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導演陳可辛:我特別想拍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

2021-03-03 中國新聞周刊


老實講,我是不太懂什麼是主旋律

我只知道電影好看還是不好看,對不對?


陳可辛

《奪冠》導演陳可辛:我特別想拍的是

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

本刊記者/隗延章

發於2020.1.13總第932期《中國新聞周刊》

「其實郎平和孟曉駿有點像」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女排對於很多內地的人來說,是一個集體記憶。作為一個香港導演,你怎麼去找到這種感覺?

陳可辛:不是說是我的集體記憶,我就能拍得好,也不是說我沒有經歷過那個記憶,我就拍得不好。拍每一部我的電影,都是一個學習與了解的過程,我都要做很多功課。電影是一個群體工作,你的團隊會提供很多很多的選擇,導演其實在最後會給出他的判斷跟方向。

不管我今天是拍中國女排,或者是拍阿波羅11登月,還是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我都需要做海量的功課。

中國新聞周刊:其實並不影響?


陳可辛:對,就算我真的是在內地生長,經歷過80年代,到我拍的時候,我還是要做很多功課,是沒分別的。


中國新聞周刊:之前你在拍《中國合伙人》時,孟曉駿有很多你個人的投射,在拍《奪冠》的時候會有這種投射嗎? 


陳可辛:其實郎平和孟曉駿有點像,郎平也是出過國再回來,那些經歷我也大概能感覺到,能理解。但並不是說每個電影,你都必須找到一個人,他的經歷是跟你一樣的。很多年輕導演頭幾部電影,會拍比較自傳的東西,但當你成熟了,你應該能夠駕馭不同的題材,在不同的題材裡面去學習,去做資料,去表達或者去重現那個年代的精髓。

我特別想拍的,是我沒經歷過的,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大家覺得那是一個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可能性的年代。我這十幾年來在內地,聽到很多我這個歲數的朋友們,都在懷念那個年代的中國。我也看了很多照片,也跟很多人聊過天,去重現那個感覺,對我來講是這部戲很有滿足感的地方。

中國新聞周刊:像80年代的中國內地,這個時代會從一個你自己經歷的時代中找到共同點嗎? 


陳可辛:80年代的中國,正經歷改革開放,它從一個封閉了很久的環境裡突然開放,那個爆發力比哪裡都強。別的地方的改變都是循序漸進的,但在那個時間點就突然間爆發的那一下,我覺得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有點殊途同歸」

中國新聞周刊:我看到你在拍《李娜》和《奪冠》時,會覺得它們之間很不同。李娜是一個比較叛逆的、很個人主義的這樣的一個人物。中國女排是一個很集體主義的一個故事。當時你是有意選擇這兩種互相對應的題材嗎?


陳可辛:不是刻意的。我一開始覺得這兩個天才,一個是個人主義,一個是集體主義,兩個好像挺極端的,也挺有趣的。但在做的過程裡面,我發覺兩個是有點殊途同歸,個人主義的並沒有那麼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也並不代表裡面沒有個人主義。

我們看排球是一個團體運動,但是裡面我們選擇了這三個年代的教練,包括袁偉民、陳忠和、郎平,其實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包括每一個球隊都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強的炮手,非常強的主攻,當年是郎平,現在是朱婷。當然它必須有團隊才能完成那個任務,但是它也有相對的個人主義色彩在裡面。

那麼回來說李娜,她的自傳就叫《獨自上場》。網球你上場,連跟教練溝通的機會都沒有,兩個小時就是你一個人。但問題是,你有你的教練、你的團隊,也是一個團隊的東西。包括李娜要是沒有國家的體制改革,她也出不來,她也是體制培養出來的,也有很多集體的東西在裡面。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以往的體育電影,你去看過嗎?


陳可辛:因為《奪冠》的籌備,看了《沙鷗》,除此之外真的沒看過中國體育電影,中國體育電影其實也不多。對我來講,看《沙鷗》是看那個80年代的狀態,《沙鷗》確實就是在五連冠的第一冠之前沒多久拍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為什麼在中國鮮有導演願意拍體育電影?


陳可辛:我不太明白。體育電影在全世界來講,一向都是很好拍的東西。

中國新聞周刊:相比以往的體育電影,《奪冠》有哪些不同和突破?


陳可辛:我沒看過很多其他的體育電影,也很難說跟別人拍的不一樣或者很難說到底有哪些不一樣。我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在我拍80年代老女排的時候,我們用了素人運動員,對我來講是一個挺大的突破。

她們每個人都有排球夢,來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她們都自帶了一些使命感,也自帶了一些信念感,那個感覺是演員帶不來的。她們不是來演,她們是來體驗她們要是能進中國女排國家隊,她們會怎麼樣生活。

後半部分我們拍國家隊時,感覺就更強。國家隊她們是演自己,你拍她的時候還有一點點偷窺感。我們根據資料,給她們編了臺詞。她們一拿著臺詞,就說我不會這麼說的,我會這麼說這麼說,她們自己改成了她們自己會說的話。到實拍的時候,真的感覺好像有點在偷窺她們的生活。

中國新聞周刊:她們自己說出來肯定是更真實的?


