影吧!

正如吳君如所說,陳可辛生活中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他會因為一個電影鏡頭而默默流淚,還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黯然神傷,甚至陌生人的情緒也會影響到他。我想這不僅僅只是感性而已,更多的可能是敏感和單純。

而這種敏感也為他的導演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於電影本身而言,陳可辛可能是最善於捕捉生活細節的導演了,在他的影片當中,有很多故事都是「陳詞濫調」,但展現出來的效果卻又讓人耳目一新,他是真正做到「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導演之一。

《雙城故事》,這部1991年上映的電影處女作,同樣也是陳可辛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事講述的是兩個好朋友(志偉和阿倫)同時愛上一個女孩(Olive),但出於兄弟情誼彼此退讓,三人在友情與愛情中不斷經受考驗,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

在80年代的香港,這樣的港片數不勝數,在故事的取材上也可以說毫無新意,觀賞性更是一般,但陳可辛卻可以做到與眾不同。

雖然講述的是「三角戀」的愛情故事,片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展現三人之間的複雜情感,但在影片的結尾,阿倫和Olive陪著身患癌症的志偉去完成小時候共同的航海夢的時候,沒有生離死別,也沒有辜負與背叛,在愛情和友情當中又包含著一絲青春的期盼和夢想,出於「俗」而不落於其中,這是他高明的地方。

之於導演而言,陳可辛是成功的,如果我們回頭去看會發現,陳可辛從影幾十年來,只要是他親自操刀的電影幾乎沒有「爛片」一說。他的每一部電影當中都會留下幾個精彩的鏡頭或是讓人耳熟能詳的臺詞。

譬如1996年拍攝的《甜蜜蜜》,陳可辛用「蒙太奇」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沉浮,在各種風潮下風雲變幻的香港,也完美地展現了那個年代感情本來的樣子,片中黎明騎車馱著張曼玉的場景堪稱「時代愛情場景」的經典之作!

還有2005年上映的《如果·愛》,這個電影其實跟《雙城故事》的結構大致相同,故事情節也很簡單,但陳可辛用插敘、倒敘加戲中戲的手法,在簡單的情節當中將懷舊和傷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金城武和周迅在空中共舞的那一段更是成為無數人的靈魂記憶。

再有就是2016年陳可辛監製的《七月與安生》,他用「加法」原則對故事進行加工,因為原本的劇本情節很少,為了尊重原劇情,他把情節延長,用更真誠的感情來講述青春、友情和愛情,同時又表現出青春帶給我們的陣痛和思考。

無論是多麼普通的劇情,陳可辛都有他自己的辦法將故事深加工,從細微之處見真情是他慣用的表現手法,而這一點也在一段時間裡成了他難以擺脫的標籤。

因為從小過著顛沛流離,東奔西走的生活,陳可辛對生活的敏感程度超過常人,所以大家一度有種錯覺就是他只擅長愛情片和文藝片,其實這是對他的誤解,因為有事實證明了,他其實是個「全才」。

譬如2007年上映的武俠動作電影《投名狀》,那是他第一次拍動作片,他用寫實手法配上鏡頭的直觀感,不僅表現出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向觀眾傳達出反戰的思想主題,還將兄弟感情和政治立場糅合在一起,使得電影看上去真實有味道,更加貼合現實。

還有就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三更之回家》,這是一部恐怖電影,雖然是恐怖電影,但你看完了,你會發現在恐怖的外衣之下蘊含著即使陰陽相隔也要相愛的厚重情感以及害怕過後對人生無常的慨嘆和思考!

曾經的我一直認為一部電影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演員的演技,可後來我發現《中國合伙人》時,給我的感覺是導演的比重才是最大的,陳可辛不但善於捕捉生活細節,而且善於發掘演員之美。

那時的黃曉明還被稱為「好看的木頭」,演戲面無表情,除了霸道總裁之外,幾乎沒有其他能拿得出手的角色。

可就是這樣的一根「木頭」,在陳可辛的手下卻如開掛一般,演技飛速進步,黃曉明也憑藉著對成東青外表「土鱉」,實則大智若愚的精準刻畫獲得當年「金雞獎」的影帝。

就算是到了現在,黃曉明能被稱為實力派的經典角色恐怕成東青也是數一數二。

事實證明,演員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用心與否,如果不被商業利益所左右,出來的電影就算再差,觀眾也不會看出銅臭的味道,自然也會減少很多的尷尬。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最喜歡的還是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改名之前叫中國女排)。

因為疫情原因,這部本該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遲遲未能與觀眾見面,好在一切都開始歸於正常,我們也能走進影院見一下它的廬山真面目了。

