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曹操和織田信長就是兩位亂世英雄。曹操生活在王朝衰落、群雄爭霸的三國時代(約公元184年-280年),而織田信長生活在諸侯紛爭、天下大亂的日本戰國時代(約公元1467-1615年)。兩人先後登上光輝的歷史舞臺,各自成為平定亂世、建立霸業的一代雄主。兩人生活的時代雖相隔1300餘年,但各自所處的境況、個人命運、領導風格和做事方法有諸多相似之處,令後人不禁拍案稱奇。
從處世之道來看,曹操和織田信長都是行霸道、成霸業的梟雄,依靠武力徵伐四方,平定天下,是不折不扣的「霸道總裁」。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書讀萬卷神交古人」。雖然已進入21世紀,軍事文史愛好者、中歐校友胡剛卻自幼對群雄爭霸逐鹿中原的古今中外歷史非常感興趣,本文是他基於閱讀《三國志》、《三國演義》、《日本戰國史》、《荀子》、《君王論》、《韓非子》、《人物誌》、《曹操文集》、《諸葛武侯文集》,日本大河劇《織田信長》、《武田信玄》、《風林火山》等大量資料與自身企業管理的體會寫成,歷經半年時間成稿。小歐將他1.6萬字的讀書筆記進行了精選編輯,與大家共讀。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領導者必須志向高遠,才能帶領隊伍披荊斬棘成就偉業。
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深得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反禁令,曹操毫不留情地將他處死。曹操任濟南國相時,濟南國有十餘個縣的縣令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到職後大力整飭,貪官汙吏紛紛逃竄。
當時正是東漢末年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曹操不肯迎合權貴,於是託病回歸鄉裡,春夏讀書,秋冬打獵,暫時隱居。曹操的宏圖遠志從他最初為官的治事行為,以及他的文學作品《短歌行》、《龜雖壽》中都有體現。
▼
織田信長在1567年攻取了美濃國。在將美濃國舊主的據點改名為岐阜時,織田信長啟用了「天下布武」印,正式以統一日本為目標。岐阜的命名取自中國周文王以岐山為根據地、最終君臨天下之意,由此可看出織田信長的長遠志向。
二人能成就功業,和他們立志高遠有關。古今成就大事的人,既有非常之智,亦有非常之志。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有領導力的「霸道總裁」,必須要樹立遠大志向,心有宏願,才能吸引優秀人才共創偉業。賈伯斯在說服百事可樂CEO加入蘋果時,只用一句話就打動了對方: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我們一起改變世界?「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成就了喬幫主。對於領導者,要想「平天下」,就要有雄心,因為這決定了領導者的未來格局。
在「樹大旗」方面,曹操和織田信長都是高手。曹操以洛陽殘破為由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織田信長則是主動擁立足利義昭為幕府將軍,並以協助後者「上洛」 為由(「上洛」是日本戰國大名集結大軍開往京都表明地位的過程,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的問鼎中原稱霸諸侯),擊敗了眾多對手,並建立了織田政權。
▼
對政治家來說,高舉具有大義名分的旗幟有很多好處:一方面可給老百姓留下自己「擁護正統」的形象,以此籠絡人才;另一方面可讓自己的行動擁有正當性。織席販履的劉備正是以「匡扶漢室」的大義名分,從而吸引了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眾多頂級人才,最終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做企業也一樣。領導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能讓眾人追隨,一起創造「偉大」。每個人心中都嚮往偉大,馬斯洛第五層需求正是人才的自我實現。企業家必須高舉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推動世界和社會進步的事業旗幟。這樣不僅能激勵自己和團隊,也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優秀人才,這就是所謂的「追隨力」!
公元199年,曹操以兩萬兵力迎戰北方強敵袁紹的十萬兵力。在苦守官渡時,曹操採納了從袁紹處投靠過來的謀士許攸的建議,親自領兵奇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的軍糧,並在戰勝袁軍後順勢統一了北方。官渡之戰充分顯示出曹操過人的勇氣、智慧和魄力。
公元1560年,織田信長對陣號稱「東海道第一弓取」的駿河國大名今川義元。他只有四千兵馬,而對方有約兩萬五千兵馬。在桶狹間戰役中,他置之死地而後生,冒雨奇襲今川義元並將其斬首,27歲的他由此名震日本,最終成為日本戰國時代最強的霸主。
▼
三國時期的劉劭在《人物誌》中對「英雄」一詞給了非常精妙的解讀——「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就是說,英雄必須兼具「智慧過人」和「魄力過人」兩個條件。以此來看,曹操和織田信長都是真正的英雄。
企業家也要有一顆英雄之心。不但平時要精通業務,關鍵時刻還必須果斷決策,甚至「御駕親徵」,親自以奇招實施高難度的戰略任務,最終實現關鍵點上的突破。當下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網際網路企業大多處於轉型變革期,而戰略轉型往往需要英雄式的領導人,才能推動企業大刀闊斧式的變革。
織田信長是個「創造性的革命家」。他的革新對日本近世之軍制、政制、兵法、經濟等多有裨益。他改進木槍長度、 廣泛使用鐵炮(即火槍)、建立以「足輕」 為主體的陸軍和以鐵甲炮艦組成的水軍,並在戰術上發明了鐵炮「三段擊」在長蓧之戰中重創日本戰國時代最強的武田軍團。同時,他鼓勵工商自由市場等舉措,也體現出其革新家的風範。
曹操也採取了不少革新舉措,如施行屯田制,短時間內就將個人屬地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地方,有效解決了兵糧問題。同時,他改革稅制,將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減輕了農民負擔。
▼
企業家必須要有革新精神。今天不創新明天就落後,明天不創新後天就淘汰。現在世界扁平、萬物互聯,數據重構商業,流量改寫未來。世界和社會的發展斜率更加陡峭,客觀環境更加複雜。在這樣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創新變革意識淡薄、管理模式落後、戰略眼光短淺都會成為制約企業基業長青的因素。所以,企業家必須要有自我迭代的能力,隨時推陳出新。
曹操和織田信長都是當時的文藝青年。
曹操不但有文治武功,還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等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他還親自為《孫子兵法》作注。曹操和兒子曹植開創了建安文風,史稱「建安風骨」。
信長喜好古代敦盛幸若舞,特別喜歡其中的《人間五十年》。據說,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之戰前唱過「人世五十年,去事如夢幻,有生亦有死,壯士復何憾」!
