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順序是這樣的,都認識的人不到百分之十!

2021-02-07 糖糖說歷史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順序是這樣的,都認識的人不到百分之十!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瀋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643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開國皇帝,在位十七年,這期間不斷發展生產,增強兵力,於明朝作戰,為滿清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覆籌商,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

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康熙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他的成長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在父親出走、母親改嫁、叔父亂政、權臣當道的險情之下,他過早地擺脫了少年的頑性,涉足於權力的刀光劍影之中。果敢有為的他,以小小年紀擒拿鰲拜,第一次品嘗到鬥爭的快感,之後他削平三藩、勘定邊疆、收復臺灣、降服青藏,構建了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國家版圖。儘管康熙是個懂得孝道的君王,但他卻在眾多子女的權力爭奪戰中身心疲憊,眼睜睜地看著自已的孩子們為了權力而自相殘殺。最終,他帶著一生遺憾身死暢春園。《清聖祖康熙》共分為:安天下;滅三藩;統臺灣;定邊疆;仁皇帝;骨肉情深幾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效法皇父、智除鰲拜、強幹弱枝、撤銷藩令等。

雍正前期嚴格執行海禁,但後因考慮沿海的確百姓疾苦,於雍正五年開放洋禁。允許民人往南洋貿易,海禁施行於閩、粵兩省。雍正對當時的鴉片貿易也較為重視,他的鴉片政策是:販賣毒品,嚴懲不貸,嚴格區分藥用鴉片與毒品鴉片煙,毒品嚴禁,藥用不幹涉,且照顧小本商人的正當利益。

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即清高宗,年號「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在康熙、雍正兩朝基礎上,進一步完成多民族國家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重視社會穩定,關心受災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農民負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巨大成績,維護國家統一併拓廣領土,完善對西藏的統治,統一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版圖達到最大化;漢學得到發展,民間藝術如京劇開始形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卒於紫禁城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1]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發號施令,嘉慶帝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他懲治貪官和珅,肅清了吏治。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是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內憂外患此起彼伏,國內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統治危機出現。他繼續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清朝落後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遺恨。嘉慶帝學習先帝,勤於政事。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旻寧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旻寧的統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十年旻寧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於北京圓明園,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

奕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鹹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籤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鹹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鹹豐帝在位十一年,鹹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於定陵,死後由其子載淳繼位。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載湉親政後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相關焦點