陳可辛:也不一定。當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誰說了什麼,誰有沒有說過什麼事,你永遠求證不了。我們聽了很多版本,根據很多人的回憶和我們的想法,整體做了一個我們的劇本。她們來到的時候,她們又改了一個她們自己的版本。

「哪有那麼容易找到那個公約數」

中國新聞周刊:你最近的幾部片子,「點」都找得特別準。《中國合伙人》上映時,正好提出「中國夢」,馬上後面就是創業浪潮。《親愛的》那會兒,微博打拐特別熱。《奪冠》其實也是這樣,中國女排獲得了好成績,它又是大家的集體記憶。好像你總能找到了一個官方提倡,民間認可的這樣的一個切口?


陳可辛:除了《奪冠》,我是不太同意你講的那些。《中國合伙人》我們拍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中國夢」這句話的。我記得當時準備完那部戲,我送審的時候,英文片名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在中國的美國夢,名字還沒批下來。後來,我記得就有了「中國夢」這個說法,我還說,「你看在中國的美國夢不就是中國夢嗎?」《中國合伙人》我們2012年就拍完了,你可以說上映的時候,正好有中國夢(的語境),但它其實沒法說是我能預料到的。

《奪冠》是非常符合現在國情的一個電影,這是無法否認的。但不是每一部戲都那麼順。當你想順的時候,可能明天又變了。你看《親愛的》之後,我都5年沒上片。《李娜》弄劇本就弄了4年多,其實很難說。

中國新聞周刊:就是說你並沒有去有意識的去尋找一個官方認可,民間也會有市場這樣的一個公約數?


陳可辛:哪有那麼容易找到那個公約數。

中國新聞周刊:你有在找嗎?


陳可辛:第一,你拍東西,你還是要自己喜歡的,你找個公約數,你不喜歡也拍不出。拍戲都是需要有人看的,也得過審才能拍,這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老實講,我是不太懂什麼是主旋律。我只知道電影好看還是不好看,對不對?

