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開國必須殺功臣?其實皇帝沒有那麼冷酷,但他必須這麼幹

2021-02-23 歷史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每一次開國的時候,君王與大將都是那個時代耀眼的人物,他們攜帶著開國之威,樹立了千秋的威望,但卻很難走到最後。歷史上層出不窮的君王與功臣反目成仇,到最後相愛相殺。從最早的劉邦開始,韓信的人頭落地暗示著整個封建王朝,君王與開國功臣的仇恨將不會化解。隨後的歷朝歷代只要完成了打天下的任務,那麼這些開國大將們無一例外不是被殺就是被整飭,還有的直接被趕回了老家,基本上沒一個有好下場的。這一事件讓很多人讀來特別的不舒服,我們都說一個人要講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些開國大將和皇帝有著那麼深厚的情誼,但是他們卻沒有一個人得到善終,這實在是有些太冷酷了。那麼問題來了,當年的皇帝真的每一個都有這麼冷血無情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出生入死的兄弟情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抓典型的案例來進行分析,對比來對比去歷史上殺功臣最猛的,就是劉邦與朱元璋,這兩人就當作我們今天的小麻雀,一起來解剖一下他們背後的封建制度的問題。根據歷史記載,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典型的暴君,他們的殘暴不是針對老百姓,而是針對自己的同袍好友,遙想當年劉邦與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手底下出現了一大票的能臣名將。這些人在戰場上為了朱元璋或者劉邦出生入死,有的人滿門忠烈,有的人身上背負多處戰傷,按理來說這樣的恩怨情仇,無論從感情還是從功勞上,君王與大臣們應該好好的度過餘下的人生,但是歷史卻完全站在了另一邊。

不得善終的下場

以劉邦為例,他親手斬殺了韓信,斬殺了後來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就連他曾經最要好的朋友盧綰都已經被他給廢了,曾經多少年的友誼,曾經血與火中拼殺出來的革命友情,居然在那一刻全部崩塌。朱元璋也同樣不遑多讓,他誅殺的功臣堆積起來,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奇蹟,曾經的開國幾大名將,沒一個得善終的,曾經號稱為朱元璋滿門犧牲的戰友們,全部都成為了刀下鬼魂。這兩個人簡直就是人類歷史上薄情寡義的代表,他們殺自己人殺紅了眼,讓人心痛更讓人心寒。

問題所在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人在歷史上真的是變態無情嗎?其實通過很多歷史記載我們會發現,這兩個人哪裡有這樣的冷酷無情,就拿劉邦來說,他曾經是一個農民出身,他有著很深厚的情感,對自己的狐朋狗友那感情深厚到了極致,在自己的家鄉還曾經做出了大風歌那樣豪情壯志的歌謠,這樣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不可能是個冷酷無情的人。與朱元璋那更是如此,當年與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哪一個?不覺得朱元璋有魅力,哪一個人和朱元璋兄弟感情不深,就連易中天老師他們在面對朱元璋時,也做出過他是一個重感情的老農民的評價。所以說這兩位君王都不是殺人狂魔,他們都對自己的戰友有革命友情,但是某一個東西橫亙在他們面前,最終讓他們痛下殺手,最終變成了冷酷的人。

那麼這個神秘的東西是什麼呢?那就必須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身份的轉變上了。早在朱元璋和劉邦沒有當皇帝之前,他們身上肩負的責任就是帶著兄弟們升官發財,這個目標很簡單,所以兄弟感情並不妨礙他們的人生過程,因此他跟兄弟們感情深,願意為了兄弟插刀送死。但可惜的是,他們在奮鬥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總有一個鏡頭,所以他們兩人無一例外的成為了皇帝,就是在他們成為皇帝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可以津津樂道的兄弟,感情在這一刻必須要收斂,曾經可以肆無忌憚的為兄弟出生入死,在這一刻也被冷酷的君臣紅線給劃分了。在這一刻,曾經的兄弟變成了君臣,曾經的友情變成了君臣關係,那麼這中間的關係就會逐漸的冷卻下來,由原先的熱血上頭逐漸的被冷靜的思考所取代。

君王的責任

既然兄弟感情發育到了這一步,那麼所有的一切就變得非常的奇怪了,首先第一點就是,當時劉邦與朱元璋這兩人的責任變了。過去他們為了兄弟為了自己而奮鬥,現在他為了天下老百姓,為了整個國家奮鬥。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確保整個國家的安全,他可以犧牲任何事物,這中間包括他的子孫後代,包括他自己,同樣的也包括他的兄弟們。因為當任何一個人來到天下面前,他們會為天下的沉重而感到顫抖,為天下的偉大而感到自豪,所以他們為了天下敢於做任何事情。