  • 知識 | 清朝12位皇帝的順序及特點,一個順口溜教你輕鬆記住!
    現在很多古裝劇都喜歡以清朝為背景進行編劇和拍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宮劇,比如《雍正王朝》《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步步驚心》等等。那麼清朝除了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康熙雍正乾隆,還有哪些皇帝呢?
  • 清朝12位皇帝的順序及特點,一個順口溜教你輕鬆記住!
    現在很多古裝劇都喜歡以清朝為背景進行編劇和拍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宮劇,比如《雍正王朝》《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步步驚心》等等。那麼清朝除了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康熙雍正乾隆,還有哪些皇帝呢?
  •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可是有竟然有一小半不能算是真正的皇帝
    清朝的一共有十二位皇帝,這些皇帝將清朝的歷史劃分為入關前和入關後兩大部分。首先是入關前,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是年號順治的福臨,所以他的廟號是清世祖,因為他開創了清朝入關繼承中原王朝的大統,所以這個時候搞「滿漢一家、順而治之」是他的心願,所以當時他也特意提出天下百姓可以不避諱他的「福」字,從順治之後,清朝皇帝年號基本上都是一世一元制。
  • 清朝皇帝順序及名字
    1、努爾哈赤;  (1559—1626年)  努爾哈赤在位11年時間,也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清朝可以說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順治皇帝 (1643年--1661年)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6歲繼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主要擊敗了各種抗清的勢力,完成清朝統一。在位時間18年。
  • 清朝皇帝順序(一)
    清朝,愛新覺羅的天下,馬背上的天下,也是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第一個是元朝),清朝歷經268年,只有12個皇帝,少吧,
  • 《推背圖》第三十三象詳解:皇帝半數幼年登基,精準預測清朝國運
    其實我在看到八面旗的時候,第一時間聯想到了清朝的八旗制度。按照咱們前面的時間推測,本象代表的是清朝不假了。但穿裡面的十個人又代表的是什麼?難道代表的是皇帝?那也不對呀,清朝總共有十二位皇帝,不是嗎?這塊咱們先往後看。黃河水清,氣順則治。主客不分,地支無子。
  • 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你知道他在位期間是什麼樣子
    朱載垕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的名族是屬於漢族,他是朱厚熜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杜康妃子,朱厚熜在去世了之後就繼承了皇帝的大位,年輕時候的他因為母親的原因所以沒有得到皇帝的寵愛,她的母親杜康妃子失去了寵愛,加上他又不是第一個兒子,很少能得到父親對於他的愛。
  •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他們的「年號」原來有這麼深的含義
    在我國古代裡,人們說文解字都講究個吉利,凡事也追求一個好的寓意,那些帝王世家們取名字更是有講究,這其中,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帝的年號最能說明這個問題。清朝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算起,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為止,共歷十二帝,時間長達296年。
  • 清朝共有12位皇帝,為何有7位都死在冬天?專家:只因1個特殊習慣
    公元1636年,皇太極將後金改名為大清,自此清朝建立。公元1912年,宣統皇帝宣布退位,自此清朝滅亡。清朝國祚一共二百七十六年,一共十二位皇帝。當後人深究這十二位皇帝死因的時候,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這十二位皇帝中有七位都是死在冬天,他們難以逃脫「冬天死亡」這個魔咒,因此每當到冬天的時候,清朝皇帝都是戰戰兢兢,擔心自己死了。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和宣統這七位皇帝都是死在冬天,那麼冬天究竟有何魔咒,讓他們都在這個季節死呢?
  • 清朝皇帝的起名方式竟然是學的明朝,可惜學得了皮毛,學不到精髓
    ——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順序循環往復,遂有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等。 清朝從努爾哈赤算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止,共歷12帝。其中,康熙朝以前的皇子起名,都是很隨意的。 努爾哈赤的皇子們,都是典型的滿族音譯名,比如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等。這是因為,這些皇子均出生在關外,彼時受漢族文化影響很小。
  • 清朝皇帝的名字胤禛、旻寧、顒琰,為啥都愛用生僻字?百姓:好皇帝
    到了清朝的時候,皇帝的名字就非常的奇怪,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一些生僻字,生活中很少見到用到,如康熙的名字叫做玄燁,雍正的名字叫做胤禛,嘉慶的名字叫做顒琰。這些字一個比一個生僻,一個比一個難以認識,文化水平低一點的人都不認識這些字怎麼讀?
  • 歷史揭秘:清朝皇帝,是如何選妃的?
    今天呢,咱們來聊聊一個大家很感興趣的話題:皇帝選妃!這裡呢,以清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選妃的整個來龍去脈在清朝,皇帝、皇子、皇孫選配皇后妃嬪,通常是在八旗內挑選秀女,就連皇帝的外孫女也要參加表兄弟或舅舅甚至姥爺的選妃活動。選秀女的諸項事宜由內務府負責。
  • 1967年溥儀去世之後,若清朝十二位皇帝九泉相遇,會發生什麼呢?
    而且滿清十二位帝王質量普遍也很高,著名清史學家閻崇年更是多次直白地說道:「清朝皇帝不同於明朝皇帝,沒有昏君,沒有頑君,也沒有暴君。」;無論歷史功過如何評說,那畢竟都已經是過去的歷史了,再怎麼評說也只不過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花入各眼罷了。最近有讀者就突發奇想:萬一二十世紀溥儀去世之後,清朝的十二位帝王相聚於地下,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 此國讓中國皇帝賜國名皇帝把名稱順序倒換,從此流傳至今!
    此國讓中國皇帝賜國名:皇帝把名稱順序倒換,從此流傳至今!越南: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裡,從公元前三世紀晚期至十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史稱越南北屬時期。
  • 一圖看懂清朝十二位皇帝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朝代,也是目前來講歷史最清楚的一個朝代,那麼清朝皇帝順序是什麼,清朝分別有哪些皇帝,另外在位時間表給大家看看!1、努爾哈赤(1559—1626年)努爾哈赤在位11年時間,也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清朝可以說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清朝皇帝能力排名,千古一帝的康熙僅排第三,第一讓人心服口服!
    清朝皇帝能力排名,千古一帝的康熙僅排第三,第一讓人心服口服翻開中國的歷史,發現歷朝歷代的君王的數目簡直是太多了?不說別的,就說連我們最熟悉的大清朝都有12位皇帝。而這些皇帝肯定有的人是比較無能的,而有的人是實力比較強的。
  • 清朝十二位皇帝名單,記清大清皇帝順序,看清宮劇不再迷路
    歷來都有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說法,尤其是清朝後期,由於當政者的夜郎自大、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我華夏大國從此盲目自信,最終一步一步落後於個列強帝國,而後造成了屈辱挨打的局面出現。此篇簡單來介紹下滿清的歷代皇帝。
  • 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軟骨頭 而清朝
    如果你仔細翻看史書的話,你會發現清朝的皇帝,特別是前幾任皇帝都是十分重視讀書的人。幾乎每天五點左右就起來都書了(幾乎每天都是現在高三的節奏)。他們除了讀書之外還要練習弓箭騎射。每天同時還要學習前代皇帝的治國之道,還要學習蒙古文、滿文、漢文,無論政務多麼繁忙,學習從來不放鬆。 但是,跟清朝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明朝。
  • 清朝皇帝後裔滿街跑 元朝皇帝後裔卻難得一見
    撰稿:馬奇我們經常在很多場合看到清朝皇帝後裔,愛新覺羅到處都是,尤其是北京、瀋陽、天津等地,只要有書畫、收藏
  • 愛新覺羅·弘曆:清朝最幸運的皇帝,周圍的人都在成就他
    乾隆皇帝,是對清朝很有影響力的一個皇帝,因為他最長壽,實際掌權的時間最長,對清朝後面的發展,起到重要影響。不過後世對他的評價,似乎褒貶不一,有的認為他功績很大,有了他才有了完整的「康乾盛世」。可有的卻認為,清朝就是從乾隆後期開始,便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