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活中的伴侶,吳君如曾說:陳可辛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但是他並不浪漫,可能是他的浪漫都給了電影吧!
正如吳君如所說,陳可辛生活中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他會因為一個電影鏡頭而默默流淚,還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黯然神傷,甚至陌生人的情緒也會影響到他。我想這不僅僅只是感性而已,更多的可能是敏感和單純。
而這種敏感也為他的導演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於電影本身而言,陳可辛可能是最善於捕捉生活細節的導演了,在他的影片當中,有很多故事都是「陳詞濫調」,但展現出來的效果卻又讓人耳目一新,他是真正做到「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導演之一。
《雙城故事》,這部1991年上映的電影處女作,同樣也是陳可辛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事講述的是兩個好朋友(志偉和阿倫)同時愛上一個女孩(Olive),但出於兄弟情誼彼此退讓,三人在友情與愛情中不斷經受考驗,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
在80年代的香港,這樣的港片數不勝數,在故事的取材上也可以說毫無新意,觀賞性更是一般,但陳可辛卻可以做到與眾不同。
雖然講述的是「三角戀」的愛情故事,片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展現三人之間的複雜情感,但在影片的結尾,阿倫和Olive陪著身患癌症的志偉去完成小時候共同的航海夢的時候,沒有生離死別,也沒有辜負與背叛,在愛情和友情當中又包含著一絲青春的期盼和夢想,出於「俗」而不落於其中,這是他高明的地方。
之於導演而言,陳可辛是成功的,如果我們回頭去看會發現,陳可辛從影幾十年來,只要是他親自操刀的電影幾乎沒有「爛片」一說。他的每一部電影當中都會留下幾個精彩的鏡頭或是讓人耳熟能詳的臺詞。
譬如1996年拍攝的《甜蜜蜜》,陳可辛用「蒙太奇」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沉浮,在各種風潮下風雲變幻的香港,也完美地展現了那個年代感情本來的樣子,片中黎明騎車馱著張曼玉的場景堪稱「時代愛情場景」的經典之作!
還有2005年上映的《如果·愛》,這個電影其實跟《雙城故事》的結構大致相同,故事情節也很簡單,但陳可辛用插敘、倒敘加戲中戲的手法,在簡單的情節當中將懷舊和傷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金城武和周迅在空中共舞的那一段更是成為無數人的靈魂記憶。
再有就是2016年陳可辛監製的《七月與安生》,他用「加法」原則對故事進行加工,因為原本的劇本情節很少,為了尊重原劇情,他把情節延長,用更真誠的感情來講述青春、友情和愛情,同時又表現出青春帶給我們的陣痛和思考。
無論是多麼普通的劇情,陳可辛都有他自己的辦法將故事深加工,從細微之處見真情是他慣用的表現手法,而這一點也在一段時間裡成了他難以擺脫的標籤。
因為從小過著顛沛流離,東奔西走的生活,陳可辛對生活的敏感程度超過常人,所以大家一度有種錯覺就是他只擅長愛情片和文藝片,其實這是對他的誤解,因為有事實證明了,他其實是個「全才」。
譬如2007年上映的武俠動作電影《投名狀》,那是他第一次拍動作片,他用寫實手法配上鏡頭的直觀感,不僅表現出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向觀眾傳達出反戰的思想主題,還將兄弟感情和政治立場糅合在一起,使得電影看上去真實有味道,更加貼合現實。
還有就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三更之回家》,這是一部恐怖電影,雖然是恐怖電影,但你看完了,你會發現在恐怖的外衣之下蘊含著即使陰陽相隔也要相愛的厚重情感以及害怕過後對人生無常的慨嘆和思考!
曾經的我一直認為一部電影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演員的演技,可後來我發現《中國合伙人》時,給我的感覺是導演的比重才是最大的,陳可辛不但善於捕捉生活細節,而且善於發掘演員之美。
那時的黃曉明還被稱為「好看的木頭」,演戲面無表情,除了霸道總裁之外,幾乎沒有其他能拿得出手的角色。
可就是這樣的一根「木頭」,在陳可辛的手下卻如開掛一般,演技飛速進步,黃曉明也憑藉著對成東青外表「土鱉」,實則大智若愚的精準刻畫獲得當年「金雞獎」的影帝。
就算是到了現在,黃曉明能被稱為實力派的經典角色恐怕成東青也是數一數二。
事實證明,演員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用心與否,如果不被商業利益所左右,出來的電影就算再差,觀眾也不會看出銅臭的味道,自然也會減少很多的尷尬。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最喜歡的還是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改名之前叫中國女排)。
因為疫情原因,這部本該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遲遲未能與觀眾見面,好在一切都開始歸於正常,我們也能走進影院見一下它的廬山真面目了。
因為公映中斷的原因,我不便多說,其實有很多人已經看過。
我只能說這是一部既勵志又感動,既熱血又自豪,看了讓人熱血沸騰的主旋律電影。
電影中,鞏俐飾演的郎平,無論是側臉還是眼神無論是拿筆的姿勢還是推眼鏡的小動作都跟郎指導極其神似。
不過我們女排隊長朱婷在賽前得到郎指導鼓勵而失聲痛哭的那一段真的讓人看地撕心裂肺。
看完整個電影,我只能說無論是選角、造型、服裝、還是表演,陳可辛都下了很大的工夫,他沿用了他一直以來擅長寫實的手法,基本一比一還原歷史,把中國女排那種國家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不失為一部精彩的主旋律電影,值得一看。
陳可辛從影數年,參與監製和執導的電影上百部,我們很少發現有哪一部是拿不出手的,他也確實跟吳君如說的一樣,他的所有浪漫和情調全部都給了電影。
至於他獲得過什麼獎項這裡我就不再贅述,因為他自己說過:他對獲獎沒有什麼感覺,而且也拿得太多了。
但作為電影導演的他,把自己的所有獻給電影本質上也是在致敬自己的青春,只不過讓更多人欣賞到了他的心靈美罷了。
如今的這個社會,霓虹璀璨,燈紅酒綠。藝術似乎離我們很近,卻又離我們很遠,如果單單從電影上面給心靈選一個歸宿的話,我願意投陳可辛一票。
畢竟我認識後的陳可辛,起碼在電影上,數十年來還沒有讓我失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