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織田信長不按常理「出牌」,「天下布武」計劃才順利實施

2020-12-23 平楠說史

日本歷史雖然沒有我國的歷史那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但也有其亮點和值得品味的地方。對於國人來說比較熟悉的自然是日本的戰國時期,也就是從室町幕府開始,經歷安土桃山時代一直到德川氏建立江戶幕府為止。這段歷史中湧現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其代表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三位,而織田信長作為戰國時代崛起的「新星」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建立了強大的軍事政權,這為後來日本國內的再次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織田信長本人出生在一個並不強大的領主家庭,為什麼他能順利的進行「天下布武」計劃?當時的日本是什麼狀況?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日本天皇又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各國的領主又企圖在紛亂的時代獲得怎樣的利益?帶著這些問題去分析和思考織田信長的崛起之路或許會有全新的認識。

(織田信長雕像)

窮困潦倒的日本天皇

不管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度,但凡能夠形成「軍閥割據」的局勢這一定和本國的最高統治者是分不開的,日本也不會例外。縱觀日本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作為「神選之人」的日本天皇能夠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時日並不多,真正掌握權力的是幕府勢力。而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應仁之亂在對當時的室町幕府權力進行了強大衝擊同時也拉開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帷幕。幕府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天皇家族的保護,而隨著幕府勢力和權威的衰弱這一點自然是無法保障的,日本國內各地的領主紛紛進行土地的割據,而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由於不堪重負也開始站起來反抗,這就是困擾日本戰國時代各大名的「一揆」。而全國的倉庫,寺廟以及公家的產業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天皇的收入根本無法保證,這一時期日本天皇的日子可謂「窮困潦倒」,甚至是基本的儀式也無法順利進行。

(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

比如公元1500年后土御門天皇去世,因為拿不出足夠的錢導致了葬禮無法順利進行,天皇的遺體被放置了四十多天後才得以火葬。而作為繼任者的後柏原天皇也同樣因為經費不足無法舉行登基大典,在拖了長達二十一年之後的公元1521年才如願以償的補辦,此時這位天皇已有五十八歲了。但這並不是良好的開端,一直到公元1556年後奈良天皇去世朝廷都沒有足夠的經費,而這位天皇在去世後遺體也被放置了二個月之久。天皇的日子尚且如此,其他的王公貴族更好不到哪裡去,他們大部分選擇離開家族發跡的京都到有私交或者實力較強的領主處避難以維持生計,其中也有不少自己選擇到京外居住,慢慢形成了一股獨立的割據勢力。由於幕府和朝廷權力的喪失導致天皇孤苦伶仃甚至陷入絕境,不過俗話說「絕處逢生」,隨著各地大名的崛起,為了尋求「正義」的名分都急於尋求「權威」的朝廷給予認可,而早就沒有任何意義的朝廷官職就成為了自救的工具。

(毛利元就畫像)

戰國大名需要名分

在以前朝廷中的各種官職需要根據家族的高低,在幕府申報之後朝廷審批才能夠獲得,但是戰國時代的來臨舊有的制度顯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因此只要給予朝廷足夠的貢錢就可以換取到差不多的官職,此後朝廷甚至有意的哄抬官位的價格以便和大名討價還價,不得不說此時的日本朝廷已和市井小販沒有了本質的區別。對於戰國時期的大名來說官位也尤為重要,至少在社會的層面來說是這樣的。有一部分大名本身就有祖上遺留下來的地方守護職位,而更多的是亂世中採取各種手段上位的武士家族,這部分人在獲得了地區統治權之後就會執著於尋求朝廷給予官職,他們也更會對朝廷抱有感恩之情,這無疑是相互之間各取所需的利用。比如毛利元就在公元1558年拿出了自己地盤中石見銀山城的銀子上貢給正親町天皇幫助其完成登基典禮。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天皇更多的是武士階層的精神領袖,權力地位並沒有任何的提升,賜予大名官位更像是謀生的手段。

(日本「西國」形勢圖)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名毛利元就,他在滅亡了宿敵之一的防長大名大內氏之後要對手位於出雲國的尼子氏和豐後國的大友氏動手,但是出師的名分不夠,一旦戰爭爆發這些勢力可以藉機聯合進行反擊,毛利元就為了防止腹背受敵對朝廷主動進行親近,成功避免了幕府的幹預以及周邊領主的刁難。