因為公映中斷的原因,我不便多說,其實有很多人已經看過。

我只能說這是一部既勵志又感動,既熱血又自豪,看了讓人熱血沸騰的主旋律電影。

電影中,鞏俐飾演的郎平,無論是側臉還是眼神無論是拿筆的姿勢還是推眼鏡的小動作都跟郎指導極其神似。

不過我們女排隊長朱婷在賽前得到郎指導鼓勵而失聲痛哭的那一段真的讓人看地撕心裂肺。

看完整個電影,我只能說無論是選角、造型、服裝、還是表演,陳可辛都下了很大的工夫,他沿用了他一直以來擅長寫實的手法,基本一比一還原歷史,把中國女排那種國家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不失為一部精彩的主旋律電影,值得一看。

陳可辛從影數年,參與監製和執導的電影上百部,我們很少發現有哪一部是拿不出手的,他也確實跟吳君如說的一樣,他的所有浪漫和情調全部都給了電影。

至於他獲得過什麼獎項這裡我就不再贅述,因為他自己說過:他對獲獎沒有什麼感覺,而且也拿得太多了。

但作為電影導演的他,把自己的所有獻給電影本質上也是在致敬自己的青春,只不過讓更多人欣賞到了他的心靈美罷了。

如今的這個社會,霓虹璀璨,燈紅酒綠。藝術似乎離我們很近,卻又離我們很遠,如果單單從電影上面給心靈選一個歸宿的話,我願意投陳可辛一票。

畢竟我認識後的陳可辛,起碼在電影上,數十年來還沒有讓我失望過!