值班編輯:薛夢昭

推薦閱讀

「爛尾樓之都」南陽:房管中心的團購房都爛尾了,整治清零一再延遲

封面報導

《遊戲世代》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相關焦點

  • 《奪冠》導演陳可辛:很幸運拍這部電影,沒留下任何遺憾
    「情感,確實是我的電影很自然、很本能的表達。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很容易被情感打動,所以我拍電影會自然往那個方向拍。喜歡哭的人就會覺得好,也可能有些觀眾覺得是不是太煽情了」。「每個導演的戲就代表了他的人,我覺得我也改變不了。」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陳可辛說。在這個「國慶檔」,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奪冠》上映。
  • 《奪冠》導演陳可辛:很幸運去拍這部電影,沒留下任何遺憾
    每次有人跟導演陳可辛說「我看你電影又哭了」,陳可辛都不知道這個評價的意思是褒還是貶。「情感,確實是我的電影很多時候很自然的、很本能的表達。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很容易被情感打動,所以我拍電影會自然往那個方向拍很多情感的東西。喜歡哭的人就會覺得好,也可能有些觀眾覺得是不是太煽情了。」「每個導演的戲就代表了他的人,我覺得我也改變不了。」
  • 對話《奪冠》導演陳可辛:從選角到實拍比賽 跨越三十年如何拍出真實感?
    所以我只能說,現在出來,無論褒貶,這樣的題材給了陳可辛拍,他肯定會跟別的導演不一樣。」陳可辛說,《奪冠》是他有史以來拍過難度最大的電影。表面上拍的是女排,實際展現的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接近40年歷史進程的縮影。擺在陳可辛面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如此大的時間跨度,眾多故事如何取捨?
  • 《奪冠》金雞獎奪三大獎,陳可辛導演感謝中國電影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沒有遺憾」,導演陳可辛回應《奪冠》熱門話題
    怎麼拍出賽事的真實感?近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回應了網友關心的問題。1978年曼谷亞運會上,16歲的陳可辛第一次現場觀看中國女排比賽;40年後,他在電影《奪冠》中向女排精神致敬。陳可辛表示,創作過程沒有留下遺憾,「能拍攝這樣一個題材的電影,我覺得已經是很幸運的事了。」《奪冠》不是《郎平傳》 體現不同年代價值觀人民網文娛:鞏俐是郎平的不二人選嗎?怎麼彌補她們身高上的差距?陳可辛:多年來我一直想跟鞏俐合作,這次終於達成,我覺得非常幸運。她就是飾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 《奪冠》票房破6億,在電影語言裡,陳可辛更像是一個保守主義者
    1983年,陳可辛回到香港拍電影,1991年,他導演了第一部電影《雙城故事》,但1996年拍完《甜蜜蜜》之後,陳可辛察覺到香港電影已經在非常不健康的狀態。市場沒了,資金跟著市場走了。拍完《甜蜜蜜》,很多公司的老闆叫他留下,但留下來不見得好,下部戲可能預算更低。當時他想先停一下,看清楚一點,剛好有個美國拍片機會,他就走了。
  • 導演陳可辛揭秘《奪冠》幕後
    在人物選取方面,他和編劇都堅持不能繞開現任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其次,要從郎平與黃渤扮演的教練入手,展現他們從隊友到對手,再變成朋友的關係變化,同時以小見大地拍出從80年代初到新時代的中國社會變遷。她們都是在80年代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女性。除了鞏俐,我真的想不到能找誰去演這個角色。」
  • 保守主義者陳可辛
    1983年,陳可辛回到香港拍電影,1991年,他導演了第一部電影《雙城故事》,但1996年拍完《甜蜜蜜》之後,陳可辛察覺到香港電影已經在非常不健康的狀態。市場沒了,資金跟著市場走了。拍完《甜蜜蜜》,很多公司的老闆叫他留下,但留下來不見得好,下部戲可能預算更低。當時他想先停一下,看清楚一點,剛好有個美國拍片機會,他就走了。
  • 陳可辛:《奪冠》「選角」最難,但收穫了幾十年少有的感動
    第一次在國際賽場上看到中國女排比賽的陳可辛震撼之餘不會想到,41年後他會執導電影《奪冠》,著名演員鞏俐、郎平的女兒白浪分別在片中飾演郎平和青年郎平。陳可辛擅長年代戲,但沒有一部作品嘗試過《奪冠》這樣的時間跨度和格局——借中國女排的故事以小見大,串聯起改革開放四十年。
  • 《奪冠》《一點就到家》背後,陳可辛最離不開的是他
    在準備劇本的初期,張冀和陳可辛猶豫過,要不要按命題需求,單拍2016年奧運會奪得冠軍的那場戲呢?但「中國女排」的意義並非如此。他作為歌曲作詞者,在電影主題曲《生命之河》中寫下了那句,「我是由自己雕刻」。但是回到80年代,為什麼打球的答案又是什麼呢?「那時候,中國剛改革開放,是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會有一種使命感,也都希望通過排球向世界證明中國可以。大家都希望把失去的東西爭回來,那會兒的口號是什麼,『要求不要命』。」
  • 《奪冠》導演陳可辛:我覺得很幸運
    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跟隨陳可辛揭秘《奪冠》
    相比觀眾反饋,陳可辛更想和大家說說《奪冠》從籌備到拍攝經歷的過程,回頭看看這「三年的難,難,難」。在人物選取方面,他和編劇都堅持不能繞開現任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其次,要從郎平與黃渤扮演的教練入手,展現他們從隊友到對手,再變成朋友的關係變化,同時以小見大地拍出從80年代初到新時代的中國社會變遷。
  • 導演陳可辛傾情說《奪冠》
    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導演陳可辛:《奪冠》拍中國女排,拍郎平,但更是講人性的故事
    我很好奇,到底陳可辛,一個香港導演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陳可辛的爺爺、外公那代人,就從潮州去了泰國謀生。隨後,紮根在泰國,算是泰國一代。本想學電影,可老爸建議他,選擇更為實際的酒店管理專業。畢竟,拍電影不實際啊。
  • 陳可辛導演:《奪冠》是我拍過那麼多電影裡最難的一場戲
    電影重新定檔那天,陳可辛導演特意發了微博,字裡行間都是難掩的激動,「一月十九號,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煎熬的一個月。沒想到首映後再經歷了更煎熬的七個月。拍了三十年電影,以前歷盡的所有酸甜苦辣,在這都不算什麼。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陳可辛自述:《奪冠》是我拍過那麼多電影裡最難的一部戲
    這是《奪冠》探討的第二個層面的問題。表面上拍的是女排,實際展現的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縮影。 這是陳可辛有史以來拍過的難度最大、野心也最大的一部電影。
  • 鞏俐、黃渤主演的電影《奪冠》:陳可辛導演的又一部成功之作
    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等人主演的《奪冠》是陳可辛導演繼《中國合伙人》、《親愛的》之後的一部成功力作。陳可辛算是很早就來內地拍片的一位導演,已經熟悉了內地的拍攝情況,並拍出了符合自己的一套風格。比如之前,他攜手趙薇、黃渤、佟大為等人拍的《親愛的》甚至成了當年最佳電影之一。
  • 2020年《奪冠》未播先火,著名導演陳可辛遠程助力中影人教育!
    他像是一部電影百科全書,隨便問他任何一部,無論多麼小眾的外國片,他都能很快地告訴你,哪年拍的,導演和主演是誰,導演還拍過哪些其他的片子。看上去個性溫和的陳可辛,一開始在做電影時也選擇走溫和路線。電影《甜蜜蜜》拍攝現場他的經典愛情片《甜蜜蜜》,黎小軍和李翹被改革開放的洪流裹挾著向前走,兩人在香港社會底層掙扎,異鄉人的孤獨感使得他們向彼此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