織田信長的獨到之處

雖然朝廷靠買賣官職拉攏了不少大名支持,但並沒有換來有人進京勤王復政,至少在織田信長上洛之前這一情況都沒有改變。大名的利益所求大部分都在自身的領土上,在他們眼裡天皇和幕府將軍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相互的替代品。織田信長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幫助幕府將軍足利義昭回京後沒有接受幕府給予的官職也沒有接受朝廷給予的官職,這一舉動說明了織田信長本人和兩股勢力都劃清了界限,也就不必受到任何一方的制約。因為他一旦接受了幕府方面的要求,在名分上就會成為將軍足利義昭的下屬,充其量也不過是幕府中的二把手或者是一方的管領而已,這對於「天下布武」的大計是極其不利的。

(織田信長觀看藝伎表演)

朝廷方面他之所以不願意接受也是有自己的思考,織田信長本人比較熱衷於強調君臣關係,如果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官職大於足利義昭是不合適的,如果低於足利義昭那就完全沒有意義,因此把自己放在「第三方」的位置上,既不用受其約束,還可以用「輔佐」的名義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各國大名尋求名分相互吞併的時候,織田信長卻擺脫了來自封建時代的各種名分束縛,這是他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織田信長的崛起

隨著織田信長實力的增長,室町幕府已經成為了毫無利用價值的工具,在突破了將軍足利義昭對織田信長的「包圍網」之後,他成功放逐了足利義昭,這也宣告室町幕府統治的結束。此後織田信長的地位變得更高,在政治上他也努力成為幕府的替代之人,不過在公元1578年他卻退回了朝廷賜予的右大臣一職,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織田信長畫像)

在此之前被放逐的足利義昭雖然外逃到了現在的廣島縣福山市,可他「徵夷大將軍」的名頭還在,織田信長並沒有尋求朝廷免除足利義昭的這一頭銜,照理說這符合常理,滿天下也都在討論織田信長的身份問題,但是從現實出發,大多數公卿貴族和寺院勢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都寄希望於織田信長的強大,雖然有很多人對他不滿,但是主流仍舊認為織田信長的治理之下天下是繁榮昌盛的,這比天皇統治時期要強的太多。

織田信長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讓他看到了天下一統的希望,尤其是在消滅了甲斐地區有力的大名武田氏之後,他本人也認為此時已是「天下太平」。因此織田信長的崛起以天皇為代表的朝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少對織田信長是信任的,認為他是結束亂世以及恢復皇權的保護者,而不是朝廷的對抗者。

回顧一下,從日本的南北朝開始一直到織田信長統治結束的本能寺之變這一段歷史中的公家和武士階層的關係,歷史愛好者們常常提到的朝廷「黑幕」論以及天皇復權論都是缺少有力證據的,整個室町幕府以及戰國時期,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勢力很少作出較為積極的政治幹預,大多是扮演一個與武士階層共存的角色,這其實是現實的,也對日後的天皇政權得以保留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土城復原圖)

而織田信長能夠順利地完成「天下布武」的計劃,除了他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以外,朝廷以及天皇不去調和爭端而是選擇堅定的依靠他。相對的,織田信長作為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並沒有做出危害皇權的事情,也從未想過取而代之。在近代的研究中有不少學者認為織田信長所築的安土城把為迎接天皇所設的御幸之間放在天守閣之下是有意取而代之,我認為這是不可靠的,以古籍對織田信長的記載,他如果想要宣示自己地位高於天皇大可在京都天皇的皇宮旁邊興建一座更加宏偉的城池,這想必也不是難事。