到了這一步,那麼事情又可以進一步發酵的,曾經的開國功臣,他們擁有著出生入死的劫後餘生,因此他們開始為自己的後半生謀取福利,有的人貪汙受賄,有的人驕橫跋扈,因為他們要享受自己活下來的人生,來彌補曾經的痛苦,這是人之常情,這也是他們應得的,至少在他們看來。所以他們與國家和老百姓之間逐漸的站到了對立面,這也使得他們與朱元璋的關係逐漸變得陌生甚至敵對。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畢竟是開國元勳,所以能打仗,並且在軍隊裡面有威望,所以這樣的人如果要模仿,如果要破壞國家的安全的話,他們的破壞威力是大的驚人的。所以朱元璋或者劉邦為了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也為了保證自己的家族能夠傳承,他必須要進行犧牲,於是這些曾經的功臣就變成了炮灰。

結語

而且還有一點我們可能忘了,任何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在逐漸轉變的,為何古人會說所有的人容易共患難,但卻很難共享福,原因就是,共患難的時候為了創造財富而奮鬥,但是共享福的時候財富是固定的,每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必然會鬧得要分家。那些功臣們要的是自己的享受,而朱元璋要的是天下的享受,所以這種矛盾必然越演越烈,到最後兄弟感情為國家利益讓道,這才是當時每一位開國功臣遭到皇帝屠殺的真實原因,雖然很殘酷,但不是因為每位君王的冷酷,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變了,責任之重大,迫使他們強迫自己變得冷酷無情。