相關焦點

  • 以前的《雙城故事》,其後的陳可辛式愛情片及其他
    《甜蜜蜜》劇照從導演處女作《雙城故事》到最負盛名的《甜蜜蜜》,從性別迷亂的兩部曲《金枝玉葉》到用驚悚包裝真愛的《三更之回家》,從試水內地的《如果·愛》到最新監製的《喜歡你》,莫不如此。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既由陳可辛自身的性格與經歷決定,也是香港或內地大的創作環境使然。而追溯他的創作,《雙城故事》成為不會斷流的源頭。
  • 《中國女排》:最會講「時代故事」的陳可辛
    導演聲名遠播,甚至說,他是最會講故事的國內導演也並不為過 。》,陳可辛又恢復了自己講故事的功力,一代下海經商者的沉浮,讓一個時代的腥風血雨,明媚時光,都鑲嵌在電影之中,自此以後,陳可辛導演終於又回到了他擅長的路數上:帶有歷史痕跡的個人奮鬥或者個人變遷史
  • 導演陳可辛:《奪冠》拍中國女排,拍郎平,但更是講人性的故事
    導演的名頭,還是急著想看鞏俐飾演的郎平?多年父子成兄弟,什麼都可以講。》的導演。 陳導認為,通過女排,可以看到中國不同時代的風貌,從氣場到外形,有誰比鞏俐還合適的人選呢?
  • 鞏俐出演中國女排飾演主帥郎平 陳可辛擔任導演
    曝鞏俐飾演郎平3月13日,據相關人士爆料,電影《中國女排》將於今年上半年開拍,陳可辛擔任導演,而昔日中國女排「鐵榔頭」、現任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將由「影后」鞏俐飾演。有媒體向片方以及鞏俐方面求證此事,目前暫無回應。據悉,陳可辛剛剛完成體育傳記電影《李娜》的拍攝,由於有大量後期特效製作,因此會排在《中國女排》後上映。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奪冠》官宣定檔,陳可辛導演作品來襲,終於等來中國女排
    相信大家在忙裡偷閒的日子裡,除了追劇就是在期待電影的上映了,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的春節檔電影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上映,這讓觀眾們很是著急又期待,目前春節檔上映的有《姜子牙》,這讓觀眾們才覺得比較安慰了,相信其他春節檔也會陸續上映吧!這不,近期又一春節檔電影官宣定檔,我們又有得看了!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徵文 | 陳可辛的隱性世界:從《中國女排》到《奪冠》
    2020年國慶長假期間,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上映的第三天,票房一剎那就衝到了4億。表面看來,與《我和我的祖國》、《紅海行動》等同主旋律電影相比,《奪冠》的票房的爬升似乎有點緩慢。影片的評分,也沒有前兩部的評分高。《紅海行動》衝上了豆瓣8分的榜單,《我和我的祖國》也接近8分。
  • 陳可辛不拍小清新,和鞏俐、黃渤聯手中國女排誓言《奪冠》
    ▲《李娜》另一部《奪冠》,原片名為《中國女排》,故事就是描述中國女排在奧運的傳奇故事,4年前,2016年的裡約熱內盧奧運會,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度打入奧運女排決賽,對決塞爾維亞,第一局由塞爾維亞以25-19拿下,但中國女排接著連拿三局,分別以25-17、25-22和25-23的比分戰勝塞爾維亞,奪下中國女排史上第三枚奧運金牌。
  • 《奪冠》:給孩子講中國女排,家長先懂陳可辛,很重要
    一部是我們看到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另一部是《李娜》。對於一個導演來說,尤其是多次獲獎型導演,這個年紀的人生閱歷,駕馭這樣的題材更需要取捨。他所呈現中國女排,這種「小切口」縱深的表達方式,註定會成為一部陳可辛版的中國女排,未來即可能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
  • 陳可辛導演電影《李娜》和《中國女排》,你更期待哪部?
    上個月,陳可辛導演的體育勵志題材電影《李娜》殺青,據悉這部自傳電影《李娜》,歷時四年籌拍,陳可辛用獨特擅長的手法刻畫了人物的細膩!陳可辛講了什麼:父親年少的李娜,接到了父親的命令,這不是商量,因為沒有商量的餘地!別人說她有天賦,可這天賦是練出來的。
  • 《奪冠》金雞獎奪三大獎,陳可辛導演感謝中國電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第33屆金雞獎頒獎典禮暨第2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盛典於廈門舉行。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陳可辛,你真的曲解中國女排了
    從郎平一意孤行的舉起一百公斤的啞鈴,到大年三十隊員面對父母徹底崩潰的淚腺,再到教練心頭藏了多年的念想女排」,陳可辛是用了日復一日機械的訓練,一場教練力挽狂瀾的賽事來講述的,可這些,遠遠不足以代表那段輝煌的歲月,更不能完美詮釋「女排精神」的真正內涵。
  • 《奪冠》金雞獲三獎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新片《獨自上場》已送審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11月28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公布了完整獲獎名單,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主演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攝影、最佳編劇三項大獎。出品人覃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和陳可辛導演合作這麼多年,我深知他在《奪冠》中付出的辛苦,也知道他經歷了什麼。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天也是他的生日,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 《奪冠》:將夢想變為現實,詮釋女排精神,陳可辛的又一力作
    》,在春節時撤檔,現於9月25日上映,該片講述的是我國女排從首次奪冠到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故事,中間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淚水和汗水,以及女排一直堅持的精神,我們稱之為&34;。袁偉民,片中的演員都是陳可辛導演精挑細選後的結果。
  • 保守主義者陳可辛
    從此他對香港開始有了客體視點,也是從那時開始,陳可辛與香港的關係就進入了若即若離之中。後來,陳可辛在去美國留學,再後來又回到香港拍電影,他自己經歷這多次的離開與回來,所以他的電影裡,也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 1983年,陳可辛回到香港拍電影,1991年,他導演了第一部電影《雙城故事》,但1996年拍完《甜蜜蜜》之後,陳可辛察覺到香港電影已經在非常不健康的狀態。
  • 導演陳可辛傾情說《奪冠》
    40多年之後,陳可辛再談起中國女排,他的感受依然沒有變。在時代的變遷中,女排精神得以一代又一代地延續和傳承下來,成為中國人心中堅忍、熱血、永不言棄的符號。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奪冠》導演陳可辛:我覺得很幸運
    40多年之後,陳可辛再談起中國女排,他的感受依然沒有變。在時代的變遷中,女排精神得以一代又一代地延續和傳承下來,成為中國人心中堅忍、熱血、永不言棄的符號。「郎指導說的女排精神是什麼,不是一定要贏,但是明知道自己會輸,也都要一分一分地把它『咬』回來。這是支撐著我們每個人在做這件事情的動力。」陳可辛對記者說。
  • 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宣布定檔國慶,導演陳可辛發文感謝
    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宣布定檔國慶,導演陳可辛發文感謝  Connor Feng • 2020-08-17 13:56:57 來源:前瞻網
  • 陳可辛發文,為中國首個女排電影《奪冠》聲援,苦辣酸甜都在裡面
    導語拍商業電影的導演挺多的,拍出電影質感的導演不多,陳可辛算是其中之一。俗話說:「傲為兇德,惰為衰氣」。陳可辛不算一名商業價值的導演,更傾向於表達內心的想法。在如今的時代尤其不易,過多導演看重票房忽略電影的本質,守住本心不容易。《奪冠》這部電影講述的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發生的故事,故事裡面的酸甜苦辣只要當事人知道。中國女排從0到到1的突破,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女排也是個狠角色呢。中國女排精神讓我們大家明白了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也是存在的,只要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