伴隨著織田信長的強大,期盼織田信長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他和公家以及朝廷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更多的反對者迫於各種原因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更沒有實力去挑戰織田信長的權威,否則日本天皇也不可能窮困潦倒數十年之久,而織田信長的「天下布武」計劃也不可能如此順利的實施。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的「初代」梟雄:織田信長及「天下布武」的信念
    按照當時日本戰國時期的軍事策略來看,凡大軍壓境,固守城池(又被稱之為「籠城戰略」)不出,尋合適戰機再出兵禦敵,是絕大多數戰國大名在與敵對戰時的做法。西元1567年,織田信長聽從妙心寺派禪僧澤彥宗恩的建議,將「天下布武」四字作為自己的馬蹄形印章文字,表明其欲將通過武力徵伐的方式,迅速統一天下。
  • 日本戰國之織田信長
    去年12月,從名古屋入境日本,首先想到了織田信長。織田信長,出生於尾張國的那古野城(現名古屋市)。從這裡他一步步走向全日本,並留下了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合稱「日本戰國三傑」。另兩人相比織田信長的光芒萬丈,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 信長的「天下布武」是什麼意思?
    日本永祿十年(1567年)十一月,統一了尾張國、美濃國的戰國大名織田信長開始使用刻有「天下布武」四個大字的印判。
  • 從「尾張大傻瓜」到「天下布武」,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幸運的一生
    2014年,由小慄旬、柴咲幸主演的真人版電視劇《信長協作曲》,講述了戰國傳奇人物「第六天魔王」、「天下布武」的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幸運的一生。結局令人唏噓,明智光秀站在本能寺前眼光冷峻,令人不寒而慄,不由讓人想到本能寺之變。被稱為「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一生徵戰無數,由尾張小領主成為「天下人」(即天下第一人,指有能力、有希望統一戰國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幸運女神似乎一直傾向他。
  • 天下布武 日本戰國時代
    這就類似中國分封制的周朝滅亡從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決出戰國七雄一樣。 戰國三傑接力完成日本統一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三個日本戰國時期最有名的人物可以類比中國三國時期的曹操、曹丕、司馬懿。織田信長相當於曹操,確定統一之勢。
  • 「三傑」之間的比拼 織田信長才是真正的「戰國第一人」?
    ,這三人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此三人在極大地程度上改變了日本的歷史走向、奠定了日後日本的政治基礎,而他們也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被世人稱為"三傑",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三人中誰才是"戰國第一人"呢?
  • 【歷史梗】日本戰國系列:天下布武
    在許多日本影視作品裡,會出現名為【天下布武】的梗,這個詞來自日本戰國時期,織田信長發布的宣言。接著上期的桶狹間之戰,今川義元死了之後,實力雄厚的今川家就變成了紙老虎,義元的兒子今川氏真只知道每天在家裡唱歌跳舞,完全不想著攻略天下,可惜老子留下的精兵猛將全都浪費了。
  • 《信長協奏曲》不一樣的日本戰國史
    影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石井あゆみ所創作的漫畫作品《信長協奏曲》,講述了天分不敏的高中學生三郎意外穿越時空,回到1549年的日本戰國,偶遇落難的織田信長並於後來替代他以「織田信長」的名義登上歷史舞臺,並在一系列的烏龍事件後將織田家推向歷史的巔峰的故事。
  • 織田信長的戰略眼光冠絕戰國諸大名
    不止如此,當信長統一尾張地區後立刻發布"天下布武"的戰略方針,立志建立一個由武家主導並統治的新秩序,有此一節就等於從綱領上將其與其它諸侯大名區分了開來,而之後的上洛京都也是意料之中
  • 天下布武和檢地狩刀
    這段時期也被很多日本歷史學家認為是真正的日本歷史的開始。從1467年應仁之亂,日本開始進入亂局;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擊敗豐臣氏統一日本。這段時期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當然也有一種狹義的說法,認為1568年織田信長擁護足利義昭成功進入京都時,名義上的將軍統治得到恢復,戰國已經結束。日本戰國亂局的統一形勢確立於織田,完成於秀吉,收穫於德川。