相關焦點

  • 皇帝為什麼必須殺開國功臣?
    一個奸邪無狀的自白道出了皇帝們的無奈:他必須有什麼方法可以鑑別出誰是奸臣,誰是忠臣。根據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功臣們必須發出一個信號或皇帝必須用一個信號來確定一個分離條件,來使忠臣、奸臣可以分離而不混同。皇帝們只能簡單地根據某個信號直接判斷,那有什麼信號又能讓皇帝識別出奸臣呢?
  • 殺功臣
    古往今來,開國皇帝常常有一種愛好,叫做:殺功臣。
  • 歷代君主都曾殺過功臣,為何被認為是暴君的秦始皇卻沒有?
    尤其是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這也是為何歷代的開國君主都曾殺過功臣的主要原因。縱觀歷史,幾乎每一位開國皇帝都曾有過殺功臣的經歷,比如說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建立漢朝的時候已經年過半百,因此日益猜忌起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因此先後廢殺了臧荼、張敖、彭越、韓信、英布等一批功臣。
  •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皇帝敢稱「祖」?
    可以看出開創王朝的君主是必須要封為「祖」的,就比如我們對於唐朝的歷代皇帝的印象,不少人印象最深的其實不是開國皇帝李淵,而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去世之後,當時給他的稱號就是明太宗,要是沒什麼意外,朱棣在歷史上的諡號就是明太宗。但是到了嘉靖皇帝出現了「意外」。
  • 朱元璋讓他的子孫們作詩,他只用一眼,就看出朱棣是皇帝命
    明太祖朱元璋別看是文盲,可是他當皇帝後,附庸風雅,卻對詩歌很感興趣,在考驗子孫作詩能力時,朱元璋敏銳地發現兒子朱棣是做皇帝的好苗子。令人奇怪的是,即便朱棣表現的如此英明神武,可朱元璋還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太子朱標。朱元璋的這種心態究竟出自於何種原因?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朱元璋在做皇帝前有很多身份,放牛娃、小和尚、乞丐、當兵的、農民軍領袖、一方諸侯、大明開國皇帝。從朱元璋的身份上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小時候的朱元璋是個什麼樣子。不過能最後混到皇帝這個位置,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
  • 朱元璋為何要將李世民忽必烈奉為開國皇帝,而且還不祭祀晉朝皇帝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且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他本人絕對是非常清楚「創業」的艱險與困難。誠然,李淵確實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也確實是有一點本事。但不可否認,唐朝的大半領土,大半成就,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下來或造出來的。
  • 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也不叫趙朝,開國皇帝們為何不拿姓氏當國號
    試想一下,如果提起漢或者唐,大家或許還能知道皇帝姓劉姓李,可如果提起一個不太知名的朝代,比如南朝齊,恐怕就沒多少人知道皇帝是姓蕭的了。 倘若中國也和越南一樣,朝代名直接用開國皇帝的姓氏,那麼南朝齊就會被稱作蕭朝,如此一來,只要一提到它,每一個蕭氏族人都能倍感榮光,豈不快哉!
  • 《九州縹緲錄》姬野為何沒有當上皇帝,而選擇臣服小舟公主?
    《九州縹緲錄》已完結,起初大家都傳言,最終結局羽然成為姬武神,姬野成為開國皇帝,呂歸塵成為青陽大君,三主角各據一方。可是大結局事與願違,主角不像主角,會提前下線,配角不像配角,能拿下最大彩頭。三主角與預定結局相差最遠的是姬野,明明前期的塑造都在為他的崛起做鋪墊,可是最後卻莫名其妙「拱手讓人」,電視劇改成了姬野臣服小舟公主,助小舟公主上位。姬野為何沒有如原著一般當上皇帝,而選擇臣服小舟公主呢?木木總結電視劇中原因有四。第一、為了生死之交、兄弟情深的呂歸塵。
  •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廟號卻是聖祖?
    康熙的廟號叫聖祖,很多人都會奇怪,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能夠稱祖?一般來說都是開國皇帝稱祖,比如說太祖,高祖,康熙都已經是第四位皇帝了,按理說怎麼都稱不上祖啊,康熙的聖祖是怎麼來的呢?
  • 楊堅貴為開國皇帝,為何卻如此畏懼孤獨皇后?原來與二人的出身有關
    楊堅貴為開國皇帝,為何卻如此畏懼孤獨皇后?
  • 大將必須在紅軍任過軍以上職務,陳賡沒當過軍長,為何能當大將?
    01「1955年評定軍銜時,有一些硬性規定,像開過大將必須在紅軍時期擔任過軍級以上職務;上將必須擔任過師級以上職務;中將必須擔任過團級以上職務……」——吳法憲。如果按照這種說法,了解歷史細心的朋友應該有所發現,陳賡在紅軍時期並沒有擔任過軍長,為何能夠成為開國大將呢?並且還排在第四位。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他雖然沒有幹過軍長,但是他幹過另外一個和軍長平級的職務——紅軍第一步兵學校校長。這樣一來,他完全是符合硬性規定了。
  • 歷史皇帝那麼多,不殺功臣代卻沒幾個,而「他」被譽為最完美皇帝
    接下來小編帶著大家一同了解一下歷史歷史皇帝那麼多,不殺功臣的卻沒有幾個,最後一個被譽為最完美皇帝。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來不知多少良辰名將死於這句話。同甘共苦容易,共富貴卻很難。然而歷史上還真有三位皇帝不殺功臣的。
  • 他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母親是大清第一任皇后,自己是大清開國皇帝
    皇太極當上大清開國皇帝後追封了自己母親為努爾哈赤的皇后,因此,哲哲算是清朝名正言順的第一任皇后。據說她的長相是不錯的,是以剛嫁過去的時候還是挺受努爾哈赤喜愛的,有一段時間還擁有過專房之寵。可惜後來因為娘家和努爾哈赤起了衝突,她抑鬱而終,留下尚且年幼的皇太極。
  • 古代開國之君為何偏愛屠殺功臣,真實原因令人抓狂
    細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大多有一個嗜好——屠殺功臣。開國之君一般都是智謀超群、雄才大略的明君雄主,為何卻偏愛屠殺功臣,落得薄情寡義、忘恩負義的惡名呢?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開國之君對待功臣的一些軼事。
  •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朱元璋得以一統天下,與他手下的三位得力幹將是分不開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授予首功。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
  • 重審大唐:李淵的「開國皇帝」是撿來的?
    李淵的父親李昞,承襲唐國公爵,續柱國大將軍銜,與隋文帝楊堅做連襟。如此優越的家世背景,李淵得官位不用費力氣。北周天和元年(566)出生於長安的李淵,七歲襲唐國公;姨父楊堅代北周建立隋朝,送十六歲的外甥李淵一個千牛備身(天子衛官)玩玩;加上小姨獨孤皇后格外喜歡他,因此他做官升遷跟鬧著玩似地簡單。
  • 古代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又善終的三大將領,只有他很囂張
    王翦插圖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霸業中,王翦除了沒有參與前期的滅韓之戰外,其餘的五國基本都是由王翦或他的兒子王賁帶兵所滅。在滅楚之戰時,秦始皇因為輕信李信的話而忽視了王翦的建議,導致王翦告老還鄉。等秦始皇不得不請王翦出山時,王翦開出了很高的價格:除了要統帥60萬大軍外,還向秦始皇五次索要美田宅園。像他這麼囂張的將領,在歷史上都少有。
  • 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掃墓,甚至三跪九叩
    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這樣的評價,無疑超過很多長篇大論的頌揚,想必題字的人,一定對朱元璋十分敬佩,那麼這個真正題字的人是誰呢?  答案就是清聖祖康熙。  不僅僅是題字這麼簡單,康熙在位時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都親自前往明孝陵,為朱元璋掃墓,每一次都十分重視,甚至行三跪九叩之禮。
  • 他酷愛Cosplay入戲太深(下).皇帝卡利古拉
    不管有沒有血緣關係,只要他看對眼就千方百計要上。卡利古拉和他的三個妹妹都有私情,他對妹妹是真愛,超過自己的老婆。他要求下屬在匯報工作時,必須先說一句「皇帝和他的妹妹吉祥」,規定人們在發誓的時候,必須以「我愛皇帝和他的妹妹勝過愛自己和自己的娃」為結尾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