▼
感受到信長面對生命與死亡、霸業與毀滅時的蒼涼心境,聯想起曹操赤壁決戰前橫槊賦詩、慨當以慷的豪邁氣魄,亂世英雄對人生的感悟不是息息相通的嗎?
管理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因此,好的企業家也應具備好的文化修養,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左右腦並用,理性與感性並存。而且,文化素養可以提高企業家的個人魅力。同時具備文韜武略可以兼得英、雄之心,從而吸引文臣武將的共同追隨。
曹操一向唯才是用,比如從降將中提拔張遼、徐晃、張郃與龐德,從普通士兵中提拔于禁,任用許攸、關羽等,都是典型案例。最難能可貴的是曹操用人不計前嫌,例如因為惜才而赦免陳琳並將他命為從事。
曹操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抱負,曾先後三次下令廣求賢才。建安十五年,他在《求賢令》中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突破了當時選人只看家世門第的藩籬。由於他重視賢才,唯才是舉,所以在他的周圍謀臣似雨,猛將如雲。
▼
織田信長用人方面也是唯才是用、不拘一格。柴田勝家本來支持信長的弟弟信行,被信長成功策反後,一直對他忠心耿耿。羽柴秀吉和瀧川一益本來只是普通民眾,織田信長對他們破格提拔任用。即使面對日本戰國最為陰險狡詐、反覆無常的大名——松永久秀,織田信長也儘量做到寬宏大量、充分發揮其所長。
曹操與織田信長用人、做事、打仗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規、不按傳統套路出牌的特點,貫穿了他們的一生。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正因為曹操和織田信長用人重才而輕德,最終被各自的無良部下司馬懿、明智光秀謀反,前者王朝短命,後者死於非命。
因此,企業家除了用人要不拘一格、敢於破格提拔人才,也要注重人才品德的鑑別和培養。 具體做法為: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防而用之;無德無才,堅決不用。至於如何鑑別員工的「德」和「才」,諸葛亮有一套識人用人「七觀法」,非常實用。
從「王霸學說」來看,曹操和織田信長都是行「霸道」的英雄,他們都信仰霸權主義。織田信長取得美濃國後啟用「天下布武」印,天下布武之意為「於天之下、遍布武力」。通常解釋成「以武力取得天下」,但後世研究也解釋成「以武家的政權來支配天下」。
然而,曹操和信長都是短命霸業,都被重臣謀反。曹操去世後歷經五代,被司馬懿謀反,曹氏一族整體沒落;而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父子歸西,織田氏衰落。
▼
從兩人的結局可看到,完全依賴「霸道」的統治並不長久。「王道」、「霸道」並舉,才是最好的方法。
強調文治。以恩義教化和溫和懷柔手段與外國交往、令民眾感德而易於治理
強調武備。憑藉強大的武力、無上的信用、嚴明的封賞和刑罰與外國交往和令民眾畏懼而行統治
作為企業家,完全用「霸道」來進行管理容易造成組織關係緊張,從而影響企業長遠發展。純粹用「王道」來管理容易造成效率低下,人員缺乏血性。所以最好是「王道」、「霸道」兼用、德法並舉。
企業是國家的脊梁。目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如果企業家懷有英雄之心,想將企業打造為行業領導者或者進行戰略轉型,就必須塑造強勢的領導力,通過指引方向、統一思想、消除分歧、激勵士氣等方式,帶領企業不斷前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亂世英雄曹操和織田信長二人立志高遠、勇伸大義、果敢決斷、文韜武略、革舊立新、不拘一格的領導風格和處世方式彌足珍貴,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 編輯:袁梅 嶽頂軍
【推薦閱讀】
▼
▼ 更多人氣閱讀