  • 關於戰國霸王織田信長的有趣番劇,你看過幾部?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分關於織田信長的動漫Ⅰ隨著一月新番劇的持續熱播,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織田肉桂信長》這部有趣的戰鬥(寵物)番。戰國時期稱霸一方的織田信長轉世後,居然變成一隻名叫肉桂的柴犬,隨後信長發現信玄,政宗等人氣武將居然也轉生成為狗狗,充滿歷史趣味的狗狗日常開始上演了。
  • 《信長協奏曲》以極大的腦洞展開日本戰國史
    影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石井あゆみ所創作的漫畫作品《信長協奏曲》,講述了天分不敏的高中學生三郎意外穿越時空,回到1549年的日本戰國,偶遇落難的織田信長並於後來替代他以「織田信長」的名義登上歷史舞臺,並在一系列的烏龍事件後將織田家推向歷史的巔峰的故事。
  • 看似無敵的信長包圍網,並非滴水不漏,看織田信長如何破局
    導語意氣風發的織田信長在上洛成功後,率領大軍遠徵越前討伐朝倉家,順利地攻下了金崎。但正準備犒賞三軍時,突然傳來壞消息︰淺井長政背叛了織田信長,投向了老盟友朝倉。頃刻間織田軍便陷於淺井、朝倉的夾擊中,只好無奈撤退。但是,一旦有了麻煩就會產生更多的麻煩,信長幫助上洛回到京都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由於不滿被信長控制,於是乘機聯絡各路大名討伐信長。
  • 日本戰國人物:織田信長的「人間五十年」
    公元1534年6月23日,織田信長出生於尾張國那古野城,其父織田信秀為他取乳名為吉法師,並在信長六歲時就任命他為那古野城的城主,並任命平手政秀為織田信長的老師。少年時期的織田信長不喜讀書、不修禮法,終日遊手好閒、飛鷹走狗、打架鬥毆、尋釁滋事,乃至於讓他得到了一個「尾張大傻瓜」的綽號。公元1546年,織田信長「元服」(成年),取名信長。同時,織田信長的老師平手政秀則提出與美濃國大名齋藤道三聯姻,由織田信長迎娶齋藤道三的女兒「濃姬」齋藤歸蝶。
  • 佛法王法俱滅:比叡山的織田信長
    最開始知道織田信長這個名字,是某款遊戲中有些中二的「第六欲天魔王」,當時還覺得好笑——似乎戰國時代的日本人都喜歡給自己起一些奇怪的名字。
  • 為什麼織田信長人氣高?
    「織田信長」毫無疑問,不管你對日本歷史了解多少,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甚至毫不客氣地說,可能就是因為這個人,你才會燃起探索日本歷史的興趣。無論是《信長之野望》、《戰國無雙》等遊戲。還是日本的影視劇.但凡是跟(日本)戰國時代帶點邊的東西,你都能看見「織田信長」這個名字。別槓——槓就是你沒仔細找!!
  • 織田信長變成了萌柴犬?盤點這些年被動漫玩壞的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作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從尾張大傻瓜到第六天魔王,其本身和著名的」本能寺之變「常被作為經典故事cue及各類動漫和影視作品中。今天要和大家盤點的便是在動漫作品裡形態迥異的織田信長。《織田肉桂信長》戰國時代,一世梟雄織田信長,在即將一統全國前夕,於京都本能寺之變中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謀反而自殺。死前他許了一個願:要是有下輩子,就當條狗吧。於是織田信長在現代日本復活了——作為一隻叫肉桂的可愛柴犬-。
  • 日本風雲人物 織田信長(おだのぶなが)
    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巖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 從曹操與織田信長的崛起與沒落 學習「霸道總裁」領導力 | 人文中歐
    從處世之道來看,曹操和織田信長都是行霸道、成霸業的梟雄,依靠武力徵伐四方,平定天下,是不折不扣的「霸道總裁」。「身無半畝心憂天下,書讀萬卷神交古人」。織田信長在1567年攻取了美濃國。在將美濃國舊主的據點改名為岐阜時,織田信長啟用了「天下布武」印,正式以統一日本為目標。岐阜的命名取自中國周文王以岐山為根據地、最終君臨天下之意,由此可看出織田信長的長遠志向。
  • 本能寺之變丨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的較量,為何會讓日本陷入僵局?
    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安土桃山時代,於天正十六年六月二日,公元1582年6月21日,發生在今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本能寺的一場叛亂。織田信長的家臣,戰國時期名將明智光秀在京都附近引兵叛變,討伐了正位於本能寺之內的織田信長,並逼迫其長子織田信忠自殺。本能寺之變時發生火災,信長命喪火海屍骨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