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9月25日,影片《奪冠》上映。第二天,我就去影院一睹為快。
是奔著陳可辛導演的名頭,還是急著想看鞏俐飾演的郎平?兩者,都有吧。
著實沒想到,伴著眼淚,看到終場。
我很好奇,到底陳可辛,一個香港導演,頭髮有些長,文藝範兒十足,怎麼拍出的電影,就那麼接地氣呢?有什麼背景嗎?
01
陳可辛,1962年出生在香港,一位屬虎的帥哥。
說起陳可辛的父母,他們均為泰國華僑。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陳可辛的爺爺、外公那代人,就從潮州去了泰國謀生。隨後,紮根在泰國,算是泰國一代。
可陳爺爺那輩人,骨子裡故鄉情節嚴重,始終堅持「誰不說俺家鄉好」,即便在泰國生活多年,始終不肯把這裡認作自己的家鄉。
而且,在子女的教育上,他們始終堅持中文教育,不肯讓孩子們讀泰文。
於是,陳可辛爸爸、媽媽,泰國二代,就變成了迷失的一代。雖說成長在泰國,但受家庭影響,始終不能做一個純粹的泰國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流行華僑歸國。陳爸、陳媽,也回到了大陸。
陳爸陳銅民,直奔北京,本想準備去念中戲,又因種種問題,還沒去成。
陳媽先去汕頭,後到北京。陳爸與陳媽,就相識在北京。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相同的成長經歷,讓兩人默契有加。
後來,兩人去了香港。在香港,生下陳可辛。因陳可辛出生時,母親難產。為了永遠記住母親生他時的辛勞,陳爸為公子取名「可辛」。
這樣,陳可辛就成了香港人,有了香港戶口。
02
陳爸陳銅民,來到香港,加入長城、鳳凰電影公司工作。後來,又轉投國泰、邵氏公司當編劇。
陳可辛四歲開始,就起勁地拎著老爸的公文包,成了他的跟屁蟲,輾轉於各劇組。
也許,從那時起,電影的種子,就埋在了陳可辛的心田。
在香港,陳銅民的導演生涯,並不順利。1973年,他明顯意識到,這個圈子容不下他,毅然決定放棄,帶著家人返回泰國。那一年,陳可辛11歲。
上世紀七十年代,正是香港經濟騰飛的好時光。陳可辛,別看那時年紀小,他可不願意離開香港這花花世界。
但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家裡還是大人說得算,回泰國,就回泰國吧。
其實,陳家的家境,一直很不錯,稱得上小康之家。在泰國,陳父從事報業,陳可辛一直上的都是國際學校。
每逢寒暑假,他都會跑回香港,去他熟悉的影院看電影。
身家不豐,也沒這待遇。可人家陳公子,用的可都是自己的零花錢。
小時的陳可辛,就是老爸的心尖尖。在老爸導過的屈指可數的影片中,陳可辛還當過裡面的童星呢。
可以說,陳可辛與老爸,就是哥們,多年父子成兄弟,什麼都可以講。
因此,在陳可辛這裡,從香港到泰國,小孩子嘛,也沒什麼太多的反叛,成長得非常健康,懂禮貌,有教養,一個有著國際範兒的少年郎。
即使假期回香港觀影,只要跟老爸老媽打個招呼,就一切OK。
03
1980年,18歲的陳可辛,前往美國洛杉磯讀書。本想學電影,可老爸建議他,選擇更為實際的酒店管理專業。畢竟,拍電影不實際啊。
陳父的理由,很實在:「如果你想過百萬富翁的生活,而沒有百萬富翁的財產,就去做酒店經理,整個酒店就是你的王國。」
想想也是,大導演李安,當年也是蟄伏又蟄伏啊,都快崩潰了,才迎來一線生機。
陳可辛,很聽老爸的話,酒店管理就酒店管理,學學看唄。
沒想到,老天爺真不賞飯,讀了一年,陳可辛實在不願再與繁瑣的西餐禮儀打交道了,決定改弦易轍,第二年學電影。
陳可辛與老爸打了招呼,老爸很好說話:」喜歡學電影,那就學吧。「
1983年,吳宇森導演影片《英雄無淚》,需要一位泰文翻譯。正巧,陳可辛那時正在香港。語言的優勢,讓他成為不二人選。
基因的影響,任誰都不可忽視。陳可辛,心田的種子發芽了,他決定投身電影。
之後的陳可辛,完全放棄了在美國的學業,開始在嘉禾影業做助理、後勤甚至監製。
從此,陳可辛開始了他的電影導演生涯。
04
1978年,泰國舉辦亞運會。郎平作為18歲的新秀,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
說來有緣,那也是16歲的陳可辛,第一次去現場看排球比賽。
中國隊一出場,全場歡呼,很狂熱。
因果的織機,總是織著與你相關聯的線。
從他自身經歷看,陳導對時代的東西,特感興趣。
讓他一舉拿下香港金像獎的《甜蜜蜜》,在拍時代變遷,《中國合伙人》也是。
想拍女排,本以為影響力很大的一個團隊,想拍的人會絡繹不絕,一問,竟然沒有。別人不拍,那我拍好了。
冥冥中,自有天意,陳可辛成了《奪冠》的導演。
陳導認為,通過女排,可以看到中國不同時代的風貌,而他可以對這種風貌,再作一些個人化的詮釋。
確定拍攝《奪冠》,陳導第一時間,就決定由鞏俐來演郎平。
扳著手指想一想,電影圈中,從資歷到年齡,從氣場到外形,有誰比鞏俐還合適的人選呢?
一開始,鞏俐不同意,心裡有包袱。有中國人的地方,就知道郎平的名字。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演不好,可要挨罵滴,是鞏皇,也得顛量顛量。
但陳導,畢竟是大導演,他一語就化解了鞏俐的猶豫。你不用演,你站在那兒,倔強的樣子,就已經很像郎平了。
話雖這麼說,但鞏俐是誰啊,為了找準感覺,自己在女排集訓場待了十天,每天觀察郎平在場內場外的所有細節。
那個背影之所以像,是因為她摸索到了郎平走路姿勢的細節。"她腿上有傷,所以走路很慢;身體動過20次手術,所以肩會端著"。
於是,從動作,到神態,再到"背影式演技",化好妝的鞏俐,站在郎平的女兒面前,白浪不由得說出一句:」這就是我的媽媽……」
而陳導對《奪冠》影片,有著自己的理解:大家都說女排是集體主義,但再集體、再英雄主義,最後能引起共鳴的永遠是人性的東西,在這方面我一直很有自信。
100個人心中,有100個哈姆雷特;而《奪冠》一片,就是陳導對女排的解讀。
您若看了電影《奪冠》,又有何感想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